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317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春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春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春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春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docx

《春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docx

春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泰山古树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2019年(春)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单元备课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一、教学内容和编排结构

教材分两段编排:

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

这样安排,

(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

(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特点

(1)素材的选取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选取“十一”黄金桌期间泰山门票的收入为研究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深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综合了时间、长度、重量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安排的问题学生以往只能靠猜测和想像才能解决,现在却可以运用列表的解题策略,借助计算器的使用进行探索,便于学生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力量。

(3)精心设计了“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突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

(4)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资助学习空间。

计算器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一些常用键。

在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教材仅仅设计了4道小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把大量的资助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

(5)体会研究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情况”想起,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三、教学建议

1.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1)对计算器的认识,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先出示了人们购买商品的实际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计算器的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2)通过合作交流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对计算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认识,教材没有给出枯燥的文字说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

(3)对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教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加法和乘法算式,便于学生通过验算,确认计算器能保证计算正确,并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

而对减法和除法以及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则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自己探索。

2.突出使用计算器的价值。

(1)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使用计算器。

(2)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有趣的数学规律,从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数与式的美,体验数学的奇妙。

3.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熟练程度。

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熟练提高的过程。

4.教学时还需要说明几点:

一是使用计算器计算应与估算结合起来,用估算保证计算的正确;二是根据具体的计算情况判断是否使用计算器;三是形成使用良好的使用计算器的习惯,计算机的教学不能影响以后的计算教学中对算里的教学。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题:

认识计算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能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

计算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教师谈话引入:

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泰山古树的数量更是惊人!

(出示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列式,教师问:

你会计算吗?

怎样才能很快的算出来呢?

教师:

当我们遇到复杂的计算时就可以借助于计算器。

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帮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计算器。

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

1、认识计算器

(1)合作学习

向小组成员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

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交流

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

2、使用计算器,交流方法

A、学生试试开机关机并介绍按什么健。

还认识计算器上的哪些键,互相说一说。

出示题目①3449+1640=②10891÷250=③3000-128×6=

B、你会用计算器上你认识的键进行计算吗?

试一试。

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

观察,怎样按键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C、计算完第一道题,怎样才能开始算第二道题?

应该先按什么键?

认识清零键——AC键

3、计算比赛,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阅读教材“你知道吗?

”了解小知识。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2、3、5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六、作业:

必做:

课本P5第1题(第二组)5

选做:

课本p6第6题

七、板书设计:

计算器

复杂的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

计算器的计算步骤:

13449+1640=②10891÷250=③3000-128×6=

教学反思:

 

课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借助计算器探索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具:

计算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导入

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32456+781321398401-4387524688×435

28950+3276-1265

指名说一说操作方法。

2、同桌出题,练习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二、设计游戏,熟练使用、

要做好一件事,先要把相关工具准备好,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

下面我们比一比谁使用计算器更熟练。

1、规则:

在1到9之间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把这个数字在计算器上按9次,然后再除以12345678。

你只要告诉我结果是多少,我就可以猜出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2、学生算,教师猜。

3、请学生猜

结果是喜欢的数字的9倍,只要用结果除以9就可以猜到了。

观察:

111111111/12345679,你发现了什么?

是啊,数学中很多好玩的游戏都是运用了奇妙的数学规律。

4、探索规律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9999×11=9999×12=

9999×13=9999×14=

不用计算,你能知道9999×19的结果是多少吗?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1、第4题,用计算器计算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找出规律,说出111111111×111111111=结果是多少?

2、第7题,找出框中数与中间数的规律。

3、第8题,看一看,你能找出多少回文数。

四、整体回顾,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那些困惑?

五、作业:

必做:

课本P7我学会了吗1、2

(1)

(2)

选做:

课本P7我学会了吗2、(3)

六、板书设计:

计算器

9999×11=9999×12=

9999×13=9999×14=

9999×19=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单元讲评课

课型:

讲评课

目的要求:

1、查漏补缺,解决疑难和遗忘知识。

2、进一步梳理知识,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

3、提高审题能力,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

4、训练应试技巧和答题策略。

教具:

课件

讲评过程:

1、从成绩和不足两方面总结检测情况

2、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2)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不灵活

(3)对问题缺乏深层次、全面思考

(4)书写不规范

3、讲解试卷

4、巩固练习

附送:

2019年(春)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奇异的克

隆牛小数加减法》单元备课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2019年(春)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单元备课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信息窗一

一、教学内容:

课本78----82页信息窗1:

小数的加减法及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对位其实就是小数点对齐。

难点:

理解在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其实就是小数点对齐。

四、教法与学法指导: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尝试和探索,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2、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头可爱的克隆牛的情况,看他们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

情境图健健、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

体长身高体重

健健0、72米0、76米38千克

壮壮0、76米0、79米38、04千克

师:

同学们观察信息窗1,看看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获取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来了解“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说明意义。

师板书:

0.77+0、03=(米)

师: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请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

3、优化算法

+

0、77

0、03这个0可以去掉吗?

0、80

答: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0、8米。

师:

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

为什么?

(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4、探究算理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师:

你能用竖式计算17.05+2.83吗?

(2)组织交流,理解算理。

a.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算理、方法和结果。

b.典型错误纠正,在交流中,理解算理。

c.你会验算吗?

(3)抓出重点,总结算理。

师:

计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强调数位对齐)

师:

得数末尾的0能不能够去掉?

为什么?

