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234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docx

《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docx

YL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版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

参考书目:

佐斌主编,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2009年。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ShellyE.Taylor,DavidO.SearsLetitiaAnnePeplau著,崔丽娟等译,社会心理学(第12版),2010年。

DavidG.Myers著,SocialPsychology(英文第八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YL整理,《社会心理学》考博笔记手写版,2012年。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特征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

(一)学者们的看法

¢西方学者

¢

(1)G•奥尔波特(G.W.Allport)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

¢

(2)E•阿伦森(E.Aronson)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影响的。

¢国内学者

¢(3)吴江霖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有组织的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内潜的和外现的)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4)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5)金盛华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前苏联

¢(6)安德列耶娃:

社会会心理学“研究所参加的社会团体制约的人们对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

(二)社会心理学的领域观

¢在我们看来,社会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science),它应该是理解人性的一个领域(field)。

社会心理学是人们以社会生活情境中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为对象的认识、理解和实践领域。

社会心理学应该是一个充满差异性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对话的、相互作用的领域。

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特点

¢首先,社会心理学具有科学性。

主要体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到客观的研究结果,并且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具有一定普世意义的结论,或者上升为具有指导实践作用的理论。

¢其次,社会心理学具有人文性。

主要体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上: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中人”,即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性,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人性意味着一个真实的人,而研究者自己正是一个有思想、有价值观、有个性、有责任感的社会中人。

因此,社会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课题,使用对人没有伤害的方法,而且应该把研究对象当作“社会中人”来看待和理解,从而体现人文价值,关注人性和社会,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

¢第三,社会心理学具有社会文化性。

主要体现为社会心理学对人的理解视角:

社会心理学视野中人,是一个在历史和文化脉络中生存的人,他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系统中。

社会心理学正是从社会网络中去认识人和理解人,并且逐渐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我们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作为,文化背景是理解人类行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四,社会心理学具有包容性。

主要体现为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中对主题和方法的开放态度: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开放的,研究的方法也是多元的,无论是科学的社会心理学还是人文的社会心理,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还是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最后,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应用性。

主要体现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个人和社会,即要使社会心理学已有的理论、观点、知识和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促进个体的幸福发展和适合UI的和谐进步。

在这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首当其冲,应该成为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第一消费者、第一应用者。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908年,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一本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另一本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从此之后社会心理学就一直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中间徘徊。

¢第一种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用社会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更加关注社会地位、社会事件、社会角色等社会层面的因素,研究人们的较为宏观的社会互动,进而达到理解社会行为的目的。

¢第二种是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用心理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更加关注个体层面,在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发生什么变化,以及怎样发生变化,个体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动机等个体因素对社会情境和社会行为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调节或中介作用。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内容是关于“个人成长”的心理和行为,是最微观的一个层面。

主要涉及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概念、毕生发展和人生规划、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情感、社会态度、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社会学习、社会认同、异常与偏差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等。

¢第二个层次是两个人之间的交往,即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概念、成分、分类、发展阶段、人际吸引和友谊、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侵犯与助人、爱情和婚姻、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等。

¢第三个层面是关于三人以及三人以上人群的群体行为。

主要涉及社会群体心理成分、群体心理氛围、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冲突与战争、民族与阶级心理、社区心理、职业群体心理、舆论与谣言、群众运动等。

¢第四个层面是最宏观的,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内容,如社会变革(革命)心理、现代化心理、国际化与全球化、社会生活质量、人口与流动、环境社会心理、贫困社会心理、腐败心理、科技发展的社会心理、其他社会心理问题等。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有很多,它们都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精神分析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表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进化社会心理理论等。

每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不同层面的社会心理和行为。

本节中,我们将着重介绍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进化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S.Freud)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对人类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所提出潜意的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本能论等对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潜意识理论中,弗洛伊德将人类的意识状态分类三种,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其中前意识和潜意识又都是无意识的种类。

意识是那些可以被我们所觉察的部分;前意识是无意识中那些经过努力而能够进入意识领域的那部分;而潜意识则是无意识中无论如何都不能进入意识领域的部分。

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着“稽查者”的作用,监控着潜意识中的内容,以使不合适的潜意识内容无法进入意识之中。

¢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概念。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不清的部分,它处于潜意识的深层,充满了原始的冲动和欲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调节着人格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自我的活动遵循着“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出来的,它是自我理想和良心的代表,监控着自我对本我冲动的抑制,是社会道德的内化,它的活动遵循“至善原则”。

在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相互作用,如果三者之间是平衡的,则个体的人格发展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到了破坏,自我无法调节本我、超我和环境的关系时,个体往往会产生焦虑,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弗洛伊德是一位本能论者。

早期他认为人的本能有两种,即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驱使个体保护自己避免伤害。

性本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也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性本能是与人类繁衍相联系的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它是驱动人行为乃至创造的一种潜在因素。

一战时期,弗洛伊德修改了他的本能论,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并为“生的本能”,又提出了一种与之相反的具有破坏力的“死的本能”。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Bandura)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可以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

