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docx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对弹力的应用实例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准备:
直尺,弹簧测力计,头发,橡皮筋
教学流程设计:
一、引入:
1、学生观察图13.1-1甲、乙
2、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所见,分析哪些物体撤消受力后,能够恢复原状?
哪些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二、
生活中的:
支持力、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新课:
<一>、弹力及产生的条件:
1、由前面的问题引出弹力及产生的条件。
<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然后说出它的结构。
(也可让学生阅读教材学习)
2、引导学生回顾温度计,电流表等仪器的使用,思考使用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3、让学生测量一下身边的小物品的重力大小。
4、让学生测量自己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5、引导学生小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三>、体验:
用手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在1N、5N、10N感受1N、5N、10N的力。
<四>、小结:
同学们互相叙述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巩固:
练习:
完成基训相关内容
思考:
P54T1、4
教学板书设计:
第一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2、使用前的注意事项:
量程、分度值、零刻线。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沿轴向用力。
达标自查: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量范围
第二节重力
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引力的存在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难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示意图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细线,橡皮,钩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实验引入:
演示图13.2-1实验,提问:
什么原因使橡皮不会飞出去?
学生讨论,交流。
二、新课:
<一>、万有引力:
学生阅读教材,体会万有引力的存在。
<二>、重力:
1、列举生活有关重力的例子,体验重力的存在,分析重力的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拿不同的物体,感觉受不同物体重力的大小,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的物体重些,而有些物体会轻些?
激发学生猜想:
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探究: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器材
分组探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教师要巡回指导,条件不具备的可以教师演示)
指导学生依据实验数据绘制图像,整理、分析、概括重力大小的公式:
G=mg g=9.8N/kg,g是物体重力与质量的一个比值,如果是同一地点,则g是一个定值,如果不同位置,g值可能发生变化。
<三>、重力的方向:
1、学生阅读教材和凭借生活经验,知道重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下。
2、列举生活中对重力方向的应用:
砌房子时的吊锤。
<四>、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均匀规则物体的几何中心。
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找到重心。
<五>、重力知识的应用分析:
1、讨论图13.2-10
2、动手做图13.2-9。
<六>、小结:
结合板书,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
教学巩固:
练习:
完成基训
讨论:
P59 T4
作业:
P59 T1、T2。
教学板书设计:
达标自查:
1、关于重力,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B.在空中向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抛出去的物体总会落向地面,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2、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斜面
B.物体放在支持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支持面
C.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5:
2,若甲物体的质量是20kg,则乙物体的重力大小是;甲、乙两物体的重力之比为.
4、一个物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9.4N,若改用天平测该物体的质量,其示数应为________kg.若把它带到月球上,用天平称它的示数为________kg,用弹簧测力计称它的示数与地球相比将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题型二)
5、2002年12月,我国发射了神州四号宇宙飞船,为载人飞行进行了仿真人实验。
飞船在轨道上正常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这种环境中,以下哪个实验不能像在地面一样正常进行( )(福建省福州市2003年中考题)
A.用刻度尺测长度B.用放大镜看物体
C.用平面镜改变光路D.用弹簧测力计测物重
6.恐龙的质量可达50t,则它的体重为______________N,相当于__________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的体重.(题型二)
7.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_.(题型一)
8.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
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题型二)
9.下列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估计正确的是()(题型二)
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是50NB.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0.15kg
C.一只母鸡的重力大约是1.5ND.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0.5kg
10.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题型一)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
B.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D.重力的单位是kg
11.如图12-2所示的水平仪检验是否水平,当它在东西方向放置时,人在水平仪南边看,重垂线锥体偏在水平仪刻度线下端的左方,当把它南北放置时,人在水平仪东边观看,锥体偏在右方,此时桌面的________高。
(题型一)
12.2002年12月,我国发射了神舟四号宇宙飞船,为载人飞行进行了仿真人实验。
飞船在轨道上正常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这种环境中,以下哪个实验不能在地面一样正常进行()(题型一)
A.用刻度尺测长度B.用放大镜看物体
C.用平面镜改变光路D.用弹簧测力计测物重
第三节磨擦力
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磨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磨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知道磨擦力的利与弊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磨擦力的存在,探究磨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通过对磨擦的观察分析,养成用科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了解“磁悬浮列车”的科技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影响磨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木块、弹簧测力计、钩码、毛巾、棉布、平板,玻璃、磁悬浮列车图片
教学流程设计:
一、磨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1、先让学生推动桌面上的书,感受磨擦力的存在?
思考:
磨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阅读课文,弄清磨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
二、探究影响磨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先后推动不同质量的木块(也可以在木块上增加砝码)让学生体会到磨擦力有大小?
2、提出问题:
磨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学生猜想、讨论。
4、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实验,没有条件的教师演示实验)。
5、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记录好数据。
6、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7、让学生就实验提出其它的问题。
三、磨擦力的应用与防止
1、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找出并讨论磨擦的利用和危害?
