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平衡排水管道沉井及顶管建设工程顶管专项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45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水平衡排水管道沉井及顶管建设工程顶管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泥水平衡排水管道沉井及顶管建设工程顶管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泥水平衡排水管道沉井及顶管建设工程顶管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泥水平衡排水管道沉井及顶管建设工程顶管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泥水平衡排水管道沉井及顶管建设工程顶管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泥水平衡排水管道沉井及顶管建设工程顶管专项方案.docx

《泥水平衡排水管道沉井及顶管建设工程顶管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水平衡排水管道沉井及顶管建设工程顶管专项方案.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泥水平衡排水管道沉井及顶管建设工程顶管专项方案.docx

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专项方案

XXX2017年排水管道建设工程

编制单位:

X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日期: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 4

第一节编制依据 4

第二节编制原则 5

第二章工程概况 5

第一节工程简介 5

第二节环境与地质条件 6

第三节实施目标 14

第三章施工计划 15

第一节临时设施安排计划 15

第二节项目管理人员及职责 15

第三节主要资源配置计划(以顶管编制) 23

第四章工程施工方案与工艺 26

第一节施工方案确定 26

第二节施工工艺流程 34

第三节顶力计算、最大顶距确定和准备工作 37

第四节后座墙 38

第五节泥水系统、水压控制、注浆量的计算 38

第六节操作控制系统 39

第七节进出洞口的措施 40

第五章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46

第一节工程施工中需采取的保护措施 46

第二节施工过程中地面变形量控制措施 46

第六章质量标准与控制 46

第一节质量标准 46

第二节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46

第三节顶管施工质量要求 47

第四节质量保证的技术措施 47

第七章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 48

第一节安全管理目标 48

第二节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55

第三节文明施工及治安消防 56

第八章雨天施工措施 57

第九章临时设施与平面布置 58.

第十章应急救援预案 59

附表:

1.应急救援程序流程图 65

2、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一览表 65

应急救援预案流程图 65

应急救援物资、机具储备一览表 66

应急抢险人员联系名单 67

前言

在认真阅读和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及对施工现场作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单位的施工经验,以信守合同、确保工期和质量、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优质高效文明施工为指导思想,编制本工程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

第一节编制依据

一、《XXX2017年排水管道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图》

二、《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三、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验收标准及质量、安全技术规程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1);

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3、《给排水工程顶管技术工程》(CECS246:

2008);

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5、《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范》(CECS137:

2015);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8、《给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9、《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11、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质[2009]87号文

四、我单位类似工程的实践和已有的装备。

第二节编制原则

一、严格遵守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验收标准。

实事求是,施工方案可行、适用、经济。

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力求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

二、至始至终对施工现场实施全员、全过程、全范围严密监控,坚持动静结合、科学管理的原则。

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执行质量管理标准和程序。

四、采用项目法组织施工,推行标准化管理,达到安全、文明、高效。

五、实行项目法管理,通过对劳务、设备、材料、资金、技术、施工方案和信息优化处置,实现安全、质量、工期、成本及社会信誉的预期目标。

坚持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四新”成果。

五、组织专业队伍上场,装备足够的优良机械设备进行专业化施工,保证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并力争提前。

六、遵守环境保护法并切实按有关要求和规定来组织实施。

七、在仔细考察工程实地,认真研究图纸和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针对本合同工程的特点、施工条件,并结合现场实际、上场的机械装备、人员条件,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简介

本工程为XXX2017年排水管道建设工程,顶管用于中圣街及南江巷路段。

顶管总长度约为1010M,其中D1200顶管862米用于中圣街,D800顶管148米用于南江巷,顶管埋深3.899-5.9米,有工作井7座(6.5*4米,埋深6.444-8.45米),接收井7座(4.5*3.8米,埋深7.049-7.933米)。

建设单位:

南京浦口水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南京平川监理有限公司

勘测单位:

南京苏杰岩土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X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计划工期:

自开工之日起,在90日历天之内完成该项工程。

第二节环境与地质条件

一、顶管所处位置及周边环境

顶管场区位于中圣街及南江巷机动车道路上,沿线有居民小区和商业建筑、地势较平坦。

1.1顶管所处位置:

(黑线所示区域)

1.2各工作井周边环境

W1井

W2井

W14井

W15井

W16井

W17井

W18井

W19井

W20井

W21井

W22井

W23井

W24井

W25井

1.3地下管线布置情况

1.4与现行地铁隧道关系

拟建顶管在文德路交叉口与现行地铁交叉,顶管埋深平均约4.6米,据了解,地铁盾构顶板埋深约10米左右。

顶管至盾构之间距离约5米左右。

顶管与隧道基本成正交状态。

地铁隧道距两工作井距离分别为:

距W20沉井中心距约为68米;距W21沉井中心距约为23米。

二、场地地形地貌以及岩土层分布特征

1.1区域地质构造

南京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下扬子沉降带,因印支运动强烈褶皱隆起,从此脱离海洋环境,燕山运动表现为强烈断裂,伴随有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在本区形成断陷或坳陷盆地。

盆地中沉积了一套河湖相碎屑沉积,即通常所说的白垩系“红层”。

南京市区大部分即位于其上。

市区以东是一系列弧形和断裂构成的宁镇山脉,市区以南则为中生代火山岩系组成的宁芜盆地。

老第三纪经受了长期的侵蚀,中新世开始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即喜山运动),以线系断裂活动为主要特征。

上新世以来,地壳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新构造运动,与老构造运动相比,在性质、方向、强度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它与近代地貌轮廓的形成有关。

因此也称为“造貌运动”,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性质为:

①断裂活动控制的间歇性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以上升为主,兼具有掀斜运动和水平运动。

主要的活动性断裂为长江断裂带及其斜交的西北向断裂。

升降运动的总幅度为150~200m,新构造运动属中等强度。

②长江断裂带晚更新世末以来进入相对平静时间,区内现代地壳运动表现为轻微的整体抬升,无破坏性地震断裂。

③根据南京地区区域地质研究资料,认为南京进入全新世以后,地壳活动已趋于稳定,其地壳变形速率Sv约1~2mm/a,属基本稳定区。

1.2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排水管道主要位于XXX中圣街、南江巷、文昌路、凤凰大街、菜场巷等街巷,地势北高南低,中圣街北段(环城路至南江巷段)地形高差较大,其余地段地形较平坦。

勘察期间所测各勘探点孔口标高最大值27.35m,最小值9.20m,地表相对高差18.15m。

拟建管道场地位于江浦街道老城区,沿线及其附近地面及地下敷设有通讯、给排水、燃气、电缆等多条管线。

各种线路的埋深一般在5m以浅;在与文德路交叉口有东西向地铁盾构及轨道线路,据了解,盾构顶板埋深10m左右。

拟建排水管道沿线场地,经勘察未发现除现有市政管线和地铁轨道线路以外的其它(如暗塘、暗沟等)不利埋藏物。

根据南京市区地貌单元划分,拟建管道沿线属长江漫滩、阶地两类地貌单元,中圣街和凤凰大街北段处于阶地区,其余场地为漫滩区。

1.3场地岩土层分布

1.3.1岩土层的划分

根据本次勘探揭露的地层情况,按成因时代、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场地勘探深度以浅可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细划为10个工程地质亚层。

本次勘探揭示的各地基土层层顶埋深、层厚、层顶标高详见表1.3.1。

1.3.2岩土层分层评述

根据野外鉴别、现场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

场地岩土层分布详见报告附件——《工程地质剖面图》,详细描述如下:

1-1A层填筑土:

灰黄色,中密~密实,深度0~0.8m主要为混凝土路面及碎石垫层等组成,下部主要由二灰土或粘性土夹碎石(碎石等含量约30~50%)等组成,为中圣街、文昌路等道路路基填土。

1-1层杂填土:

杂色,松散~稍密,主要由粘性土混建筑垃圾等组成,碎砖、砼块等硬杂质含量10-30%左右,填龄大于10年。

2-1层粉质黏土:

灰黄色,可塑,局部软塑,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无摇震反应。

2-2层粉质黏土:

灰色,软塑,局部为流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无摇震反应。

3-1层粉质黏土:

黄褐色,硬塑,局部可塑,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无摇震反应。

3-2层粉质粘土:

黄褐色,可塑,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无摇震反应。

3-3层粉质黏土:

黄褐色,硬塑,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无摇震反应。

4层卵砾石:

杂色,稍密~中密,局部密实,卵砾石含量约为50~70%,粒径一般在0.5~4cm左右,少量大于10cm,亚圆形,粒间充填可塑粘性土混中粗砂。

5-1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棕红色,岩芯呈碎块状,易击碎,岩石组织结构基本风化破坏,岩体破碎,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5-2层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

棕褐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击声较脆,取芯率80~90%,RQD=70~80%左右,粉砂质结构,块状构造,岩体较完整,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三、水文地质条件

2.1水文气象

南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 28.1℃,最冷月平均温度 -2.1℃。

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湿度 81%。

最大风速 19.8m/s。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0.09m。

夏季主导风向为 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东风。

地震烈度 7度。

无霜期 237天。

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

多年平均蒸发量在1000mm左右,6~9月蒸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