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8493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三

一、选择题

1.将某动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A

67

20

微量

细胞器B

59

40

0

细胞器C

61

0

39

B.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有关

C.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产生水,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羧基和氨基

D.蓝藻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A和C

解析:

由于该细胞为动物细胞,动物细胞不含叶绿体和液泡两种细胞器。

细胞器A含有少量核酸,为线粒体,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A错误;细胞器B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应具有膜结构,可能是高尔基体、内质网或溶酶体,其中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无关,B错误;细胞器C只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应为核糖体,其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是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产生水,水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C正确;蓝藻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C(核糖体),D错误。

答案:

C

2.现用山核桃的甲(AABB)、乙(aabb)两品种做亲本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如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测交类型

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父本

母本

AaBb

Aabb

aaBb

aabb

F1

1

2

2

2

F1

1

1

1

1

A.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

B.F1自交得F2,F2的基因型有9种

C.F1花粉离体培养,将得到4种表现型不同的植株

D.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

AABB与aabb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Bb。

根据F1与乙的测交结果可知,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A正确;F1自交有9种基因型,B正确;F1产生的花粉基因型为AB、Ab、aB、ab,将其离体培养,可得到4种表现型不同的植株,C正确;表中F1作为母本与乙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答案:

D

3.下表是对某小型森林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

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

102千焦/(m2·年)]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0.9

0.3

0.6

d

141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b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b→d→a→c

C.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约是5.7%

D.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会增加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和表格数据可知,b营养级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最多,故b为生产者;又已知e为分解者,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推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b→d→a→c;再根据公式计算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0.9/15.9×100%≈5.7%。

在该生态系统中,输入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870.7×102千焦/(m2·年),输出的总能量=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13.1+501.3+0.6+79.1+191.4=785.5[×102千焦/(m2·年)],即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会增加。

答案:

D

4.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中释放C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A.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在15℃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C.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倍

解析:

光照下吸收CO2的量代表的是有机物的积累量,黑暗中放出CO2的量代表的是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

昼夜不停地光照,35℃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3mg/h,能正常生长;昼夜不停地光照,植物生长最快时的温度为25℃;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20℃时该植物有机物积累量为:

3.25×12-1.5×12=21(mg),同理可算出其他温度条件下有机物的积累量,在所有的温度中20℃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10℃时该植物有机物积累量为:

1.75×12-0.75×12=12(mg),在30℃时该植物有机物积累量为:

3.5×12-3.0×12=6(mg),在1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30℃时的2倍。

答案:

C

5.为研究某矮生南瓜的突变类型是生长素合成缺陷型还是生长素不敏感型,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生长素浓度(μmol/L)

正常株茎平均伸长量(cm)

矮生株茎平均伸长量(cm)

0

14.6

4.8

5

21.8

4.8

25

23.2

4.9

50

21.6

4.8

125

12.3

4.8

A.实验使用的两种不同植株茎的初始长度可以不同

B.生长素对两种植株茎的作用效果不同体现其作用的两重性

C.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矮生株茎平均伸长量可能大于正常株

D.实验结果表明该矮生南瓜属于生长素不敏感型

解析:

本实验测定的结果是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对茎平均伸长量的影响,表格中的数据只需要纵向比较即可,因此两种不同植株茎的初始长度可以不同.A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正常株茎平均伸长量先增大,后减小,当生长素浓度达到125μmol/L时,正常株茎平均伸长量小于不加激素时的茎平均伸长量,说明此时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茎的伸长,而矮生株茎平均伸长量几乎不受生长素浓度变化的影响,因此说明该矮生南瓜属于生长素不敏感型,因此D正确,B不正确;由于矮生植株对生长素的浓度不敏感,因此当生长素浓度足够大时,其茎平均伸长量可能大于正常株,C正确。

答案:

