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040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苏州五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

1、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今社会,,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为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对于这种现象,要想,除了唤醒他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鱼目混珠振振有词扬汤止沸

B.鱼龙混杂振振有词釜底抽薪

C.鱼龙混杂侃侃而谈扬汤止沸

D.鱼目混珠侃侃而谈釜底抽薪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平时积累很重要。

另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

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振振有词:

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侃侃而谈:

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

釜底抽薪: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扬汤止沸:

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许多例子都证明城市发展需要空间腾挪,成都地铁建设通过地下资源有效避开了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拓展了蓉城发展的空间。

B.评选和朗诵有关成都的最美诗词,借诗歌增添城市名片的魅力,“成都诗词大会”无疑将让成都“诗歌之城”的美名再度远扬。

C.会议强调,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区域联动,形成协调配合、行动一致、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切实营造群防群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D.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以及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成分残缺,应是对地下资源的有效利用。

C项,并列语序不当,应是“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行动一致”。

D项搭配不当,“描写……感悟”搭配不当。

故选B。

3.下列诗词所咏

传统节日与其它几项不一致的是

A.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C.满怀黄菊篱边折,两朵茱萸镜里开。

D.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把握古代文化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诗词所咏的传统节日与其它几项不一致”,这就要求考生把握传统节日所处的季节,该节日的习俗,然后再做出选择。

A项,“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选自《端午日》,从“艾符”“蒲酒”也能看出是端午的习俗,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都是端午节的习俗。

B项,“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其中“缠彩线‘也是端午的民间习俗。

C项,“满怀黄菊篱边折,两朵茱萸镜里开”,“黄菊”“茱萸”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王维描写重阳节的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流传千古,因此本句描写的是重阳节。

D项,“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选自《竞渡歌》,其中“鼓声劈浪”描写的是赛龙舟的情景,这句也是写端午节的习俗。

故选C项。

4.小明调皮贪玩,成绩严重滑坡,老师想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

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

A项,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B项,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

C项,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D项,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物还来得及。

结合“小明调皮贪玩,成绩严重滑坡”分析,D项正确。

5.下列语段衔接最合适的一组是

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形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

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

,,,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

①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白石圆柱

②玻璃窗也是绿的,嵌一道窄红的边框

③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

④地面铺着红砖

⑤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

A.②⑤③④①

B.②③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①②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类型,要看是有语境的排序,还是没有语境的排序,如本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这就要用好所给的语境,把握横线前后的内容,确定首句和尾句,然后再看小句子之间的排序,把握关联词语和代词。

这是一段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是山腰里的白房子,考生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连贯入手,第一空前写到屋顶上盖了一层碧色的琉璃瓦,据选项看,第一空应该在②和③中选择,②是写玻璃窗的色彩,且是绿色的,③是写屋子四周绕着的走廊,从语句的连贯来看,前面说琉璃瓦是“碧色”的,②中说“玻璃窗也是绿的”,由“也”可知,②应放在第一空;这就排除C、D两项;再看第二处,⑤紧跟②写到窗上的颜色,根据这两个序号的内容,排除B项,故选A项。

【点睛】排列句子顺序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

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

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

“何物老妪,生宁馨儿!

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

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武帝闻其名,问戎曰:

“夷甫当世谁比?

”戎曰:

“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关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

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

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

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

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

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

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

及东海王越薨,众共推为元帅。

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

“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

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

”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

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

勒怒曰:

“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

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

“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

”苌曰:

“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

”勒曰:

“要不可加以锋刃也。

”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衍将死,顾而言曰:

“呜呼!

