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余桂兰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委党校2016dx14)
内容摘要:
当前,毕节试验区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
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问题接踵而至。
毕节试验区农产品面临着外界市场的严峻挑战。
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进步。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特色经济
一、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与农户现况
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
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然增长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试验区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
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
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的赞同,1988年6月,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一)毕节试验区主要优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毕节试验区农村农户基本上是随行就市,较多较大的无项目支撑,难以发挥有效的规模效益,经济发展缓慢,效益低,资金投入缺乏相关技术指导和管理经验;缺乏市场经验,多数农户小农经济意识强,加之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强,即便有农产品,缺乏强有力的经济中介,受市场制约,销售难。
长期以来,由于毕节试验区的海拔较高、山路陡峭,形成了一个经济上的洼地。
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步伐的快慢,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毕节试验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毕节试验区腾飞”目标的实现。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毕节试验区千秋万代永续发展的大事
发展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的关键举措。
地质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洪水等造成了树体损伤。
要尽快组织农民扶正被砸歪的果树;剪除折断的枝梢,强化肥水管理;疏除受伤的幼果;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控制,促进牧业恢复。
除了加强防洪水利设施建设外,发动人民群众植树种草,从而起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分的作用。
根据农业经济可行性的理论经验,要保持水土不致流失,多年生牧草是最理想的作物。
因此,植树种草应当成为毕节试验区山区保持水土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适宜于荒山荒地、残次林、低产林及其他用地。
在山体上部土地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宜采取乔、灌、草结合,选用耐瘠薄的树种和革种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树林草地;山腰发展经济林,上干(果)下鲜(果),主要发挥土层较为肥沃深厚、光照充足、通风透气良好有利于果树生长的条件,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山体下部土层较厚又比较湿润,可在相对安全的地带通过整地、施肥等措施,建成保水、保肥、集土的集约化庄园或农家乐,以供毕节试验区的老百姓休闲娱乐。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果基地。
在基地建设的同时,抓好林副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使其成为长中短期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配套建立储运、加工、流通基地。
以市场为准绳、打造毕节试验区河和毕节试验区森林旅游景点为依托,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且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加速毕节试验区发展。
(三)增家农户收入解决眼前困难
多鼓励毕节试验区老百姓到外界去打工,赚到了钱后,再回家乡搞建设和投资,村官和公务员也可合股创业搞开发和投资,为老百姓做示范,引领老百姓致富!
政府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做后盾。
一般老百姓对打工地的选择是在能够预期取得一定收入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个人、家庭和社区因素的结果,是理性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打工距离有明显差别,男性、年龄较小者、未婚者到较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
低学历的人在更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而高学历的人在距离较近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
农户家庭中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男性劳动力越多,越趋向于到较远的地方打工。
人均耕地与打工距离成正比,即人均耕地越少,在附近打工的概率越大。
打工者社会网络的引导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
人均GDP越高,在较近地方打工的概率越大,经济越落后,在较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越大。
地形越崎岖,越到较远的地方打工,反之亦然。
城郊村在附近就业的概率较大,而非城郊村在较远地方就业的概率较大。
在打工地的选择中,个人人力资本状况、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与贡献、对打工风险的规避、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家庭内部管理的成本具有关键作用,关系网络的引导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2、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的特色在于山区特色经济
山区特色经济发展关键在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和发展经济增长点,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山区农业发展必须跳出长期以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圈子
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标准化需求为目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创新农产品品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不断推进毕节试验区山区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注重发展那些体现毕节试验区山区资源优势、适应市场要求的具有高营养、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农业项目。
毕节试验区森林覆盖率为50.01%,但由于地理环境和海拔差异,生长的植物都不尽相同;这需要生态农业领头人来带动全区农村发展,把适应毕节试验区各个地理环境和海拔的植物,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也可以对全区的鸡、鸭、鹅、猪、羊进行试点规模化养殖。
我们可以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生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
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
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生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毕节试验区可规模化用地面积有限,要实现实现毕节试验区全区生态农业腾飞,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广泛的吸收意见。
我们也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先前移动,根据摸索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的调整计划部署,稳扎稳打的向前推进;管他黑猫白猫,只要捉了耗子,这就是好猫。
还可以对全区进行试点广育经济树苗和风景苗木,成片造林,疏补幼林,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采伐商品木材和风景树的调度。
实行农村多元化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但是,这儿没有可以利用的电子信息阅览室,也没有供参阅农技的图书室,农村要发展,各方面信息和渠道的获取都很重要。
(二)发挥毕节试验区的区位优势
毕节试验区的区位优势——毕节试验区省毕节试验区山区,目前毕节试验区河流域的疏导和治理成效较为显著,农业生产条件正在逐步改善改善,同时山区其他产业能够协调发展;山区草木茂盛,山水兼具,岗坡相连,层峦叠嶂,最适宜发展农庄。
