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
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
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
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宋代的书会应不少。
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
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
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
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
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
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
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
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
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
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
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
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
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
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
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
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2.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
他们有自己的审美与道德标准,通过文艺创作,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促成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C.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D.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放弃自己的审美趣味,以迎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
C.书会先生一般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解决了个人的生存问题,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黄道周,福建人。
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
天启间入翰林。
时在翰林者,多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已而,文龙卒无成。
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
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
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
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
“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上疏救之。
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
道周不挫,复疏言: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
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竞削籍。
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
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
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道周上言:
“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
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
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子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
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旧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
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
指山海关。
②魏忠贤:
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③夺情:
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④丁艰:
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薄:
迫近
B.徒隳士气隳:
毁坏
C.然龙锡亦竟减死竟:
最终
D.道周不与焉与:
赞成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④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⑤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所以没有任命他为宰相。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判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7.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5分,共10分)
①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
“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
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
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8.这首诗颈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尾联。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鱼我所欲也》)
(2)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3),。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
探身者说: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的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
助手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
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
大师问:
“为什么?
”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
大师说:
“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
朱丹说: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
久久,久久,一片沉默。
大师问: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
朱丹答:
“没有忘记。
”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
朱丹说:
“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的说: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她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
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已,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
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
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抢。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事,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
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当时分来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
朱清时说:
“我也时有加入,但很快就感到空虚。
我总觉得光抱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我们有什么呢?
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
”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学油印出来,在国内流传;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
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
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翻译。
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1979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
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的问题他听不懂。
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
“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来,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
两三个月之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整个复杂的系统,做出了一些漂亮的结果。
终于有一天,当看到记录仪画出期待已久的曲线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真理的快乐!
”
两年进修期满之后,麻省理工学院要聘请他做“博士后”研究员。
但朱清时还是选择了回国,与同事们一起建起了中科院激光光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
1998年,朱清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这位书卷气浓郁、平时在办公室里喜欢穿一双布鞋的校长,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更是一个给他们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担任中科大校长的10年里,朱清时赶上了教育部的“扩招”政策。
作为大学校长,朱清时非常矛盾:
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两千万。
但扩招却要付出代价——保证不了教学质量。
思前顾后,朱清时停止了扩招。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任校长的朱清时不断思考的问题。
他曾带着同事去麻省理工等高校调研,回国搞教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
几年后他才发现,教育体制和考评制度才是大学的核心问题。
AA朱清时发现,中国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们和学生都住在一起,除了上课学知识外,师生们时时刻刻都在交流。
朱清时觉得,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于是,他想在中科大实施书院式管理,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混住在一起,让学生上课之外的活动更丰富。
结果有关部门下文禁止,要求将学生按照专业来管理,要把学生管理得严格一点。
朱清时的书院式改革无疾而终。
“如果教育体系不改的话,目前的众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大学应当‘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
”朱清时说。
这些在1917年由蔡元培首倡的治校理念,成就了北大在20世纪初的辉煌,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也是朱清时作为大学校长一直在坚持的改革。
2009年3月,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卸职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深圳“全球海选校长”中,全票当选新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
上任不久,他就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并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在给深圳市政府递交的南科大办校方案中,朱清时提出要办一所前所未有的大学,以机制创新匡正中国教育积弊。
朱清时和他的教育改革,如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把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南科大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
2010年年底,教育部选择了认可,在南科大招生考试后,下发批文同意未经教育部批准就进行自主招生的南科大进行筹建,筹建期间可以试办本科专业,暂时给予了朱清时主导的这场改革实验一个模糊的承认。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本文中,作者撷取朱清时几个人生片断,描写出一位既努力进取,心系教育事业,又特立独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校长的形象。
B.朱清时虽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但他却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也是一个愿意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C.朱清时在中科大实施了书院式管理制度,是因为他觉得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D.南方科技大首批录取的学生采取了自主招生的形式,事先并未经得教育部的批准,但在2010年底,教育部对朱清时的办学方式选择了认可。
E.“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可见,如果能够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2)从文章前半部分来看,是什么造就了朱清时的成功?
请简要分析。
(3)朱清时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人,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说明。
(4)有人认为朱清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坚称自己是个学者。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安检人员目不交睫地盯着安检显示仪,突然一个画面定格在工作人员面前;一个包裹里藏有一支枪!
机场方面立即将该包裹扣押并报警。
B.对待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赶尽杀绝,只顾眼前利益了。
C.目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
D.藏玉之人如过江之鲫,购玉之人也更仆难数,但赏玉之人却寥寥无几,许国文经过十多年的历练,其赏玉功力在圈内也是大名鼎鼎。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教育路线活动,就是要解决“四风”问题。
B.在信息化的今天,仲秋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是华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
C.前些日子,成龙在微博中表示将他收藏的20年前的4间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一所大学,消息一出,争议四起。
D.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攀升至4.2亿,在全部网民中占74.5%。
15.下面一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
②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
③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
④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⑤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
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
⑥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
A.③⑤②④①⑥B.③①⑤④②⑥C.①③⑤②⑥④D.①⑤③④②⑥
16.刘洋总结自己近三次语文考试得分情况后列了一个表格,他带着表格去向安老师请教。
下面是他们对话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对话的空缺部分。
要求:
符合对话语境和表格内容,语言通顺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每处不超过30字。
(6分)
考查知识点(该题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总评
现代文阅读(9分)
9分
0分
9分
67%
古诗文阅读(36分)
18分
15分
20分
49%
文学、实用类阅读(25分)
10分
12分
12分
45%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分
16分
14分
80%
作文(60分)
48分
51分
49分
82%
刘洋:
①
安老师:
是刘洋啊,快进来。
拿来我看看。
安老师:
刘洋,你这个表做得很清楚,从表上来看,②
刘洋:
我觉得这两方面都还有提高的空间,可是我并没有在这些上面花时间啊。
安老师:
学习可不仅仅是花时间多少的问题,要多揣摩其中的规律。
③
刘洋:
我觉得有时候在这方面挺有把握的,真没想到那一次这个题却全都做错了……
17.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请你写一段新闻点评,不超过100字。
(5分)
10月1日晨,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名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
仪式结束后,广场和附近区域的地面上满是垃圾,影响力天安门地区的景观环境。
(新华社发)
新闻点评: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林语堂先生说过:
中国人的脸面,不但可以洗,可以刮,还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面子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而为之。
材料二:
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因为无耳、兔唇等原因必须进行修补以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甚至有的觉着一些名模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面子”观念困扰。
要求:
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答案
1.C文中为“抑或……抑或……”
2.C文中为“往往决定着……”。
3.B第2段中书会先生“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
4.D“与”,赞同。
5.A④为崇祯帝所为;⑤表现黄道周的正直勇敢,有④⑤的不能选。
6.B(“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这一假设有误,实际上袁崇焕已经杀死毛文龙)
7.⑴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