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309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docx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docx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所著名学府,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

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2.《学记》: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是中国

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3.分斋教学制度:

分斋教学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

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则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这是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在当时被太学取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三舍法:

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为重要的措施,是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

即将

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

考评成绩亦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免殿试,中等者免礼部试,下等者免贡举。

三舍法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用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升太学的地位。

5.白鹿洞书院:

中国著名书院之一。

原址在江西庐山。

唐贞元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

此隐居读书。

南宋时朱熹重建,聚书,聚徒,自兼洞主,亲自执教,并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指明为学方向、过程及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目。

教学以生徒自己读书、自行理会为主,提倡师生质疑问难,并建立讲会、文会、诗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影响大增。

6.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9月,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经过讨论、修订的民国学制系统的结

构框架,史称壬子学制;此后直到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等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故称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这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7.六三三学制: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国内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同时也受美国教育的

影响,1922年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学制”。

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它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表明了中国教育界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他们可贵的创造性和庄重的使命感。

8.《新教育大纲》:

杨贤江1930年撰成的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

这本书中,杨贤江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指出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批驳了关于教育本质的一些有意无意的错误观点,澄清了人们的认识,为民众争取真正民主和科学的教育。

本书奠定了杨贤江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地位。

9.古儒学校:

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

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均系婆罗门种姓。

儿童入学须经古儒考验;入学后即迁居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古儒学校教学常常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由用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

给一般儿童。

这种方法后为英国教师贝尔所袭用,19世纪在英国成为盛极一时的导生制。

10.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

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法,也称问答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不将责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取。

11.《理想国》:

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著。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

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后来称为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交货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这些就是《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的积极因素。

它们对后来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

但《理想国》的教育也存在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了个性;同时也拒绝变革,如“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等负面主张。

12.《教育漫话》: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重要教育思想家洛克所著。

此书

原来是他在荷兰流亡期间为友人爱德华·葛洛克的儿子的教育问题而写的许多书信,1693年正式出书并风行欧洲各国。

在这本书里,他为英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描绘了一幅培养绅士的教育蓝图。

13.泛爱学校:

18世纪后期德国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教育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

创始人是巴西多。

他按照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了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等极富新意的办学设想,呼吁人们捐资兴学,引起达官显贵的注意。

泛爱学校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

巴西多还为学校编写了《初级读本》等教材。

14.《基佐法案》:

1832年,著名学者基佐担任法国教育部长,1833年6月,他依据库薪赴

德调查的报告,颁布了国民教育法令,即《基佐教育法案》。

《基佐教育法案》初步建立了法国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确立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规定:

每一分区应普遍设初级小学一所,相邻的区亦可联合设立初级小学;每省设师范学校一所;允许设立私立小学和教会学校,但国家有视察一切私立学校的职权,教会学校不得强制儿童接受其不乐意的宗教教育;每县设立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全县初等教育;每区设学校视察委员会;教育部长可设立考试委员会负责教师鉴定;公共教育经费分别由区、省和国家承担。

该法案对国家如何视察学校未作系统的规定,但对促进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5.《福斯特法案》:

英国近现代以来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亦称《初等教育法》,由

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规定: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等。

其中最有意义是的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16.乌申斯基:

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

先后发表了《论教育书籍的益处》《论公共教育的

民族性》《学校的三个要素》等教育学论文,在教育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也受到反动当局的迫害,被流放国外。

流放期间,考察研究国外教育状况,编写了《祖国语言》及其教学指南,撰写了教育学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他对教育学和师范教育的论述推动了俄国教育理论和师范教育的发展。

二.简答

1.试析荀况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荀况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相当完整而系统,在先秦教育家中是少见的。

荀况认为学习过程可以分为闻见、知、行三个阶段。

“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知”就是善于在学习中运用思维的功能把握事物的“统类”和“道贯”(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行”则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由学、思而得的知识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方能得到验证,因此学习的过程是以“行”为目的和归宿的完整步骤序列。

2.简述贾谊的教育思想

贾谊所著《新书》是研究他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礼治和教化;第二,强调胎教的重要性,认为必须重视婚配对象的选择,必须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第三,强调早期教育的教育性,认为应将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并根据儿童的不同的年龄特征恰当地转换教育方法;第四,在个体品德修养方面强调积小成大,防微杜渐,强调环境的影响;第五,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教学的快慢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内容的多少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引导学生前进,又不能强制;等等。

3.试述隋唐时期教育制度上的创新(或者:

简述隋唐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第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如假期制度;第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如将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小经;第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如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第五,学校类型多样化,既有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学校,也有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第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中央有中央官学,地方有州县学,甚至乡里也有学;第七,重视医学教育;第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即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提出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教学中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等。

王守仁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是难能可贵的。

5.简述欧洲古代七艺课程体系的形成

七艺的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智者派创造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等科目,柏拉图在自己的学校中增加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前者为高级课程,后者为初级课程。

罗马帝国后期,七艺已经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

奥古斯丁等人都曾论说过七艺。

进入中世纪以后,七艺被基督教接受过来,意大利威维尔修道院院长卡西奥多鲁斯在他写的《神学与世俗学读本入门》一书中正式使用七艺的名称,把七艺作为与神学并列的世俗学问,并分科论述了七艺的主要内容。

6.试述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西欧封建制度在11-12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时期。

新兴的城市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仅提出了新的经济、政治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

这种要求从十字军东征后重新在欧洲出现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中找到了依据。

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

但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宫廷学校,传统的教育机构都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新的教育机构和形成开始出现。

