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doc
《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实验研究提出的背景
我们喀左县现在的实际情况是:
“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人口稠密等特征日益明显;另外,我校学生独生子女占全部学生的90%左右。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人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道德标准、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及成员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
社会的发展变化又通过家庭的折射、缩小或放大然后作用于学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存在着过早受“升学”——“就业”——“生存”的驱使而陷入失去童真、失去快乐的学习竞争中的现象;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受离异家庭的打击或不良影响,生活信心不足、情感体验不健全、逆反心理异常强烈;存在着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处在特殊的养尊处优的地位上,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薄弱、胆怯、自我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受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心理平衡失调、精神空虚、道德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心理障碍的现象。
这表明,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
特别是现在的家长有一种危险的看法,“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要求无论是合理与否,的全盘接受,对孩子听计从”,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
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
1、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让更多的小学生在成长中形成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用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学习,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之将来有能力参加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建设。
2、优化学生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学生心理指导,着重预防和疏导学生不良心理,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学生应试心理指导,学生情绪调整及其引导,学生人际交往辅导,学生人格品质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调整心态,克服学习中的困惑、烦恼,对自己的不良学习心理障碍进行疏导,正确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调整学生情绪,进行正确引导,辅导学生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格达到统一,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心态塑造积极的人生。
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小学学科教学特点的心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而传统心理学许多理论似乎只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
因此,积极心理学就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情况下应运而生。
《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
1998年11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
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
四、研究目标
(一)宏观目标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
尊重学生心理,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符合当代小学生心理发育和人格品质发展的需要。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矫正、治疗,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可以利用晨会、班队课、心理课、活动课等各个时间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活动探究,教会学生调整心态,为自己制定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目标:
做一个幸福的人。
这个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引领孩子走向幸福人生。
伴随着大目标的确定,一系列小目标就诞生了:
学会珍爱生命,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宽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与人沟通等等。
总之,许许多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小目标摆在了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有了方向感,克服消极情绪,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3.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提倡学生要“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本课题旨在用一种整体的观念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并将其视为课题的根本目标。
(二)具体目标体现
1、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研究。
2、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建设与使用。
4、小学生心理咨询实验研究。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研究与应用。
6、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
()
1、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学习学校总课题方案。
3、确定《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
(—)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总结阶段:
(—)
1、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
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学生作品分析的方法获取资料。
比如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实践活动法
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个别心理咨询、集体辅导、专题讲座、开设心理活动课、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通过晨会、班队会、课堂教学等途径,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实验研究法
提出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反复验证,探索出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个案研究法
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典型的心理问题(包括品行障碍)的学生,收集详实的材料,结合问题产生的背景,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深层的探讨,并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积极有效地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相关的记录。
七、预期成果
1.教学实践成果。
(1)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增强心理素质的价值,不断深入探究,并将所学的理论和感悟到的知识通过课堂进行实践探究。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反思、总结探索出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培养的策略。
(2)课堂上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在课堂中积极应变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积极思考和探索新知。
2.理论研究成果。
(1)收集有关的教案、论文、案例及佐证材料等,整理装订成集。
(2)评选出优秀的论文。
喀左县第三小学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