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史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043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川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铜川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铜川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铜川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铜川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川史话.docx

《铜川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川史话.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铜川史话.docx

铜川史话

铜川史话

 

一、阴康氏和塔坡遗址

在女蜗、伏羲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位名叫阴康氏古帝。

据《吕氏春秋》记载:

“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

”南宋朱熹编撰的《通鉴纲目》、罗泌编撰的《路史》等史书中都有关于“阴康氏”治于华原“教民制舞”的记载。

阴康氏的治地大致在今陕西铜川步寿原上及周围地区。

据现代民俗历史学家考证,目前铜川的阴姓人士,有很多都是阴康氏的后裔。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全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铜川耀州区步寿原下的塔坡古人类遗址被列入其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学家陆陆续续从这里发掘出了大量石刀、石斧、石镰、石锛等生产生活用具,也有各种红陶、彩陶器具及残片,更有磨制精细的骨针等。

据考古学家分析,这里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概有五六千年前的历史,和西安半坡遗址同属仰韶文化遗址。

塔坡遗址,是耀瓷的最早发祥地。

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耀州的历史沿革和文明源头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考古情况来看,塔坡遗址可以分为塔坡遗址和塔坡南遗址两大板块。

其中塔坡北遗址面积大约18.8万平方米。

地势北高南低,呈台阶状。

遗址内灰坑保存完好,地面遗物丰富。

采集标本属仰韶变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桔红陶,可辨器形有尖底瓶、钵等;属龙山文化的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饰篮纹、弦纹,器形可辨罐、鬲、磨光石器等。

此次采集标本属仰韶文化的有夹砂及泥质灰、红陶及磨制石器,纹饰有绳纹、细线纹、绘红褐彩等,可辨器形有钵、罐、杯、盆、尖底瓶等。

属龙山文化的有夹砂灰陶片,纹饰为篮纹,器形为罐。

槐林遗址是耀州城附近分布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对于研究耀州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价值。

塔坡南遗址大约400平方米,为塔坡遗址的南部遗存。

遗址现存一处直角形土崖,高8米,南北宽19米,东西长23米。

灰坑高1米,宽4米,上距地面4米,保存完好,遗物丰富。

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灰、红陶片等,纹饰有绳纹、细线纹等。

可辨器形有盆、钵、釜、尖底瓶、石刀等。

除塔坡遗址之外,铜川大地上还陆续发现了几十处世代相近,内涵相似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铜川耀州境内就有相当规模的先民生息繁衍,也正是这些先民,形成了铜川文明的源头。

 

二、黄帝治理下的古桥国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黄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他率领的氏族部落最初活动在古桥国,也就是今天的黄陵县以及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古桥国的疆域囊括了现今铜川市全部。

古桥国孕育了华夏始祖黄帝,同时也是岐黄文化发源地。

在铜川大地上,至今还流传着关于黄帝的许多传说。

印台山

为了镇压了为害一方的恶虎和恶龙,恶虎就是现在的虎头山了。

印台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南,其形如印,传说黄帝曾在此埋下了玉玺大印。

印台山山势陡峭,东西坡风景美,黄帝正妃嫘祖的梳妆台及黄帝宫等均分布在此,山顶原有古塔,后来毁掉了。

轩辕庙与它遥遥相对,山下是那条清澈见底的沮河。

现在已成居民区。

相传,黄帝为了黄帝传达命令方便,防止属下伪造信件和假传命令,让谋臣风后和仓颉发明了印台。

风后苦思冥想后,找了块玉石交给仓颉说:

“把这个东西磨成四方块,把黄帝的指纹放大,用刀刻在上面。

今后不论下达什么命令,先把玉石印往上一盖,黄帝过目后,如果同意,再把自己的指印按在玉石印旁边。

这样的印件,谁也不会伪造,谁也不敢涂改,谁要是伪造和涂改,也能很快查清”。

风后的发明得到了黄帝的采纳,这也是指纹和印章的由来,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黄帝升天后,仓颉和风后刻制的那枚玉石大印被埋在了印台山上,这座山也便取名印台山。

