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范淑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078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范淑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范淑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范淑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范淑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范淑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范淑云.docx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范淑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范淑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范淑云.docx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淑云

 

从“心”开始,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主讲教师:

宝坻五中范淑云

 

从“心”开始,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宝坻五中范淑云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

”——然而想要做到这些,只靠我们的语文数学教育是做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从更多的方面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尤其是从心理辅导着手。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

做一名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3.孤独心理

4.嫉妒心理

5.唯我独尊心理

6.厌学心理

7.早恋问题

8.迷恋网络问题

9.“追星”问题

10.考试焦虑

11.情绪方面的问题

12.学习无所谓心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和谐完整。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部分中小学就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我省的杭、甬等市的一批中小学老师也就自觉地开展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九十年代后,我省的多数学校都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999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体制的更新,社会生活节奏的急速加快,人们的心理承受与以往迥然不同,受社会的影响,受成人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也日趋复杂化。

学生中不乏心理扭曲现象者,如大款家庭子女养尊处优而使己唯我独尊,贫困家庭子女自认低贱而令己少言寡语,残缺家庭子女无所依赖而感己恐慌失落,民工家庭子女背井离乡而觉己寄人篱下等等。

鉴于以上诸种问题,给予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会使学生起到逆反作用,而当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时,不少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使他具有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

笔者认为以下五个方面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所在。

一、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

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各项活动、按时放学及时回家。

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学习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

习看作是一种享爱,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好循环。

反之,会产生“人长大了为什么要读书,做作业多累呀!

”的厌学情绪,出现逆向心理现象。

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

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很重要。

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征途上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机遇和竞争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挫折与困难时时会与奋斗同行。

要教育小学生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制能力,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小学生应有的健全的人格。

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群体的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经受挫折的磨炼,学习他人对待胜利与失败的坦然态度和沉着应付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受己爱人,尊己尊人,相互帮助,培养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学会生存、做人、处世、善解人意,知己知彼,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竞争,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这样在个人利益和别的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也不至于把个人利益提得至高无上,有一个平衡健康的心理。

有了这个平衡健康的心理,就不会去千方百计算计别人和集体,就不会绞尽脑汁地想把别人或集体的利益占为己有。

三、和谐的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学校要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有了这个美好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使小学生感觉到学校的温暖可爱,它会使小学生有种幸福感、安全感、依赖感、自尊感、目光远大感。

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一种潜移默化和渗透感染的力量,最容易为小学生所感知、仿效和接受,成为小学生行为的指南和方向。

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我十分重视班风建设,经常举行班会活动,愿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友爱、创新的班集体,让全班学生人人心理健康。

四、爱心的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楷模

教师能否捧出自己的一颗火热的爱心,是能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条件。

教师的爱是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必不可少的支撑点;教师应有的充满慈母的心怀和充满良师的风范,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敬佩的偶像。

学生正处于长身长、长知识、长思想的黄金时期,对人生的诸多问题充满着思考,但由于知识不丰富、社会层面狭窄,生活经验欠缺,人生观远未完全形成,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就因势利导,在顺境时督促他们头脑冷静,看到不足,戒骄戒躁,继续勤学奋进;逆境时,鼓励他们看到成绩,树立信心,争取多学一些文化科学知识,为未来升学,择业多打一点坚实的基础。

让小学生在学习征途上能把握住自己,学会正确地对待顺境和逆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会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的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

这种爱标志着前一代人对后一代人的社会责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健康心理。

正如凯兴斯坦所说的那样:

“教育家的特征在于爱人,谁若活着不爱别人,他根本不配做教育家。

”我的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就是贯彻着爱人——爱学生的这一条主线。

只要以严师之爱,慈母之心,良师风范去接近学生,关爱学生,发扬奉献精神,牢记陶行知先生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衔半根草去。

”踏踏实实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他们在班集体中健康地成长,学习上得到满意的成绩,思想上得升华的进步。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如若教师本身心理不健康,重家庭富者,轻家庭贫者,亲成绩优者,白成绩次者,就会使学生心理更加扭曲。

