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862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7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docx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docx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课题

月相变化的规律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

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如有时候呈圆形,有时候像小船一样呈弧形,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他们甚至会表达“一月是扁的,八月是圆的”,将月相变化规律放在一年中去界定,原因是他们没有在一个月的周期里持续观察月相。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2.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乐于征求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

重点

了解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规律

难点

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总是那么让人着迷,这里的“圆缺”指的是什么?

【提示】

“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面积多少导致的月相变化。

2、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月相变化产生的原因。

3、月相就是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

根据照片,说说月亮和太阳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展示照片)

4、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学过的月相相关知识:

还记得月相有哪些变化?

【提示】

有时是圆的,大多数时是不圆的,而且这种变化有一定的时间性。

5、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我们一起来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

回答

 

看视频交流

回答:

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则没有。

回忆交流

 

思索

虽然学生在二年级时接触了月相,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依然对“月相”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他们通常描述为“月亮”,为了方便后面的教学,教师需要给学生明确“月相”这个科学概念,“月相”这个科学名词的掌握与否是本节课进行科学交流的前提。

教学中还发现,在回答月相规律时,一部分学生可能回答“一日二日很弯,慢慢变圆”等,对月相的表述比较清楚;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知困难,故引出本课探索任务。

2.科学探索

一、活动1:

了解更多的月相

1、观察左边的月相图片,哪些是你曾经观察到的?

哪些是你没有观察到的?

(展示图片)

2、给这些月相照片分类。

3、这些月相每个月都有,你听说过它们什么时候出现吗?

【提示】

(农历)十五有圆月、月初和月末是月牙(弯月)。

二、活动2:

给月相图片排序

1、发放月相图片

2、任务:

根据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来进行排序。

3、方法:

哪些月相先出现、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

4、要求:

排序好的小组可以去参考其他小组的排序,及时修正自己的排序结果。

5、观看视频,注意观察月相变化顺序。

6、播放视频,注意观察照片排序

7、展示正确的图片排序,让学生调整自己的排序。

8、引导学生组内交流:

我们的排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提示】

共同点:

从缺到圆,再到缺。

(从圆到缺,再到圆)

不同点:

有的排成圆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三、活动3:

制作月相变化纸牌

1、制作过程

①将月相图片按“月初—月中—月末“的顺序叠好,用夹子夹起来。

②快速地翻动,我们就可以看到月相在一个月内的连续变化了。

2、播放视频:

月相变化纸牌制作。

3、赶快动手试试吧,快速翻动,是不是看到月相在变化?

 

观察,分类

 

交流

 

认真听

 

看视频,注意观察

自己调整,交流比较

 

认真听

 

看视频学制做

动手操作

设计该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月相是由于月球有一部分被太阳照亮形成的,这不但为接下来的探索做知识铺垫,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三个天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了解更进一步。

 

让学生在给月相排序的活动中,认识月相变化规律。

 

通过图片、视频等途径发现和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通过制作月相动感图片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学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该活动借鉴了制作动画片的形式,将静态的月相变化排序变成了动态的变化手册,就像看动画片一样看月相变化。

3.交流研讨

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提示】

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至满月。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至朔月。

交流讨论

通过本课探索,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月相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满足一定的时间规律。

能够对月相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组织语言表达。

(教材并不要求学生得出很精确的结论。

4.拓展提高

作业布置:

观察月球的运动

观月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

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

你也可以试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位置有何不同?