而印台区的地名,最先也就源于此了。

蚕姑庙

据民国《同官县志》记载,在印台镇尧科村一代的金山庙坡,存在有纪念黄帝元妃嫘祖的蚕姑庙。

蚕姑是民间对嫘祖的别称,嫘祖,古书中也写作“雷祖”。

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之元妃,也就是正妻。

嫘祖经常观察野蚕之生活习性,发现蚕吐出的丝比较坚韧,可以用来织绢,于是经过不懈努力,终将野蚕驯养成为家蚕,把这一技能传给广大妇女,续而传遍中华大地。

养蚕治丝术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

嫘祖在这一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世为了纪念嫘祖,尊她为“先蚕”,也就是蚕神。

据尧科村几位老人介绍,他们在十二三岁时经常随大人在蚕姑庙游玩,对蚕姑庙仍印象深刻,蚕姑庙有大殿、厢房、戏楼,大殿中间有蚕姑塑像,蚕姑左右侍立金童玉女,庙院有十八亩地,平时为尧科、顺河等村共同管理,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日,有两个“女和尚”住在蚕姑庙下方的土窑洞。

蚕姑庙高大巍峨,站在今天的铜川桥一带即可远远望见,与姜女祠、泰山庙等相映成辉,为一方名胜。

可惜的是蚕姑庙被国民党暂二旅所毁,遗留塑像等毁于文革。

记者在庙坡一带顺着被村民称作“古官道”的羊肠小道察看,只见这里古柏茂盛,风景秀美,二亩见方的山头树木丛生,杂树野草中仍可见残砖断瓦,并有文化层分布。

至于蚕姑庙最早建于何时,由于遗留物较少,始建年代待考,期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三、彭祖的传说

彭祖是黄帝后代颛顼的玄孙,相传彭祖晚年居住于铜川宜君县北,四十里马场川头的彭村寨子山腰的岩洞里。

雍正版《宜君县志》有载“彭祖是殷商贤大夫,封于彭城,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

1980年,考古学家在彭村发掘出土陶鬲两个,属商代器物。

1981年文物普查时又发现明嘉靖年所勒石碑一通,上有“墓地大二亩七分七厘七毫”的记载。

虽然时隔数千年,石穴依旧。

下棋石(与陈抟对弈)、修炼台依旧,玉皇差神捉拿彭祖时设计的“锯石”仍清晰可辨。

住地石穴山崖较为奇特,形状似龙似虎,又又似飞鸟。

脚下。

流水潺潺,日夜不停,四处山楂、杜梨遍布,地域开阔,环境优雅,是安度晚年的好场所。

彭祖墓位于石洞对面的台地上,四野空旷,独起一冢。

据说,这是彭祖临终的嘱托,要求把他安葬在石洞对面880步对石山好高台上。

今天,与徐州彭城联合修葺的穴居、墓穴已焕然一新。

据史载,彭祖姓钱名铿。

五帝尧、舜时人,就出生于他的陵园所在地,在桥古国的今日彭村,为轩辕黄帝的第七代后人。

他遗腹而生,三岁时又丧母。

少时备受艰辛,颠沛流离。

在流浪生涯中,对祖国河山和文化史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到之处,与当地百姓和世外隐士,探史论道,考证古迹,体察民情,积累了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历史资料。

同时他还在民间验方的基础上,尝百草,炼丹药,收集和整理民间的长生术,做到精气合一,阴阳互补,可以说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先师。

当时帝尧领导下的北方诸国,多次受到边远蛮荒部族的侵袭和杀戮,彭祖几次险些丧生,后来流落到了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尧帝重其才德,授其史官。

由于彭祖善调雉羹以侍帝尧,为尧所赞赏,封之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建立大彭氏国。

他在彭城垦荒农耕,兴修水利,教民烹饪,改善老百姓的饮食生活,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被尧帝加封为贤大夫,深受彭城百姓的敬重,并被尊为彭城老祖,即彭祖。

尧年老时,将天子位禅让于舜,并为舜帝留下了几位贤能的大臣,而史官彭祖就是其中之一。

舜帝像尧一样重用这些贤能的大臣,命禹为“司空”,负责工事;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命皋陶主管刑罚;命夔制定典乐;命彭祖掌管史籍,把所有重要事件都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舜帝的所作所为。

舜帝在禹、契、彭祖等贤臣的辅佐下,天下大治,百姓太平安乐,成为东方的礼仪之邦。

彭祖在舜帝麾下为官期间,整理修订了自黄帝以来400余年间的历史典籍,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尚无其“遗作”出现。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写到“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也写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可见彭祖之长寿和他的古养生学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

