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8700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docx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docx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

海洋地理专题

1.海与洋的区别与联系

对比项目

概念

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洋的边缘附属部分

占海洋面积比重

89%

11%

水深

般在3000米以上

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

影响较小

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

不大

比较大

海流系统

有独立的系统

无独立的系统

联系

连续的、相通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流

举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东海、地中海、红海等洋、北冰洋

2.四大洋

太平洋:

面积最大(占全球海洋面积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

略呈“S”形。

印度洋:

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

面积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

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

按所在位置可划分为内陆海、边缘海、陆间海。

边缘海临大陆,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

我国大陆东岸濒临的黄海、东海和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内陆海是深入大陆内部,被大陆或岛屿、群岛所包围,仅通过狭窄的海峡与大洋或其他海相沟通的水域。

如渤海、波罗的海、波斯湾、哈得孙湾等。

陆间海位于几个大陆之间,并有海峡与相邻海洋相连通,一般面积较大,平均深度较深,海底地貌比较复杂。

如地中海、红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1分类:

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2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3世界主要海峡

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

⑵海湾

1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2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3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考点一:

海底地形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大陆架:

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大陆坡:

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

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

水深在200米以内,特点:

深度浅、坡度平缓。

油气资源、渔

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

水深大于200米特点:

坡度陡,宽度窄。

岛弧:

水深在1500~~5000米

大洋盆地:

水深在4000~~6000米,

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

V型,

海沟:

水深在6000米以上,是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深海洼地。

深度大,不对称,靠陆陡靠海缓,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而成,是板块的消亡边界。

大洋中脊:

顶部水深在2000~~3000米,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处-板块的生

长边界;分布:

太平洋-大洋东部、大西洋一大洋中部S型、印度洋一入字型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扩张学说:

(1)、炽热岩不断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央裂谷带涌升。

(2)、新洋底把老洋底向两侧挤推,导致洋底不断扩张

(3)、洋底岩石年龄由大洋中脊向两侧递增

(4)、海底岩石年龄最多不超过2亿年

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

(3)、板块边界,地壳较活跃

(4)、火山,地震等分布在板块边缘和俯冲带上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如日本岛弧,台湾,马里亚纳海沟,科迪勒拉山系(美国西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形成巨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板块分离形成裂谷,新的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考点二海水温度与盐度

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

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

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盈余),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亏损)■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无论是水平方向的,还是垂直方向的,都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当然洋流对水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除取决于热量平衡的分布与变化外,还受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的影响。

「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水平分布规律-同一孝节,不同海区=>高箱〈水温低}低纬(水温高〉

•同一纬戯=>暖流流经(水温高人寒流流过(水温低)

垂直分布规律:

从表层到深层.水温渐低,1000米以下几乎无变佻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变化慢,海洋上空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3.海水盐度

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气候因素一一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2洋流因素一一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3河流径流注入因素一一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

1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2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

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

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红海周围为沙漠,陆上流入淡水少;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地形较封闭,达4.1%。

最低海区:

波罗的海。

原因:

受副极地低气压和西风带控制,降水多,纬度高,蒸发少;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地形较封闭,不超过1%。

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如右图)

1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

气温

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2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

赤道低

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3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

气温低,

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4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5赤道附近海区,盐度最低的海区位于赤道偏北,这是因为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带不在赤道上,而位于赤道偏北。

6

【例2】分析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回答:

(1)图中表示海洋表层平均盐度的分布曲线的数码是。

海布规律是:

(2)海洋表层海水的盐度、温度高低还受到洋流的影响。

日本东海岸的洋流又称为

“黑潮”,“黑潮”流经海区的盐度比邻近海区,温度比邻近海区(高,

低).

(3)图中A附近,线①呈峰值的原因是:

②呈峰值的原因

A处附近线①②相交处,线①的值为。

(4)

④呈峰值的原因

图中B处附近,线③呈峰值的原因是

考点三海一气相互作用

1.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大气中约86%的水

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

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

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一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一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

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

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

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

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

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

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

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一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

如图所示:

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环流与图示相反。

原因:

是由于太平洋中部信风减弱造成的,使南北赤道暖

流减弱,而赤道逆流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1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2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

3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4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1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如:

南美洲西部的秘鲁、智利北部沿海地区,原是热带沙漠气候。

由于这股暖流影响,往往形成暴雨连降、洪水泛滥,泥石流狂泻的可怕自然灾害;这股暖流遏制秘鲁渔场冷水上泛,造成鱼类因缺少饵料而大量死亡。

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如:

造成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等国。

3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4厄尔尼诺引起的气候反常,对人的身心健康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5厄尔尼诺现象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延缓全球变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我国:

冬季风减弱,出现暖冬。

沙尘暴减少。

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1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C,

次表层水温偏低2—4C。

2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

3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4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考点四海水运动

1.波浪:

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

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

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

在风力作用下,海

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

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

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影响:

塑造了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可以发展旅游业;波浪对港口,海上作业(石油平台、渔业生产、航行、海堤建设、海洋工程等)有重要影响。

2.潮汐:

(1)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2)每个月的朔望两天,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潮差最大。

每个月的上弦、下弦两天,潮差最小

(3)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影响:

塑造海岸地貌,发展旅游业;对港口、海上作业有重要影响;提供能源;带来灾害。

3.洋流:

(1)洋流的成因:

洋流的主要成因:

大气运动

成因:

风力作用、密度差异、补偿作用、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突出动力: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或盛行风

(2)洋流分类

「大气运动利近地向凤常-足主朋訪力,由止拆成的注流・流①按成囚*温度、盘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差身.导致海水谨动.口H幣度滴

I一地漪球减少.由相邻海区耒补充.叫补愷濂"K平利賀宜、㈤按性J贡,寒流、暧流

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

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比,阿拉斯加暖流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低。

(3)洋流的分布(模式图、各海域主要洋流名称、分布规律,影响)

考点五海岸与海岸带

1.海岸带基本类型:

(1)基岩海岸:

地势陡峭,深水逼岸;海岸线曲折且形状不规则;堆积物质以砾石、粗沙为主(一部分来自岩石的风化剥蚀,也有些是临近河流输送的泥沙);多优良港址(沿岸海水较深,抵御海浪侵蚀的条件较好,水下地形稳定)。

我国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省区的大部分岸段。

利用方式:

可建港、发展旅游。

(2)砂质海岸:

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堆积性海岸),沙粒通常较粗,经海水冲刷和搬运,形成向海洋缓缓倾斜的沙滩,是发展滨海旅游的理想场所。

分布于台湾西部。

利用方式:

采砂矿;发展旅游业;建海滨浴场。

(3)淤泥质海岸:

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组成。

海岸线平直;岸滩平缓倾斜;潮滩宽广;地势低平。

主要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河口及邻近海岸。

(渤海沿岸、江苏沿岸、长江口等地段)

利用方式:

滩涂养殖;开辟盐场

(4)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水温高于20°)。

红树林分布热带、亚热带:

抵御风浪,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沿海湿地珊瑚礁海岸分布热带:

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

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1)滩涂---指大潮时位于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

开发:

滩涂养殖(阳光充足、温度适宜;营养丰富;鱼类回游、产卵繁殖后代的场所)围海晒盐(浅平的海滩;较高盐度的海水;高温少雨、强日照、多风的天气)海洋旅游围海造陆

(2)港口建设一个优良港址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

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

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3)海洋旅游

1按照其空间范围分为:

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

2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分为:

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考点六海平面变化

1.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毁林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两极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

2.危害:

①淹没沿海低地

2加剧风暴潮、洪涝等灾害的威胁

3引起海水内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

4影响海岸带地区的渔业资源

5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生态环境

6影响城市和港口功能发挥

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对策措施,增强未来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约束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

(2)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

(3)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

(4)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

(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

考点七海洋资源开发

1.海水资源

海洋水资源利用通常是指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

海水的直接利用如,在农业利用上,用低盐度海水灌溉农田;在生活利用上,将海水用于公厕冲洗、消防用水等;在工业利用上,海水主要用作工业冷却水。

海水淡化是海洋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

目前海水淡化因成本较高,尚未普及。

大型海水淡化厂主要分布在三类地区:

一类是沿海干旱、半干旱地区;二类是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或矿区;三类是沿海城市。

中东国家普遍采用海水淡化技术提取淡水,但成本较高。

2.海洋化学资源

目前形成工业规模的主要有食盐、镁、溴、碘等。

盐场区位:

地形平坦,利于盐田布局;泥质海岸,利于盐产量的提高;晴天多,降水少,蒸发旺盛(山地北方坡,雨天少),利于晒盐。

我国最大盐场:

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

我国盐场分布在东部沿海,北方盐场多(与北方降水少,晴天多,多风有关),南方盐场少,集中分布在背风坡和背风海湾。

举例:

长芦盐场形成的条件:

地势低平,淤泥质滩涂宽广,卤水不易下渗;春秋季晴天多且风力大,蒸发旺盛;接近天津盐化工基地,市场条件优越;技术条件和交通条件优越。

莺歌盐场(海南)布袋盐场(台湾):

纬度低,气温高,又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蒸发旺盛,产量高。

3.海底矿产资源

滨海砂矿:

我国分布:

不均匀,南多北少。

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四省占90%,河

北、江苏、浙江虽有少量矿点,但因品味低,到目前尚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

主要存在于大陆架。

世界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海岸等地区。

我国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东海和南海的北部湾。

锰结核:

分布:

深海大洋盆底(不连续分布在水深2000米—6000米的大洋底部,主

要集中在北太平洋)

海底矿场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

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4.海洋动力资源(海洋能)

(1).潮汐能发电需一定的条件:

一是潮差足够大;二是海岸能够储蓄大量的海水并可

以进行土建施工。

世界上最大的潮汐能电站在法国朗斯。

我国陆续在广东的顺德和东湾、山东的乳山、上海的崇明等地,建立了潮汐能发电站。

(2).波浪能的优点:

在最耗费能源的冬季,可以利用的波浪能量最大;海面极少平静,

波浪随时可以利用。

波浪能主要集中在南北纬40-60度之间的西风带海区。

(3)海洋能特点:

总量大;密度小;可再生;污染小,属清洁能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困难。

5.海洋生物资源

(1)渔业资源分布条件:

「大陆架莓碰:

阳族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窃河流帑来丰富的售养藍类#底部沅积着大陆帝玉的泥沙,育利于鱼类的产卵发育渔业资頻分咄JS芾海区:

李节3?

化显着I冬爭上泛的底部海水複丰富的营莽盐类寒底流交汇觸区或岭海水上眨区:

饵科比較丰富,冷水性与味水性鱼类

.在零驛舷汇处集橐

世界主要渔区有北太平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秘鲁沿海渔场、东南大西洋渔场和东北大西洋渔场。

世界四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北海渔场(被太平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秘

鲁沿岸的上升流)。

中国最大渔场:

舟山渔场(成因分析)

1位于浅海大陆架;

2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冷海流交汇点,鱼的种类多;

3长江、钱塘江等入海河流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鱼的饵料丰富;

4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类的生活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

5纬度位置适中,为温带海域,且处在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

(2).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捕捞

2沿海滩涂围垦和人工填海造陆

3海洋污染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

2合理捕捞,捕养结合

3加强海洋管理

6.海洋空间资源

(1)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

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利用海洋空间不仅地价便宜,又不需要搬迁人口,而且海底隐蔽性能好,海中温度也比较稳定。

海上:

不稳定,受外界影响大

海中:

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

海洋气象状况多变,海水的运动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广交通运输;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运何*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

生产空间:

海上电姑、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域、圈海這地、海洋牧场

逋信和电力输送空闾:

海底电缆

储藏空间;需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J交通娱乐设施空间;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水运动区

世界主要航线有:

1北大西洋航线:

2亚欧航线也称苏伊士运河航线:

②南北美航线,也称巴拿马运河航线:

4北太平洋航线:

5非洲航线,也称好望角航线:

7.海洋旅游业

海洋波澜壮阔,海岛景色优美,海滨气候宜人,这些都是发展海洋旅游的有利条件。

按空间范围可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以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

可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海洋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开拓立体旅游空间,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考点八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海洋自然灾害

海洋自然灾害是由风、潮、浪、冰、雾等自然过程引发的,主要有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巨浪、海雾等。

孟加拉多风暴潮原因:

地理位置・台风或飓风多发地区

海岸形状・呈半封闭或喇叭口形状

地形地势・低平开阔►潮灾严重

河流•大河注入,有顶托作用-

社会经济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海啸:

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所引起的巨浪,其危害具有其始快、

来势猛、突发性强等特点。

大多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洋自然灾害防治方法:

⑴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与监测;

⑵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⑶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2.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

(1)海洋污染:

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2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

3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

4石油污染: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

沿海石油工业、海上运输和海上采油是造成石油污染的主要原因。

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2)海洋生态破坏:

赤潮:

(1)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

(20C--30C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根源:

①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生活,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外因:

①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②洋流缓慢,水温较高;③封闭海湾,

(2)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

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3)赤潮的危害:

1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

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2损害海洋环境。

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生物减少,水体缺氧等。

3危害人体健康。

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4影响海洋旅游业。

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