B

6.(xx·贵州模拟考试)为研究铅离子对动物胸腺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某研究性小组在专家指导下将200只健康成年雄性小鼠均分为4组,分别供给等体积的含不同浓度醋酸铅的饮用水,饲养3个月后,测定各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醋酸铅浓度(mg/L)

胸腺细胞凋亡率(×10-4)

0

0.35±0.05

125

1.03±0.52

250

1.65±0.40

500

3.08±0.56

A.实验中醋酸铅的浓度是因变量,胸腺细胞凋亡率是自变量

B.小鼠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胸腺细胞不会发生凋亡

C.小鼠体内铅离子含量过高,将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D.小鼠胸腺细胞凋亡,不受基因控制

解析:

由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中醋酸铅的浓度是自变量,胸腺细胞凋亡率是因变量,A错误;小鼠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胸腺细胞也会发生凋亡,B错误;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胸腺细胞大量凋亡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C正确;细胞凋亡也叫做细胞编程性死亡,受基因调控,D错误。

答案:

C

7.某草原6年前引入食草动物甲,跟踪调查甲与草原上初级消费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年)

鼠种群数量(只)

甲种群数量(只)

1

50000

2000

2

45000

2500

3

21000

4000

4

21200

4500

5

21000

4300

6

21200

4400

A.甲的引进不能改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

B.在调查期间甲的种群增长曲线不符合“S”型

C.引入食草动物甲使该草原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

D.该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土壤构成草原生态系统

解析:

甲的引进增加了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因此改变了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A不正确;在调查期间,甲的种群数量先快速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属于“S”型增长,B不正确;引入食草动物甲之前,鼠的种群数量为50000只,而引入食草动物甲后稳定在21000~21200之间,因此该草原鼠的环境容纳量显著降低,C正确;生态系统除了各种生物,还包括土壤、阳光、空气等各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不正确。

答案:

C

8.将某种细菌分别接种到以乙醇、乙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测定这两种物质穿过细胞膜的速率,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碳源的浓度(mmol/L)

转运速率(mol/min)

乙醇

乙酸

0.1

2

18

0.3

6

46

1.0

20

100

3.0

60

150

10.0

200

172

A.乙酸的转运速率与氧浓度呈正相关

B.乙醇穿过细胞膜的速率比乙酸快

C.乙酸穿过细胞膜可能需要载体蛋白

D.乙醇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解析:

由表可知,乙醇的转运速率和碳源浓度呈正比,因此乙醇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而乙酸的转运速率和碳源浓度不呈正比,可以确定运输乙酸的方式不是自由扩散,但不能确定是主动运输还是协助扩散,因此,可能需要载体,不能确定是否消耗能量(与氧浓度有关);在碳源浓度为0.1~3.0mmol/L时,乙醇穿过细胞膜的速率比乙酸慢。

答案:

C

9.某同学以玉米胚芽鞘为实验材料探究“α萘乙酸(N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培养皿编号

1

2

3

4

5

6

NAA溶液

浓度(mol/L)

0(蒸馏水)

10-12

10-10

10-8

10-6

10-4

胚芽鞘增长

长度(mm/d)

+2.6

+3.2

+3.9

+5.1

+3.1

+1.8

A.该实验说明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浓度为10-4mol/L的NAA也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C.1号培养皿为对照组,其余培养皿为实验组

D.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NAA浓度在10-8mol/L左右

解析:

NAA溶液浓度在10-12~10-6mol/L范围内,均表现出促进生长,而在10-4mol/L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故该实验能体现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1号培养皿与2~6号培养皿之间形成空白对照,1号培养皿为对照组,2~6号培养皿为实验组。

在NAA浓度为10-8mol/L左右时,胚芽鞘增长长度最大,说明该浓度最接近最适浓度。

答案:

B

10.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解析: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下降,因此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第12年时种群数量仍在增长,因此在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因此可判断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Nirenberg等将大肠杆菌破碎,离心除去细胞碎片,上清液含有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各种成分,包括DNA、mRNA、tRNA、核糖体、氨酰tRNA合成酶以及蛋白质合成必需的各种因子。