课后完成

由于条件受限,在本课中只能利用图片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故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记录,验证本课的结论。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在科学探究中,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使我们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4月相变化的规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兴趣。

本节课我认真读教材,专心设计教学活动、准备课件、并向老前辈们多次请教,多次修改并确定整个教学环节,上了多次试教课后才上公开课,最后才来上这节课。

通过这样的磨炼,感觉进步很大。

但是,上下来发现还是不满意,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讲解过多,教师要时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也是整堂课气氛不活跃的主要原因。

2.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是提出问题。

3.缺少板书,如用PPT,最后课堂总结时,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进行罗列,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对课件的处理还不到位。

5.在知识上,学生对于画一个月的月相还有一定困难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

课题

月球-地球的卫星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月球的知识,但是月球还有很多“秘密”吸引着学生,例如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月球的背面是什么样的,月海盆地又是什么样,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不了解的。

至本课,学生对于模拟实验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可以利用本课的模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模拟实验能力进行评价。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

2.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

3.能模拟制作环形山,认识环形山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

2.积极搜索整理信息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

3.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2.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惜爱护地球环境。

重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照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实验三种方式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

难点

探索环形山的成因,清楚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实验结果是如何证明环形山成因的,更加透彻地掌握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月球,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球。

通过观察,你对月球了解了哪些?

【提示】

★月球是圆的

★有月相变化

★看上去和太阳大小相似

★有环形山

2.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它一直都以正面对着地球,它的背面始终是“神秘”的。

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月球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

例如,

①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

②月球还有什么秘密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月球-地球的卫星》,板书课题。

(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回答交流

 

认真听与思考

通过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秘密。

2.科学探索

一、观察照片

导入:

借助照片,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月球。

(展示图片)

1.活动要求:

简单对比一下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2.观察结果:

正面有很多坑坑洼洼,背面则要少很多。

二、查阅资料

导入:

查阅有关资料,对月球的基本情况又有哪些了解。

1.活动任务

①查找相关资料;

②制作月球小档案;

③交流小档案。

2.教师提供相关资料

(1)月球的地形主要有两种:

月海和环形山。

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

用肉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做月海。

环形山,是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圆形凹坑,又叫“月坑”。

(2)从视频中又了解月球哪些知识?

记录在月球的小档案里。

(播放视频)

(3)给学生在提供一些资料卡片

3.整理我的月球小档案

三、科学实验:

模拟制造环形山

导入:

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1.实验材料

托盘和细沙。

大小不同的球

2.讨论

这些材料用来模拟什么?

【提示】

托盘和细沙——模拟月球

大小不同的求——模拟陨石、流星等

3.实验过程

①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

②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③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

④借助镊子等轻轻取出大大小小的球

播放实验视频《制作环形山》

4.实验发现了什么?

【提示】

托盘的细沙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坑,有的大坑套小坑,有的坑与坑是重叠的。

5.把制造的环形山与真实环形山比一比,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展示对比图片)

结论:

月球上的环形山有可能是小行星、彗星、陨石等撞击形成的。

6.记录环形山模拟实验后的“月球表面”

7.把我们知道的月球特征填写在第1课的维恩图中,月球和太阳有哪些不同呢?

太阳是恒星,会发光。

体积大,质量大,是

气态恒星。

月球是卫星,不会发光。

月球体积小,质量小,

表面是固体,有环形山。

8.关于月球,我们还关心什么问题?

把它写下来。

 

观察、对比、发现、交流

 

看老师提供的各种资料,提取月球主要信息,填写月球小档案里。

 

整理交流评比

 

分析材料的作用

 

观看实验视频,完成环形山的模拟制作。

交流实验现象。

 

比较,得出结论

 

画图

更新维恩图

 

填写“活动手册”

在该环节可以多展示一些天体(以月球为主)照片,并说明拍摄这些照片的航天器的名称、拍摄时间。

例如,科学家通过“嫦娥四号”拍摄的照片,了解到月球的背面是怎样的面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进步推进科学研究的体会。

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时间和资料毕竟有限,所以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书籍、上网查找等)去收集月球的“秘密”,并制作月球小档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外的积极性,收集到更多有趣的“秘密”。

查找资料环节,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去学校图书馆上课等更加新颖、丰富多彩的方式,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

环形山的成因,很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为了验证,只能进行模拟实验,收集相关的论证证明解释。

在该环节,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模拟实验整体设计能力,从提出问题到设想原因,再到模拟实验的操作和模拟实验如何证实猜想,都可以让学生去做,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课的三个活动都需要提醒学生及时更新维恩图。

3.交流研讨

研讨一:

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了月球的哪些特征?