农庄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推进产业化带动、综合功能挖潜、“三资”共同开发,重点发展果树产业、茶叶产业、花卉苗木产业、中药材产业、养殖产业、畜禽产业等,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山区要在加强保护和发展防护林、水源涵养林草地基础上,着力发展名、特、稀、优经济林果和丰产用材林基地,不断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
要转变经营理念,实行分类经营、综合开发、精深加工,走出一条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健康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加强科学引导,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基础上,搞好林产业规划,实行规模经营,努力提高产业综合效益;要进一步深化产业部门自身改革和产权改革,理顺产业产权关系,增添产业活力;要加大产业建设扶持力度,拓宽产业投入渠道,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由特色产业到品牌发展
毕节试验区虽然总体饮水资源相对缺乏,但仍拥有毕节试验区河及附近支流汇流。
因此,大力发展毕节试验区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区要科学制定和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及开发政策,使农业产业生产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法制化、规范化开发;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开发、试养那些市场适销、价格稳定的新品种;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种植业或养殖业中急需的关键性技术,鼓励和引导相关人员与养殖行家奋力攻关,解决难题;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品质,大力发展名、特、稀、优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产业加工,扶持农业产业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龙型”经济,实现规模经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造特色品牌;还要特别注意防止污染水源,保持山清水秀。
毕节试验区要建立和完善促进畜牧业加速发展及其内部结构有效调整的政策保障体系,培育较大型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加快规模化的畜禽饲养场建设步伐,扶持专业农户进行规模化饲养,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及专业化布局;重视并突出饲料生产与供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确保充裕、质优、价低饲料的有效供应,同时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种质质量;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畜禽产品的安全性及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相关行业协会,建立有效的畜牧产品市场地位及价格协调机制。
山区亦要依据独特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从战略定位、资源整合、宣传促销、品牌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做大做好农业定位。
3、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形成
毕节试验区是一个既富有又贫困的地区。
说富有,是因为毕节试验区面积宽广,人均占有的山地、林地、生物相对较多,环境十分优美,资源富有。
说它贫困,是因为毕节试验区基础设施条件差,相对外界比较闭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是那么的容易,守着青山绿水,望着苍天白云,过着清贫而休闲的生活。
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资源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走出一条适合毕节试验区特点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是我们毕节试验区人民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形成的第一步是公司加农户
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生态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生态农业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龙头(如发展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是以农户住宅为中心,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地、山林、河流资源,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的家庭经济。
山区的农宅都是依山依水而建,单家独户较多,大集中小分散,有比较宽阔的院场,黑瓦、白墙、红檐的房屋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屋后有林,房前有菜园、中药材及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另外还有经过改造的养殖圈舍。
在小院里开设“农家乐”,果、菌、药、畜多种经营互补,长中短项目结合,也是一个典型的庄园经济模式。
如:
房前屋后种植的蔬菜、农作物,环境幽雅,毕节试验区的农户可能有部分具备庄园经济的开发条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制定出发展的标准,结合产业建设、扶贫开发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培育,使庄园经济户的数量不断扩大。
通过几年的努力,争取达到总农户的一定比例,质量和效益也会随之不断的提高。
使每一个庄园经济户都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若干个大户连成为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它既符合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现行基本政策(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又体现毕节试验区特色,是山区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现实选择,是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科学技术深入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可能会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
毕节试验区林业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山林禁伐前,人们“靠山吃山”,靠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拼资料、卖原料发展经济。
禁伐后,一切以保护资源为前提,以养山护水为目的,山区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要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林下资源,探索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生态农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生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
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规模、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
只有农业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只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才能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具有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战略能促进经济发展。
反之则可能妨碍经济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水资源、物种资源的制约,如果能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以外的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当然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途径。
开展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可以创造出新效用。
增加价值,这类农业技术就是创新效用的农业技术。
充分利用林地郁蔽度好,土壤肥沃的有利条件,发展适合树林郁蔽地培育、种植或养殖的作物,在庄园中天麻、虫蝼、黄莲、当归等名贵中药材,既不破坏植被,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只要科学合理利用好资源,保护和利用是能有机结合的。