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勠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王衍传》

6.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尝造山涛造:

拜访,到……去

B.衍自说少不豫事豫:

参与

C.向若不祖尚浮虚祖:

祖先

D.勠力以匡天下匡:

正,纠正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目而送之曰三五之夜

B.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我決起而飞

C.谓其党孔苌曰其制稍异于前

D.勠力以匡天下臣以险衅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古代未成年的人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此处借指童年时期。

同样“黄发垂髫”中的“黄发”是指小孩刚出生时的头发,所以“黄发”也有指童年的意思。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称皇帝的死为“崩”。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此处“劝勒称尊号”指劝石勒即帝位。

D.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物的最高长官。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衍神貌情态清明秀美,风度姿态庄重优雅,山涛见了他之后说“何物老妪,生宁馨儿”,还说他可能“误天下苍生”。

B.王衍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却很自负,常自比子贡。

他善发玄言,终日清谈《老》《庄》,常常口中雌黄,朝野之人对此不以为然。

C.西晋大臣杨骏想把女儿嫁给王衍,王衍以和他结亲为耻,于是假装疯癫使自己躲过了这桩他不愿意的婚事。

D.东海王司马越死后,众人推举王衍为元帅;但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能承担重任并找种种借口推脱,后来被石勒杀害。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2)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案】6.C7.C8.A9.B

10.

(1)羊祜的名望德行尊贵显赫,而王衍小小年纪却毫无屈从卑下的神色,众人都认为他非同寻常。

(2)(王衍)历居显要官职,后进的士人入朝为官,没有不把王衍作为榜样。

(3)为什么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含义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祖”可结合后面的“尚”来理解,此处应该是动词“效法”的意思。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

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

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C项两个“其”都是代词,可翻译为“他(它)的”;A项第一句中“之”,代词,“他”;第二句中“之”,结构助词,“的”;B项第一句中“而”,连词,表转折;第二句中“而”,连词,表修饰;D项第一句中“以”,目的连词,“来”;第二句中“以”,介词,“因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此题A句中对“黄发”内容的理解错误,“黄发”指老人。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朝野之人对此不以为然”错。

根据原文“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意思是“在朝在野之人对其一致称颂,称之为“‘一世龙门’”可知众人都认为他非同寻常。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

“贵重”古今异义词,此处指“尊贵显赫”;“屈下”屈从卑下;“咸”都“异”意动用法,认为他非同寻常。

第二句得分点:

“累”多次;“显职”显要官职;“景慕”景仰、仰慕。

第三句得分点:

奚以:

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为什么;之:

动词,去、到;为: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南:

名词作动词,向南(飞行);“奚以……为”,即“哪里用得着……呢”。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三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九贬南阳

钱起

玉柱金罍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注]金罍:

大型盛酒器和礼器。

蕙若:

蕙草与杜若,皆香草。

11.作者如何以“送”贯串全诗?

请简要分析。

12.请概述诗歌颈联表达的丰富情感。

【答案】11.首联从送别之宴写起,点出送别地点;颔联描绘送别之景;颈联抒发送别之情;尾联想象别后友人途中的情形。

12.对友人才高志洁的称赞;对友人横遭贬谪的同情;自己失去同道的伤感。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梳理诗歌构思脉络,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答题思路方面,分层理清每部分的内容,如果诗歌中有行文线索,需要围绕线索进行概括。

在答题形式与规范方面,一般逐联去分析概括便可,然后进行表述,重点在于真的读懂古诗。

全诗以“送”字为线索,首联交代送别地点,描绘送别时把酒言欢依依不舍的场景。

颔联重在描绘送别之时的环境氛围,营造了清冷悲寂的意境,通过环境衬托出送别之时的悲伤之情。

“蕙若”“鸳鸾”在古诗里都象征着贤能的人才,颈联通过写“蕙若”被霜打湿,翰林院失去了“鸳鸾”来表达对友人被贬、无奈送友离去的惋惜和痛心。

尾联最终写送别之前,友人不得不踏上征途的无奈处境。

考生按照这种思路思考作答即可。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考察学生对于古诗情感的理解把握,可以把“意象”“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同时结合整首诗进行整体把握。

“霜降”“弦惊”体现友人遭到贬官的艰难现状。

“蕙若”“鸳鸾”象征友人的贤能,这样的贤能之人被贬触发了作者对于友人同情与感伤,朝廷失去了这样的贤能之人也暗含作者的惋惜之情,从“蕙若”“鸾鸳”等词汇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朋友高尚品格和出众才华的赞赏。