保温一段时间之后,内源mRNA被降解,该系统的自身蛋白质合成即停止。

补充外源mRNA(人工合成的多聚核苷酸)、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ATP、GTP等成分。

Nirenberg的实验采用的Mg2+浓度较高,以致多聚核苷酸不需要起始密码便可以指导肽链的合成,此时密码子阅读的起点是任意的。

测定多聚核苷酸与合成的多肽关系如下表:

重复序列多聚核苷酸指导下多聚氨基酸的合成

组别

多聚核苷酸

合成的肽链

1

(AC)n

(苏氨酸·组氨酸)m或者

(组氨酸·苏氨酸)m

2

(AAC)n

(天冬酰胺·天冬酰胺)m

(苏氨酸·苏氨酸)m

(谷氨酰胺·谷氨酰胺)m

3

(GAUA)n

二肽、三肽

4

(GUAA)n

分析Nirenberg等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是研究遗传信息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实验中多聚核苷酸的基本单位与DNA相比,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氨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还要消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研究氨基酸对应碱基关系时推出的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算式是编码氨基酸所需碱基的最低数目。

(4)根据编码氨基酸所需碱基的最低数目,分析实验组1、2,能确定______________对应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组3、4的结果分析,不能形成长肽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题干和表格可知,该实验要推断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

实验中多聚核苷酸的五碳糖是核糖,碱基组成是A、U、G、C,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碱基是A、T、G、C。

(2)tRNA的作用是携带氨基酸、识别密码子,在翻译过程中tRNA必须与氨基酸结合,结合过程需要酶的催化,该酶叫氨酰tRNA合成酶,此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

(3)组成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而组成mRNA的核苷酸只有4种,所以不可能是一对一的关系,两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只能编码42=16种氨基酸,如果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43=64,就足以编码20种氨基酸,这是编码氨基酸所需的最低数目。

(4)“实验采用的Mg2+浓度较高,以致多聚核苷酸不需要起始密码便可以指导肽链的合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个信息,实验组1的多聚核苷酸可以是这样的阅读方式ACACACACA……也可以是这样的阅读方式ACACACACAC……翻译的结果应该是两种氨基酸变替连接形成的肽链,单从这个信息不能判断决定这两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实验组2的多聚核苷酸可以有3种不同的阅读方式AACAACAAC……或AACAACAACA……或AACAACAACAA……比较这两组实验,有共同的三联核苷酸ACA,所以ACA是苏氨酸的密码子,同时也就确定了组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CAC。

(5)实验1、2组都能形成长肽链,而实验组3、4却是二肽和三肽,说明由(GAUA)和(GUAA)形成的多聚核苷酸中有不代表氨基酸的三联核苷酸,即终止密码。

答案:

(1)翻译 五碳糖为核糖,碱基没有胸腺嘧啶而有尿嘧啶

(2)使氨基酸和tRNA结合 ATP

(3)43=64

(4)苏氨酸、组氨酸 ACA、CAC

(5)含有不代表氨基酸的终止密码

12.褐色脂肪组织(BAT)是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产热的主要部位。

研究人员以长爪沙鼠为实验材料,研究动物在寒冷条件下BAT含量及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如表(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环境温

度(℃)

实验结果

BAT含量(g/100g体重)

下丘脑中TRH含量(pg/mg)

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ng/mL)

24

0.33

86.73

0.55

4

0.27

63.94

0.76

(1)脂肪是长爪沙鼠细胞内良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1g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1g糖原释放的能量要________,这些能量的一部分转移到________中,供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其余能量以________形式散失,利于维持体温。

(2)长爪沙鼠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当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后,通过________发送信息,从而使皮肤毛细血管________、肌肉和肝脏等产热________。

