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7798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docx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docx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三五”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期间,学校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围绕办学目标,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以提升质量、内涵发展为主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着力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开创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五年来,学校优化办学空间,顺利完成办学结构调整,办学主体转移至青岛校区,为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发展站在了新起点。

优化学科布局,完成部分院系学科调整,组建成立理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调整学生规模结构,扩大研究生和留学生比例,截至“十二五”末,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200人、研究生5745人,学历教育留学生950人,函授网络在籍生5.4万人,促进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五年来,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构建落实“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1],圆满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新增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新增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10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

推进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篇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学校成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全国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试点高校。

毕业生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初次就业率连续21年在90%以上。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坚持引育并重,人才队伍的水平和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专任教师从1375人增至16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43.7%提高到62.2%,具有半年以上境外学术经历教师比例从8.7%提高到15%。

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与讲座讲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15人。

新增省部级创新团队2个。

三是学科实力与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完成“211工程”三期建设任务,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5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排名第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排名第二、“安全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七、“地质学”排名第八、“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第十。

五年累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01项,到位科研经费28.4亿元,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奖励155项,发表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5346篇,授权发明专利733件,获软件著作权登记243项。

新增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压水射流研究室、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分中心等22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机构。

四是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

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塔吉克斯坦冶金学院共建孔子学院。

新增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项目1项。

年派出师生由400余人增加到1400余人。

年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由100余人次增加到600余人次。

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

学校与青岛市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个,与东营市人民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合作共建胜利学院。

校企、校地、校际合作不断扩大。

五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制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章程》并获教育部核准实施。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教代会、学代会等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绩效工资等系列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各支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研经费等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公用房等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

六是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截至“十二五”末,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到42.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7亿元。

新增馆藏纸质图书47万册、电子图书406万册,完成新一代校园网络和“数字石大”信息平台建设。

两校区校园总面积达到4751亩,校舍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

青岛校区新增建筑面积29.79万平方米,南教楼、留学生及培训公寓楼、工科实验楼E座、综合实验楼、运动场看台等相继投入使用。

大力推进东营校区改造提升,完成荟萃园改造美化、校园雨污分流、供暖系统改造等项目。

积极推进物业改革,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校办产业综合实力和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值利税一直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

一是高层次人才缺乏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入,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较少,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不足,服务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四是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态势不强,围绕创建国际一流石油学科的合力没有充分凝聚;五是研究型大学发展体系还不够完善,综合改革的幅度和力度有待加大。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国家创新驱动、人才强国、网络强国、“一带一路”战略以及能源战略、“蓝黄”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特别是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科学谋划改革与发展:

一是如何完善研究型大学发展体系,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二是如何抓住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打造国际一流石油学科,提高学科整体水平;三是如何创新思路和举措,突破高层次人才队伍瓶颈,实现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四是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五是如何提升重大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行业和区域战略需求;六是如何深入推进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七是如何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深化综合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

  

一、总体思路

(一)发展思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紧紧围绕办学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石油石化行业及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扩大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坚定办学目标,全面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按照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求,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大学发展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内涵发展,深入落实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围绕重点集中突破,依托优势整体提高。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落实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从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瓶颈问题出发,深化校内综合改革,健全完善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章程统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把章程作为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以章程的实施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把法治思维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着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党的建设。

按照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建设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握方向、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凝心聚力的作用,为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实现办学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二)总体目标

办学规模总体保持稳定,学科专业结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重大突破,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国际化办学水平有较大提升;以学校章程为统领,深入推进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全面提高。

通过五年建设,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学科建设:

学科水平显著提升,交叉融合程度更高。

石油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1~3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主要研究方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水平有较大提升。

通用学科、基础学科的水平和支撑能力明显提高,部分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新兴学科的发展基础、发展潜力显著增强。

学科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形成各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体系。

——师资队伍:

高层次人才数量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85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5%,具有一年以上境外学术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30%。

新增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15人左右,新增“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青年学术带头人20人左右,新增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00人左右。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省部级创新团队2~3个。

——人才培养:

