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8789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docx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docx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

■汪筱玲梁虹

石黑一雄作为当今英国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中运用了推动作品叙事进程的双重叙事。

即叙

事路径、叙事揭示和叙事声音。

这些叙事策略展示出人物叙述者对事实的晦涩态度,同时,随着叙事的步步展

开,它们又对事实的抽丝剥茧产生了微妙的助推力。

《浮世画家》是这种双重叙事的典型:

叙事者基于当下回

忆过去;他愧疚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虚荣;故事真相不能从独白中获知,却可以从对谈中推理得出。

[关键词]双重叙事;叙事路径;叙事揭示;叙事声音;石黑一雄

[中图分类号]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6—0175—06

汪筱玲。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上海200240)

梁虹.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江西南昌330027)

石黑一雄自其处女作发表以来.一直受评

论界高度关注.已跻身英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

小说家之列。

诚如布莱恩·夏福尔所言。

石黑一

雄作品“绝非简单解读和单一内涵能窥透的.需

要运用多重视角和不同理论去揭示”[]㈣迄

今,对其研究涉及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精

神分析、创伤理论、接受美学、后现代及全球性

等多个视角就叙事学而言,已有多位批评家撰

文讨论。

例如.麦克·佩特里从主题和叙述技巧

两方面分析各部作品中回忆和身份的叙事.认

为“记忆与身份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修辞性的自

我欺骗来达到的”[]㈣:

安德鲁·特沃森从文本细

读的角度展示了石黑一雄是如何逐步挑起并逐

一破灭读者的阅读期待[,]:

伊莲娜·玛奇那探究

石黑一雄如何颠覆《上海孤儿》中的世界,采用

叙述者的逻辑来揭示20世纪转向时整个侦探小

说文类的意识形态隐喻【引对石黑一雄作品的

叙事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日留痕》中的不可靠叙

事如凯瑟琳·沃尔认为石黑一雄从形式上挑战

了传统的不可靠叙事[52:

埃尔克.德欧克探讨了

石黑作品中介于模拟和隐喻之间的不可靠性[]

等等。

如果说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是后

经典叙事学一大亮点.那么“叙事进程”则是亮点

中的亮点。

费伦将叙事视为一种动态过程。

既是

叙事文本自身的动态.也是读者反应参与的动

态.认为叙事进程是文本动力与读者动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7。

笔者以费伦叙事进程理论为基础.

尝试考察石黑一雄作品在叙事进程中所体现的

与众不同之处.即所谓的双重叙事.探究叙述者

是如何“小心礼貌地引领我们穿越到文本世界背

后的另一个故事世界”[s]嘞.以期对石黑一雄作

品的研究打开一个新视角石黑一雄多部作品中

都运用了这种双重叙事艺术.通过“描绘人类内

心的微观世界.帮助揭示出一种人类面临的共同

处境”[]㈣。

本文尝试从叙事路径、叙事揭示和叙

175

江西社会科学2015.6

事声音三个方面对石黑小说的双重叙事展开讨

论,阐述三者是如何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共同推

动作品的叙事进程.如何展示人物叙述者对事实

持晦涩态度.同时又如何对真相的抽丝剥茧产生

微妙的助推力。

、叙事路径:

当下与回忆

费伦修辞性叙事理论的一个最显著特色

在于视叙事为一种动态过程.叙事成分逐步展

开、相互联系.而不只是一连串不连续事件的

叠加[·o]在故事层.事件可以有多种可能的

排序方式;在话语层,故事可以有多种可能的

讲述方式石黑一雄小说均为第一人称人物叙

事.人物叙述者既是叙述者聚焦者,又是人物

聚焦者“叙述者聚焦的任何路径,不仅仅报道

故事世界.也反射其如何观察故事世界.这反

过来.影响读者观察那个故事世界。

”[112(P57)石黑

一雄感兴趣的正是这种在作品中“从A切换到B

的流动叙述路径”[12(P23~.当下与回忆正契合了

这种意趣:

叙事路径不断相互交错、相互竞争,

释放出多层转移了的沸腾能量.正如沙尔曼.

拉什迪形象描绘的.“表面上看近乎完美地平

静⋯⋯(然而)在小说表面有意的轻描淡写之

下慢慢酝酿着巨大的骚乱”[121(P24~。

如果说《远山淡影》《浮世画家》和《长日留

痕》是通过时断时续的迂回叙事。

展现难以言喻

的往事,《无可慰藉》则是通过人物叙述者不断

迷路揭露他没有直接言说的不满。

莱德经常在

这个无法辨识的城市遇上以前的朋友和熟人.