其养生思想和遗作散见于《房中》等古代医学典籍之中。

彭祖养生方法主要体现在运动功炼、平和心态、顺乎自然、防病抗病四个方面。

今天流传下来的一些养生法,很可能就源于他所立的古养生学。

商、周时,在其陵园始建有大规模的祠堂和庙宇,彭祖还被商王朝和周王朝分别追封为“守藏史”和“柱下史”,以表对这位已故的史学家和养生家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四、文王山和武王山

耀州区石柱镇北边有一道山脉叫做长蛇岭,岭上有两座著名的山峰,因商末两位名人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而起。

文武二山东西对峙,是渭北高原的一座屏障,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于两山的由来,在石柱原上至今还流传有一桩有趣、动人的战争故事。

在两山脚下,有个村庄,古时叫“绝路岭”,现在叫“闫家岭”。

当年,武王灭商之前,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封神演义》52回“绝龙岭闻仲归天”,后人将“龙”改为“路”,顺口溜曰“闻太师大败绝路岭,十万里江山顺周行”,至今在石柱原上妇孺皆知。

殷纣王暴虐无道,宠爱妲己,败坏朝纲。

并囚禁了西伯侯姬发(周文王)。

姬发获释后,和儿子武王姬昌在西歧重整旗鼓,先西征灭了犬戎,再东征灭了崇候虎。

在闫家岭南沟,原有崇候虎庙。

文王与武王就驻扎在此山,招兵聚将,待机伐纣。

纣王大怒,急派闻太师率30万人马西征。

大军入东潼关到太华山下的青龙关,过渭水,经过八百里秦川,进入天乳山(今耀州区南门外的岔口村),浩浩荡荡进了锦阳川,正是“飞沙走石乾坤黑,播土扬尘宇宙昏”北上龙首塬到马塬,在崎岖的沟渠布满了闻太师的兵马。

一日,大军行至一座高山下,山前闪出一块平地,一军一卒未见,闻太师惊喜!

即命大军前行开道,行到闫家岭村北时,见山前凸出一块大石上写“绝龙岭,闻仲归天”。

突然,雷震子在空中抡起棍棒,将闻太师打落在黑麒麟马下。

黄飞虎父子和杨戬也冲了上来,哪吒脚踏风火轮也相继而至,但见烽烟迷漫,山顶炮声不断,红旗招展,号声响彻云天,文王父子和姜子牙见闻太师人仰马翻,便拍手大笑。

当时,商兵马见主帅闻仲跌落马下,都惊魂失色乱了套,纷纷逃窜,但东、西、南都是深沟,北边仅有丈余宽的小道早被周兵截拦。

乱马军中,人踏人,马踏马,相互撞击,只剩残败人马数千,纷纷逃窜。

跌在马下的闻太师抱头呻吟,仰天叹曰:

“天灭我矣!

”便自缢而死。

后人有诗曰:

“回首青山两泪垂,三军凄惨更堪悲”。

闻仲死后,商纣衰败,周武王兴兵大会诸侯于河南孟津,公元前1027年商亡。

 

五、铜川境内的魏长城

宜君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子午岭山系东南隅,地当要冲,多雄关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385年,经过吴起变法强大起来的魏国,攻取了秦国河西之地。

此后,秦魏两国形成对峙。

为了防御秦国突袭,魏国在华山、洛河、子午岭一线,依托地势据险设关,修筑长城。

《史记·秦本纪》有载:

“魏与秦接界。

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也就是从华山脚下的朝元洞向北,沿着洛河筑长城到甘肃一带的上郡。

位于铜川境内的长城遗址位于宜君境内彭镇偏桥210国道沿线的子午岭的山梁上,依山就势婉蜒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军事防御屏障。

据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

宜君现存战国魏长城遗址总长9594.5米,其中残存2993.5米,消失5901米,夯土筑成,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接黄陵县魏长城,西南通子午岭直达甘肃庆阳地区。

遗址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和1处城垣遗址组成。

单体烽火台遗址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底边长东北至西南方向为8-12米,西北至东南方向长5-8米,立体方形,高约5-8米,占地均为50多平方米。

9处烽火台之间距离均由长城城墙连接。

六、王翦练兵

在铜川和富平交界处的耀州东原上,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战国名将王翦的故事,特别是铜川、富平交界处的宝剑山、将军山,都与这位声名显赫的将军有着重要联系。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