办学规模总体稳定,各类教育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比例适度扩大,全日制本科生17000~18000人,全日制研究生6500~70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00人),留学生1200人。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更加完善,各类人才培养的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培育出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和教学成果。

——科学研究:

构建形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年均承担国家层面科技计划项目120~150项,年到位科研经费达到7亿元,新增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10项,新增国家重点科研机构2~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

——交流与合作:

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水平、成效进一步提高。

年聘请长短期国际专家650人次以上,年派出师生1500人次以上,落实中外合作办学及联合培养项目25项,国际化办学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

国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明显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合作共建项目40~50项。

二、主要任务

(一)学科建设

围绕“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目标定位,抓住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坚持石油能源特色、产学研融合特色和实践育人特色,按照“突出优势、强化基础、扶持新兴、交叉渗透、协同发展”的思路,优化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定位、分层建设,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一流学科建设力度,构建各类学科协同发展的优良学科生态,促进学科建设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

1.实施“优势学科攀登计划”,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对接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及有关实施计划,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为重点,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加强人才队伍、学科平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一体化建设,1~3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主要研究方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对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其水平实现较大提升,增强优势学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2.实施“通用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增强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能力。

发挥学科集群优势,建设石油与石化装备技术学科群、安全与环境技术学科群、理学基础学科群、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

促进通用基础学科与石油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的相互交叉与渗透。

凝练、培育特色学科方向,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群共享平台,突出原始创新,提升学科竞争力,将若干通用基础学科建成特色显著、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促进通用基础学科向国内一流学科迈进,为实现“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实施“新兴学科提升计划”,培育一流学科建设的后备力量。

适应国家、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立足现有学科基础,积极培育新兴学科。

主动服务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能源化学工程、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互联网+油气与海洋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学科建设。

加强新兴学科队伍规划和建设,开展科技研发,做好人才与技术储备,形成一定规模和能力,抢占制高点,促进新兴学科快速发展,为使更多的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储备梯队,为学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奠定基础。

4.优化学科结构布局,促进学科协同发展。

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建设,科学定位各学科发展方向与建设目标。

构建能够发挥重点学科引领作用、通用基础学科支撑作用和有利于新兴学科发展的优良学科生态,推进学科联合、交叉、渗透,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切实提高学科协同创新能力,凝聚学科合力,促进学科水平整体提升。

5.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增强学科发展活力。

建立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学科建设组织体系,明确学校、学院(部)、学科的职责权限,理顺有利于落实和发挥学院(部)主体作用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一体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健全负责人管理办法,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考评激励机制。

建立学科信息管理数据库和学科发展动态监测机制。

改革完善学科绩效评价、考核、激励办法,引进第三方学科评估和国际评估,构建学科分类评估体系。

(二)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着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管理队伍和其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促进各支队伍协调发展。

建设学习型、开放型队伍,持续推进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1.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以国家、山东省各类人才建设工程为切入点,依托学科建设规划和研究平台建设,提升人才政策竞争力,面向海内外,加强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现高层次人才总量的显著增长。

建立立体高效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网络,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建成信息准、覆盖广、反应快的引进体系。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设置重点岗位,选拔具有发展潜力、能够冲击更高目标的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或团队负责人,并在团队建设、资源配置和薪酬待遇等方面重点保障。

继续完善特聘教授制度,设立海外学者国内访学项目,通过聘任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用好国外人才资源。

2.实施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

以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以领军人才为核心、青年教师为骨干,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科技创新团队。

以教学建设项目为载体,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教学团队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建设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

加强优秀创新团队的整体引进,对其实施特殊的薪酬制度和岗位制度,促进团队快速稳定发展。

强化团队考核激励,探索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相结合的团队考核机制,把团队成员的培养成才作为团队及团队负责人考核的重要指标。

3.实施青年教师人才建设工程。

依托青年长江学者等人才项目,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

深入实施“骨干教师”“拔尖人才”“攀登计划”等人才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支持体系,加快培育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

将团队建设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支持优秀青年教师作为负责人组建团队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团队,形成“人才工程+团队”的培养模式。

