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7426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docx

《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docx

高三模拟试题一历史含答案

2021年高三模拟试题

(一)历史含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大鼎是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

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被称为“司母戊鼎”。

在新开馆的国家博物馆展览中,将其首次定名为“后母戊鼎”。

①是官营手工业产品中的代表

②反映了古代中国冶金业的发达

③“司母戊”三字应为甲骨文

④是周王权力的象征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

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

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

3.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

“百官门外鱼担儿,

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

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柳宗元《封建论》指出:

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

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

君主“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

合理性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

同,都有其合理性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

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

“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

”当时,这一报道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B.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6.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7.xx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猫黑猫,捉到老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雄起”。

其中①和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B、入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8.二十六届联大召开前夕,尼克松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遂伙同日本政府炮制了所谓“双重代表权”案。

这不仅遭到了中国外交部的反对,而且被二十六届联大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l5票弃权所否决。

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该提案

A.实质是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B.不符合“一个中国”的根本立场

C.破坏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遭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指出:

“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

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

”此通知出台的历史背景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C.基层民主的加强和扩大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0.《新青年》创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行量长期徘徊在1000册左右;1918年后,发行量

猛增至xx0册。

出现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B.十月革命的影响

C.文学革命的开展D.五四运动的影响

11.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

圣。

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

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材料不能说明

A.罗马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奴隶和隶农的人身自由不受法律保护

C.罗马法仍然掺杂原始、落后的习俗

D.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原则不能真正体现

12.世界近代史上,《权利法案》和《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英、德两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根据法律规定,英德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是

A.两院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议会

B.上议院的领导权属于法定的行政首脑

C.下议院议员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D.国家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君主指挥

13.造成右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航海条例》的颁布,外来移民大增

B.工厂开始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C.1832年议会改革,选民人数增加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14.工业革命导致社会日益分裂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敌对的阵营,成为《共产党宣言》诞生的主要条件。

下列作者表述的现象,与上述时代背景无关的是

A.司汤达:

(工人)每5~6年就失业一次,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

B.李斯特:

(里昂工人身陷)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之中

C.奥斯特洛夫斯基: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D.巴尔扎克:

法律把金钱定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15.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教会强烈不满。

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

但是,进化论最终成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由此说明达尔文进化论①实际上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②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③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④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6.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

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

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

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

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7.罗斯福新政时期,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由政府出资兴建公共工程,为失业工人提供劳动机会。

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受此影响,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政府发放紧急救济金,只是排队太难了!

B.“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了工作,还是政府好!

C.“政府大兴土木,赋税负担比以前重多了!

D.“工人示威、农民骚动,社会越来越乱了!

18.1988年元旦,日本《产经新闻》载文指出:

“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

……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

”对上述言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日本意欲取代美国,领导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B.日本开始谋求经济大国基础上的政治大国地位

C.日本力求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D.主张由日美两国分担领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任

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

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

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材料说明①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

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②贸易,服务、资本与技术日益全球化③合理公正的国际

经济秩序正在形成④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盛会。

第三十届奥运会将在xx年的英国伦敦举行。

如果想了解近代以来英国的文学成就,按作者成书的先后顺序,推荐的书单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B.②④C.②①④D.②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23小题各14分,第22小题12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

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

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

此其大者。

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

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

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

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

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

对此,时人评论说:

“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分)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7分)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

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1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二: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

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瘁的官僚主义。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

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1986年9月)

材料四: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

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

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

(3分)

(2)据材料二,概述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基本主张。

(3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策略。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对百年以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有何认识?

(2分)

23.(14分)美国的利文斯顿利用自己的财力和地位资助富尔顿发明了汽船并投入运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经利文斯顿和富尔顿的允许,任何汽船都不得进入纽约州水域。

如有胆敢闯入者,利文斯顿和富尔顿有权予以扣压。

——1808年纽约州“特许状”的法律

材料二:

纽约州的汽船垄断法律不仅导致相关州出台报复性法律,还引发了洲际贸易诉讼案,官司最终打到了最高法院。

“双方律师使出浑身解数阐明他们对宪法的理解。

”主要观点如下:

①利文斯顿和富尔顿的特许权是一项神圣的个人产权,必须得到尊重。

②各州有管理州内贸易的全权。

③汽船客运业务垄断不属于州际贸易范围。

④宪法未授予联邦和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属于各州。

⑤国会是唯一有权管理州际贸易的机构,它的无所作为是为了让商人可以自由地经商;

⑥联邦与各州共同拥有主权符合宪法。

⑦强调各州权力“是十分有害和危险的,如果予以接受,无人能知道它止于何处”而“施加善意和公正的干预是最高法院的崇高职责”。

美国最高法院针对上述各观点最终以7:

0作出的最后判决:

“纽约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无效。

”——据《吉本斯诉奥格登案》

材料三:

第一条第九款:

任何商业或税收条例,都不得给予一州港口以优惠于他州港口的待遇;开往或开出一州的船舶,不得被强迫在他州入港、出港或纳税。

第一条第十款任何一州都不得:

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使用金银币以外的任何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通过任何公民权利剥夺法案、追溯既往的法律或损害契约义务的法律;或授予任何贵族爵位。

——美国1787年宪法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纽约州议会制定“特许状”的主要目的。

(2分)

(2)据材料二,分析“特许状”的弊端。

写出材料二中为纽约州辩护观点的序号。

(不得全写)(4分)

(3)如果要判定“特许状”无效,你认为材料二中最大的法律障碍是什么?

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二中最高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所依据的法律条文或理由。

(4分)

(4)吉本斯诉案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主要缺陷?

该案判决结果对美国联邦制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4分)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

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

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

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

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

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

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

粱启超说:

“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

”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分)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

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4分)

25.(10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亚里士多德

●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政治机制的运行以法律为最高原则,并为法律所制约。

●以道德优良的生活为宗旨而既能治理又乐于受治的人们。

●美德乃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它乃是两种恶行——即由于过多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

(3分)

(2)与孔子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何不同?

(1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5分)

要求:

①只选择其中一人评述;②限80—120字;③表述成文。

(1分)

 

历史答题纸

21、(14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座位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