这是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时代需要和背景。

意大利是欧洲中世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也首先在这里孕育形成。

中世纪大学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

在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7.简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裴斯泰洛齐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见解和要求,几乎贯穿在他的所有有关教育论著和教育革新实验活动之中。

根据其论述,所谓教育心理学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第二,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第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心理学化;第四,要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8.简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斯托伊、齐勒等人的大力宣传和研究,赫尔巴特教育学说在沉寂了二十多年后在德国得到复兴,并很快传播到德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1868年,德国莱比锡成立了科学教育学协会,致力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与此同时,大量研究成果问世,据统计,在德国和瑞士先后出版了两千多部有关赫尔巴特的著作,并创办了十种刊物,专门进行赫尔巴特学说的传播。

1892年,美国成立了全国赫尔巴特协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赫尔巴特思想的传播和它在美国学校的运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对亚洲一些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中国最早系统引进的西方教育学说就是赫尔巴特及其信徒的理论;本世纪初期,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学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当时废科举、兴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论述

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哪些重要方面?

分别予以评述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主要包括“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教育独立思想等几个方面。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工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影响深远。

主张军国民教育,有寓兵于民,对抗军阀拥兵自雄,捍卫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提倡实利主义教育则是针对当时中国“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国家贫穷的社会现实;提倡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尊重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能在摒弃封建道德的专制性和等级性的同时,汲取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所谓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美感教育则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和宗派之见。

“五育”不可偏废。

在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方面,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因此,首先应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包括改变学生的观念,“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之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等等。

第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第四,学科与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等等。

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使自身改变了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这场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之外包容旁听生。

“兼容并包”也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抑扬,封建专制思想文化本已根深蒂固,所包容的主要是资产阶级乃至于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校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等,其中大学区制即其教育行政独立的具体规划。

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它也因此依附和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力量,就这一点而言,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独立。

但不能完全独立也不等于不可能相对独立,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决定了他在教育活动中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由。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突出了教育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维护了教育的基本生存,因而自有其合理性。

而教育独立思想更在推进收回教育权运动,抵制殖与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评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启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和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革。

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

“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3“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其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其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需借助它得到落实。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六个特点,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同时又是民主的、科学的、创造的;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

生活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的理论。

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

3.试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

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他所谓“自然的状态”,在教育上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这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

相对于“公民”来说,“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是平等的,是自由的,是自食其力的,是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实现自然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即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卢梭还认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适当的完善程度,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因此,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分四个阶段进行教育,即:

婴儿期(出生后两年,儿童期(2-12岁,青年期(12-15岁,青春期(15-20岁。

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表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在封建制度发生危机、资产阶级

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但封建专制尚未倒台的政治前提下提出的革命性主张。

他反对培养国家公民,主张培养“自然人”;反对儿童阅读书本,主张儿童亲身活动;反对国家学校教育制度,提倡家庭教师实施教育;反对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自由。

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废,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他作为一个18世纪的欧洲思想伟人,其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既有一些落后的、相互矛盾的和主观臆测的东西,也有某些以偏概全的推论。

如15岁以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如对“自然人”与“公民”的认识;如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全否定,仅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等等。

4.论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纵观美国近现代教育,“在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的道路上,都是快步向前的,其各级各类学校多属先进”。

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

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善于向欧洲学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办学等。

具体说来有五:

第一,面对现实建设需要而锐意创新。

文实学校和公立中学是美国人的创造。

它们都重视职业教育和青年的就业准备,显示了美国中等教育的特色。

内战后的高等教育也重视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工科技人才。

理工科大学和农业大学的迅速发展加强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发展了美国的应用科学。

这说明,美国近现代教育之所以充满蓬勃气概,取得重大成绩,其关键就在于它能勇于开创教育新事物,不为传统的历史包袱所束缚。

第二,视教育为立国之本,政治革新、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这表现在人们普遍认为:

(1)培养民主政治制度下的公民离不开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美国的建国者们的共识是:

愚昧是民主政治的大敌,教育是共和国家的命脉;要求政府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大力提倡公民教育。

(2)解决社会矛盾离不开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雄厚,工人阶级也不断壮大,阶级觉悟日益提高,要求通过教育发展技能来提高经济地位。

人们还希望教育能解决教会和家庭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办一所学校就是关闭一所监狱”,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减少犯罪,维持社会安定。

(3)同化移民需要教育的力量。

内战新移民大量涌入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教育就成为同化新移民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政府重视支持,移民踊跃参与。

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莫雷尔法案》,以联邦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的形式资助各州发展农业和工艺教育,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实用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民众对于教育的参与意识始终是强烈的。

人们普遍认为兴办学校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是光荣、是贡献、是功绩,是促使社会前进的不能推诿的责任。

所以美国的俗语是:

“教育应由人民首创,应由州政府尽责,应由联邦政府热情关怀”。

从富商大贾到平民百姓,多能解囊捐资助学,为发展教育献计献策,积极参与。

第四,善于吸取别国的先进经验,以别国之长来补美国教育之短。

独立后,美国教育立足于本国,积极向欧洲学习,吸取欧洲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内战后高等教育向德国学习,努力发展重视学术研究的大学。

美国教育在学习欧洲的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特点,比如中高等教育都重视职业教育和实用科学技术教育,完全不同于欧洲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

第五,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美国在依靠群众办学之际,同时大力依靠教育科学导航,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性,而表现出预见性,使美国教育少走弯路。

美国一向积极于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的探讨研究,而且常常是根据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着手探索。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说、赫钦斯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等,都曾对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起过指导作用。

美国的教育专业组织林立,许多属于根本性的教育大政方针和改革常常是由专业学会研究解决的。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