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651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docx

《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docx

高考备考时政热点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

2010高考备考:

时政热点:

“万众一心,抗击雪灾”专题

作者:

河北省赵县第六中学

石海琦老师

【相关背景】

1、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雪灾害,某市委积极组织各基层团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抗击暴风雪,青年在行动”活动,并通过短信形式向全市青年发出警示短信:

提醒全市青少年尽量减少不不要的户外活动。

使青年志愿者成为该市扫雪大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

在全球范围,冰川萎缩、海平面上升、台风飓风频频登陆、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观测事实,这足以表明气候变化正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热点话题,由于本年度发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特别是马上要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因此,本热点将会成为2010年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

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的气候外交与节能减排的措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3、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共同行动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它跨越了主权国家的地理边界,跨越了不同政体的国度,需要主权国家超越意识形态和主权意识的篱籓,协调与平衡主权利益与国际共同利益的关系,健全与完善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推进公正有效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气候变化问题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可以追溯到1990年国际气候谈判拉开帷幕,但2007年无疑是这一进程达到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2007年堪称气候变化年。

在这一年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最新报告,加深了人类对于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科学认知;在这一年中,国际社会利用各种平台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举行了各种层次的国际谈判,最终促成“巴厘岛路线图”的诞生,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奠定了基础,为人类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指引了前进方向;在这一年中,一些国家已经行动起来,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榜样。

4、解决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根本途径

当前出现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需要在发展中来加以解决。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历史累积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当前的首要任务依然是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理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

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途,各国应推动国际社会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目标和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现实能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

同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已所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等来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5、、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⑴.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和立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

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减缓与适应并重;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广泛合作。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立场: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参与气候变化区域合作。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⑵.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措施

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尽管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

①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④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⑤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6.爱心融化冰雪

2009年11月8日以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普降大到暴雪,其中,河北省中南部降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石家庄降雪创历史纪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及早动手,准备充分,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暴雪。

目前,降雪地区公路、铁路、民航基本畅通,群众生活基本正常。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从中央到地方吹响“集结号”,众志成城抗灾救灾,政府部门积极应对,各方群众共伸援手,困难一同承担,寒冷的冬天因你我而温暖。

7.灾害警示你我

此次暴雪极端天气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影响范围广,二是持续时间长,三是强度大,四是多种灾害并发。

专家们分析引起这次灾害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大气环流异常,这是最根本的主要原因;第二、在大气环流稳定的前提下,今年出现的“拉尼娜”事件又推波助澜。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包括极端暴风雪和冷冻灾害的频繁袭击。

据悉,这种恶劣天气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北半球其他的地方。

如美国的中西部和东北部以及加拿大的东部地区,伊朗和阿富汗等国家也遭受了罕见的全国范围持续降雪,引发了雪灾。

8、新华网石家庄2009年11月12日电(记者赵承、李斌)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受暴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

他在前往石家庄的火车上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

他强调,要加强领导,科学组织,狠抓落实,做好应对暴雪的各项工作,实现保民生、保生产、保运输的目标。

温家宝强调,克服暴雪的不利影响,首要的是保民生,做好城市道路通行和供暖、供气、供水、供电,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加强市场价格的监测和调节,防止出现大的波动。

二要保生产,主要是煤电油运以及重要物资供应。

三要保运输,运输是保民生和保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相邻省份要相互配合,全力疏通道路瓶颈,加强道路管理,确保运输安全。

其他地区也要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做好应对灾害天气的各项准备。

9、中国是世界上遭遇气象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每年受到台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多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完善的观测、监测系统,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中国已基本建成一个覆盖全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观测系统,提高了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拥有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的三个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112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网;(此外,去年我们)还改造地面的气象观测系统,使2300多个地面气象站,完成了从手工观测到自动观测(的升级)。

据介绍,通过运用这些现代化的观测技术,中国对天气、气候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如对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去年,共有6个台风在中国登陆,气象部门均做出了准确及时的预报,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失。