2、小结如何增大磨擦和减小磨擦。
3、展示“磁悬浮列车”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的科学技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小结:
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知识。
教学巩固:
练习:
完成基训
作业:
P63 T1、2、3
教学板书设计:
第三节 摩擦力
一、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的应用与防止
增大磨擦和减少摩擦的方法。
达标自查:
1.下列几种关于摩擦力的说法,哪一种正确?
[]
A.物体只有在很快运动的时候,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静止时一定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C.人的手握住东四,原因之一,靠的就是摩擦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用水平力去推静止在水平地面的大木箱,没有推动,其原因是:
[]
A.木箱有惯性. B.木箱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推力小于木箱所受的摩擦力. D.木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
A.100牛顿 B.10牛顿 C.50牛顿 D.55牛顿
4、下列几种情况中,属于滚动摩擦力的有()
A.用卷笔刀削铅笔,刀口与铅笔之间的摩擦
B.用砂轮盘磨刀,砂轮与刀口之间的摩擦
C.小孩从滑梯上滑下,小孩与滑梯之间的摩擦
D.用圆珠笔写字时,滚珠与纸之间的摩擦
5、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D.相互紧压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受滑动摩擦力
6、如图12-12所示,表面粗糙情况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在水平力F作用下运动,水平面作用于木块的滑动摩擦力在图甲、乙两种情况中()
A.甲大B.乙大C.一样大D.无法判断
7、下列关于摩擦力的利弊,说法正确的是()
A.机车启动时,车轮与钢轨间的摩擦是有益的
B.皮带传动时,皮带与皮带轮间的摩擦是有害的
C.骑自行车时,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是有害的,且毫无益处
D.人走路时,鞋底与路面间的摩擦是有害的
8、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A.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 B.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
C.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绳子 D.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
9、用手握住重5N的酱油瓶子静止悬在空中,瓶口竖直向上,此时手的握力为30N,瓶子受到手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为N;若使手的握力增加为35N,瓶子受到手的摩擦力大小为N.(山东泰安市2004年中考题)
10、下列措施中可以减小摩擦的是()(题型三)
A.鞋底上制有凹凸的花纹B.铁轨要铺在枕木上
C.自行车刹车时,闸皮紧压在车圈上 D.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
11.下列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题型三)
A.给自行车的轴加润滑油 B.在自行车的把套上做出凹、凸花纹
C.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装滚动轴承 D.磁悬浮列车行驶时,车身悬在空中
12.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一切摩擦,那么下列哪种现象不会发生()(题型一)
A.饭将从我们嘴里滑掉B.人将寸步难行
C.不能用螺钉螺母固定工件D.物体将漂浮在空中
13.下列几种现象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题型三)
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
B.“神舟5号”载人飞船升空时,飞船与空气的摩擦
C.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皮与轮圈之间的摩擦
D.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
第四节杠杆
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认识杠杆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画杠杆的力臂,区分杠杆的类型
教学准备:
杠杆一套(含钩码),弹簧测力计
教学流程设计:
一、引入:
古埃及人修筑金字塔,图13.4-3,古人用什么工具,把那么巨大的石料修筑得如此精巧?
二、新课。
<一>、杠杆
1、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杠杆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杠杆有哪些特征。
2、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五个要素。
(结合示意图)P64图13.4-4。
3、教师示范画一个杠杆示意图,动力臂,阻力臂,要讲解怎样画力臂。
※学生比较难于理解,需要反复的讲解和强调,因为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
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那么从这里入手,讲解作图过程,再过渡到
力臂的画法中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画力臂的步骤:
1)确定支点
2)作力的作用线,注意,延长线用虚线;
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注意,垂线用虚线,并标上垂直符号;
4)标垂足,定力臂,用大括号标注,并标上l1或l2
※强调注意:
1)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因此力臂不
一定在杠杆上。
2)力的作用线是一条直线,没有方向。
2)作图细节方面:
力臂,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且力臂的长度应该
用大括号标记;垂直的地方应有垂足;支点处用标记;5个名词
必须用正确的字母表示。
※对于力臂的画法,要至少完成两个完整的杠杆示意图,第一个采用
※撬棒撬石头,由我独立完成;第二个图采用羊角锤起钉子的示意图
※先用幻灯片演示。
提问:
支点的位置和作用力的方向?
可以让一同学口述,教师完成作图后,再把力臂的作法叙述一遍
4、学生再观察图13.4-4甲、乙图中力臂的画法,仔细体会。
5、画两个杠杆,要求学生上台画出它们的力臂。
画好后,师生共同讨论画力臂要注意什么?
(1、找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沿力的方向画的直线;3、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标力臂――支点到垂足的距离。
)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出示一个不平衡的杠杆,提问:
怎样才能使这个杠杆平衡?
杠杆平衡要满足什么条件?