毕节试验区的林地比较广阔,除树林下的郁蔽地上培植业外,还有很多树林下的草本植物花卉、菌类可以开发利用,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毕节试验区发展林业及树林下郁蔽地上的生物,其经济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这为毕节试验区农民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也为保护资源奠定了基础,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发展思路拓宽了,才能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山区农民必然能在养山护山中靠山致富。
(三)山货品牌生态品牌整合产业链
我们可以把开发经营绿色产品作为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的项目之一。
毕节试验区山区土特产多(如野木耳、当归、野百合花、竹荪、厚柏、红莲、天麻、杜肿等),纯天然无污染,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基地,与现代城市人追求的绿色时尚消费潮流相吻合。
如:
毕节试验区二郎村的无公害蔬菜、野生木耳、土鸡、野山菜、中药材、野生板栗、核桃等,都是地道的无污染产品,是城里人非常青睐的绿色有机食品,在毕节试验区的周边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销量。
但目前,这些质优价廉的绿色产品市场化程度比较低,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只有把这些山区绿色产品推向市场,实现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的紧密联结,毕节试验区经济才能快速发展。
山货特产虽好,但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太小,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一定要把绿色食品的基地选好,扩大规模,常抓不懈。
毕节试验区农特产品尤其要瞄准成都大市场,建成成都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建成全国的绿色药源基地。
我们现在已发展0.1万亩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0.5万亩地道无污染中药材。
但要规范好这些土特产生产经营程序,制定规范技术生产和优质、安全生产标准,按程序操作,按标准组织生产,与市场对路接轨,依靠科研院所与生产厂家、经营企业,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抓起,帮助农民提高规范化、标准化与集约化生产水平,实行订单农业比较能规避一定风险,保障收入不受太大损失,农产品方面实行订单农业销售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方式之一。
打响绿色品牌战略,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山区绿色品牌知名度,积极申报GAP认证和绿色产品基地证书,使安县毕节试验区的绿色食品走出大山,走向大市场。
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培育经销贩运大户或公司,发展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组织生产和经营。
只有实现了产业化经营,才能使毕节试验区的绿色资源优势得以发挥,绿色产品占领市场,绿色资源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经济优势。
毕节试验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地处龙脉山中段的毕节试验区是通往九寨沟最近的捷径,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有堰塞湖、毕节试验区河等自然风光景观,因交通闭塞未能有效开发。
正在建设的敦秀路通车后,若毕节试验区到秀水的交通命脉一打通,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将会遇到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发展以观光、休闲、度假、探险、考察为主要项目的生态旅游前景非常好。
发展森林公园、狩猎场等一系列旅游项目,其前景也很不错;当毕节试验区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外地游客会与日俱增,这时,毕节试验区的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把旅游业作为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比较重要的一项产业,实施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大发展战略,做好高起点的规划,搞好项目策划,打好基础,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几年之后的毕节试验区将是一片生态旅游的热土,休闲、避暑的胜地,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新兴产业。
毕节试验区发展旅游,并不在其旅游本身,而在于旅游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随旅游的发展,带来的将是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带走的是山区的绿色产品、绿色品牌、对外开放的知名度;带动的将是山区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样就将大山与城市的距离拉近,就能在资源与市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毕节试验区的绿色产品就会源源不断地走向大市场,同时,还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产业及社会事业的发展。
因此,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拉动战略是毕节试验区经济全面发展的希望之一。
农产品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毕节试验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流通作为实现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它本身不是生产,却与生产紧密相联;本身不是消费,却又和消费息息相关;本身不执行分配的职能,但对分配的实现又有重大影响。
历史证明,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搞活流通,而流通的搞活又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这就是流通在经济发展中一般意义上的地位及其作用。
1.流通是瓦解自然经济,打破封闭、半封闭状态的突破口。
山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就经济形态看,自然经济色彩浓厚,封闭和半封闭状态明显。
搞活流通不仅能使毕节试验区自给的土特产品卷入流通变成商品,而且使自给性生产和自给性消费与市场发生联系,为瓦解自然经济开辟道路。
事实上,瓦解自然经济必须从打破封闭开始,通过输入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使山区不断摆脱对自给消费的依赖,扩大对市场的依赖,扩大商品生产的比重,从而加快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
2.流通是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与坝区比较,毕节试验区具有的优势只有一个,就是资源丰富,可是又受到资金、技术、人才贫乏的制约。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为加快山区脱贫致富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节试验区的资源的开发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山区农民思想意识的改变,今后一方面山区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就必须借助于市场;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搞活流通,才能把资源和流入的资金、人才、技术高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山区资源的最佳优势搭配。
3.流通有利于更新观念,促进改革开放。
毕节试验区有着很多与发展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是一些传统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小生产观念阻碍着毕节试验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搞活流通不仅有助于冲破这些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的传统观念,使广大毕节试验区农民通过市场交换获得比较利益,而且有利于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加快培育有利于山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观念。
搞活流通在毕节试验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舍得花大力气把流通搞活,促进山区商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
[2]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探析[J].生态经济.
[3]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4]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等.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5]郭观林,周启星.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