引起他从叙述当下转入追忆人生各个阶段他

与别人的对话揭示了他的性格.也阻止叙述者

揭示这样一个事实:

小城居民热切期望莱德能

帮助他们解决文化危机.但他实际上在任何地

方都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他才是真正“无可慰

藉的人”[ta](P24~。

班克斯在《上海孤儿》的童年回

忆里反复提到菲利普叔叔叔叔涉嫌对华鸦片

贸易和绑架班克斯的母亲.玷污了他一直在班

克斯心目中的慈父形象每当可能要想起菲利

176

普,班克斯就赶紧岔开当下思路。

“菲利普叔叔

还是继续以不太具体的形象只留在我记忆中为

好”[142(P7~在最后重逢菲利普.从其口中得知父

母失踪真相之前.班克斯不断从回忆与童年玩

伴哲的友情中汲取慰藉岔开话题在迂回的揭

示中并不一定会破坏叙事的流畅性;相反,这可

以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叙述者讲述的现在事件.

转移到叙述者真正关注的过去事件上.进而将

注意力转移到叙述行为本身

《浮世画家》由退休画家小野津二讲述,时

间从1948年l0月到1950年6月.分成4个部分.叙

述内容跨越“二战”前后小野从家庭琐事开始

讲起。

在看似家常平静的外观之下.潜伏着叙述

者的心灵暗流。

往事一直萦绕心头、纠缠着他平

静的退休生活.令他不得不追忆其一生及职业

生涯。

小说开场,小野引领读者沿着小山.跨过

“踌躇桥”,来到宽敞的家。

接着.小野回忆起9月

份长女节子回娘家节子多次表明非常担忧父

亲的过去会阻碍妹妹苔子即将同齐藤家相亲.

不断暗示父亲“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读者此

时已知头年苔子与山宅次郎l临近婚期.可男方

家突然退婚突然.小野思绪转到战前学生们在

“右一左”酒馆对他的崇拜小野还想起曾为帮助

学生申太郎之弟谋得了一份好差事后.对方感

激涕零。

回忆长达10页.他才转回当下.即1948

年10月:

“我离题太远了。

我本来是在回想上一

个月节子来访时的细节。

”[15]0:

r28)接下来。

他回忆

起老师森君如何引导学生们品味他的画.又残

忍对待最有天赋却背叛师门的佐佐木.以及森

君在“仓库”里的浮世绘教诲随后他再次意识

到离题,想起节子和外孙。

表面上,《浮世画家》

叙事路径单一.线性展开。

实质上,当下与回忆

叙事交错进行小野所述的重点并非是节子来

访。

而是借回忆之机.让战后名誉扫地的自己寻

求一点自我慰藉。

在小野叙事路径的交错中.乌

龟、森君、黑田三段故事、三种回忆路径看似头

尾相续.但这种“看似”实际上完全倚重小野不

露声色的叙事能力他从回忆森君威逼其屈服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

的旧事.转移到自己滥用影响力.导致挑战了自

己权威的黑田入狱在这种叙事路径中.小野没

有直接承认自己才是导致黑田被捕的主谋.而

是轻描淡写.将叙事转入回避的岔口,从而放弃

了同不堪的过去进行正面较量。

非线性的脉络织就一张回忆之网.既展开

小说故事情节.又观照了人物的自我镜像。

叙述

者在报道的同时担任一套镜头,以便读者透过

这些镜头观察故事世界[u](聊)。

叙述离题并不是

真正偏离人物叙述者主要关心的事物.但是,反

复出现的离题却凸显了刻意回避事物的重要

性叙述者经常能够靠近某个盲点,因为叙事的

绝对动力驱使他靠近.但他在即将要真正遭遇

到这个盲点、进而得出有意义的认知时退却了。

通过当下与回忆的不断交织.小野实际上揭开

了那一段不可言喻的往事.靠近一直以来小心

翼翼掩藏的真相

二、叙事揭示:

愧疚与虚荣

韦恩.布斯在其被奉为叙事学圭臬的《小说

修辞学》中,如是解释“不可靠叙事”:

“可靠的叙

述者的讲述或行动。

与作品的思想规范(即,隐

含作者的思想规范)相吻合,不可靠的叙述者则

并非不如此”[16](PlO0)正是这种不一致.引发读者

深思其产生的原因及裂缝所在,从而揭示出在

这种矛盾之下的深层意义.有利于对作品思想

内涵的把握费伦继承并超越了布斯、查特曼等

人的经典修辞方法.指出布斯不可靠叙事模式

的不足.重新定义“不可靠叙事”.将不可靠性从

布斯的两轴扩展到三轴他进一步从同故事叙

事和人物叙事的角度.分析了在事实/事件、伦

理/评价、知识/感知三个轴上的叙事不可靠性。

区分了六种不可靠叙事类型。

即,错误报道、不

充分报道、错误评价、不充分评价、错误解读、不

充分解读[17]0'66-94)