 10、2009年12月20日,“欧洲之星”公司当天宣布,20日全天继续停运。

18日,5辆“欧洲之星”列车在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停驶。

由于圣诞将至,正是交通旺季,估计至少将有5.5万名乘客受到影响。

    当天“欧洲之星”公布初步调查报告,称“欧洲之星”故障是因为这次降雪不同往常才造成的。

“欧洲之星”公司商务主管尼克·默塞尔说:

“故障好像是由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因素综合导致的,这次降雪量同以往相比是最大的,雪片比正常的更轻更蓬松,而且英吉利隧道内的温度和湿度都比正常水平更高。

”这些条件相结合,导致列车的防雪罩失去作用,融化的雪钻进列车的电路系统,从而导致列车停驶。

学科分析

【经济常识角度】

1、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暴雪阻断了交通,使各种商品运输成本价格上涨,体现的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

同时,由于商品供应量的减少,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商品价格也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应对暴雪等各类极端气候事件的过程中,各国应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在科技的支撑下大幅减少工业生产排放,承担各自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等。

对于暴雪类极端气象事件国家要通过财政等手段加强预警机制投资并与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对于已发生灾害区给予财力、人力、物力支持,发挥财政、社会保障等国家政策的作用。

同时对因暴雪阻断交通带来的蔬菜等产品价格上涨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价格监管和正常市场秩序的维护。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各国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等来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在灾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问题上,一方面要要加大扩大再生产减少支出,令方面要对重灾区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扩大公共消费支出。

5、本次暴雪发生后,仅对河北省造成的农业损失逾亿元。

这说明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民,要想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是要继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针对各种季节可能发生的危害,做好产品结构调整。

二是要做好针对农产品的风险投资,如商业保险,在灾害发生后将灾害降到最低点。

【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要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承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我们要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做到按自然规律办事。

当前出现的暴雪等极端气候事件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需要在发展中来加以解决。

3.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暴雪等极端气候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大规模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经济活动才是制造极端气候事件的最大力量。

 预防极端气候事件,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

同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已所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等来为减少极端气候事件作出积极努力。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减缓全球变暖,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安全观,坚持和谐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6.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在抗击冰雪的过程中,全体中国人民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众志成城抗灾救灾,政府部门积极应对,各方群众共伸援手,困难一同承担,寒冷的冬天因你我而温暖。

【政治常识角度】

1.国家职能。

各国关注气候变化,并对此达成一致,体现了各国的社会管理职能和交往职能。

2.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各国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全球变暖而导致的干旱、洪涝,暴雪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影响到各国的国家利益,所以会引起各国的关心,成为国际会议的核心议题。

3.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国际法确认的权利和和履行相应的义务。

面对极端气候事件和全球气候变化,各主权国家有义务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4.中国是促进世界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对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典型例题回顾

1.(1998年·全国)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

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近几年,厄尔尼诺又在全球肆虐,引起海啸、暴雨和干旱等自然灾害。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①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①不符合题意,题干的材料只涉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没有提及利用规律的问题。

因此,选项①扩大了题干的外延,选择此项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故选D。

2.(2006年·广东政治卷·多选)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

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

从哲学上看

A.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B.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C.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D.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解析: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洪水泛滥,说明观点D,启示人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应选观点B,观点A错误,观点C不是哲学观点。

答案是BD。

(南宁市高三月考)八国集团首脑会议2007年6月8日在德国北部海滨小镇海利根达姆闭幕。

经过艰苦谈判,八国集团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一致,承诺“大幅度”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同意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减排谈判。

回答3—5题。

3.八国集团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一致,这表明

A.八国的根本利益完全相同B.八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

C.八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根本一致D.国际关系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解析:

观点A、C、D本身表述错误,答案选B。

4.八国集团承诺“大幅度”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努力“实质性”消减温室气体,并“认真考虑”有关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时降低50%的建议。

这说明

A.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B.环境问题将得到顺利解决

C.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D.八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不存在分歧

解析:

A错误,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观点B、D表述也错误。

答案选C。

5.八国集团同意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减排谈判。

下列关于联合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B.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有法律约束力

C.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D.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担负重大的国际政治责任

解析:

联大做出的各项决定没有法律约束力,但会有广泛的政治影响。

答案选B。

6.(北京东城区期末检测)

材料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2%,没有完成年初确定的4%的目标。

要实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任务艰巨,我国的“生态文明”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 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九次会议8月26日审议了循环经济法草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10月28日表决通过了节约能源法修订草案,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加快水电油气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出台了优惠税收政策,鼓励节能减排。

(1)分别从价格和税收两个方面各举出有利于节约能源的一个事例,并说明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6分)

具体事例

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价格杠杆

税收杠杆

(2)结合材料二,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材料三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污染环境。

有了这样的思想,高污染的企业,就敢沿河而立,倾排污水,结果河水变质;高耗能的企业就能借地生财,滥采乱挖,结果青山失色;企业身处闹市,照样排烟吐尘,结果污染空气。

不难看出,此种发展,不顾环境,不计代价,不问未来,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为继。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解析:

(1)问中,要求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杠杆和税收杠杆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回答问题时,注意找出具体措施及所带来的经济意义。

(2)问中,注意结合问题所要求的“依法治国”的知识,从材料看,主要反映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为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使节能减排有法可依;国务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处理好节能减排问题上的具体事务。

第(3)问中,注意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回答问题,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尊重生态平衡规律,按规律办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答案:

(1)①价格杠杆:

例:

实施差别电价、阶梯水价,天然气超额加价;实施地铁、公交低票价等。

经济学道理:

价格影响供求,通过提高资源的产品价格,发挥价格杠杆在节约能源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②税收杠杆:

将一次性木制筷子、实木地板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实施5%的税率;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实行差别税率;对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产品实施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等。

经济学道理:

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凋节手段之一,通过对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征管,起到调节经济、调节消费行为、节约资源的作用。

(2)①我国的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使节能减排工作有法可依,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②我国的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依法处理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各项事务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3)①社会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②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既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义要尊重环境保护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

③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那种不问环境、不问代价的发展经济的做法是错误的。

7.气候问题关系到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材料一: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已经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密切相关。

过去200年里,二氧化碳增长了30%,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如汽车、工业、发电和土地使用的变化,如森林的砍伐。

全球变暖不仅带来高温、干旱,由于复杂的天气系统,它还间接导致了大量气象灾害,比如台风、强对流、暴雨洪灾、飓风等等。

同时,由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分布的巨大变化将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对粮食和水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1)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分析世界各国为什么要高度关注气候问题?

材料二:

2007年堪称气候变化年。

2007年6月的八国峰会,9月的亚太经合组织悉尼会议,12月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气候问题成为各种国际会议的核心议题,尤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各方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

中国为绘成“巴厘岛路线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运用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的知识,说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为什么要加强合作?

材料三:

2007年,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主动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

6月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公布,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

8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节能减排工作。

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

11月23日,国家出台实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3)运用经济常识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就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类来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永远依赖自然。

因此,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我们觉醒,我们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按规律办事,为人类谋福利。

(2)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气候问题关系到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才能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挑战。

国际社会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发展。

③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各主权国家有义务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的外交政策。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了新贡献。

(3)①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节能减排工作。

②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相关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

③制定并严格执行有关法规,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④运用行政手段,加强管理和监督,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社会热点原创预测测试]众志成城 迎战暴风雪

1.2009年11月份我国北方诸省出现罕见的暴雪天气,我国气象部门作出了正确的预报,发出暴雪橙色预警信号,有关部门也启动了迎战暴风雪的应急预案,从而大大减轻了雪灾带来的重大损失。

可见(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成功④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有利于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磨难,同时又促进了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我们能够从灾难走向进步,是因为

①“灾难”包含着向“进步”转化的趋势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础③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④“灾难”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外部决定力量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3、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在大雪带来的商机中,一些精明的商家都从其中抓住了机会。

保暖衣物的畅销、防滑链的脱销、摄影器材的热卖以及许多清雪器具的抢手等等,都使一些商家赚得盆流钵满。

 对“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机遇”作为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一起单独对事物产生影响

B“机遇”作为事物的外部环境,为事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C“机遇”作为事物联系的环节,对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