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 诂 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675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00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 诂 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训 诂 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训 诂 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训 诂 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训 诂 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 诂 学.docx

《训 诂 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 诂 学.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训 诂 学.docx

训诂学

训诂学

导言

1、文字的识读(词义)《左传·宣公十五年》:

“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杜预注:

“爨,炊也。

2、句义的疏通孟子曰: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赵岐注:

“道在近,而患人求之远也。

事在易,而患人求之难也。

谓不亲其亲,以事其长,故其事远而难也。

3、思想的阐释《论语》:

“子曰:

君子不器。

”《周易·系辞传》: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训诂学——解释之学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的特点,训诂学与古代相关学科的关系,训诂学在当代发展的定位,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第二章:

训诂学所包括的训诂材料,以及这些材料所显现的体式(宏观的形式)。

第三章——第五章:

训诂方法,或称之为训诂体例。

(重点)第六章:

训诂学所包含的内容。

第七章、第八章:

训诂专书。

第九章:

前面几章主要介绍的是先秦时期的训诂学相关内容,第九章补充说明了中古时期训诂学发展的特点。

(略)第十章、十一章:

从史学的角度,介绍了训诂学发展的概况及对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训诂学——理论训诂学)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

一、“训诂”的定义1、“训”、“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故训传》故训——诂训——训诂郑玄在《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下注云:

“‘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诂,音古又音故。

……诂、故皆是古义,所以两行。

”2、历代学者对于“训诂”的解释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

”“训,说教也。

(2)晋代郭璞《尔雅·释诂》下注“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3)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①“诂”是解释“异言”的。

“异言”是指对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通语去解释。

因时间因素形成的“古今”异言

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尔雅·释天》《尚书·尧典》:

“九载,绩用弗成。

”孔疏:

“孙炎曰:

‘岁,取岁星行一次也。

祀,取四时祭祀一讫也。

年,取禾谷一熟也。

载,取万物终而更始。

’”

本义装载、搭乘。

假借为“才”,《说文解字》“才,草木之初也。

于省吾等认为是斧钺之形。

徐朝华认为是石镰之类的收获工具。

本义是收获庄稼,古代谷物每年一熟,一年收割一次,引申为表示时令的年。

木星也被称为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把黄道面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一个区域被命名为一个星次,用岁星运行到哪个星次来纪年。

像人背负禾麦之形。

本义是禾熟,谷物每年成熟一次,引申为表示时令的年。

周代先祖为后稷。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孟子·滕文公上》“养者养耆老,教者教以礼义,射者三耦四矢,以达物导气也。

”(赵岐注)“言庠者,所以养耆老于此者也。

校者,所以教礼仪于此者。

序者,所以讲射于此而行尊卑辑逊之礼者也。

”(孙奭疏)

《现代汉语词典》【责】〈古〉又同“债”。

《战国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知】〈古〉又同“智”。

《礼记·中庸》:

“好学近乎知。

因地域(空间)因素形成的“方俗”殊语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fa2),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

《方言》《现代汉语词典》:

【粟米】〈方〉玉米。

【棒子】〈方〉玉米。

【珍珠米】〈方〉玉米。

【玉米】……在不同地区有老玉米、玉茭、玉麦、包谷、包米、棒子、珍珠米等名称。

人为因素形成的“雅俗”之别

一是由于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诛、弑《尚书》: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易·坤》: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二是由于文学作品修辞的需要——避免重复

②“训”是“道形貌”的,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与说解。

从解释的语言单位来看,不仅是词,还包括句子、章、篇;从说解内容来看,不仅是语义,还包括语言结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

就词义的解释来看,要用较多的文字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对词的具体含义进行说明,如:

《孟子章句》“殷人七十而助”,“助者,藉也。

”赵岐注:

“藉者,借也。

犹人相借力助之也。

”“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

(4)近代黄侃: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也;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以词义的系统观念(本义——引申义)为依托的。