五、个体的区别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全体一起的常规的教育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个体的区别的教育。

家庭出身富裕者,要对他们讲述他们父母创业的艰辛,我们义乌做生意者居多,他们的父母在生意场上拼搏,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同时风险与顺利的机遇不时的交差而过,有的血本无归也是经常要发生的,居安思危,富而不奢,才是应该的。

父母的钱,是父母辛苦赚的,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去走,许多国外的孩子也有一些国内的孩子,他们完全不依赖家庭本身的经济积累,而是自己长大了去开辟自己的天地,认为依靠父母是可耻的,因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士。

对于家庭经济相对贫穷的学生要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让他们明了虽然每个人家庭背景不同,但是每一个同学的人格是平等的,以前就不乏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异常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因此赢的了同学的羡慕。

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也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老师就要他们有些少许的进步就要给予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找到自信,

逐步赶上成绩好的同学。

在老师的家访中,现在有一些不好的倾向,走访的往往是富家和官家,作为老师千万不可有这种趋炎附势的举动,这是与教师的称号相违背的,我们老师要多走访弱势群体的学生家庭,特别是民工家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甚至是亲贫远富,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的心理健康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产生事一功十的神效。

 

二、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特殊年龄阶段,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通过分析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希望为师范生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提供一些有用的对策。

毫无疑问,如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毕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良莠不齐,况且他们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

对于作为师范生的我来说,教书育人是我重要的使命,我需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为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以便更好地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使其健康地成长。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各方面快速发育的时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是心智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具有抽象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且情绪较稳定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青少年开始于性成熟,结束于独立应付社会问题。

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过渡,在心理方面更是显得错综复杂。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指青少年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

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一、智力发展显著。

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

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从片面化和绝对化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

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

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个人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二、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向显著。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它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因素组成,通过实践活动使人与周围世界保持积极的平衡。

进入青少年时期后,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还处于不完善的发展阶段,在对自己作出评价时,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对自我评价过高,导致沾沾自喜,甚至产生居高自傲、目中无人的心理。

或者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往往不能客观地区看问题,加上心理的脆弱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他们往往就会走入另一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

评价别人时也常带有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

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当前的青少年在心理上突出的三个矛盾是:

1.渴望独立自主和成人管教的矛盾;2.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准则要求的矛盾;3.活动能量大与知识水平低的矛盾。

因此如何建立起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是青少年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

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青少年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

这一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

所谓性意识,一般指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

性意识的觉醒,指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等。

这些其实都是正常的现象。

做父母师长的首先要及时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如适度地给他们介绍一些科学的性知识,打破他们对性的神秘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很多人都说处于青少年期的青少年很“叛逆”,其实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这不是“叛逆”,只是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自由的空间,这就表现出了一部分的封闭性,开始与父母长辈的交流产生些许障碍,而与同伴之间却有共同的语言,在同伴之间形成了开放的这一特性。

这对教师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无疑是一种挑战。

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深刻了解青少年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正确的引导,加强沟通教育。

沟通的目的是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他们日后走上独立生活时能尽快适应环境、避免滋生孤独感打下基础。

同时了解青少年的内心想法,从而能更好的引导青少年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其次,挫折与承受教育也十分重要,通过教育与训练使青少年能够忍受挫折,提高承受能力,以便保持自身个性的完整和心理平衡。

让青少年面对各种问题与挫折时,能以坚硬的心理来面对。

第三,教师所进行的教育,要是一种社会适应教育,由于现实生活非常复杂,各种积极与消极、科学与迷信、荣与丑、善于恶等多种现象同时并存,这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确实难以鉴别。

因此,我们要教育青少年如何面对现实、适应社会、提高鉴别能力,以免其在人生的道路上误入歧途。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因此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视,使他们能真正成长起来,走向成熟!

 

三、常见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我们这个地区的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问题。

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经调查以下问题比较严重:

(一)、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

(二)、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我做过小调查:

你长大了做什么?

