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9208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docx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docx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赵刚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重庆工业历史沿革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和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重庆工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

重庆工业在上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从1891年重庆开埠至抗日战争前,为重庆近代民族工业创建时期。

重庆工业源于明末清初的手工业工场;19世纪末,重庆被迫开埠通商,近代工业萌芽,民族工业起步,工业结构以轻纺为主。

第二阶段:

从抗日战争到建国前,奠定了重庆工业的基础。

400多家工商、金融企业内迁重庆,促进了重庆工业第一次跳跃式发展,形成了以兵器和军需生产为中心,以机械、轻纺、冶金、采矿、电力等为主体,轻重兼备、门类较全的产业结构。

第三阶段:

从建国后到“三线”建设时期,奠定了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地位。

“一五”期间,国家在重庆布局了一批能源、机械建设项目;“二五”时期,重庆的冶金、煤炭得到重点支持;长达10多年的“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以重庆为中心,以国防为重点,新建、迁建和扩建了若干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与之配套的科研开发机构,重庆工业实现了第二次跳跃。

重庆成为全国重要的兵器、民用机械、医药、化工、仪器仪表工业生产基地,形成了重型工业结构特征明显了工业体系。

第四阶段:

1979年到直辖前,重庆工业取得长足进步。

80年代初,重庆首批成为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推动了重庆工业快速发展;军工企业首开全国“军转民”先河,嘉陵、建设摩托,长安汽车得到发展。

第五阶段:

直辖以后,重庆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至目前,重庆工业以年均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

其中,1997年到2000年是扭亏脱困阶段;2001年到2005年是重庆工业打基础阶段;2006年至今是爬坡上坎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将是重庆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二、重庆工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重庆已基本形成以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工业等“6+1”重点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汽车摩托车产业: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

汽车摩托车是重庆第一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重型车、轻型车、微型车、轿车和摩托车多系列的研发生产格局。

重庆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24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628家,其中有27个企业汽车零部件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居前3位。

重庆是中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基地。

现有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24家,上规模的零部件生产企业500余家,摩托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生产和出口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第一。

信息产业:

重庆是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两江新区和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两大核心产业园区。

初步构建起了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汽车电子、数字仪器仪表、信息家电、计算机及外设、LED及光伏、动漫、电子材料和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整机+配套”的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产业。

装备制造业:

重庆有很强的机械制造和配套能力,是中国重要的内燃机生产基地、最大的仪器仪表生产基地、最大的内河船舶研发基地、中国大型变压器生产基地;主要有金属制造、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电气及器材、仪表等6大类,47个行业,生产仪器仪表、输变电设备、船舶、机床工具等1500多个品种,1万多个规格的产品。

重庆机床齿轮加工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代表了国家齿轮加工的最高水平。

材料工业:

主要由冶金工业和建材工业组成。

(1)冶金工业。

重庆是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最大船舶用钢精品基地、中国最大的铝材加工基地;包含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拥有炼铁、炼钢、轧钢、耐火材料、焦炭、金属制品、功能材料、粉末冶金、磁性材料、电解铝、电解铜、电解镍、铝加工、铜加工、镁铝合金等工艺与技术,常年生产2000多个品种的冶金产品。

(2)建材工业。

已形成玻璃纤维、卫生陶瓷、水泥、玻璃深加工、墙体材料、化学建材以及装饰装修材料为一体的建材工业产品体系,包括38个小类,数百个品种。

化医工业: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目前已形成以长寿天然气化工、万州盐气化工、涪陵精细化工三大化工园区为重点的布局。

拥有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有机化学品、涂料及颜料、染料、化学试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17个行业,生产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

重庆医药工业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药及中药材加工、动物药品和生物制药、医疗仪器设备、诊断用品和医用材料等行业。

轻纺工业:

拥有食品工业、皮革及其制品工业、家用电器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日化工业、硅酸盐工业等20多个大类,覆盖80多个行业。

能源工业:

主要包括天然气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等,能源工业占重庆工业销售产值8.5%。

(二)产业布局

重庆按照“一圈两翼”发展格局的要求(“一圈”:

“都市圈”有26个区县;“两翼”:

渝东北翼11个区县,渝东南翼6个区县),已形成了“3+3+37”的产业布局形态,并且正在打造3个新的战略聚集区,即3大电子制造基地(西永、两江新区、茶园)、3大化工制造基地(长寿、涪陵、万州)和37个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两江新区”、“西部工业新城”和“江南工业走廊”3大工业聚集区。

重庆工业园区建设始于2003年。

到2010年,实际开发面积350平方公里,累计建成标准厂房65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入住企业职工宿舍70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厂20个。

大部分园区开展了一站式办公服务,18个设立了担保机构,9个园区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个就业培训中心。

