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9213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二十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网络已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倾向也日益突出。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已成为群众反映心声和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然而,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利,近年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倾向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是网络信息并不是天使,特别在当下转型期,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多发。

因此,确实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

二是一些网民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就往往借助“突发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不负责任地评论、轻信、猜疑、谩骂等,这些都在抬头蔓延。

如果这些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这对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来说,并不是太好的信号。

网络已成民主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但网络“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9年7月21日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

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

因此,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日益活跃,网络已成为人大、政协、听证等之外的民主参政议政新形式,是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

然而,近年来网络舆论中的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也开始浮现。

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约1/3是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和传播的。

很多网民已结成各种虚拟的“群体”,通过贴吧交流传播和联动,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司法不公等问题,形成巨大的舆论场。

无疑,一些党政部门的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是需要认真接受舆论批评和监督的。

但是,网络舆论中也掺杂着一些过激的无政府主义情绪、网络“集结串联”“意见领袖”等的操控,从而很容易诱发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并进而促发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这不仅会增加官民之间对热点问题的“敏感”与紧张,也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已成新兴的多元文化传播阵地,但也存在着消解主流价值观的倾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越来越与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和兼容,互联网就成为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也就成为文化创造与多元发展的新兴阵地。

然而,互联网也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大众性、全球性等特点,特别是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淡化对公共政策的认知,逆反性文化消遣、消解主流价值观的现象也开始抬头。

如网络泛娱乐化、人肉搜索、道德追杀、网络恶搞、污蔑诽谤、侵犯隐私、色情暴力和网络诈骗等现象增多,这就形成了一股侵蚀伦理道德和价值信念的文化舆论“潜流”,危及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的建立。

当前的网络带给了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重大文明与进步。

然而网络舆论的局限性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日趋复杂和凸显。

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对上述问题加以认识。

(节选自马长山《网络公民与守法精神》,苏州大学学报2019年12月)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网民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借助“突发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甚至不负责任地评论、轻信、谩骂。

B.网络舆论中大量存在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如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约1/3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传播。

C.网络舆论中掺杂着一些过激的无政府主义情绪、网络“集结串联”“意见领袖”等的操控,社会危害大,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负面影响。

D.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并兼容,互联网就成为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它能成为文化创造与多元发展的新兴阵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倾向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

B.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的使用率。

C.网络人肉搜索、道德追杀、网络恶搞等形成了一股侵蚀伦理道德和价值信念的文化舆论“潜流”。

D.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先对网络舆论存在的不良问题加以认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如果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并不是太好的信号,就是说网络舆论非理性化倾向不好。

B.科技的发展,使得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可以成为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

C.很多网民结成了各种虚拟的“群体”,面对贫富冲突、司法不公等问题,形成舆论场,以便及时纠正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

D.因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会出现逆反性文化消费、消解主流价值观等现象。

【答案】

1.B

2.B

3.C

【解析】

1.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即可得到答案。

本题只要仔细阅读选文,找到B选项在文中对应的内容,仔细比对,就可以得出答案。

2.

试题分析:

B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手机使用率达83.4%”范围不够明确。

此项内容的信息在选文第二段,原文为“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选项中去掉了必要的限制语“网民上网设备中”,不恰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时要注意:

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

试题分析:

C选项是选文第二段后半部分,原文为“很多网民已结成各种虚拟的‘群体’,……形成巨大的舆论场。

无疑,一些党政部门的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是需要认真接受舆论批评和监督的。

但是,……这不仅会增加官民之间对热点问题的‘敏感’与紧张,也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不利影响”,据此可以看出,选项同中所说的“以便及时纠正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不符合作者原意。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每段开头结尾句子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

十岁能属文,登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

主吴县簿。

未上,丁父忧。

服除,著十论言当世事,献于朝,宰相汤思退奇之,擢太平州教授。

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

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

“朕治道不进,奈何?