2、引导学生按课本提示,进行实验探究:
在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记录实验数据。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F1ⅹL1=F2ⅹL2
<三>、杠杆的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三种杠杆的特点,并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
2、讨论P68 T2、4
3、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
<四>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巩固:
练习:
完成基训
作业 :
P68 T3
教学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杠杆
一、杠杆的概念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1、支点: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三、力臂的画法:
1、找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沿力的方向画的直线;3、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标力臂――支点到垂足的距离。
注意:
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连线。
也不是支点到力的方向箭头的连线。
四、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ⅹ动力臂=阻力ⅹ阻力臂(F1ⅹL1=F2ⅹL2)
五:
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
2、费力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
3、等臂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
达标自查:
1、如图甲所示,杠杆OA处于平衡状态,在图中分别画出力F1和F2对支点0的力臂L1和L2。
2、在图12-27中画出力F1和F2的力臂.
2、如下图甲所示的钢丝钳,其中A为剪钢丝处,B为手的用力点,O为转动轴,图乙为单侧钳柄及相连部分示意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剪钢丝时的动力F1、阻力F2、动力l1、阻力臂l2。
3、如图12-16所示,用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阻力G的力臂,动力F。
(填“变大”或“变小”“不变”)
4、如图12-23是自卸车的示意图,车厢部分视为杠杆,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点是支点,液压杆施的力是动力,货物重是阻力
B.B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前部可省力
C.C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后部可省力
D.C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前部可省力
5、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为50N,阻力为600N,杠杆恰好平衡,则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为 。
(题型四)
6、如图12-25所示,AB为一根质量不计的细棒,用绳在O处吊起,当A、B两端分别挂两个重物甲、乙时恰好平衡.若OA=0.8m,OB=0.4m,甲的质量为10kg,则乙的质量为kg.(题型四)
7、如图12-26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8、.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护城河上安装使用的吊桥就是一个杠杆,由图12-34可知它的支点是点(填“A”、B”或“C”),在匀速拉起时,它属于一个______杠杆(填“省力”或“费力”),并在图中画出动力臂L1。
第五节其它简单机械
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准备:
动滑轮,定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螺丝刀,板手,直尺。
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
机械的分类及其特点,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识图13.5-1(漫画),引出滑轮
三、新课教学:
<一>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哪些滑轮,有什么特点?
然后归类,分辨出定滑
轮与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设计实验。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钩码移动的距离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定滑轮
动滑轮
2、进行实验探究:
使用定,动滑轮是否省力?
是否省距离?
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3、收集学生探究情况,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归纳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必须移动多一倍的距离。
<三>、了解滑轮组
1、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
想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怎么办?
2、学生按图13.5-4,组装滑轮组,认识滑轮组的优点和缺点。
<四>、轮轴和斜面:
1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另外几种简单机械―――轮轴和斜面,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应用。
四、小结:
根据板书,梳理本节所学的内容。
教学巩固:
练习:
完成基训
作业:
P73 T1、2、4
达标自查:
1、如图12-51所示,滑轮重1N,悬挂在弹簧秤下端,作用在绳端的拉力F是2N,物体G重100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_N,水平地面受到物体G的压力是_________N.(不计摩擦)
2、要用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汽车拉出来,试在图甲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3、图12-53是人用滑轮把货物提到高处的示意图,甲图中的滑轮是______滑轮(填“定”或“动”),使用______图中的滑轮能够省力.(题型一)
4.用如图12-54所示滑轮组提起重物,不计动滑轮自重和摩擦,若拉力F为50N,则物重G
为N,若绳子的自由端向上拉0.6m,则重物升高m。
(题型一)
5.如图12-55所示,物重50N,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使物体A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拉力F为10N.不计绳和滑轮重,物体受到的阻力N.(题型一)
6、如图12-66所示,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A匀速向右滑动时,弹簧秤示数为10N,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绳之间摩擦,则水平拉力F和物体A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f的大小分别是:
( )(题型三)
A.F=20N,f=20N B.F=10N,f=20N
图12-66
C.F=20N,f=10N D.F=10N,f=10N
活动:
探究斜面的省力与什么有关?
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只有经过大量的实验探究,才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实验的设计及习惯的培养
教学准备:
斜面,长方体木块,小车,弹簧测力计,直尺。
教学流程设计:
一、由上节课的P73 T4,引入课题,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如何证明?
二、探究斜面的省力与什么有关?
1、收集学生的猜想:
A.省力大小与斜面长度有关?
B.省力大小与斜面高度有关?
C.省力大小与斜面坡度有关?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说,教师板书探究步骤。
3、集体讨论探究方案的合理性
4、选择探究实验所需的器材。
5、按照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向上匀速拉动小车,从而测出所用的拉力,再将探究过程中测到的拉力与重力,斜面的高度与长度记录下,表格如下:
次数
斜面长
斜面高
坡度
重力
拉力
1
2
3
4
5
6、实验探究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斜面的省力与 有关。
7、交流与讨论:
你在物理探究实验中,用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你是如何解决的?
三、写出探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