(5)本书的观点“训诂”已经成为汉语传统语义学语义说解的专用名词,没有必要分开解释。

“训诂”或者“诂训”就是“注解”的别名,就是“用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的方法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二、“训诂学”的定义

1、陆宗达《训诂简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训诂学“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围还不甚明确;在内部,包括后来的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彼此并无分工;在外部,与文献、校勘等学也未能划清界限。

”狭义训诂学是以研究“语言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为核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2、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训诂学“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

3、本书的观点p5训诂学就是以词义研究为核心的我国传统的语义学。

它的任务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

P1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里研究语言思想内容的一个学科,它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主要是文献语言)的。

第二节训诂学与文字学、音韵学的关系

P1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小学)叫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说,它是由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部分组成的。

“小学”,是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章太炎),包括文字、音韵、训诂。

最初指的是儿童读书的学校,得名于“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后又专指文字之学。

广义训诂学:

就是传统的“小学”,是传统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将文字学和音韵学包括于其中。

1、文字学:

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联系等。

2、音韵学:

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辨析字音中的声、韵、调三种因素,并研究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3、狭义训诂学:

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

因此也称为传统训诂学。

传统训诂学不仅要研究语词的思想内容,而且要研究其使用条件、感情色彩,研究词义的系统性、词的产生和发展史。

从形、音、义三者关系来看,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汉字的形体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对语言自身来讲,字形是外在因素,音和义才是语言本身具有的内在因素。

学科分工:

文字学偏重于形,音韵学偏重于音,训诂学偏重于义。

学科联系:

对语义的探求(训诂)是我们对古代语言文字研究的落脚点,一切研究都是以思想内容的通晓理解为目的的;同时,意义的理解不能脱离文字形体和语音的线索,因此,文字学和音韵学又是训诂学的基础。

训释的具体手段就有通过形体、声音、意义为基点的几种训释方法:

形训、声训、义训。

第三节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

传统语言文字学:

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

现代语言文字学:

词汇语义学、汉字学、语音学、语法学、语用学

1、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联系

(1)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相同:

研究语言的内容,特别是词义。

(2)传统训诂学是汉语词汇学的前身,二者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

虽然后者是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但是适用于研究汉语词汇的理论、方法和传统训诂学对语言的研究有着渊源关系。

(宏观的系联、微观的分解)

2、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区别

(1)研究范围不同①训诂学:

偏重对古代书面语言的研究,且以汉魏以前的文献语言为主。

(经学的附庸)词汇学:

研究古代与现代、书面与口头的语言,更为全面。

特别注重文学语言和有声语言的研究。

②训诂学:

侧重对语言的思想内容的研究,特别是词义。

词汇学:

不仅研究词的意义,还研究词的结构方式,即词义和词形之间的关系。

③训诂学:

不仅研究词义,还研究句意、段意、篇意、修辞手段、表达方法词汇学:

注重词义的研究。

(2)研究方法训诂学:

注重占有和研究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学风扎实严谨;但是缺乏严格的科学系统和理论指导;研究方法上,借助字形、字音。

词汇学:

在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特定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基础。

(3)研究任务词汇语义学则直接面对的是语义现象。

训诂学是通过古人对文献语义的解释材料来探求和观察语义现象,这里必然有关于文献解释的技术问题需要阐发和清理。

因此,训诂学除了和汉语词汇语义学(汉语历史词汇语义学)相衔接外,还要产生两大分支——汉语词源学和词典编纂学。

前者是理论科学,后者是应用科学。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方法

一、研究训诂学的意义1、阅读与整理古籍天,颠也。

《说文解字》《山海经》: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不速之客(“催请”)速——誎速,疾也。

从辵束聲。

籒文从欶。

古文从欶从言。

誎,餔旋促也。

从言束聲。

 餔,日加申时食,段玉裁改为:

申时食也。

肄业肄《说文解字·三篇下》:

“肄,习也。

”《礼记·曲礼下》:

“君命,大夫与士肄。

”郑玄注:

“肄,习也。

”业《说文》:

“大版也。

”古代将文字书写在竹木上,因此可以特指书册之版。

《礼记·曲礼上》:

“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

”郑玄注:

“业,谓篇卷也。

”肄业:

研习书籍——修习学业——有在某种学校学习的经历,但未能学习期满、取得合格的成绩

防微杜渐杜:

杜绝,堵塞本义:

植物,《说文解字·六篇上》:

“杜,甘棠也。

”解释一:

引申。

《方言》卷七:

“杜,涩也。

”晋郭璞注:

“今俗语通言涩如杜。

杜梨子涩,因名之。

”解释二:

假借。

《说文解字·三篇下》:

“,閉也。

从攴度聲。

讀若杜。

疾、病(略)情,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处,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沉,高者桂罥长林梢,低者下转沉塘坳

2、推动我们当前的语言研究。

(1)词义演变的规律黄季刚《声韵通例》:

“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

段君注《说文》,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实可不必也。

即如‘跨’、‘胯’二音,其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

自跨之物言之,则曰‘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跨’。

……‘胯’,苦故切,读平声,则与‘跨’之本音同。

(2)语境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

(3)语言的约定俗成性。

3、为语言工具书的编纂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方法。

《辞海》:

“释,淘米。

”《诗经·大雅·生民》:

“释之叟叟”,毛传:

“释,淅米也;叟叟,声也。

韦编三绝:

《辞海》:

“韦,熟牛皮。

古代用竹简书写,用熟牛皮把竹简编连起来叫韦编。

”《辞源》:

“韦编,古时无纸,以竹简书写,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

《汉语大词典》1.去毛熟治的兽皮;柔软的皮革。

《仪礼·聘礼》:

“君使卿韦弁。

”郑玄注:

“皮韦同类,取相近耳。

”贾公彦疏:

“有毛則曰皮,去毛熟治则曰韦。

本是一物,有毛无毛为异,故云取相近耳。

”2.皮绳。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李善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韦,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的考证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古代简书都用丝线、丝带、帛带编连。

“韦编”——“纬编”韦是通假字,本字为纬,即编连简册的横线。

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布帛的经线,编连简册的绳是横向交织的,犹如布帛的纬线,所以叫做“纬编”。

韦编三绝就是编连简册的横线断了很多次。

二、学习训诂学的方法

1、坚定学习的信心。

2、注意掌握学习方法。

最主要的是两条:

(1)历史的观点。

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性。

(2)辩证的观点。

形、音、义的统一。

第2章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主要内容:

1、训诂材料的两种体式

2、不同类别训诂资料的特点

训诂体式:

训诂资料以一定形式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这些形式即为训诂体式。

本书将传统训诂著作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前两大类是最主要的,也是训诂材料保留最多的训诂体式:

随文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

1、随文释义的注释书

(一)发展概况

保留最早的随文释义注释书是汉代毛亨的《毛诗故训传》。

汉代注释的范围最初主要是儒家经典,后来注释的材料范围逐步扩大——去古未远,价值很高,也被称为“一度注释”。

随着时代的推移,汉代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出现了“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要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训释,亦称为“二度注释”。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几种主要的形式

1、传——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称

王宁:

“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义,因此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为“传”

唐孔颖达:

“传者,传通其义也。

”即阐述经义的文字

“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重在补充、发挥经义

《春秋经·隐公元年》: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左传·隐公元年》——补充史实、阐发微言大义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

“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

“不义不暱,厚将崩。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2)说解语义

《诗经·大雅·公刘》:

“逝彼百泉,瞻彼溥原”。

毛传:

“溥,大也。

2、注——东汉以前叫传,东汉以后叫注

《说文》:

“注,灌也。

贯通——注解的文字

古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因而解释古书的注释书也以“注”来命名。

《孟子·梁惠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赵岐注:

庠序者,教化之宫也。

殷曰序,周曰庠。

谨修教化,申重孝悌之义。

颁者,班也。

头半白班班者也。

壮者代老,心各安之,故颁者不负戴也。

还有一种注,往往引用大量的文献材料说明问题,被称为徵引式训诂。

如李善的《文选注》

谢惠连《雪赋》:

“白羽虽白,质以轻兮。

白玉虽白,空守贞兮。

”李善注:

“《孟子》曰: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也欤?

