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8426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docx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docx

第四章脾胃肠病证

第四章脾胃肠病证

第一节胃痛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肝胃气滞

症状:

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

柴胡疏肝散。

2寒邪犯胃

症状:

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

良附丸。

3肝胃郁热

症状: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

丹栀逍遥散。

4食滞胃肠

症状:

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

保和丸。

5瘀阻胃络

症状:

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

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虚

症状:

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2针灸疗法

可选足三里、中脘等穴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

3西医疗法

可根据不同疾病选用助消化药,制酸药,H2-受体阻断剂,解痉药等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好转:

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好转。

3未愈:

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无改变。

 

第二节痞满

痞满是由于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所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症状。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诊断]

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按之柔软,望之无胀形,压之无明显疼痛。

2起病缓慢,时作时止,时轻时重。

3常以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为发病诱因。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胃液分析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

5应注意除外胃癌等疾病引起的痞满症状,尚需与胃痛、鼓胀、胸痹心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邪热内陷

症状:

胃脘痞满、灼热急迫,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例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

2痰湿内阻

症状:

脘腹痞满,闷塞不舒,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咳嗽痰多,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

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例方:

二陈汤

3肝郁气滞

症状:

脘腹不舒,痞满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例方:

越鞠丸。

4饮食停滞

症状:

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例方:

保和丸。

5脾胃虚

症状:

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纳呆乏力,肢冷少气,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

益气健脾,升清降浊。

例方:

补中益气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可选用猴头菇片、胃苏冲剂、理中丸、养胃舒等。

2针灸疗法

可选用足三里、中脘、丰隆、阳陵泉等穴针灸治疗。

3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助消化药,胃肠动力性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或钡餐X线检查转为正常。

2好转:

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或钡餐X线检查病情减轻,损害面积缩小。

3无效:

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虽有所减轻,但经上述检查无改善或加重者。

 

第三节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

西医许多疾病中,如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寄生虫,不完全性肠梗阻、胃肠痉挛、输尿管结石等,当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2性质包括冷痛、灼痛、隐痛、绞痛、胀痛、刺痛等。

3应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腹部X线及B超检查有助诊断。

4应与胃痛、胁痛、霍乱、淋证、疝气、肠痈等鉴别。

[辨证论治]

1寒邪内阻

症状:

腹痛较剧,遇冷则甚,得温痛减,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例方: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

症状:

腹痛拒按,脘腹胀满,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兼见烦渴引饮、大便滞下不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而厚,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治法:

清热通腑,导滞止痛。

例方:

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

症状: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寒,痛时喜按,面色无华,神疲气短,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例方:

理中汤合小建中汤。

4气机郁滞

症状:

脘胀腹痛,拒按,走窜攻冲,嗳气或矢气痛减,兼痛连少腹或及两胁,恼怒疼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例方:

柴胡疏肝散。

5瘀血阻滞

症状:

腹痛较剧,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腹痛经久不愈,兼见大便色黑,肌肤甲错,腹部积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例方:

少腹逐瘀汤。

6饮食停滞

症状: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痛而欲便,便后痛减,大便酸臭或便秘或泻下稀烂,完谷不化,舌苔腻或黄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

例方:

枳实导滞丸。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

理中丸、保和丸、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等。

2针灸疗法

可酌情选用天枢、气海、期门、肝俞、合谷、中脘、足三里、曲泉、三阴交、归来等穴。

[疗效标准]

1治愈:

腹痛及其兼证消失。

2好转:

腹痛程度减轻,或疼痛发作时间缩短或发作间歇延长。

3无效:

腹痛如故。

 

第四节呕吐

呕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如急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等,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

2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胁肋疼痛。

3多有骤感寒凉,暴饮暴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因。

或有服用化学制品药物,误食毒物史。

4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5做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B超、胃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6本病应与反胃、噎膈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证

1外邪犯胃

症状:

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疏风解表,和胃降逆。

例方:

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

症状:

呕吐酸腐,脘部胀闷,嗳气厌食,得食则剧,吐后反觉舒畅,大便溏薄或秘结,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例方:

保和丸。

3痰饮内停

症状:

呕吐清水痰延,胸脘痞满,不欲饮食,目眩心悸,呕而肠鸣,苔白腻,脉滑。

治法: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例方: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

症状:

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妇女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肿块等,每遇情绪刺激可加重,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例方:

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虚证

1脾胃虚弱

症状:

呕吐时作时止,饮食稍多则呕吐,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口淡不渴,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

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例方:

香砂六君子汤。

2胃阴不足

症状:

反复呕吐,量不多或干呕、恶心、口燥咽干,饥不欲食,心烦嘈杂,舌红津少,脉细数。

治法: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例方:

麦门冬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理中丸、保济丸、陈夏六君子丸等。

2针灸疗法

可取内关、中脘、公孙、足三里、丰隆、肝俞、脾俞、阳陵泉、胃俞等穴治疗。

3西医疗法

必要时可选用镇吐药及调节水电质平衡等对症处理。

[疗效标准]

1治愈:

呕吐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好转:

呕吐次数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部分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

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第五节呃逆

呃逆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的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手术后,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大多突然起病。

2具有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等特点。

3病人不能自制。

4伴胃脘不适,口干,异样感觉等胃肠病症状。

5本病应注意与干呕,嗳气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证

1胃中寒冷

症状:

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中和而不渴,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例方:

丁香散。

2胃火上逆

症状:

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例方:

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

症状: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伴胸闷,纳减,脘胁胀闷,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

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例方:

五磨饮子。

虚证

1脾胃虚寒

症状:

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例方:

理中汤。

2胃阴不足

症状:

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例方:

益胃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可配合选用香砂养胃丸,陈夏六君丸,附桂理中丸等。

2针灸疗法

可取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太冲等穴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

2好转:

临床症状改善。

3未愈:

临床症状无改善。

 

第六节噎膈

噎膈是由于痰气交阻,或痰瘀阻滞,致胃失和降,出现饮食梗噎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西医的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道憩室,食道神经官能症及食道炎症等疾病出吞咽困难时,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诊断]

1吞咽食物时,自觉胸骨后有梗噎难下之感。

2久则饮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形体逐渐消瘦。

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可显示食道或贲门部痉挛、狭窄、肿瘤等病变。

4食道镜检作组织病理活检,或食道脱落细胞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5本病应注意与反胃,梅核气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1痰气交阻

症状:

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例方:

启膈散。

2津亏热结

症状:

吞咽梗涩而痛,固体食物难入,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

治法:

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例方:

沙参麦冬汤。

3瘀血阻膈

症状:

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红有紫点、紫斑,脉细涩。

治法:

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例方:

通幽汤。

4气虚阳微

症状:

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例方:

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玉枢丹、十全大补丸、补中益气丸等。

2针灸疗法

可取巨阙、内关、膈俞、胃俞、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等穴治疗。

3中药针剂

生脉或参附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4西医疗法

酌情给予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

[疗效标准]

1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钡餐X线或食道镜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

临床症状改善,钡餐X线或食道镜检查明显好转。

3未愈:

临床症状及有关检查无改善。

 

第七节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

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2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

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3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5大便常规、大便培养、X线钡剂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6本病应与痢疾、霍乱相鉴别。

[辨证论治]

1暴泻

1.1寒湿泄泻

症状:

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例方:

藿香正气散。

1.2湿热泄泻

症状: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

例方:

葛根芩连汤。

1.3伤食泄泻

症状: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

例方:

保和丸。

2久泻

2.1脾虚泄泻

症状: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

例方:

参苓白术散。

2.2肾虚泄泻

症状: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

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例方:

四神丸。

2.3肝郁泄泻

症状:

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肠鸣,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治法:

抑肝扶脾。

例方:

痛泻要方。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保济丸、补脾益肠丸、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

2针灸疗法

可取足三里、天枢、中脘、上脘、天枢、关元等穴治疗。

3中药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泄泻可用锡类散溶液或中药汤液保留灌肠。

4西医疗法

4.1感染性腹泻可选用抗生素治疗。

4.2暴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者可给予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

2好转: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

3未愈:

症状未见改善。

 

第八节便秘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即属本病范畴,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常伴有腹胀、腹痛、肛裂、痔疮及排便带血等症。

3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诊断。

4本病应与积聚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秘

1肠胃积热

症状:

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例方:

麻子仁丸。

2气机郁滞

症状: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

顺气导滞。

例方:

六磨汤。

3阴寒积滞

症状:

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例方:

大黄附子汤。

虚秘

1气虚

症状:

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

补气润肠。

例方:

黄芪汤。

2血虚

症状:

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

养血润燥。

例方:

润肠丸。

3阴虚

症状:

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通便。

例方:

增液汤。

4阳虚

症状: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则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阳通便。

例方:

济川煎。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便秘通、六味地黄丸、麻子仁丸、牛黄解毒片等。

2针灸疗法

可取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治疗。

3西医疗法

可选用开塞露、果导片等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便质转润,解时通畅。

2好转:

便质转润,排便欠畅。

3未愈:

症状无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