此外面对友人的离去,本联也包含了作者的不舍与难过。

理解分析古诗情感是古诗鉴赏中学生必备的能力,本题整体难度中等,要求学生们能从整体上把握古诗。

答题时应注意审题,锁定范围,可以结合送别诗常见的典型情感,及其本诗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点睛】古诗词常见思路脉络主要有三种:

(1)“二分法”,即上阙是第一层,下阙是第二层。

上阙铺陈,下阙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2)“三分法”,一般结构是:

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大部分为写景叙事,尾联是第三层,集中抒情比较多。

(3)“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起”即引起全诗话题,“承”起过渡作用,“转”开始慢慢由写景转入抒情、由写实转入写虚。

“合”为收尾,一般集中抒情比较多。

本诗属于典型的送别诗,诗歌标题对于全诗的内容概括比较明显,因此整体难度不大。

颔联中“蕙若”“鸳鸾”两个意象的含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答题阻碍,注意要结合注释进行作答,当然也需要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空缺部分。

(1)《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任安书》司马迁)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王羲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广难封。

(《滕王阁序》王勃)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_________。

(《报任安书》司马迁)

(5)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年不及大年。

(《逍遥游》庄子)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__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庄子)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庄子)

(8)适莽苍者,________________,腹犹果然。

(《逍遥游》庄子)

【答案】

(1).

(1)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

(2)俯察品类之盛(3).(3)冯唐易老(4).(4)用之所趋异也(5).(5)小知不及大知(6).(6)其远而无所至极邪(7).(7)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8).(8)三餐而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抵”“趋”“知”“沮”“反”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喜宴

王安忆

①天下着细雨,是春雨,小岗上有个老师要娶亲了。

②上午遣人到这贴邻的大刘庄来请,来请谁呢?

请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受到邀请,都有些茫然,这个老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有知识青年的房东与他们解释:

虽然你们在城里,老师在乡下,但都是上过学,读过书的,也可称得上同学,所以他才请你们。

于是,大家便决定去,房东又让在他家寄住的那个知识青年带上他家的一个男孩,一同去了。

一到地方,只见门前有一群孩子在细雨中玩耍,都是大人带来吃酒的。

③他们进了屋,挤坐在当门。

黑洞洞的土坯屋里,依墙坐满了吃酒的人。

门前院子里张了油布,做一个大篷,底下放了案板,等着上客。

阴着的天,被油布一衬,又有些发黄。

油布有些破绽,不晓得使过多少婚丧嫁娶,有碰碎了的雨点洒下来,碰巧溅到脸上,冰凉的,就缩一缩脖子。

做新郎的老师只偶尔地露面。

他的骆驼绒长大衣里面是新哔叽呢的制服,口袋上还别了一朵红绒花,军帽则换了蓝呢帽。

他脸膛更红了,嘴抿着,想不笑,又做不到,嘴角就一动一动的,看上去就更孩儿相了。

他出来和知识青年招呼,刚说半句话,就被喊走了,去决定婚仪中的一个什么细节。

④天阴,看不出时辰,但凭经验,已是午后。

不时有女眷从屋里走到门前,看自家带来吃酒的孩子有没有走远,要不就喊一声,把孩子喊到身边,一起坐着,等着开席。

⑤新娘不到,喜宴便无法开席,此时至少也是午后两点了。

有一些消息传来,说是新娘的兄弟拦住了,要新郎亲自登门去接,新郎这才起身。

既是新郎才起身去接人,那至少还有两个小时才可开席,别人倒没什么,知识青年却有些不耐烦了,脚也坐硬了。

他们纷纷起身,跺着脚,跨出房门,去四处转转看看。

这时候看看,便觉得这小岗上是个贫瘠的村庄,几乎没有青砖房子,连半截青砖的都少见。

台子也修得不整齐,房屋便挤簇在一堆,在这雨雾和泥泞中,看上去都是快倒的样子。

树也不多,井呢,有那么一口,井沿铺了些碎砖,不像大刘庄,全是青石板的井台。

走了一圈,并没看到什么有趣的,便又踅了回来,站在院子里,看孩子玩耍。

⑥已经到下半晌了,估量着差不多了,有人便开始往树杈上挂炮。

几千响的炮抖落下来,总有些散的,于是小孩子就有了事做,纷纷去抢那些散炮,哔哔剥剥地放。

本来等恹了的,这时又有了些零星的喜气。

有人跑来传话,说新娘子来了,坐着牛车,已经到了坝子下。

知识青年又进了屋,坐在当门。

因等得又饥又厌,一个个木胎泥塑般地发愣。

外面哗哗然的,也没兴趣去探个究竟了,只是低着头,抖着脚等饭吃。

⑦外面闹嚷着什么呢?

闹嚷着地太烂,要脏了新娘子的新鞋。

于是就要新郎背新娘子进洞房。

也是等得太久,要闹出些花样,才甘心。

新娘子起先不肯,架不住众人起哄,只得叫背了。

一上新郎的背,新娘扑哧一声笑了,众人又是哗然。

外头炮响起了,喜宴终于开席了。

⑧等了近一天的喜宴不到半个时辰便结束了,每一桌都是风卷残云的局势,连一点馍渣渣都不剩,盘里碗里都是见底的。

知识青年酒喝干了,一个个走起路来都有些歪,说话舌头也大了。

那房东家的孩子,有些吃撑了,加上疯了一日,这时已经睡成一摊泥,由那知识青年背着,回家了。

⑨一个月以后,这伙知识青年中的几个,派工到东边挖一条干沟。

就想起吃过喜酒的这家老师,便奔了去。

这天太阳很高,明晃晃的,树又绿了,小岗上显得光亮了些。

老师在小学校上课,妹妹下地了,只有那寡母和新媳妇在家,见他们来,就招呼进屋坐,临时烧水沏茶,又捧出落花生。

花生里还掺着枣子和一些碎红纸,是办喜事那日余下的。

这回,这几个知识青年看清了新娘子。

黑红的鸭蛋脸,眉眼特别浓,果然爱笑,笑起来又非常大方。

知识青年等水烧开了,喝了茶,吃了花生,聊了天,在婆媳俩一片热忱的留饭声中,告辞了出来。

(原载《上海文学》,有删改)

14.请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15.在喜宴中穿插了第⑤段的环境描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16.文中知识青年们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请简要概括。

17.“喜宴”已经结束,但小说结尾为何又写了“一个月以后”知识青年们再次去老师家?

请作探究。

【答案】14.运用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新郎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想要掩饰的羞涩与矜持。

15.第⑤段中的环境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雨中小岗上的景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表现了村庄的贫瘠,烘托(暗示)了知识青年们等待喜宴开始的无聊心绪;与首段中的环境描写相呼应,与尾段中的环境描写相映衬。

16.“茫然”——“不耐烦”——无聊(无趣)——尽兴(高兴)

17.①这是故事的尾声,补充交代了参加喜宴后的情形,进一步说明了老师家中的情况,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②有助于进一步塑造知识青年的形象,说明这些知识青年已经慢慢融入村庄的生活;③表现了村庄人的热情、淳朴,好客。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本题要求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仔细阅读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他脸膛更红了,嘴抿着,想不笑,又做不到,嘴角就一动一动的,看上去就更孩儿相了”,可发现该句是对人物的描写,答出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何种思想情态即可。

画线句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而“嘴抿着”“嘴角就一动一动的”又运用了细节描写,同时又是动作描写。

这样的描写意在刻画人物,写出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想要掩饰的羞涩与矜持。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作用能力。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首先从内容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比如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作答。

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在喜宴中穿插了第⑤段的环境描写的用意。

解答此题,要找出该段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其运用的手法,总结环境的特点,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其作用。

从描写手法上看,这几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