”大昌对曰:

“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

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

”又言:

“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

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

”帝称善。

除浙东提点刑狱。

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

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

“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

”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

“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

”寝其命。

权刑部侍郎,大昌言:

“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

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

”帝以为然。

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

”逢原由是坐削两官。

累迁吏部尚书,言:

“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

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

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

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

“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

”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衷甲纵火为内应。

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

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父忧是指父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B.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最高长官。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绍熙,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时正式创立并形成。

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

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也指官员退休。

同“致仕”意思相近的有“乞骸骨”、“填沟壑”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

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

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

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命令讨伐,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昌奏:

“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

”寝其命。

(2)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答案】

4.D

5.D

6.D

7.

(1)大昌上奏:

“僧寺已经违法置办田产,又将赋税徭役移加给百姓,为什么要答应他们呢!

”皇帝中止了命令。

(得分点:

“置”“移”“寝”各1分,大意2分)

(2)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

(得分点:

“狱”“拟”“贷”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4.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常用的断句方法有:

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5.

试题分析:

D项,“填沟壑”是指死亡。

“填沟壑”是一个典故,典出《战国策》卷二十一《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

左师公“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意思是希望自己没死之前,让自己的儿子有个着落。

后遂以“填沟壑”作为死的婉辞。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

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

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中对“填沟壑”解说明显错误。

6.

试题分析:

本题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各个选项,并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位置,然后一一比对,找到答案。

D项中“大昌写信命令讨伐”不当。

此选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对应的语句是“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这里的“趣”是通假字,通“促”,是“催促”的意思,也就是说程大昌亲笔致信催促,而不是命令。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

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

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本题D项考生只要结合原文仔细比对即可得出答案。

7.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重点实词“置”“移”“寝”“狱”“拟”“贷”,翻译时都应一一落实。

【参考译文】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

他十岁就能写文章,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及第。

任吴县主簿,还未赴任,遭父丧。

服丧完毕,他撰写了十论论说时事,献给朝廷,宰相汤思退对他称奇,提拔为太平州教授。

孝宗继位后,提升他为著作佐郎。

皇帝刚刚执政,锐意建功立业,问大昌说:

“我治国没有长进,怎么办呢?

”大昌回答说:

“陛下勤俭超过古代帝王,自从女真与我们互相往来和好,他们知道尊重中原,不可以说没有效果。

只要求贤才,纳谏言,修明政事,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

”又说:

“淮上筑城太多,发生紧急情况什么人可以守卫?

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皇帝称赞他说得好。

授予他浙东提点刑狱。

适逢丰年,酒税超过了规定的数额,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

调任江西转运副使,大昌说:

“可以兴利除害,实行我的志向了。

”适逢荒年,他拿出十多万缗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

六和塔寺僧认为镇伏江潮有功,请求皇上下旨把已置办的田产赏赐给他们仍旧免除赋税徭役,大昌上奏:

“僧寺已经违法置办田产,又将赋税徭役移加给百姓,为什么要答应他们呢!

”皇帝中止了命令。

大昌代理刑部侍郎,说:

“法律是用来防止犯法的,没有听说纵容罪犯是仁道。

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

这样,就使法律在下面得到伸张,而仁道归于皇上了。

”皇上认为他说得对。

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大昌于是极力说“从此屯驻戍守州郡,不可以做了”!

率逢原因此被治罪削减两官。

大昌多次升迁为吏部尚书,说:

“担任宫廷警卫的士兵,祖宗之法不只是用来预备宫中警卫,南征北战,禁卫军都曾是先锋。

现在一般三年就要补以外任,用非所长,即使有征伐之事,也没有人得到选用。

为什么刚开始是选择有才略武艺的人,而到最后把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地抛弃呢?

