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492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docx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docx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

2019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案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

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

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

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

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

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

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

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

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

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

(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

(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

88楼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

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

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

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

具体情境设置举例:

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

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

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

(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

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

快的小组思考:

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

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

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

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

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人造出来的呢!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

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

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

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

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

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

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板书设计: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

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

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

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

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

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

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

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5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

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

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

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

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

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

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

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第六课

 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

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

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

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

想怎样进行研究呢?

需要什么工具呢?

(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

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

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

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

(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

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

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

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第七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 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 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

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 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

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

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

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

“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