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170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

《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x

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背景资料及相关知识。

2、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教学风格。

3、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论语》的结构、表达,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人生的丰富多彩,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深层的哲理性,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悟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3、学会从人物对话中农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句老话儿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二、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主要思想是“仁”和“礼。

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先世为宋国贵族。

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

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

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三、《论语》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

体现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思想。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

《论语》一书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四、题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是指在尊长旁侍奉陪坐,体现了师生间关系亲密,四个学生陪着老师闲坐谈话,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五、新知呈现

1、字音字形

1)字音:

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

哂,音shěn相,音xiàng铿,音kēng沂,音yí喟,音kuì雩,音yú冠,音guàn

2)停顿:

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2、全文结构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写孔子评志。

3、全文讲解

第一部分

[重点讲解]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

毋,不要。

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以吾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如,如果。

或,有人。

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忌不自信。

3)何厌之有?

4)陋之有?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第二部分

[重点讲解]1)“鼓瑟希”——“希”通“稀”。

“莫春者”——“莫”通“暮”。

2)“吾一日长乎尔”,“乎大国之间”,“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风乎舞雩”,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3)“子路率尔而对曰”,“鼓瑟希,铿尔”,“尔何如?

”前两个“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后一个“尔”是代词,“你”。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正道,指是非准则。

5)“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6)“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鼓瑟希,铿尔”:

名词作动词,弹奏。

“浴乎沂,风乎舞雩”:

名词作动词,吹风。

7)加之以师旅:

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介词,用。

第三部分

[重点讲解]1)“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2)“三子者出,曾皙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3)“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

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四、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

孔子问志。

写孔子启发诱导学生发言。

问:

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有哪些态度?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他对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

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谈个人理想。

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第二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

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办?

从而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弟子述志。

写了三个学生的回答,他们虽然态度上有轻率和谨慎的不同,但回答的都是谈论治理政事的一些办法。

所以孔子除了笑子路的态度不够谦逊外,对他们的回答当场都未置可否。

问:

写曾点答话时的动作很详细,为什么?

曾点的答话跟其他三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

写曾点的动作比较详细,写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点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于功名,突出了他与子路等的相异之处。

为写曾点的特殊志趣,从而引起孔子的赞叹和赞赏作了铺垫。

子路等人虽讲法不同,但讲的为政。

曾点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

明确:

写孔子对子路等三个学生的评论。

这部分是本文重点,这一部分意思搞清楚了,前两部分的意思也就清楚了。

这部分也是难点,因为孔子的思想复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从本文中孔子的语言行动上去分析、了解。

 

五、思考探究

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

(学生互动)

子路: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

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

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显然,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治理三年,他可以保证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至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

冉有的回答是谦虚谨慎的,也是坦率真诚的,他的谈吐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谦谦君子的风范。

公西华: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寥寥几笔,活画出一位谦虚好学,能言会道的“外交官”的形象)

曾皙:

当孔子和其他三个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中进行的,前面几位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瑟的动作,“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然后站起来。

这些动作,属于体态语言,无声胜有声,充分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

他的理想是:

“莫春者,春报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

”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

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

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

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乐宁静的社会环境,这个图景,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同时也表达式了自己宁静淡泊的心态,置身其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高雅清华,他的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3、以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

(学生自主发言)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

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三、由孔子的态度分析孔子的思想。

1、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

子路——哂之。

“夫之哂之。

”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

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种理解未尝不可,但是太简单化了。

我认为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我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因为子路的理想暗合孔子心中的政治蓝图,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子路的一番慊陈词,说出了孔子心中永远的痛,孔子有万千感慨,激动,兴奋,赞许,欣赏,不满,尽在含蓄不语的“微微一笑”当中。

(学生找原文);冉有——叹之。

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以两个反问句对他表示了肯定(学生找原文);公西华——惜之。

孔子以三个反问句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学生找原文);曾皙——与之。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

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

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

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

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

孔子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说“吾与点也”。

治国的道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办教育吧,“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倒也潇洒。

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布置作业】

1、回顾课文,一共划分为几部分?

试概括段意。

2、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3、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千乘(chèng)喟然(kuì)莫春(mù)师旅(lǚ)

B.沂水(xí)率尔(shuài)比及(bǐ)曾皙(xī)

C.鼓瑟(sè)冠者(guàn)饥馑(jǐn)铿尔(kēng)

D.侍坐(shì)小相(xiàng)哂笑(xī)舞雩(y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夹)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会(诸侯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孰(谁)能为之大

3、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