(3)实验表明,长爪沙鼠在寒冷条件下能通过增加脂肪消耗量来维持体温,该过程中,能直接提高褐色脂肪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的激素是________。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②组长爪沙鼠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①组________。

实验结果显示,②组长爪沙鼠下丘脑中TRH含量比①组低,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脂肪是动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

由于脂肪含有较多的氢原子,1g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1g糖原释放的能量要多,脂肪氧化分解后大部分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量可以储存于ATP中。

(2)受到寒冷刺激产生兴奋时感受器部位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

(3)甲状腺激素能够增加产热,直接提高褐色脂肪细胞代谢速率。

据题表分析,环境温度较低,机体需要产生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②组长爪沙鼠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①组高,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后会负反馈影响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其将TRH释放到血液中的速度加快。

答案:

(1)储能 多 ATP 热能

(2)由正变负 神经—体液 收缩 增多

(3)甲状腺激素 高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将TRH释放到血液中的速度加快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黄金模板二

一、选择题

1.为了比较两种不同洗衣粉中添加的蛋白酶(分别含甲酶、乙酶)对温度和pH的耐受能力(即保持一定活性的范围)的差异,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酶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比乙酶的大

B.乙酶对pH的耐受范围比甲酶的大

C.两种酶都耐受碱性条件,在酸性条件下都失活

D.在洗衣粉中同时添加甲、乙两种酶一定比只添加一种酶的洗涤效果好

解析:

从温度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图分析可知,甲酶耐受的温度范围大约是27~50℃,乙酶耐受的温度范围大约是25~58℃。

因此,乙酶耐受的温度范围更广,A错误;从pH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图分析可知,甲酶耐受的pH范围大约是6.3~7.9,乙酶耐受的pH范围大约是6.5~8.6,因此,乙酶耐受的pH范围更广,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在pH大约是6.5~7.0的酸性条件下,两种酶都具有一定的活性,C错误;酶具有专一性,如果洗涤物中只有一种污渍成分,那么只需要添加对应的酶即可,这种情况下同时添加其他种类的酶,并不一定能增强洗涤效果。

答案:

B

2.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在该植物某一生长周期内,发现茎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和茎段生长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

A.茎的伸长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乙烯无关

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一定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茎段中乙烯含量增高,一定会增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D.在a、b两个时刻,该植物茎段的生长速率相同

解析:

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茎的伸长与乙烯无关,A错误;根据图示可知,a点时乙烯产生,说明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B正确;b点时,乙烯含量达到最大值,但茎段在此之前就已停止伸长,说明乙烯含量增高并不一定会增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错误;a、b两个时刻,该植物生长素含量相同,a点促进植物生长,b点植物基本不生长,D错误。

答案:

B

3.某科研所为提高蔬菜产量进行了相关生理活动的研究(均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结果如图所示。

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图1中呼吸底物为葡萄糖,O2浓度为A时,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B.图1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

C.图2中乙品种比甲品种呼吸速率低,且乙品种比甲品种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

D.图2中F点时甲品种的叶肉细胞中消耗AD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解析:

图1中O2浓度为A时,CO2的释放量是O2吸收量的2倍,A错误;因研究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故图1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的原因不可能是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B错误;图2中,从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可知,乙品种比甲品种的呼吸速率低,且乙品种在较弱的光照强度下其光合速率即达到最大值,故乙品种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C正确;图2中,F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ADP,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答案:

C

4.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可得出(  )

①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

②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③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④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D.①③④

解析:

图中a阶段、b阶段、LM阶段、MQ阶段分别对应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

MN段是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和中期,间期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OP段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是GH段染色体数目的2倍;受精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

A

5.图1是对酶的某种特性的解释模型,图2、3、4、5、6、7是在不同条件下某种酶促反应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可以解释酶具有专一性,由图5和图7可判断该酶很可能是麦芽糖酶

B.图2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由图3可判断该酶最适pH不受温度影响,由图4可判断该酶的最适温度不受pH的影响

C.图6能说明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