希望将他们留在衙内不要派遣。

”离开京城主持泉州政务,汀州逆贼沈师作乱,戍守将领萧统领与沈师作战而死,闽部受到很大震动。

漕司发檄文命令统制裴师武讨伐乱军。

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大昌亲笔致信催促他说:

“事情很急,如果将帅责怪你,你可以拿我的信自己辩解。

”这时候,贼兵谋划攻城,先派遣间谍披上铠甲放火作为内应。

正赶上师武的军队到来,又抓住了间谍,于是贼兵散去。

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退休。

庆元元年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谧号文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别孙信道①

宋·陈与义

万里鸥仍去,千年鹤②未归。

极知身有几③,不奈世相违。

岁暮蒹葭响,天长鸿雁飞。

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

注释:

①本诗作于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九月,诗人当时因避乱正流寓湖南潭州(今长沙)。

孙信道,作者友人。

②“千年鹤”:

《搜神记》记载:

“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身化千年鹤归辽。

”③《左传》所引古人的话“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8.“鸥仍去”“鹤未归”在诗中有何深层含义?

对全诗有何作用?

(5分)

9.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含义:

①“鸥仍去”,古人往往用鸥盟代表朋友之情。

作者这次和孙信道相遇,是在客中;相别,也在客中。

作者知道和友人客地相逢,欲留无计;分别以后,相见难期。

“仍”字写出友人的远去,二人终当相别,表现出深深的无奈。

(2分)(答出“客中相逢”1分,“终当离别”1分)②“鹤未归”化用丁令威化鹤归回辽东的故事,写自己也耽于时局飘流在外,正如千年之鹤,长期无法回到故乡。

(2分)(答出“用典”1分,答出“自己漂泊,无法回乡”1分。

作用:

首联写与友人的匆匆而别以及自己的归期无望,营造了哀伤、无奈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1分)

9.表达了与友人别离的痛苦;自己飘流在外,思念家乡却有家难回的无奈;有志奋飞,报效国家,但世事相违,难能如愿的矛盾。

(答出两点即可,2分)

与友人离别的痛苦。

首联,用“鸥仍去”,表示终当相别;用“万里”,以示行程之远。

与友人客地相逢,欲留无计,分别以后,相见难期;尾联前一句点明不忍相别,而又不能不别的异乡送客的情怀。

时局艰虞,何年再见,很难预料。

所以临分之时,诗人不觉老泪之几乎湿透衣裳。

漂泊在外,有家难回的无奈。

首联写自己也如千年之鹤飘流在外,长期无法回到故乡;颈联写分别之际,已届深秋,以“鸿雁飞”表示自己有怀归远引之思。

“天长”句,表明思归之心切。

有志报效国家却难能如愿的矛盾。

颔联前句用《左传》引用的话,表明自己应当早做决定以不负此身,不致有岁月蹉跎之叹;后句表白自己也有志奋飞,寻求报效国家之路,但世事每与心志相违,难能如愿。

(答出两点即可4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

开头两句说:

“万里鸥仍去,千年鹤未归。

”作者这次和孙信道相遇,是在客中;相别,也在客中。

当时金兵不断南进,长江中下游一带,遍野烽烟。

前二年金兵就掠过岳州(今湖南岳阳),所以作者知道和友人客地相逢,欲留无计;分别以后,会晤难期。

首句用“鸥仍去”,表示终当相别;用“万里”,以示行程之远。

古人往往用鸥盟代表朋友之情,以鸥波不定,显示友人之远去。

孙信道是作者的旧友,故有“鸥仍去”之感。

次句写自己也飘流在外,正如千年之鹤,长期无法回到故乡。

这句用丁令威化鹤归回辽东的故事,但用意不同。

丁令威化为千年之鹤,归来所见是“城郭如故人民非”,作者在乱离中,不仅归来无望;纵使归来,城郭人民,都以不同于往昔,何况作者的故乡洛阳又入于金人之手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鉴赏诗句的含义,第二问考查对诗歌语句作用的分析。

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根据作者、写作背景、表达主题分析诗句的内容,如诗句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要在分析中指出来。

然后再分析其结构作用。

注意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

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其次,要注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比如,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最后分析对表达的主旨、情感的作用。

9.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②分析景语。

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说自己本是在南阳耕种的普通百姓,“,”,以此表明自己本无意于功名。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自己在同学中虽穿着破旧,但丝毫不羡慕他人,是因为“,”。

(3)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时三峡潭水的句子是,“,”。

【答案】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解析】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

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

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丁聪:

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

丁聪的一生,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