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作为白起(《芈月传》有出演)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据说王翦将军当年在宝鉴山一带练兵,有次练兵结束后,王翦骑马从宝鉴山回去,由于下山马匹飞快,将随身佩剑丢在了山上。

此后,只要风调雨顺,那把神剑就闪闪发光,照耀州城,所以人们就将山下的城池取名耀州城。

而宝剑山,因为山体在丰年之时光耀如鉴,后被通化作为“宝鉴山”。

据<<陕西通志>>记载:

“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山中有光耀如鉴,州以是名。

”此后,宝鉴霞光也就成为耀州八景之一,而耀州城面向宝鉴山的东门也因此而取名丰门,以表丰年时节宝鉴山的灵异特征。

 

七、鬼谷子的传说

云梦山位于宜君县云梦乡以北15公里,北距宜君县城30公里,南距铜川33公里,主峰海拔1535米,属桥山山脉子午岭余脉,焦坪雁门山岭高峰之一。

东接雁门,西绕漆水,峰高千仞,林木苍翠。

这里曾经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道教学派的创始人鬼谷子王禅的隐居地,也是他仙逝的地方。

主峰南侧壁立千仞,如刀劈斧削。

石崖上有两排石窟。

洞中有鬼谷子(王禅)及弟子孙膑、宠涓塑像。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东周战国时期人。

鬼谷子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人物之一,相传已达到通天彻地、人不能及的境界。

鬼谷子身负惊世所学,却淡泊名利,隐居山林。

集百家之长,将老子的道家思想进一步发扬。

虽隐居出世,但时刻关心天下大事,针对当时诸侯纷争之乱世和百姓疾苦,苦心寻求治国安邦的良策。

相传战国时,诸候争霸,王禅及弟子为避战乱,隐居于此地。

正是在这座幽静的云梦山上,诞生了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所著名“军事学堂”,苏秦、张仪等名人相继从这里走出,成为能够影响一时的风云人物。

而究其深远,只因这里曾经居住着一个神秘人物,民间号称谋略祖师的鬼谷子王禅。

据《同官县志》记载,秦惠王八年,60余岁的鬼先生入秦,隐于雍州频阳之云梦山清水谷,传道授业,著书—说。

由于所隐山中,终日云雾缭绕,加之山水奇秀,遍地奇花异草,随将此山取名为“云梦山”,意为“人间之仙山,梦中之所在。

”并在山的南面凿洞而居,过起了隐着生活。

从此,鬼谷子便在宜君县云梦山潜心研究和整理纵横学说。

传道授业,开办军事学堂,培养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

并在云梦山著有《神仙册》和《鬼谷子》,秦惠王五年冬,鬼谷子病逝于云梦山鬼谷洞,享年70岁。

据了解,除了教书育人,鬼谷子还自己编著教材,创作了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及养神蓄锐之道——《本经阴符七术》等论著。

后世很多人把鬼谷子的学说演变为诡道学、厚黑学,要么就说鬼谷子是军事奇人或是占卜的祖师。

其实,鬼谷子潜心修学,所著之作都是针对当时天下弊病所开出的良方。

他心系百姓疾苦,认为只有天下太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他洞悉天下,用纵横之术结束诸侯纷争,在他的理念灌输下,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弟子。

时至今日,在云梦的村村寨寨,沟沟峁峁以及周边地区,到处都弥漫和流传着鬼谷子脍炙人口的美妙故事。

“云梦山的传说”、“鬼谷子出世”、“鬼谷子出逃”、“七星洞”、“和尚陵”、“云梦仙泉”、“锁子沟”、“毛遂的传说”、“孙膑与庞涓”、“鬼谷子点化兴市村”等故事。

它满足了老百姓朴素的文化心理,凝结着老百姓的聪明智慧。

 

八、魏秦对垒和漆桓县

铜川最早的县治,当属战国时期的漆垣县,它和秦厉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初置频阳”应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事。

频阳县辖区是今铜川东、南地区和富平大部地区,县治在美原镇。

而漆垣县是新兴的魏国在夺取秦国河西之地后所建,历史学家吴镇峰曾经考证,“漆垣县辖区为今铜川西北部、旬邑县东北部及耀县、黄陵、宜君交界处各一部分”。

“漆垣县”蕴藏着秦魏历史的典故。

公元前五世纪末,秦国内乱,大权被外戚和宦官控制,几代国君或废或杀,国力日益衰落。

而秦国东邻的魏国,是三国分晋后新兴诸侯国,国君魏文侯魏斯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李克变法,西门豹治邺,乐羊攻灭中山国,国力空前强盛,《史记·魏世家》载其于十六年(公元前430年)“伐秦”,发兵过黄河,一举占领河西,翌年“西攻秦,至郑(今西安附近)而返,筑洛阴、合阳”,《史记正义》谓此洛“漆沮水也,城在水南”,漆沮水即今漆水河南端和沮水汇合处。

