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9576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ocx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选题背景

  

(一)选题缘由: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长期以来,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一度占主体和核心地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形式化,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应试教育”的模式更是强化了这种课程体系建构思想,导致了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效果、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

  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学校课程目标的建立也是如此。

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设有相应的课程,而心理素质的专门课程则被忽视,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应重视的问题。

“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新的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之一。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达到一定的层次后,必然会对精神需求的满足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层次的提升、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具体表现在对情感的真挚性、工作的丰富性、生活内容的充实性、人生价值的多元性、人生体验的自主、自为与自在性等方面的追求。

这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的重视程度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中,充分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充分体现对每个人的关心、尊重和理解,将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价值准则。

此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外部的竞争和人们内心的冲突有日益加剧的趋势,由此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要求人们应具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这种发展趋势说明了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满足社会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弥补以往忽视人文课程的缺憾,体现把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的直接途径之一。

在不断发展生成的教育课程结构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与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同样重要的模块,或是作为健康教育、社会与生活等新课程模块中的重要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1.课题研究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无论是对个人幸福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是能适应并促进社会急速发展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2)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很难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学校如果只从生理的角度理解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无法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应是心理健康的,是能适应社会激剧变化与飞速发展的。

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马斯洛认为:

个体都有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动力,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它需要激发和挖掘,而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

它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患者,更多的应关注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以预防为主,关注个体潜能的最大发挥和人格完善。

  而心理健康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重要保障。

  2.课题研究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把人格健全发展作为课程建设重要目标的直接途径。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要保证在中小学有效、持久、规范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外,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的研究。

大多的课程建设,或是学科教学,或是组织活动。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把学科教学和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全方位、系列化,系统化,使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概念界定

  

(一)五维一体:

指从五个方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即: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学科渗透课程,活动课课程、团体辅导课程,专题活动课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

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三)课程:

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

  (四)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五)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建设起来的校本课程。

一般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部分组成。

  三、研究目标

  

(一)发展性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即:

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进步与成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心理学原则和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在助人、自助的实践中,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完善自我、和谐身心、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进步、健康成才。

  

(二)具体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城乡结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通过系列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校本课程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通过课题研究,了解掌握城乡结合部地区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解决学生在学习、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形成健康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一)环境课程建设

  小学的环境课程就是利用小学生周围的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材料、机会、经验、情景等,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采用小学生容易投入的方法构建的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环境课程,实际上是环境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规范化,是环境教育内容的程序化、逻辑化。

  小学生一天当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生活学习,因此学校的环境课程建设非常重要。

  1.以背景文化为载体,构建认知型环境课程。

  我校2012年暑期抗震加固完成,校舍翻建一新。

我们就以抗震加固为契机,在校园中轴线甬路两侧的22个防雨露天橱窗里,四周院墙内侧和每个教室的门楣上以及教室里的板报上,利用文字图画,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讲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故事,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2.以听觉为途径,构建行为型环境课程。

  利用每周、每天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队会班会等固定时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讲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故事,鼓励师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开展自主心理健康教育。

3.以参与为手段,构建能力型环境课程。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师生自编自演校园心理剧,每年六一儿童节全校展演,通过编排演出,师生亲身体验感悟,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使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我们课题组成员带领语文学科教师编写各年级各册教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构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各册语文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单元、课文,对学生进行学习、交往两方面的心理辅导,《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包括辅导的内容、要求、重点、建议及评价等,教师利用《指导手册》后,要及时撰写反思及修改意见。

学年末各年级对《指导手册》进行修改调整、完善,保证《指导手册》的有效使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校本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校本教材《小学生自主心理健康教育导读》,从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两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以各年龄段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为内容,按年级分一至六册,每册16课;每课包括问题―讨论―感悟―行动―知识链接五个环节;

  本教材内容上以学生中反映出来的真实问题做材料,聚焦问题,通过问题―讨论―感悟―行动―知识链接五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开展自我教育。

在呈现形式图文结合,低年级图多于文字,符合年级年龄特点,图文并茂,学生阅读兴趣较高。

教材定位上以学生读物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感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心理辅导课和课外心理辅导相结合,给教材实施以更大的空间,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和实效。

  另外,教材编排以读物的形式出现,聚焦问题,从问题出现,到解决问题,尤其是专家支招,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自读自悟,自己教育自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是自主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应用情况和效果:

  从2012年3月开始到现在,两年的时间,在一至六年级各个年级试用,效果显著。

首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了。

学生在对《导读》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尤其知道,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身体要健康,心理更要健康。

其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一是心理出现问题自己能意识到,二是知道来咨询室咨询,求助,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使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浓了,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还有,阅读辅导利用心理辅导课和课外团体辅导相结合,提高了读物的实效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程。

  重点是以预防为主,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发展性教育的同时,结合《小学生自主心理健康教育导读》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课程设置以年级划分,一个年级一学期一次集体专题辅导,内容学习心理和交往心理辅导各一次,时间固定,内容根据需要适当调整,主要是发展性教育兼预防性教育。

例如:

一年级幼儿园到小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学习心理和交往心理辅导;三年级交往方面从父母老师转向同伴之间的交往;五、六年级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小升初的考试问题等,联系学生实际特别是以前出现过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学生了解掌握本年龄段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对可能面临的问题应对的能力。

  (五)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课程

  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课程,是在校园剧的基础上开展的。

校园剧的编演近几年来一直是我校艺术教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有雄厚的基础。

师生自编自演的环保题材、科技题材的校园剧在市、区乃至全国的各级各类比赛中,特别是艺术节上频频获得特等奖、一等奖,2012和2013两个年度代表国家参加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举行的世界少年科技界交流演出,获得编演两项金奖。

正是学生编演校园剧的能力,为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校园心理剧是校园剧的一种,内容偏重于心理方面,选取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两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展现问题发生解决的过程,尤其是心理的变化,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校园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争当剧中的角色。

  为了使专题活动课程建设开展的更顺利,我们之前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市心理学会组织的有关培训,回来后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师和骨干学生进行培训,从校园心理剧的选材,剧本的编写,到演员的挑选,道具,舞台、背景设计等进行了系列的“校园心理剧的编写策略”培训,各班师生自主编写、排练,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展演,年级之间比赛,表现突出的年级班级学校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年底完成《校园心理剧的编写策略》一书。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校园心理剧的编写策略,第二部分是历届学校心理剧展演节上的获奖作品欣赏。

  五、研究成果

  

(一)实现了课题研究预定的具体目标

  1.构建起“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近三年的时间,课题组成员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发动全体教师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建成了包括:

环境建设,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心理活动课校本教材,团体辅导系列讲座,专题活动手册在内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本课程。

通过课题研究,特别是实验前期的问卷调查访谈,了解掌握了城乡结合部地区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交往两方面的心理问题,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列化、系统化、规范化,是城乡结合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在没有走进课程之前,虽然也是从五维来开展,但是没有保障,忽冷忽热,一段时间重视了,工作开展的就热火朝天,一段时间忽视了,工作开展的就悄无声息,没有持之以恒的劲头,预想的效果达不到。

  1.内容上有了保障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有了保障。

环境课程中在视觉、听觉上,在参与程度上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灌输和落实。

学科渗透课程建设挖掘了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团体辅导课程系列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活动课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了针对性。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课程更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亲身的体验来教育自己。

  2.时间上的保障

  “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课程,在时间上就有了保障。

再不会有忽冷忽热的现象发生了。

  (三)发展性目标初见成效

  课题研究的发展性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即:

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进步与成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心理学原则和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在助人、自助的实践中,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完善自我、和谐身心、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进步、健康成才。

实践中我们感到通过“五维”的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无论是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或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较之研究前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对一至六年级6个班236个学生的调查中,知道人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的有230人(研究前13人),占调查总数的97.3%;知道有烦心事找心理老师的有177人(研究前11人),占调查总数的75%,有不开心的事大部分能自己想办法化解的有153人(研究前42),占调查总数的65%。

研究前后的比较,差距很大,说明课题研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调动了教师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在没有开展课题研究之前,提到开发课程,绝大部分教师都会认为,那不是我们教师能做的事情,是专家的专利。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感到原来开发校本课程我们一线教师最具优势,熟悉教材,了解学情,深知学生的需求。

课题研究调动了教师开发教材的积极性,目前,学校的校本课程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扩展到音乐,英语体育等各个学科。

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讨论

  

(一)课程的定位

  相对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而言,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就像是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疫苗,主要功能不是治疗疾病而是预防疾病、提高其自身的免疫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校本课程,是富于应用性、实践性的活动类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普遍性与典型性的结合,以普遍性为主,同时它还必须体现课程教学的一般特征,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效果的监测与评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