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055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2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docx

《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docx

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

2019年中考历史考纲及知识要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

知识单元及主题

考查范围

知识与能力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l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了解北京人的生产、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第3课华夏之祖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和禅让制度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知道春秋霸主和战国七雄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其历史影响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了解秦统一中国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了解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了解丝绸之路,认识其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三国鼎立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

知识单元及主题

考查范围

知识与能力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创建与完善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了解唐与吐蕃民族交往的史实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了解隋唐时期中国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了解宋代商业繁荣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其对西藏的管辖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了解明清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了解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了解“闭关锁国”政策

(八)古代科学技术

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知道都江堰的修筑、大运河的开凿

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认识其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

上册第10课“秦正扫六合”

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下册第21课明清文化

(一)

上册第16课秦汉文化(—)

了解“四大发明”

下册第7课隋唐文化

(一)

下册第13课宋元文化

(一)

(九)古代思想文化

上册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知道甲骨文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

下册第7课隋唐文化

(一)

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了解明清文学的特色

下册第14课宋元文化

(二)

下册第22课明清文化

(二)

上册第17课秦汉文化

(二)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

知识单元及主题

考查范围

知识与能力

(一)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知道虎门销烟,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知道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了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二)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了解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认识洋务运动的影响

第7课戊戌变法

了解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及其作用

第8课辛亥革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了解中共一大,认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认识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

了解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八

知道九一八事变,理解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这一历史结论

了解西安事变并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知道七七事变的史实,了解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认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暴罪行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了解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其历史意义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知道重庆谈判和内战爆发;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及其意义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道张謇,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了解近代以来文化生活的变迁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

知识单元及主题

考查范围

知识与能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了解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第2课最可爱的人

知道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实

第3课 土地改革

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了解一五计划

了解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第5课三大改造

了解三大改造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并认识其意义

第9课改革开放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第l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了解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主要内容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及港澳回归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了解对台基本政策

了解“九二共识”,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外交成就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了解万隆会议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及中美关系正常化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知识单元及主题

考查范围

知识与能力

(一)上古人类文明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起源

知道汉谟拉比法典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知道希腊城邦

了解伯利克里改革内容和影响

(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8、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了解古希腊和阿拉伯帝国文学与戏剧的成就

(三)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了解文艺复兴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和意义

第12课美国的诞生

了解《独立宣言》基本内容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了解《人权宣言》基本内容

了解拿破仑主要活动

(四)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改良蒸汽机的作用

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了解“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正确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影响

(六)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

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了解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影响

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明治维新的影响

(八)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第20课人类迈人“电气时代”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认识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影响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了解第—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九)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了解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认识牛顿、达尔文的主要成就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知识单元及主题

考查范围

知识与能力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了解新经济政策

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了解《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后世界新秩序

第4课经济大危机

知道经济大危机

了解罗斯福新政,认识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了解《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和雅尔塔会议

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的作用

认识二次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

(四)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知道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

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

(六)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了解冷战政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认识美苏争霸及其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了解经济全球化,知道世界贸易组织

(七)现代科学技术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

七年级上册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目标要求:

了解北京人的生产、生活。

生产、生活状况: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他们的体质特征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

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这里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目标要求:

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一、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

1.河姆渡农耕文化: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挖掘水井,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发现地点:

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

2.半坡原始农耕文化: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饲养猪、狗等动物,还打猎捕鱼,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制作彩陶。

陶器上还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发现地点: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第3课 华夏之祖

目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和禅让制度。

一、炎黄战蚩尤

黄帝与炎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两个著名部落首领,他们的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部落。

炎、黄部落结盟后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黄帝

号称“人文初祖”。

①相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②其妻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

③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三、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

据说尧年老时,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用同样的方法传位于治水有功的禹。

七上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目标要求:

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西周的分封制——严格的等级制

1.建立: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建立分封制

2.内容:

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影响:

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目标要求:

知道春秋霸主和战国七雄。

一、春秋著名霸主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五霸:

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个霸主。

齐桓公称霸:

任用管仲为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称霸:

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中原霸主。

2.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地理位置:

最西:

秦 最南:

楚 最东:

齐 最北:

主要战役:

①桂陵之战(齐、魏);②马陵之战(齐、魏);③长平之战(秦、赵)。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目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其历史影响。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2.目的:

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人物: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商鞅变法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

①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响最为深远的措施)。

5.历史作用:

通过变法,秦国

(1)经济得到发展;

(2)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3)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我国封建制度形成。

七上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目标要求:

了解秦统一中国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嬴政(秦始皇)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措施: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1)政治上: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权: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3)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思想上:

接受李斯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是大量书籍的焚毁,给中国古典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5)军事上:

北筑长城、开发灵渠。

(秦长城:

东起辽东,西起临洮)

2.秦的疆域:

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目标要求:

了解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汉武帝是西汉著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1)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快中央集权。

(2)思想上: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作为主要教材,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目标要求:

了解丝绸之路,认识其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西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经过:

(1)第一次:

①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②时间:

公元前138年。

③结果:

未达到预期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族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2)第二次:

①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②影响:

加强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频繁交往,密切了汉与西域的关系。

③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时间:

张骞出使西域后。

(2)线路:

汉与西域的使者、商人将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丝绸之路。

(3)作用:

开辟了中西交通线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丝绸之路在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前一直是中国与西方交流的唯一通道。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铁器等被卖到西方,中亚和西方则卖给中国汗血宝马、葡萄、胡萝卜、瓜、珠宝、香料等。

同时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促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而佛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七上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三国鼎立

目标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1.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

2.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孙权、刘备组成5万联军,双方在赤壁交战。

结果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目标要求: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一、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1.东汉末年以来,大量的北方劳动人民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末期,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最主要原因

2.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南方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4.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下,南方得到了迅速的开发。

二、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目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背景: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改革措施:

1.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2.汉化政策: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影响: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七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目标要求: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创建与完善。

一、科举制

1.创建: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太宗——扩大了国学的规模

武则天——设立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这三人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3.影响: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世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唐诗的繁荣。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目标要求:

了解唐与吐蕃民族交往的史实。

1.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些青藏高原。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和同为一家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成公主嫁到吐蕃。

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目标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中国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一、隋唐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往

1.隋朝时期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

2.遣唐使:

唐朝从贞观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他们的素质较高,以便更好地吸取唐朝文化;中日互赠礼品,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3.遣唐使回日本后,很受政府重用。

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4.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高僧鉴真(江苏扬州人)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二、隋唐时期中国与天竺的交往

1.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

2.玄奘西游:

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

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写成《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三、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唐代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制度的改革,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创造了条件。

七下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目标要求:

了解宋代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二、宋代南方生产的发展与商业繁荣:

1.农业:

水稻产量居粮食产量首位,引进了占城稻,苏湖成为粮仓。

(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植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2.手工业:

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景德镇成为瓷都。

3.纺织业:

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4.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5.商业:

杭州商业发达。

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大都市有开封、杭州等,国内外客商往来不绝。

6.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大商港;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目标要求:

了解元朝行省制度及其对西藏的管辖。

一、.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元灭南宋后统一全国,结束了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