5、迁移算理

(1)解决问题:

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0、76-0、72=(米)

0、76

-0、72

0、04

答:

“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0、04米

(2)竖式计算。

师:

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得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进行计算。

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尝试验算。

6、反思算理

(1)想一想:

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讨论)

相同:

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意义相同。

计算法则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不同:

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最后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应去掉。

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2)启发学生想: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1)填一填:

P88

(1)

2)计算并验算

26.81+5.29=1.92-0.71=

3)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

P90(13)前两个

四、作业:

课本88页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0.77+0、03=0、8(米)

0、77

+0、03

0、80

答: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0、8米。

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0、76-0、72=0、04(米)

0、76

-0、72

0、04

答:

“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0、04米

课后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和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其实质是相同的,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比较和归纳,得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并通过比较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异同,体会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2课时

一、回顾知识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头奇异的克隆牛:

健健和壮壮,并且了解克隆牛出生时的情况,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装入了问题口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2、基本练习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  0.4   2   13.4600

(2)算一算

4.6-3.21.28+1.21 8.75-3.74  

4.5+5.5 56+344   130-25

实物投影演示学生计算的过程订正答案

(引导学生简单说说后两道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

你会计算1.3-1.25吗?

师:

你能计算出得数吗?

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独立思考探究算法

(2)学生演示计算过程

指名板演(找出不同的书写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对比演示)

师:

你们能分别说说计算的理由吗?

(板演学生)

3、小组讨论探讨算法

师:

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到底哪种算法是正确的?

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同意哪种算法?

根据你上节课学习的经验,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1.3-1.25?

4、汇报交流总结算法

(1)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1.3-1.25=0.05(分米)

1.30

-1.25

0.05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错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书写格式的依据是什么?

在交流中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2)小结计算方法(重点是: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哪一位上不够,用“0”补齐)。

①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也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②你知道怎样对齐数位吗?

(小数的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③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1.3-1.25时1.3百分位上没有数,相当于0,即1.30-1.25,0-5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④差的小数点应与减数、被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5、加强算法深化理解

师:

你能根据刚才我们总结出计算的方法来算一算9.06-2.7这道题吗?

请进行验算。

指名学生板演

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加法验算)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总结:

观察小数加减法算式,说说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

全面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即:

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练一练

(1)、9.7+12.3410-0.8

(2)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

课本练习90页第13题后两道题目。

四、作业:

课本89页5、6、7题

板书设计

 

1.3-1.25=0.05(分米)

1.30

-1.25

0.05

课后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中理解掌握笔算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

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

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窗二

一、教学内容:

课本83---87页信息窗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难点:

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四、教法与学法指导:

创设情境,根据情景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激趣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0.99+0.10.39+0.615.12―4.12

10―2.520―19.83.9+2.10.09+1.01

8.4+31―0.62―0.983.8+12

2、谈话引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克隆牛“健健”和“壮壮”的情况。

今天,我们要再来认识一头克隆牛——“蓓蓓”,了解它的有关情况。

(出示情境图)教师结合情境图简单介绍克隆牛“蓓蓓”出生前后的一些情况。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观察三幅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如: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满月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2、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这个问题,你能解答吗?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

0.98―0.22=0.76(米)

0.76―0.1=0.66(米)

3、学生交流算式:

(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列出综合算式)

0.98―0.22―0.1

0.98―(0.22+0.1)

综合算式要说明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算式和先求两个数的和再减,这两个算式每一步的意义,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关于减法的有关运算律:

a―b―c=a―(b+c)。

4、上面的综合算式怎样进行计算呢?

(学生自主进行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5、全班交流计算情况。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

0.98―(0.22+0.1)

=0.98-0.32

=0.66(米)

答: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0.66米。

脱式计算要关注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6、学习竖式连减的方法

0.98―0.22―0.10.98

=0.76-0.1-0.22

=0.66(米)0.76

-0.1

0.66

答: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0.66米。

如果用竖式来计算小数连减,要注意什么呢?

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请学生来介绍竖式连减的方法:

1注意探讨怎样对齐数位?

(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数位。

2小数部分数位不同怎么办?

(可以在末尾添0占位。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

出示题目,明确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

3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

自主练习2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0.98―0.22=0.76(米)

0.76―0.1=0.66(米)

0.98―(0.22+0.1)

=0.98-0.32

=0.66(米)

0.98―0.22―0.10.98

=0.76-0.1-0.22

=0.66(米)0.76

-0.1

0.66

答: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0.66米。

[课后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93页的红点2的内容:

“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二、教学目的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难点:

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四、教法与学法指导:

创设情境,根据情景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

同学们,大家都有朋友,有新朋友和老朋友,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找朋友。

(投影出示)

79+145+2125+97+3

让学生在每个算式中找到一对好朋友,并说明为什么?

生答后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

2、复习已学过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

{a+b=b+a(a+b)+c=a+(b+c)}

3、找朋友:

看哪两个数相加和是整数。

8.80.3

6.91.2

19.72.1

1.030.97

2.992.01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

1、谈话:

克隆牛“蓓蓓”在叔叔阿姨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茁壮成长,现在已经一百天了,大家还记得“蓓蓓”出生时的体长吗?

(板书:

出生体长0.78米)满月时的体长呢?

(板书:

满月体长0.81米)“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满月时多0.16米,“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1)学生复述题意,分析题目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计算,自由板演

(3)老师纠正:

方法一:

0.18+0.16=0.97(米)

0.97-0.78=0.19(米)

方法二:

0.18+0.16-0.78=0.19(米)

0.18

+0.16

0.97

-0.78

0.19

活动二

1、请大家仔细看—看这里的4个加数,想—想可以怎样计算。

7.65+3.72+6.35+6.28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方法一:

7.65+3.72+6.35+6.28方法二:

7.65+3.72+6.35+6.28

=11.37+6.35+6.28=(7.65+6.35)+(3.72++6.28)

=17.72+6.28=14+10

=24=24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