为杰出青年人才在工作、生活方面提供特殊支持。

4.建设保障人才优先发展的制度和环境。

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形成学校统筹领导、学院主动落实、部门全力配合的责权清晰的领导体制。

建立和健全人才工作的决策、联动、督促、奖励和问责等机制,保障人才工作的快速高效,为人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文化环境,强化人才强校主战略意识,大力树立先进的人才理念,构建尊重人才、崇尚学术的环境氛围。

5.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进一步优化招聘工作机制,以学科和团队建设为依托,做好统筹规划,加大境外人才招聘力度,提高具有境外名校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系统优化发展平台,构建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的校院系三级教学发展体系。

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计划”等项目,加大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训练工作力度。

充分利用国家和山东省公派出国项目,探索实施自设项目,支持教师赴国(境)外访学研修,加快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

6.推动各支队伍协调发展。

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分类管理,制定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培养吸引一批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和青年骨干实验技术人才,建成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实验技术队伍。

按照研究型大学对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专家型的管理干部队伍。

着力推进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建设一支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学生工作队伍。

优化图书、编辑、工程技术、会经统审、卫生等其他专业技术队伍结构规模,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服务能力。

适应产业升级发展、加强后勤保障的要求,提升工勤技能队伍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7.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聘用制度改革,在新聘教师中实施“准聘”和“长聘”制度,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遴选机制。

进一步落实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实现科学设岗,完善分类管理,强化合同管理,实行高聘、续聘、低聘、转聘和退出的竞争流动机制,全面实行竞聘上岗、签约履聘、依约考核。

完善考核机制,注重关键指标和标志性成果的突破,构建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依据、以规划目标任务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继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按照公平、竞争、激励的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有利于团队建设的分配激励制度,健全与业绩贡献相关联的学院(部)薪酬分配体系及学校奖励制度。

表1  “十三五”时期队伍建设主要指标

指标

现状

目标

教职工总数

3324

3300

专任教师数

1625

1850

博士生导师

186

>200

硕士生导师

901

>1000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

62.2%

75%

教师中具有境外博士学位人数

53

>120

具有一年以上境外学术经历的教师比例

13.4%

30%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院士)

1(6)

2~3(8)

新增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7

14

新增“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0

20

新增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28

300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省部级创新团队

2

2~3

博士后流动站累计进站人数

152

260

注:

指标为“新增”者,“现状”及“目标”数据分别为“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增量数值。

指标为“年均”者,“现状”及“目标”数据分别为“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年均数值。

其余指标对应为五年规划实施期末的数值。

下同。

(三)人才培养

本科教育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大力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

1.优化本科培养方案。

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科学设置必修、选修课程,构建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优化专业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增设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创新创业、国际教育等通识教育课程,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

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选择。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点做好卓越计划、理科实验班、人文素养班、复合型人才等培养工作。

落实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企业专家授课、现场毕业设计等工作,确保企业参与学生培养效果。

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工科专业建立起基于OBE(产出导向)的专业教育体系。

理科实验班实施学科大类培养,推行全程导师制,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实现优才优育。

人文素养班实施荣誉教育培养模式,通过人文素养课程和素质拓展活动,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实施“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学与应用数学+财务管理”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跨学科交叉培养。

3.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增设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专业等相关专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支撑的本科专业布局。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丰富学生拓展性学习资源,重点加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继续推进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大类实验、专业实验三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强化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建成更多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拓展优质实习基地,重点推进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开放等工作,提升建设水平,搭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优质平台。

4.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

系统推进教学考一体化改革,促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

依托课程教学平台和各类教学资源,推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提高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开展高水平教学成果培育工作,系统总结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5.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全面落实学校《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全体学生。

丰富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建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整合校内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心。

发挥校办产业资源优势,打造创业孵化基地。

依托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集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于一体的实践平台。

完善创新创业激励与保障机制,设立专项资助和奖励基金,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和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6.推进学分制改革。

以实行选课制、导师制为重点,深入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建立完善以学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