全市园区入驻企业累计达到4500户,其中投产企业300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3%;完成销售产值5700亿元,占全市工业55%,产出强度超过了每平方公里90亿元;就业人数65万人,占全市工业近1/3。

百亿级园区达到20个,其中400亿元园区3个,300亿元园区6个。

“一圈两翼”发展更加均衡,“两翼”工业发展提速,2009年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6.4%,超过“一圈”11.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提高到18.8%。

(三)工业投资

2010年,完成投资2200亿元,增长31%,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近8个百分点。

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100亿元,是“十五”的3倍,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8.1%提高到33%。

制造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58.3%提高至近80%。

1.工业投资的三个“集中”

一是向园区集中。

2009年,全市工业园区投产企业2897户,完成投资占全市工业的70%,增长40%。

工业集聚式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

二是向重点产业集中。

2009年投向支柱产业1347亿元,增长32%,占全市工业的75%。

其中,材料工业增长54%;装备制造业增长38%;汽摩增长23%;化医增长23%;轻纺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增长20%。

电子信息88%。

三是向重点区县集中。

2009年全市有4个区县工业投资突破100亿元,投资占全市的28%;投资50亿元至100亿元的区县8个。

12个区县完成投资占全市工业的61%。

2.工业投资的三个支撑

一是工业项目储备充足。

2009年末,全市工业储备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突破万亿大关,形成了由2000余个在建项目、拟建项目以及储备项目组成、计划总投资1.08万亿元的项目库。

二是在建项目规模不断扩张。

2009年,全市工业在建项目累计5653个,增长22.4%。

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5979亿元,增长37.9%。

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12个,增长25%。

全年新开工项目3475个,增长18.1%,投资增长81.9%,新开工项目建设规模增长54%。

三是建设资金供给充裕。

2009年,工业项目到位资金1937亿元,增长42%。

其中,企业自筹资金1424亿元,增长51%,占整个资金来源的74%,企业自筹资金的快速提高,说明其融资能力不断增强,效益不断增长;实际利用内外资资金728亿元,为工业投资提供有力支撑。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成就、特点和发展模式

(一)主要成就

1.工作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工业销售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4%,迈入全国万亿级工业省区行列。

2.结构优化取得重大突破。

“6+1”产业除能源工业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材料工业、化医工业、轻纺工业纷纷突破千亿元,汽摩产业销售产值突破3000亿元。

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全球第一、第二品牌惠普、宏碁落户重庆,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企业将形成“2+6+200”格局,为建设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3.工业发展平台提档升级。

“1+2+4+41”的产业发展平台已初具规模,两江新区正式获批并启动建设,西永综保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封关运行,高新区和经开区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万州工业园、长寿化工园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九龙、南岸、西彭、江津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41个特色工业园区正在形成自己的特点,实现差异化发展。

中国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正式成立,重庆成为继北京、深圳之后第三个拥有国家级通信产品检测认证权威机构的城市。

4.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工业投资的拉动作用凸显,2010年突破2000亿元,是2005年的3.6倍,西铝“1+2”冷连轧、西永笔记本电脑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1%;企业技术中心18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第三代移动通信、2兆瓦风电机、智能胶囊、蛋氨酸生产线等一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产业聚集能力提升,百亿级园区达到20个,百亿级企业达到15户,工业园区销售产值占全市工业超过55%。

5.信息化建设成绩喜人。

国际专用数据通道从无到有,已建成12条155兆;互联网长途出口容量达到432.5G,城域接入总容量1560G;互联网用户数723万,网站数量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电话用户突破2000万户,年均增长26%;电话普及率达到71部/百人,位居西部前列;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到80%;完成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

大中型企业中,70%以上应用设计软件开发新产品,近60%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70%实现管理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60%。

6.节能降耗任务超额完成。

万元GDP能耗下降2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工业节能对全市节能的贡献率达90%。

市里统一规划的环保搬迁基本结束,完成108户重点企业环保搬迁和三峡库区70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80万吨、落后钢铁产能530万吨、落后造纸产能0.75万吨、落后电石产能7万吨、落后制革产能10万张;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0%,高于全国平均15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

1.发展速度加快。

近年来重庆工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从1949年开始,工业销售产值第一个1000亿元,用了47年时间,第二个1000亿元,用了7年时间,第三个1000亿元用了2年时间,第四个1000亿元、第五个1000亿元、第六个1000亿元都只用了1年时间,第七个1000亿元与第八个1000亿元共用了不到1年半的时间,第九个1000亿元和第十个1000亿元只用了1年的时间。

特别是2010年,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跃居全国第二位,为重庆直辖后最高位次。

2.经济效益平稳增长。

工业利润达到400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利润率达到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200%;净资产收益率近15%;全员劳动生产率近20万元;资产负债率降到60%以下;企业亏损面降至15%以下。

