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7312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

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

即画船。

③半酣:

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

(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

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

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

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要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之后再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古诗词阅读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

(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故答案为:

⑴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⑵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中意象表达情感是否一致的辨析;应注意诗人对意象所用的修饰语,以此品味诗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

(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两句的意思是:

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 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

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

⑴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⑵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分析】

(1)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据此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

⑴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⑵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赏析。

【答案】

(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

(1)洛城:

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

⑴洛阳。

⑵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①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

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

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②砌:

台阶。

(1)“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2)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案】

(1)“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

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

“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

(2)结合诗句理解。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是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离恨恰如春草”意为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运用了比喻,把离愁别绪比喻成春草,和“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愁绪,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答案为:

⑴“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⑵“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⑵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 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 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

“‘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

”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答案】

(1)D

(2)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②赏析语言:

“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解析】【分析】

(1)ABC解说正确。

D尾联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并没有表达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①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景物有: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把这几种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面,并用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描述。

②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根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②赏析语言:

“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联想想象、用典、融情于景、对比烘托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

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答案】

(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

(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

答题步骤:

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此题可知:

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鹃阵阵的啼声。

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意图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写作意图,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书湖阴先生壁》开头两句写出了湖阴先生家环境________特点,《宿甘露僧舍》开头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________特点。

(2)两首诗的后面两句都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变被动为主动,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

(1)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2)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解析】【分析】

(1)结合具体词语分析,从“净无苔”可以看出其洁净的特点,从“花木成蹊手自栽”可以看出其“清幽”的特点。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的意思是云气弥漫,让人记起山寺之高,松涛传来,让人想象万壑风鸣。

因此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气势壮阔(雄伟壮丽)的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分析,王诗,从“护”“送”可以看出诗人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还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公亮诗的后两句设想新奇,使人有惊天石破之感。

诗人住的地方,窗外毕陡的山崖下面,便是长江。

据说,当时长江有十八里宽,风浪加上海涛(镇江长江受大海潮汐影响),十八里江面的潮汐和风势,诗人脱口吟出后两句: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猜想这是诗人在清晨,感受了一夜水气,听了一夜松涛声,起来想看一看窗外,一看“银山拍天浪”,推开北面窗户,“放入大江来”。

大江如何了?

风水相激,排山倒海,波浪翻卷,风起云涌,犹如银山当头压来,使人吃惊吟出“放入大江来”,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一瞬间的真实感受,成为千古名句,叹为观止!

由此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故答案为:

⑴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⑵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