魏国建西河郡就在这一时期,辖地包括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

随之魏军又北上过洛河,越漆水,兵锋直指秦国腹地的泾水流域和都城雍城(今凤翔)。

此漆水即发源于宜君东北大神山(今庙山)的漆水。

这时的秦国国君是秦灵公,他断然把国都迁到了前线泾阳,和魏军对抗,并给泾河下毒,使魏军中毒者众。

魏军受挫,退守漆水,即今天的漆水河,筑城、铸钱,筹集军备物资,和秦军对抗。

所筑之城,即为“漆垣”,意为黑色的墙,是魏国西河之外的辖地,辖于上郡。

上郡亦是魏国攻秦后所建,辖地不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上郡设在肤施,而在历史上鄜城郡(今富县)、绥州(今绥德)均设过上郡,据漆垣县的地理位置和魏国都城在山西,魏国的上郡应当在今富县一带。

在漆垣县所铸之钱,为“漆垣一釿”。

地名加重量是战国时魏国货币的特征,如“长垣一釿”,而秦国的货币面值记重,从先秦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直是“半两”钱。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台区出土了一枚“漆垣一釿”,证实漆垣县就包括了这一地区,漆垣建县亦当在这一时期(约公元前430年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魏军所守漆水,有学者以为是漆县(今彬县)之漆水,其实不然,魏国从来也没有进入过秦国的心脏腹地西秦一带,它铸钱都在自己占领的版图内。

魏国占有漆垣有一百多年。

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魏筑长城,《史记·秦本纪》载“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即南自西安附近,北至上郡,漆垣亦在内。

面对强大的魏国,秦国迁都漆水入渭处的栎阳,即今天的阎良武屯乡,以和魏军对抗,后在这里进行了有名的商鞅变法,秦国由此强大,先行东进,收回西河之地。

据《战国策·;秦策一》,公元前328年,“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尽入上郡(计十五县,含少梁)于秦”,就包括了漆垣县;公元前296年,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秦,秦国归还魏国西河外之地,漆垣县又归魏国。

五年后,国势强盛的秦国东进,魏国献给秦国河东之地四百里,漆垣又归秦国,此后再无归魏国的记载。

漆垣县归秦国后,县名一直未变,直至东汉时期。

《汉书·地理志》上郡条“有漆垣县”,西汉末王莽篡政,“漆垣县”改名“漆墙县”,东汉时恢复原名。

从魏文侯“西攻秦”后建漆垣县至东汉,漆垣县共有600多年历史。

漆垣县城的位置,有关学者也做过考证,一般以为在今天的雷家沟口,可作一说。

然笔者认为,漆垣县是魏国所建,应与魏国所建上郡等地军事交通相连,漆水是魏军和秦军对峙之地,作为囤积粮草军需之地,应该在漆水河流域古交通便利之处老焦坪一带。

著名历史学谭其骧先生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漆垣县的位置标在宜君之南、旬邑以东、铜川北部,大约就在这一地区。

漆垣县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冶金业,除了铸钱,还铸造兵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内蒙古出土一件秦戈,上边有“漆垣工师”的铭文,说明这是漆垣县的工匠所制作。

汉以后在漆垣县境内建殳羽县,“殳羽”亦是兵器;后设铜官护军,“铜官”亦和铸造设官有关。

历代耀州、同官、宜君、富平、中部、旬邑方志,都没有记载漆垣县。

被古代方志忽视的原因,是因为漆垣县是魏国所建,不是秦国所立,其地又北属上郡,不属关中,所以不为历代方志编纂者重视。

 

九、商鞅车裂地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帮助秦孝公在秦国推行变法,获得很大成功,为了奖励他,秦将其封于商,后世称之商鞅。

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但是商鞅变法触动了贵族阶层的根本利益,变法得到了秦孝公和广大百姓的拥护,但却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