白雪之白也,犹白玉之白也欤?

’刘熙曰:

‘孟子以为白羽之白性轻,白雪之性消,白玉之性坚,虽俱白,其性不同,问告子,告子以为三白之性同。

’”

3、解、解诂

解,判也。

从刀判牛角。

判,分也。

从刀半聲。

“解”义为分析,对语义的分析是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因此许多注书以“解”或“解诂”命名。

《春秋公羊传解诂》:

“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何休:

“大国谓百里也,小国谓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4、笺

《说文》:

“笺,表识书也。

“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心得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

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对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为笺。

东汉郑玄对《诗经》的解释,以毛亨的传为依据,或是补充,或是发挥,不与毛传相杂,被称为郑笺。

笺这种训诂体式,就是以郑玄对《诗经》的注释为开端的。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毛传:

静,贞静也。

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

姝,美色也。

俟,待也。

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笺云:

女德贞静,然後可畜;美色,然後可安。

又能服从,待礼而动,自防如城隅,故可爱之。

5、疏、义疏、正义

《说文》:

“疏,通也。

六朝时期已经出现,唐宋以后成为训诂学的常用术语,其特点:

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要给前人的注解作注。

《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孔曰:

“阳货,阳虎也。

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使仕。

”)

归孔子豚。

(孔曰:

“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

”)

○正义曰:

……“阳货欲见孔子”者,阳货,阳虎也。

盖名虎,字货。

为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将使之仕也。

“孔子不见”者,疾其家臣专政,故不与相见。

“归孔子豚”者,归,遗也。

豚,豕之小者。

阳货欲使孔子往谢,因得从容见之,故遗孔子豚也。

6、章句

《后汉书》:

“章句谓离章析句”,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种注释书,除了解释字词之外,还要说明段落大意或文章的内涵思想。

赵岐《孟子章句》: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愿安意承受孟子之教令)”“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佣,偶人,用之送死。

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章指:

言王者为政之道,生民为首。

以政杀人,人君之咎犹以白刃,疾之甚亦。

7、集解

在注释中汇集各家的说法,有时包括汇集者本人的观点。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例外,是把经和传汇集到一起解释。

《论语集解》何晏

宰予昼寝。

(孔曰:

“宰予,弟子宰我。

”)

子曰:

“朽木不可彫也,

(包曰:

“朽,腐也。

彫,彫琢刻画。

”)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王曰:

“杇,镘也。

此二者以喻虽施功犹不成。

”)

於予与何诛?

(孔曰:

“诛,责也。

今我当何责於女乎?

深责之。

”)

子曰:

“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於予与改是。

(孔曰:

“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

8、音义

除了解释意义外,还要注音。

陆德明《经典释文》

《诗经》: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亻舌?

(亻舌,会也。

笺云:

行役反无日月,

何时而有来会期。

○亻舌,户括反,《说文》口活反,《韩诗》:

“至也。

”)

2、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训诂专书

按一定编排方式汇集起来的训诂材料。

按其编排选取的角度不同,可分为三类:

1、按义(义类)编排。

《尔雅》

2、按形编排。

《说文解字》

3、按音编排。

《广韵》

三、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文献正文(正文释义)

四、保存有训诂资料的笔记杂考

第三章——第五章,介绍三种基本的训诂方法,即如何运用训诂材料来探求和证实词义。

根据汉字(词)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的特点,我国传统的训诂学也相应地形成形训、声训(又叫音训)、义训三种训诂方法,即所谓的训诂条例。