3.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1-11月,民营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956.6亿元,增长33.6%,高出全市平均5.3个百分点,占比48.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力帆、隆鑫、格力空调、博赛矿业、大全多晶硅、国际复合等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

在工业投资中,民间投资超过2/3,拉动工业经济增长近20个百分点。

“十一五”民间投资累计达353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5倍,年均增长达34.6%。

4.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

工业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是2005年的11倍,年均增长60%。

规模外资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20%。

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48%;成功收购澳大利亚矿产、加纳铝土矿、英国精密机床集团等,海外投资额达到50亿美元。

5.县域经济整体推进。

重庆非常重视区县工业发展,近年区县工业较快发展,特色鲜明,形势喜人,所有区县工业规模均达10亿元以上,千亿级工业区县实现零的突破,去年已出现1个,今年有望达到3个;百亿级工业区县占据半壁河山。

6.大型企业和重点产品“领军”作用突出。

2010年,全市重点监控的20个大型企业集团中有9个集团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其中,重钢、川维、庆铃、格力、国际复合、潍柴6家企业增速高于40%。

重点监控的51个主要工业产品中47个产量上升。

钢材、发动机、数控机床、电视机、微型计算机、服装、烧碱、冰乙酸、合成洗涤剂、橡胶轮胎外胎等主要产品,增长40%以上。

(三)发展模式

1.整机+配套

我国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普遍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为加工贸易在内陆得到像沿海一样的发展,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整机+配套”的发展模式,构建“多头在内、一头在外”垂直整合式的产业链,这样做,从整机角度有利于降低配套的物流成本。

通过这种模式,我们成功引进了惠普及一批代工和零部件配套企业。

2.物流通道

内陆产业的发展最大的制约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为解决这一问题,重庆加速了物流通道建设,变劣势为优势,打造开放前沿。

先后开通了“重庆-深圳-欧洲”的铁海联运大通道,创造了运输时间快于长三角海运至欧洲2天的奇迹;重庆始发至欧洲的“渝新欧”新欧亚大陆桥铁路大通道,全程时间只需13天、比沿海海运快近20天,为国家构建起了新时代的“丝绸之路”,重庆成为对欧洲开放的“桥头堡”;重庆直飞欧洲和北美货运航线、渝台全货机航线,重庆到欧洲全程只需12小时,重庆每天都有货运航班飞往全球36个分拨点。

3.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并举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强化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创造性地实施了户籍、土地流转、住房、融资等一系列制度改革,较好地解决工业用地及劳动力资源等问题,汇集诸多优惠政策,除拥有国家普惠政策、西部优惠政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外,还有国务院3号文件、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两江新区”、三峡库区、直辖市等独特优势政策。

重庆市经信委,不仅作为经济综合部门,更承担起全市工业招商引资的重任,组织开展工业与信息化招商引资工作,为投资重庆的企业提供准确的项目、选址、政策等信息和优质的后续发展服务。

通过搭建融资平台,畅通物流通道,创新合作模式,解决引进企业与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强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把投资者吸引到重庆。

4.环境塑造

良好的环境,是吸引投资者的先决条件,重庆通过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建设,强有力地改善了人居与发展环境,重庆市民安全指数达到95.8%,创十年最高,同时当选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投资环境综合排名重庆居中国第五,西部第一。

2010年8月,与中国的北京、香港、上海、广州、深圳一道被美国《外交政策》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65个大城市之一,是中国内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近日,2010世界著名品牌大会第七届年会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香港、台北、高雄、深圳、广州、成都等50个城市成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四、重庆推进工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在西部地区发展工业,实属不易,必须采用强有力的措施。

近年来,重庆工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进“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倾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第一,突出发展要务,抢抓机遇加速发展。

重庆作为新兴的直辖市,无论总量还是发展速度在全国排位均相对靠后,因此,发展对重庆来说是第一位的。

我们充分抓住中央直辖、西部大开发、国务院3号文件等重大机遇,全面深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每年滚动实施“十大工程”和“双百项目”,“十一五”累计新开工项目14733个,投资规模达6158亿元,是“十五”的4.1倍;累计竣工投产项目12269个,是“十五”时期的3.8倍;惠普笔记本电脑、国虹数码通讯产品、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长安公司自主品牌轿车、海装风电成套装备、长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蓬威石化60万吨PTA、川维30万吨醋酸乙烯、大全多晶硅、重钢环保搬迁以及格力空调、海尔电器、玖龙纸业、理文造纸、三峡纺织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和发挥效益,把重庆经济发展推上了快车道。

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市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2008年4-12月先后出台了“7+5+12”适应性措施,工业经济逆势强劲崛起,取得了“后下水、先上岸”的良好成绩,保持了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规上工业销售产值达到8800亿元,翻了近两番。