孩子们大多回答是:

将来赚很多钱;长大了做老板等等。

对于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我们不能完全地否定。

但对一些孩子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的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思,不能不产生忧虑。

(三)、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挫折,有人说:

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

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我们曾经在电视中和报纸上看到过许多这方面的事例,然而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典型的例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

一是外出打工拼命挣钱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和无暇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

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等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指导,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棍棒底下出良才”的现象并存。

因此,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中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小幼稚,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农村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由此可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通过此次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和探寻合理的教育对策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正面引导,注重整体效应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坚持正面引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整体效应。

小学生具有趋向群体、相互模仿的特点,而整体正面引导,是形成良好氛围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学风的重要前提。

可通过以下途径逐步进行:

1、言传身教,榜样激励。

在中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最神圣的,家长的话他们有时可以不听,而教师的话他们却总是奉为“圣旨”,言听计从。

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地位,在学生面前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保持高度理智,不能有丝毫不稳定的情绪,也不能有任何过激的反应。

要以稳定的情绪、冷静的审时度势、灵敏速度的反应、及时准确的判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的楷模。

教师要把好形象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地位”因素,把自己良好的言行表现“传染”给学生,让学生凭“正”而模,这是其一。

在一个学生群体中,相比之下,“萃”者有之,这是教师又可利用的最直接、最实在、又最有效的直观资源。

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中表现优良的学生,抓住其一处闪光的地方,让他辉煌自己,照耀别人。

要从多角度去找、要从多个人身上去找,不要嫌其“小”,不要嫌其“少”,一旦发现闪光之处,就紧紧抓住并及时传扬,这样不但能起到榜样作用,对成为的“榜样”的学生又可起到鞭策作用,使其更加光彩。

2、以课堂为主渠道,教育学生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材中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它们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

各课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在教学方法上应重在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认识自我,控制自我。

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态度,摒弃那些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陈旧教法。

3、多开展有益活动,引导学生

除各学科的活动课外,还要经常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

如参观、访问、踏青、赏花、竞赛、讲故事、游戏、联欢、才艺展示、主题班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都要比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因此,认真组织好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健康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4、营造良好环境,影响学生

外部条件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既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

无形的有:

(1)、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评议,根除忽视学生人格尊严,无视学生自主性的现象;

(2)、改革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减轻成绩竞争给学生造成的过重的心理压力;(3)、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建立特长档案,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有形的外部环境有:

(1)、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使心情愉快乐观;

(2)、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伟人、英模,名言警句感染学生;(3)、设置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光荣榜,促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4)设置班级板报,使学生了解集体、热爱集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个别具体指导

在对整体正面引导的同时,教师还要作到经常深入学生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表现予以指导,予以矫正,帮他们恢复健康心理。

今天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应该具有勇于参与竞争的良好心态。

健康的心理是每一个人一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甚至影响或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生活、事业等。

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中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兴衰与存亡。

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心理咨询原理与会话技巧

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以维护心理健康,发展个人潜能的过程。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运用咨询技术对中学生实施指导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不同的咨询技术源于不同的理论,心理咨询就是在特殊的理论指导下,使用特殊的方法与策略来改变学生的人格系统、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的过程,以此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关于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基本上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展开的,其主要的理论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等内容,并由此衍生出300余种具体的方法与技术。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学生心理咨询中运用较多的两种方法:

行为矫正法和认知重建法。

行为矫正法主要由行为主义理论发展而来,行为矫正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学习理论,其基本假定为:

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

认为心理问题是不适应的条件反射造成的,是错误学习的证据,因此把咨询的着重点放在直接消除或纠正适应不良或异常行为上。

咨询的主要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学生也可以自己界定目标。

认知重建法是一种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咨询方法。

认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因对自己、他人、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反应并不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由认知引起的。

如果认知发生错误,就可能导致错误观念,继而产生不适应的行为与情绪。

认知重建法强调,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是受其错误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与其说是某种事件引起了心理问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偏差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咨询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扭曲的认知,而不是重点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

在认知重建法中,教师的中心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自我了解与改变的方法,教师更多扮演的是一位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处于学习者的地位。

作为指导者,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找出自己认知上的错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从而恰当地处理和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