直接学习便是传统的行为主义所提出的,反应——强化学习模式。

观察学习则是指个体可以不用通过亲自接受强化或惩罚,只需要观察榜样人物的行为,以及该行为的后果是强化还是惩罚,便可以学会该行为。

班杜拉认为,人们的社会学习主要是通过后一种方式,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包括攻击性观察学习实验在内的大量研究,建立了以观察学习为核心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效果并不仅仅是局限于所观察的行为,人们还可以将其抽象化,从而适用于更广泛的行为。

观察学习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即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

注意决定观察者在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哪些信息进行加工。

保持是观察者将观察到的行为进行编码,以表象或是言语符号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从而给个体提供行为指导。

动作复现是指个体将心理符号转化为外显的实际行为的过程。

动机可以激发个体表现出习得行为。

¢对于个体、行为和环境的关系,班杜拉认为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构成了一种三角的互动模式。

三、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theory)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泰菲尔(H.Tajfel)和特纳(J.Turner)等人所提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自我的建构是通过群体分类来实现的。

个体从所属的不同群体中获得各种群体身份,从来利用这些身份来建构自我概念,这些群体身份是以社会认同的形式表征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

在不同的情境中,会凸显和激活不同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通过社会分类(social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原则(positivedistinctiveness)而建立起来的。

¢社会认同理论使用自尊假设来解释社会认同或群际偏差的动机。

自尊假设认为:

¢

(1)个体有维护和提高自尊的需要,他们试图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

¢

(2)群体身份都与积极或消极的价值相联系,这些群体是个体社会认同的来源;

¢(3)内群体的评价,取决于同其他群体的比较。

¢如果当前的群体认同不能满足个体的自尊需要,低地位群体成员为保持自尊可能使用的策略有三种,即个体流动(individualmobility)、社会创造(socialcreativity)和社会竞争(socialcompetition)。

四、社会交换理论

¢上世纪60年代,霍斯曼(G.Hommans)的在吸收了经济学和行为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后,创立了社会交换理论。

“把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地,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

”霍斯曼在社会交换理论中扩大了报酬和成本的含义,其不仅仅指金钱,它还包含了赞许、感情、依从,以及其他紧缺物资,并且他还认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而不仅仅是在市场中的交换行为。

¢霍斯曼阐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六个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五、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的初步思想来源于G·米德(G.Mead)的社会行为主义,后经布卢默(H.G.Blumer)综合了米德等人的思想,提出了“符合互动理论”这一概念,并建立了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框架。

在符号互动论的假设中,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强调了人的主观认识和主观选择性。

布卢默的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

(1)社会互动以符号为中介

¢

(2)人类通过理解和定义来进行交往互动

¢(3)符号互动过程是能动的和可变的

¢(4)符合互动创造、维持和变革社会

六、进化社会心理学理论

¢近年来,进化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富有活力和争议的一个研究流派。

它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指导,认为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与生理结构一样,也是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外部环境的产物。

进化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巴斯(D.Buss),以及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家托比(J.Tooby)和克斯曼(L.Cosmides)夫妇。

¢进化心理学用进化论的视角来解释人类的心理加工机制,可以说它是进化生物学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进化心理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心理机制,探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心理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进化心理学的思想为社会心理学的种种现象(例如,对于攻击行为、助人行为、择偶、婚姻关系、社会地位、种族问题等)提供了新的解释。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是在1908年,在那一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自都撰写了一本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在此之间,许多学者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建立了基础,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周晓虹,1997);在此之后,许多学者的发展和进步也做出了贡献,F.奥尔波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勒温的场理论、源自于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

(一)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W.Wundt),认为心理学有两条分支——生理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冯特深受德国哲学家拉扎勒斯(M.Lazarus)和斯坦塔尔(H.Steinthal)的影响,在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研究之后,冯特开始关注民族心理学,并且利用二十年的时间,撰写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冯特将心理学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研究等结合了起来。

¢

(二)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法国群众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塔德(G.Tarde)、迪尔凯姆(E.Durkheim)和黎朋(G.LoBon)。

塔德和迪尔凯姆的观点不同。

塔德从个体的角度来阐释群体行为,而迪尔凯姆的观点与其不同,他认为要研究群体层面的心理与行为,而不能以个体层面来还原之。

黎朋则继承了二者的观点,是两者的折中。

¢(三)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试图用人类生而有之的本能来解释所有行为的背后动力。

于1908年,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象征着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现。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FloydAllport)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Moade)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

自F·奥尔波特和默德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开始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主流,其影响长达数十年。

F·奥尔波特系统总结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于1924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在该书中他指出用实验的方法可以用来探讨人类的社会行为,因此,F·奥尔波特被人们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所研究的问题包括从众、非语言沟通以及社会促进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F·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两件事情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首先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另一事件是二次大战的爆发。

¢二战后,人们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关注更广阔的层面,例如越来越多地重视认知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以及更加关注文化因素的影响。

阿德诺(Adorno)和Frankel-Brunswik对权威人格进行了研究,米尔格拉姆(S.Milgram)对人们服从权威的研究,费斯廷格(L.Festinger)对认知失调的研究都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因素的关注。