第二,突出结构调整,加强创新提升质量。

重庆要突出直辖市地位,后来居上,必须在发展质量上下功夫。

一是切实处理好发展与结构的关系,结构调整与加快发展并不矛盾,能够相互促进,我们力求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结构中促进发展。

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每年滚动实施100项技术创新项目,推动风力发电齿轮箱、混合动力汽车、多芯线束等一批重点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

三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产品开发、生产控制、科学管理,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目前汽车混合动力技术、自动变速器技术、大型齿轮箱设计制造技术、血液透析、超声聚焦、内窥镜胶囊等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

四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支柱产业,“6+1”产业整体崛起,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一跃成为千亿级产业,改变汽摩产业“一业独大”的单一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多晶硅、新型玻纤、冷轧薄板、彩涂钢板、风电等产业均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创意产业从2006年开始迅速发展,年均增长超过30%,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到达380亿元,年均增长44.5%。

第三,突出招商引资,形成集聚做大增量。

外来资金投入是工业发展的强心剂,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融入重庆工业发展已势在必行,但是招商引资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各个地区都在激烈争夺,重庆要在招商引资方面实现突破,必须创新。

一是创新思路,前期策划一批、商务洽谈一批、签约落地一批,明确重大项目引进目标和路径图,项目储备达到2万亿元,形成20个投资过100亿的“振聋发聩”类的特大工业项目集群,100个投资过50亿的“耳目一新”类的重大工业项目集群,培育发展重点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是创新模式,创造性地实施“整机+配套”全流程垂直整合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传统模式,打破了沿海数十年加工贸易水平分工方式,将集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微笑曲线”整体引入,通过电脑整机销售企业带动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进入,或者零部件生产企业延伸生产整机,先后引进惠普、宏碁品牌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代工商,以及一批零部件配套厂商,成为内陆地区招商引资的典范,实现了重庆笔记本电脑产业从无到有、由小至强的嬗变。

三是创新方式,建立500个会外语、懂技术、知成本、善交流的工业商务团队,采用“狼式五步招商工作法”(“到处嗅”—进行情报收集分析、“扑上去”—主动出击招商、“死咬住”—盯住关键环节和关键人、“拖回来”—不失时机地让跨国公司到重庆考察、“吞下去”—拼尽全力让项目落地),重塑项目引进流程,并建立过程评估和激励机制,兴起全市工业招商引资新高潮,力争外商直接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十二五”末期达到10%。

成功引进思科(重庆)全球通信产品制造基地、吉利自动变速箱及发动机、台湾正新轮胎项目、德国本特勒汽车零部件等项目落户重庆。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新增22家,历年累计达到176家,其中工业企业66户。

第四,突出节能减排,加快转型增强可持续性。

节能减排是解决能源约束和战略安全问题、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重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重庆发电厂、长寿化工园、重钢集团等26户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建成涪陵化工“磷石膏资源化”、长江造型公司“铸造废砂资源化”等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严格的目标化管理和能耗审计制度,推进100个重点节能项目,完成第五批25户重点企业环保搬迁改造任务。

2010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6%,超额完成“十一五”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

五、重庆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经济形势严峻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主要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体国家逐步恢复,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正在持续,复苏基础不牢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总需求仍然不足,发达经济体房地产市场尚未摆脱困境,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有力支撑,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剧。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严重,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形势没有根本好转,银行放贷能力和意愿较弱,拖累实体经济复苏进程。

三是国际大宗市场和主要货币汇率动荡加剧,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实施了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泛滥。

一方面推高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另一方面引发主要汇率持续较大波动,如美元大幅贬值,欧元震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我们稳定出口、拓展外需都面临新的挑战。

(二)通胀压力加大

去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新高,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1%。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1%,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4%。

今年国家将CPI的调控目标定位4%,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较大。

(三)资金流动性不足

中央经济工作会确定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所缩紧,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影响。

(四)要素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速度来看,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重庆的经济发展也面临同样的资源能源问题,工业快速增长的需求与能源瓶颈约束的矛盾使能源保障和运行调度难度加大。

(五)经济转型

重庆仍存在工业结构不合理问题,重工业偏大,轻工业偏小;产业内部结构也有待优化,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中高档产品较少。

因此“十二五”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成为重庆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六、“十二五”重庆工业发展主要思路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5000亿元,2015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5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7500亿元,年均增长19%,工业占GDP比重达50%左右。

(二)战略任务

1.经济总量提档升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重化工结构有效调整,轻重工业结构由3:

7调整为4:

6;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非公经济比重达到65%以上;营造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推进制造业多样性发展,改变汽车工业一业独大的局面,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第一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