在叙事深层意义的揭示层面.石黑一雄大

部分小说都通过人物叙述者的不可靠叙事.来

揭示其愧疚与虚荣。

比如,《远山淡影》中的悦子

无法直接面对因早年的错误判断.一意孤行将

长女从日本带到英国.致其成年后自杀她愧疚

与悔恨交织.不厌其烦地讲起多年前在日本认

识的一对母女.对自己和长女身上发生的一切

采取不充分的报道、解读和评价:

同时她又借次

女那句“你是最不应该为此受责的”为自己开

脱读者有理由认为.次女是因为对母亲的过去

不甚了解.并且想抚慰痛苦不堪的母亲。

便在知

识轴和伦理轴上.做了错误解读和错误评价。

说结尾处,悦子向次女袒露了愧疚:

“一开始我

就知道f景子1来这里不会开心但我还是执意带

她来了。

”[”]176)《长日留痕》中。

史蒂文斯一直全

心全意服务于有全球政治影响力的豪宅.并以

此为人生最崇高使命因此.当他服侍几十年的

达灵顿公爵垮台后.他两次否认为其服务过.却

并没有同时向受述者(和作者的读者)报告公爵

勾结纳粹的丑行这种不充分报道类似于热奈

特提出的“少叙”.人物叙述者讲述的比他实际

知道的要少而当史蒂文斯为谎称没有为公爵

服务过辩解时.称“达灵顿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贵

人”[18](1,126).则是在知识轴上的错误解读.因为读

者根据更大的历史语境知道达灵顿的所作所为

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更重要的是.史蒂文斯知

道这是错误的

以《浮世画家》为例.小说伊始,读者就可以

轻易地察觉到小野深陷自负与愧疚的囹圄.极

度痛苦又自相矛盾.试图在当下与回忆之间寻

求调和他自认为是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却又被

视为罪人他认为自己具备“晚年受人尊敬的一

个特质一思想及判断的能力.即使意味着要与

周围的人对抗”读者发现这是小野在感知轴和

伦理轴上分别做出的错误解读和错误评价.因

为他在不同地方说的这两段话.恰恰证明了他

并不像自己标榜的那样能客观地看待事物这

正好呼应了莫里斯.肖指出的.“没有人愿意承

认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看到

的不是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而是他希望

成为的那样一个人”[]㈣。

可是,故事只到一半,

177

江西社会科学2015.6

愧疚与虚荣交织的小野在相亲宴上,坦白“曾有

过影响力”.“却利用这些影响力造成了不幸的

结果”_151。

那么,读者该如何解读小野的唐突坦白?

样的坦白好比一个逐步卸去伪装的过程.展示了

“叙述层次叠加在一起.每一层都隐含着微妙不

同的意思”[∞费伦认为.错误解读通常至少发

生在知识轴.错误评价一般发生在伦理轴[z-]㈣。

当小野在百般隐忍后终于承认有罪.但他坚信

“为了出类拔萃而孤注一掷过”.承认“所犯的错

误,并不总是容易的事.但却能获得一种满足和

尊严”[15]UA04)读者可以认为这是由于知识缺乏引

起的错误解读.或者是因为视信念为最大美德的

错误价值观引起的错误评价。

这样就涉及知识轴

和伦理轴.因为信念对于小野.是艺术的保障和

良心的港湾。

读者不禁要如萨尔文般猜测。

小野

真的如他忏悔.“曾经是一个著名的、受人尊敬的

艺术家吗?

⋯⋯抑或,他只是一个带来不重要损

害的不重要的画家?

”]长女与父亲在“相亲

宴”后的交谈揭示了答案:

小野所谓担心自己的

名望会影响次女的婚姻.都是他本人假想、子虚

乌有的正如麦克.佩特里观察到的.小野虽然会

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婚姻大事而公开承认自己战

争中的罪行.在更深层次上是因为他想证明自己

曾是名人.而非默默无闻之辈l2。

叙述者小野苦

心经营着整个不可靠叙事.但为了女儿,又在不

断的抽丝剥茧中终于露出了真相。

三、叙事声音:

独白与对谈

费伦曾将声音看成是叙事“为达到特殊效

果而采取的修辞手段”.探讨声音在叙事交流中

所起的作用[驾]根据可被感知的程度,可以区

分为外显的叙述者与内隐的叙述者。

二者的区别

在于叙述者是否在其叙事文本中现身。

以及在多

大程度上显露出来。

外显的叙述者属于超出叙事

文本以最低限度的居问操纵.来表现情境与事件

的叙述者喜欢使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并

直接或间接地面向受述者说话,具有较强的自我

178

意识。

时常显露对故事人物、事件与情境话语倾

向。

读者能从话语中隐约感知这种态度。

的确。

黑一雄的人物叙述者们为了“(借助别人)既讲述

自己的遭遇.又找到安慰”[]㈣.常常分裂成“外

故事叙述者”和“同故事叙述者”[巧].并根据

时空情景不同,时而独立于所述故事之外.时而

作为人物立于故事之中.穿梭扮演着不同角色

《远山淡影》中,悦子时常分裂成这两种叙

述者.借助讲述另外一个女人的故事.寻求一

丝慰藉。

随着叙事的进程.回忆者悦子与被回

忆者幸子合并了这种“我一我们”合并在早稻

山远足中表现最明显:

起初.悦子告诉读者。

陪伴幸子和马里子母女去了早稻山:

临近远足

结束时.悦子解释为何一直记得20多年前这次

郊游.因为女儿“景子那一天很高兴.我们坐了

缆车”[17]蚴。

第二个版本中的“我们”(悦子和景

子)取代了第一个版本中的“我们”(悦子,幸子

和马里子)悦子终于不再仅以叙述者身份独

立于所述故事之外.而是以人物的身份立于故

事之中,直面创伤过去。

《无可慰藉》中,外故事

叙述者莱德讲述着鲍瑞斯、史蒂芬、波多斯基

和霍夫曼的故事,然而.莱德能在他们的故事

里分别找到自己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身

影在莱德的回忆性叙事里.“我”的生活和“我

们”的生活紧密交织.统统陷入“我们”共同忍

受、难以分割的混乱。

《别让我走》中,克隆人的

生活永远交织在一起“我”一凯西和“我们”一

凯西/露丝/汤米在一个没有未来的世界里紧紧

依靠、不可分离。

小说标题中的“我”不仅仅指

第一人称叙述者凯西一人.也包括露丝/汤米/

凯西三者的统一体“我们”.故而.小说名字可

以改为《别让我们走》,因为正是这样一个联合

的“我们”促使凯西穿梭于同故事和异故事之

间.讲述一段很快会被遗忘的生命存在。

《浮世画家》中小野被长女道破真相后,大

病一场。

身体恢复后.再访松田。

借用松田的话,

小野道出了自己正苦苦挣扎、试图接受的现实:

“小野.我们的贡献总是在边缘而已⋯⋯当我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

们回顾一生.看清其间的错:

只有我们自己在乎

了”[15](P221)松田的临终坦言与长女的揭底构成

了共鸣:

他俩只是“没有任何特别洞察力的平凡

人”[15](P219-2m)这样的差异造成的窘迫显而易见。

此时的小野.必须在“你和我”、“人们”、“我们”

这些集体性词语中寻求保护.一方面将自己列

入有影响力的人物.另一方面又淡化所应承担

的道德责任所以.当他回忆起与松田讨论国家

危机时刻的政治责任时,处处使用“我们”一词,

显得非常富有策略性这里.小野成功将自己游

离在责任之外.站到了第三人的被动视角。

外,他频繁使用不定代词one(“一个人”)来代替

you(“你”或“你们”),在需要礼貌、缄默或故意

模糊等叙事场景中非常恰当:

一个人的难以捉

摸性和不确指性有助于掩饰小野要承担的责

任.或将其不愿意直面的行为和情感主体化。

容易引起读者对他的移情之感

正如玛格丽特.斯坎兰所指出.小野“在面

临令他痛苦的处境时.很可能将这种处境抽象

化、概括化⋯⋯当他说起别人时,他经常是在

说自己的故事”_l5]小野倾向于将自己包裹

在对“异故事”的讲述中.只有这样他才能舒服

地调和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也解释了他

为何在小说结尾处坐在长椅上.表达出一种奇

怪的集体乐观主义:

“我们这个国家不管在过

去犯过什么错.现在已有另一个使一切事物变

得更好的机会了我只能深切地祝福这些年轻

人”[15](在此.满怀愧疚的叙述者再次以“我

们”、“我”和“人们”混合使用的方式表达悔悟,

这种令人困惑的代词混合使得叙述者能够与

他还不太能接受的、令人不安的过去达成暂时

的和解也正是在这种“同故事”与“异故事”的

混乱中.人物叙述者主观视角的叙事却蕴含着

深刻的对谈性因素.将内心独白转化成其回忆

起的(或想象出来的)对谈。

巴赫金指出:

“真相

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出现在某一个人的头

脑中,而是产生在人们集体、共同寻找真相的

过程之中。

”[26]姗。

小说结尾处,小野在经历了

漫长的心灵折磨后.又拿起画笔.“画一些水彩

画打发时间。

当作消遣”[15](P199)。

终于,浮华世界

的艺术家给无法慰藉的心灵安了家

石黑一雄作品中运用的双重叙事.是一种

推动作品叙事进程的逃避性叙事.是其为人物

叙述者设计的、既迷惑自己又为自己辩护的、介

于真相和谎言之间的双重叙事艺术叙述者基

于当下的落魄处境引出对人生荣光的种种回

忆,既揭示往事,又尝试隐瞒不堪;在搪塞中揭

示.用暗示进行交流.读者“漏掉任何一个词就

会捕捉不到很多暗含的意思”[,]㈣回忆自省式

叙述中隐含着叙述者努力挣扎讲述过去的故

事。

叙述者的每一次话语转向.读者都能听到微

弱不一致的声音相互交错.从而窥见其自我辩

护中的愧疚挣扎:

每一次谈及核心事件时都黯

然而止.每一次都在纠结中想方设法自我辩护.

但最终都一次次坦白、忏悔.这些都让读者感受

到一种心为困兽的悲怆叙述者的愧疚心有效

地调解了读者的好奇心。

随着叙事进程的展开.

读者发现:

叙述者愧疚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虚

荣;叙事进程中的许多分叉,是源自于其处于既

内又外的叙事视角时发出的双重叙事声音:

自与对谈的碰撞表明.真相不能从单一的独白

性话语中获知.却可以进一步从对谈中推理得

出。

石黑一雄藐视时间的线性和话题的逻辑性.

用“飘浮的文字”(floatingwords]1、“飘浮的

符号”(floatingsigns)E2sl(Pro).或者说“飘浮的能指”

(floatingsignifiers1㈣,形成了“飘浮的世界”

(floatingworld)。

[参考文献]

[1]Groes,Sebastian,BarryLewis.KazuoIshiguro:

New

CriticalVisionsoftheNovels.London:

PalgraveMacmillan,

20l1.

[2]Petry,Mike.NarrativeofMemoryandIdentity.Frank—

fmtPeterLang,1999.

[3]Tevemon,Andrew.ActsofReadinginKazuo

uro’sTheRemainsoftheDay.QWERTY,1999,(9).

[4]Machinal,H61~ne.WhenWeWereOrphans:

Narra-

179

江西社会科学2015.6

tionandDetectionintheCaseofChristopherBanks.Kazuo

Ishiguro:

ContemporaryCriticalPerspectives.ScanMatthews,

SebastianGroes(eds.).London:

Continuum,2009.

[5]Walls,Katherine.TheRemainsoftheDayandits

ChallengestoTheoriesofUnreliableNarration.Journalof

NarrativeTechnique,1994,

(1).

[6]D’Hoker,Elke.UnreliabilitybetweenMimesisand

Metaphor:

TheWorksofKazuoIshiguro.NarrativeUnrelia—

bilityintheTwentieth-CenturyFirst-personNove1.Berlin

andNewYork:

WalterdeGrnyter,2008.

[7]Phelan,James.ExperiencingFictiomJudgments,Pro·

gressions,andtheRhetoricalTheoryofNarrative.Columbus:

TheOhioStateUniversityPress,2007.

[8]Newton,AdamZachary.NarrativeEthics.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5.

[9]Shafer,BrianW,Wong,CynthiaF.Conversationwith

Kazuolshiguro.Oxford:

UniversityPressofMississippi,

20o8.

[11]Phelan,James.WhyNarratorsCanBeFocalizersand

WhyItMatters.WillievanPeerandSeymourChatman

(eds.)NewPerspectivesonNarativePerspective.Albany:

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2001.

[12]Rushdie,Salman.tmngi,~ryHomelands.London:

Penguin,1992.

[13]Ishiguro,Kazuo.TheUnconsoled.London:

Faber&

Faber,1995.

[14]Ishiguro,Kazuo.WhenWeWereOrphans.London:

Faber&Faber,2O0o.

[15]石黑一雄.浮世画家[M].谢瑶玲,译.台北:

皇冠

文学出版社.1994.

[16]Booth,WayneC.TheRhetoricofFiction.Chicago

andLondon:

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