四、社会心理学危机与应对

¢20世纪60年代末期,社会心理学经历了沉痛的打击。

当时美国社会发生了各种问题,如黑人运动、妇女运动、青年运动等较大的社会运动,偏见、歧视、侵犯等社会行为或社会问题困扰着当时的人们。

面对此形势,人们迫切需要社会心理学家来解决,但是走出实验室的社会心理学家却发现自己一时手足无措,这使得人们对这一学科大失所望。

¢这次危机使得社会心理学家们开始反思:

¢

(1)心理学家们开始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反省,主要是针对实验法的外部效度问题。

¢

(2)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需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需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出现。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现代社会心理学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促进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出现。

五、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924年实验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出版其里程碑式著作《社会心理学》,同年我国心理学家陆志伟也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新论》一书,可见社会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起步并不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心理学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陆地区的社会心理学发展上出现了停滞,但是港台地区的社会心理学仍然得到了发展。

1979年,社会心理学在大陆开始重建,并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79年到1984年为第一阶段,在该阶段中社会心理学者主要以学术引进和学科恢复为主要目标,以及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从1985年至1999年,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本土化研究异常活跃。

¢1999年之后,中国社会心理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该阶段中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继续保持了发展势头,基于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题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心理学要取得丰富的可靠的结果,必须要依赖于系统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与生活常识的差异,往往也是体现在这一点上。

社会心理学作为包容的和开放的领域,既有科学性的一面,又有人文性的一面,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客观性较强的量化研究,又有主观性更强的质化分析。

一、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设计

¢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课题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

很多研究都是从日常的观察开始的。

课题的第二个来源是通过对已有研究结果的分析。

从文献中寻找矛盾之处,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课题。

¢怎样才算是个好的课题?

首先,所研究的课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一个课题或者具有推动社会实践的应用价值,或者具有推动学科发展的理论价值,或者两者皆有。

其次,好的课题要具有创新性。

最后,好的课题要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逻辑上的可推理性,二是技术上可行性。

¢

(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确立研究目的。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第二,研究方法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第三,确定变量。

在研究设计中要对变量进行更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界定,并控制无关变量。

¢第四,制定研究程序,包括确定研究步骤和过程,编写指导语,控制无关变量等。

¢第五,确定资料分析方法,要初步考虑对于所收集数据和材料采用怎样的分析方法。

二、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

¢

(一)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量化研究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它主要是探讨两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状况,相关研究没有方向性,即相关研究无法得出因果关系,严格来讲纵向研究也应该属于相关研究的范畴。

¢相关关系的类型:

按照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可以将相关区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根据变量间变化趋势,可以将相关区分为线性相关和曲线相关。

¢相关研究的应用:

该研究设计在社会心理学尤其是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适用范围也较广。

但要注意相关研究所得结果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并且也不要被相关系数所迷惑

¢

(二)实验研究

¢由于相关研究只能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无法获得因果,因此很多社会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来探明多个因素之间作用机制,以认识、理解和预测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

¢实验中的变量:

¢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s):

是由研究者主动操作和改变的变量,是实验者所关注的影响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s):

是由研究者主动操作和改变的变量,是实验者所关注的影响变量。

¢控制变量(controlledvariables):

除了实验所关注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变量不是研究者的考察范围。

¢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experiment):

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创造和模拟情境来完成,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情境的设置和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从而更好地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虽然如此,实验室中的情境毕竟不是真实的生活,所以研究的外部效度,即研究结果具有多少现实意义,研究结果的可推广度成为社会心理学家们关注的问题。

¢现场研究(fieldexperiment):

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在提高外部效度的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在很多社会心理研究中现场实验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实验者效应:

在实验研究中,需要对额外变量进行控制,实验效应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格外注意。

有时候实验中因变量的变化并不是真正由于自变量的改变,而是由于实验者有意识或无意识所流露出来的期望或影响所导致的,这种效应称为实验者效应。

克服这种效应的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双盲实验(double-blindexperiment),在这种实验设计中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谁在接受怎样的实验处理。

¢伦理道德问题

¢社会心理学以人为被试,实验中涉及到变量的控制和操作,有的可能还会对被试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有其伦理要求。

¢社会心理学实验法的优点

¢可推论因果关系,可使研究简单化、程序化,便于操作、便于控制。

¢其两大特点:

严格控制变量、遵循“最大最小”原则。

¢社会心理学实验法的缺点

¢第一,实验情境与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故外在效度低;

¢第二,实验法包含对人的操纵,把被试当作及其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第三,把研究者与被试的主客体关系扩大,认为只有主试远离被试才能研究清楚被试的心理;

¢第四,认为被试是同质(homogeneous)的,忽视被试的个性差异。

三、获得研究材料和数据的具体方法

¢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直接通过感官或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一段时间内有计划地对行为进行考察并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可以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所研究的活动,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

(二)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特征资料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的一种。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访谈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根据对访谈内容和过程的标准化程度,访谈法可以分为“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和“半结构访谈”。

¢(三)问卷法

¢问卷法是以问卷的形式向被试提问问题,通过被试的填答来获取资料和数据的研究方法。

根据问卷中问题的结构化程度,问卷可以分为结构问卷和无结构问卷。

¢(四)测量法

¢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