(1)月球的运动:

围绕地球逆时针运行,即自西向东运行。

(2)月球的基本数据:

月球的年龄约45亿年;月球的直径大约是3500千米,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月球的表面特征:

月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是环形山和月海。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也没有水。

研讨二:

根据我们查找的月球资料,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

第一,水、氧气、温度、食物等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都不具备。

第二,昼夜温差很大,可达三百多度。

第三,没有大气层。

第四,受地球引力而来的小行星会直击月球。

所以人类不适合在月球生存。

交流讨论

 

不适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月球的知识,这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学生能够自己组织语言对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回答。

4.拓展提高

月球除了夜晚给地球提供“光明”之外,还有哪些影响?

【提示】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潮汐。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平面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

2.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播放视频)

 

读资料

 

看视频

了解更多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能模拟制造环形山,认识环形山特点,激发了探索月球秘密的兴趣。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5月球-地球的卫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环节上,在了解月球科学知识的同时,我更加着重于对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整理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了许多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我们没了解到,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观察月球并且有计划的记录,多查阅课外资料。

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基本的资料的判断有误,对学生的能力作了过高的评价。

这说明自己在备课这个环节上还应该下功夫,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将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得失,努力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

2020-2021年某某市第六小学

三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情况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

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预计一学期共需30课时。

本册的三个单元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强调学生建构科学模型。

例如,“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日地月的天体模型……这些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

特别要注意的是,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其中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

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2.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本单元是将机械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

对于运动,学生有许多正确的生活经验,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无法准确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习惯用感觉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等。

本单元希望学生经过对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由此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

此外,本单元还将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从而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体会科学实践的成功和乐趣。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如下:

第1到6课,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第7课,设计制作;第8课,综合应用。

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其中第7课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第8课回归到本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知识应用,实现跨领域的综合学习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本单元是研究动物生命周期的主题单元。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呈现出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条线索:

一条是研究蚕的生命周期现象;另一条则是由蚕拓展到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在此过程中认识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常见的动物类别。

本单元的饲养、观察、记录、交流、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能力。

本单元共8课,包括两条线索,第1、3、4、5、6课以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呈现了蚕的生命周期现象。

第2、7、8课是对蚕卵、蚕的繁殖、蚕的一生认识的延伸,引导学生形成对更多动物卵、繁殖和动物一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构建动物生命周期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别的动物。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本单元是研究三个天体的本质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主题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个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地球上万物正常运作的基础,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探索热情,小学生也是如此。

本单元将通过观察活动、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三个天体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同时,本单元也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共8课,通过学习,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天体的认识将更上一层楼。

前3课学生将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关系。

第4到第7课,学生将对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有足够认识,同时逐步探索三者关系。

第8课,学生将通过制作主题海报的形式,对地球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教学目标

1.“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可以用“当运动距离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和“当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2)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基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开展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活动。

(3)科学态度目标

●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体会到重复测试在提高证据有效性中的意义。

●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2.“动物的一生”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像蚕一样,动物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不同动物从生到死经历的时间不同,具体过程也不相同。

●动物有卵生和胎生等不同的繁殖方式。

●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动物与植物以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适宜的条件。

●动物可以分为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不同的类群,每类动物都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同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制订研究蚕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

●能根据观察计划进行长期观察,研究蚕的一生。

●能运用摄像、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使用观察记录表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能基于证据描述蚕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

●能利用建模的方法呈现昆虫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能抓住主要特征对动物及动物卵进行分类。

●能根据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对蚕的生长发育的趋势进行预测。

●能对自己饲养和观察蚕的过程、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价。

(3)科学态度目标

●对饲养蚕以及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能客观记录蚕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能坚持不懈对蚕的一生进行长期观察。

●能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愿意与人分享养蚕经验和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人类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

●了解人类生活可能对生物环境造成破坏。

●初步具有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一天之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