保守势力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印,拒绝他入境。

他回到自己的封邑商,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战亡,而后被下令车裂其尸。

秦惠文王按照公子虔的毒计,把商鞅拉到漆水之滨,“车裂”而死,其状惨不忍睹。

商鞅的鲜血染红了水中的鹅卵石,从此漆水河的石头变成了沾有商鞅血迹的五彩石。

石川河(漆水河下游)流域一带百姓为纪念商鞅变法之功,把漆水之中的这种五彩石称作“商鞅石”直到如今。

 

十、子午岭的秦直道遗址

秦始皇统一九州后,为抵挡塞外匈奴,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秦直道),据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

道未就。

”在铜川一带,秦直道沿着子午岭的主脊自南向北分布。

秦直道的主要功能是一条交通线,因了可以运输军队和军用物资等用品,一般的说在战时是这样的,所以也就不是一条纯粹的军事道路。

秦时,人们可以使用的工具十分有限,秦直道的修建基本使用人力。

可以说,蜿蜒“千八百里”的秦直道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距今2200年前,用落后的生产工具,沿着崇山峻岭和沙漠草原修筑出的伟大军事交通工程。

那时,许多的地方还是荒无人烟高山险峰,狼虫野兽出没期间。

但是蒙恬率领的数十万百姓和军工们,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就在这样坚苦卓绝的环境里,完成了选线、改线、施工、建筑驿站、邮亭等任务,其速度之快,工程之艰巨,在中国乃至世界筑路史上可谓奇迹!

秦直道修成以后,除在军事上收到威慑的效果以外,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也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秦之后,到了汉朝,秦直道得到更广泛的沿用。

据《汉书·地理志》载:

当时在北地郡新增了直路县和除道县,秦直道经过北地郡,这两个县命名应与直道有关。

《水经·沮水篇》载:

“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殳羽县北,东入于洛”,殳羽县故城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沮水源头在今耀州区柳林镇西北,从沮水流经的地理推测,直路县故城在今柳林镇西北,其西南与西汉云阳县故城不远,可以说是直道的南端,除道县则可能设置在直道的北端,至少应该设置在直道的中段。

这显然是为了加强对直道的控制,间接说明了西汉时期秦直道的重要性。

汉文帝刘恒是秦代以后最早驱车走过秦直道的汉代皇帝。

正是有了这条秦直道,汉王朝的大军才会像飞将军一样突然出现在匈奴骑兵面前,让他们措手不及。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著名的飞将军李广从直道进军,杀得敌人闻名丧胆。

汉元帝时王昭君被送入宫,也是从长安出发,经直道北行。

一直到唐朝以后,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这条著名的高速公路中的个别路段才逐渐荒废;到了北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秦直道才和北方丝绸之路一起逐渐衰落。

如今,秦直道已成为中华古代文化的伟大见证,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杰出代表和重要载体。

 

十一、孟姜女

据《大明一统志》载:

“孟姜女本陕之同官人,秦时以夫死长城,自负遗骨以葬于县北三里许,死石穴中。

铜川姜女祠位于郊区金山山麓,距铜川古城约1.5公里。

这里交通便捷,环境幽雅,兼有神奇、悲壮的姜女传说,使其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

据《陕西通志》、《大名一统志》、《郡国志》以及山海关孟姜女庙刻记载“孟姜女是陕西同官(今铜川印台区)”人。

相传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却没见到丈夫的面,她悲痛不已,放声大哭,一下子哭倒了长城800里,在倒塌的废墟里她找到了丈夫的骸骨。

于是带着骸骨往回走,快到金锁关时,秦兵追至,情急中孟姜女抓住身边的山崖一转,挡住了追兵,人们把那座山称为搬转山。

她继续往前走,走到同官金山下时,遇见一个石匠。

石匠说:

“你是‘没有根的浮萍,无依无靠的人’,我没有娶妻,单身在外流浪,咱俩干脆结为夫妻,你愿意不愿意”?

孟姜女没有回答,只是不停地流泪,石匠以为孟姜女同意了,欢天喜地地说:

“我在这儿凿一孔石窑洞,咱俩先往下再说”。

窑洞凿成了。

孟姜女已经死了。

可是,两只眼睛里不断流着串串泪珠。

经过两千两百年的变迁,孟姜女的眼泪仍在留着,留到山旁一个石坑里,积成一泉清水,后来人们称它为“泪池”。

直到现在这股泉水还在流着,而且清澈见底,甘甜爽口,常喝能延年益寿,明目开胃,尤其对治疗白发有奇效,难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