第3章形训

主要内容

1、什么是形训

2、形训的方式(形训类型、形义统一原则、以形索义的方法)

3、形训应注意的问题(释义、形体)

4、形训的功用

形(书面形式)音(口头形式)

义(内容)

第1节什么是形训

一、定义

所谓“形训”,就是“以形说义”(也称为“以形索义”),即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即词)的意义。

它是基于汉字的表意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训诂方法。

二、汉字的性质——表意文字

讨论文字的性质要遵循三个原则:

1)文字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

(重要)

2)文字在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3)文字的性质要看整体系统,而不能拘泥于某一个字。

1、汉字最初造字阶段和语言的联系

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是相同的(任何一种文字都记载了语言的音和义,无论是表意文字还是拼音文字),文字独有的是它的形体,它的性质必然要由其独有的部分决定,那么构形的依据就是文字性质的最本质显现。

象形字:

指事字:

会意字:

义寄于形,见形知义

对于汉字的表意性争议最多的形声字

形符:

表示意义类别。

声符:

示音的构件?

早期形声字主要有三个来源:

(1)强化形声字:

星:

象形字——增加声符的:

不具有能产性

纹:

象形字——增加义符的:

具有能产性

(2)分化形声字:

止:

本义“脚”——引申义“停止”——为本义又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义符“趾。

(3)类化形声字:

形声字的格局形成后,有些本来不是形声字的字,受同类字的影响也加上了义符。

例如,“示”部形声字形成后,“禮”、“福”等字因类化而加义符“示”。

声符是用近似的声音来起别词作用的,经过历史的演变,其直接表音作用更为弱化。

2、汉字同拼音文字的区别

形音义的关系:

拼音文字的字形和词义都同语音形式直接发生关系,但行义之间没有联系;汉语的词义和语音、书写形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形义的统一关系可以使我们通过字形来探求词义。

3、以正文形式出现的形训

1、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

出征打仗;制止战争

2、故文反正为乏。

正乏

服虔云:

“言人反正者,皆乏绝之道也。

”人反德则妖灾生,妖灾生则国灭亡,是乏绝之道也。

3、皿虫为蛊。

《说文》:

腹中虫也。

《春秋传》曰:

“皿虫为蛊。

”“晦淫之所生也。

4、厶  奸邪也。

韩非曰:

苍颉作字,自营为厶。

公  平分也。

从八从厶。

(音司)八犹背也。

韩非曰:

背厶为公。

——《说文解字》

4、系统地以形说义的训诂专书——《说文解字》

系统地、科学地运用“形训”的方法说解字义,应当说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推求文字本义的训诂学专著。

本义:

与字的形体结构相联系的、在文献中出现的最早的意义。

(一)六书

造字构形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

(观点1)

汉字结构类型的一些基本条例。

(观点2)

观点1实质:

汉民族创造文字的思维模式

观点2实质:

汉字构造的理论认识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虽体诘詘。

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易,蜥易,蝘蜓,守宫也。

象形。

夫,丈夫也。

从大,一以象簪。

秉,禾束也。

从又持禾。

雅,楚乌也。

从隹牙聲。

第2节形训的方式

一、形训的类型——根据《说文》的说解

(一)象形字、指事字:

指明是象形、指事、说明象某某之形。

区别:

象形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描绘出物体形象的轮廓或者显著特征。

指事字是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示抽象的意义。

相似:

都是独体字,不可再分析。

口  人所以言食也。

象形。

止 下基也。

象艸木出有址。

生  進也。

象艸木生出土上。

交  交脛也。

从大,象交形。

仌  凍也。

象水凝之形。

車  輿輪之緫名。

夏后時奚仲所造。

象形。

二 高也。

此古文上,指事也。

牟 牛鳴也。

从牛,象其聲气从口出。

甘  美也。

从口含一。

旦  明也。

从日見一上。

一,地也。

亦  人之臂亦也。

从大,象兩亦之形。

(二)会意字:

离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