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京发展都市型农业培养都市农民.docx
《试论北京发展都市型农业培养都市农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北京发展都市型农业培养都市农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北京发展都市型农业培养都市农民
培养现代农民发展都市农业
焦守田
近年来,都市农业的概念在我国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不论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区,还是外地的一般小城市,都在研究、讨论、规划如何发展都市农业。
北京市2004年郊区工作会提出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的研究和讨论中,目标很明确,却很少注意到都市农业的发展由谁来实现的问题。
因为靠传统农民是实现不了都市农业的目标,所以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农民对于发展都市型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都市型农业的特点与现代农民的内涵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1、都市农业的概念
我们这次培训班的主题是都市农业,所以我们的讨论也先从了解都市农业的概念开始。
虽然都市农业的概念国际上已经使用了7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说法。
从表述的着眼点上,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主流的说法:
一是地域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
二是方法论,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于1996年出版的《城市农业》一书给城市农业下的定义是“分布在城市或近郊土地或水域上,主要适应城镇或都市消费者的日常需要,采取集约经营方式,利用和再利用天然资源与城市废弃物出产农作物和牲畜,生产、加工、销售食物和燃料的产业。
”三是功能论,始见于日本1931年出版的《大阪农会报》杂志,把“以易腐败而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
如果综合上述不同的表述,结合我国目前各地的实践经验,我们可否这样理解都市农业:
为了适应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都市圈范围内建立的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城市资源和市场为依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追求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2、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从北京市的实践总结,发展都
市型现代农业的意义:
首先是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务院批
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把北京城市建设的功能定位为:
新修编的总体规划将把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
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将来城市功能区要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布局向外扩展,也要求农业的发展服从服务于这个建设目标。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传统农业不能支持现代化城市的需要。
其次是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城乡关系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功能上互补,发展上互动,和谐相依的关系。
而都市农业的发展就是满足上述需要。
三是更好地解决郊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问题的
需要;“三农”问题是今天中国的一号问题,根子是城乡二元的体制,都市农业是融合城乡资源和需求的农业,也是高效益的农业可以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四是满足城市居民物质、精神多元需求的需要;现在北京市
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04年已经达到15637.8元,城市私家轿车已经达到80.3万辆,基本是3户一辆,前两个条件加上双休日、黄金周制度,有了闲暇时间,就创造了郊游的市场。
市场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同时对农产品的需要也产生了新变化。
3、都市农业的特征
不管对都市型农业如何定义,它都显示出以下共同的特征:
(1)生产空间上的统一性。
它不再是传统农业那样与城市发展的对立或无关,而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产功能上的多样性。
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需要而形成多功能性。
它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营养、多样化的食品,它可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景观,观赏用农产品,它可为城市居民提供空气清新、生态宜人的环境,同时都市农业还是休闲娱乐、教育体验的场所。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他们在高楼林立的都市发展农业甚至还有居民紧急疏散、避险的功能。
(3)都市农业在资金、技术、劳动力投入上的密集性。
人们为了在都市农业的经营中追求多种功能,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上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采用高新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产品,同时由于都市农业一般面积狭小,不会采用大规模机械作业,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科技素质较高的劳动力。
(4)生产技术的先进性。
设施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组培
技术正在推广、信息技术开始应用,这些都是21世纪农业技术的前沿。
(5)在产出上的高效性。
都市农业由于土地、劳力、生产资料的价格比较贵,因此它的产品(也可能是过程)一般都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生产具有鲜明的高效性。
(6)生产行为的开放性。
都市农业与都市的其他产业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呈现密切的相互的依赖性和互为市场。
农业在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配置过程中与城市其他产业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互为市场,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7)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
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
大家十分关注的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正在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二)都市农业需要现代农民
从都市农业上述的特征看,集中反映出它是一种现代化农业,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
北京郊区发展都市型农业就是要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的农业。
而在推进北京农业现代化的诸要素中,劳动力是主要的决定性的要素。
农业劳动力的文明程度,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水平。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句名言:
“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民,也就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业”。
因此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培养一大批现代农民。
1、传统农民与现代农民。
农业是农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起源于石器时代。
马克思称农业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
美国学者阿。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人类的农业社会开始时间为公元前8000年。
据考古文献证明,我国种植业的历史可以上朔到7000年前。
按照生产力水平划分,多数时间是属于传统农业。
(1)、传统农业“传统”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经济大辞典》“传统农业”的解释是:
“传统农业技术”习称。
通常指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说:
“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
”因此传统农业可以理解为:
是指采用世代相传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方式为支撑的农业。
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男耕女织,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
同时发明了物候指时和农事历法,以及令现代人都不可思议的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
古代的农耕文明是构成我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按照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传统农业的特点可归纳出5点:
➀劳动工具的简易性,多数工具都是手工制造而成,即使出现一些简单的机械,也是以人力、畜力、自然力为动力;
②劳动对象的自然性,土地、种子、种畜没有经过复杂的技术改良;
③劳动经营的独立性,除去发生一家一户不可抗拒的自然外,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经营;
④生产过程的封闭性,虽然可能发生小规模的产品交换,但总体上传统农业的物质、能量的循环基本属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⑤技术交流的直接性,生产技术都是从生产活动中总结的直接经验,技术的传播也是世代相传,言传身教。
基于上述特点,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保守、落后、低效与传统农业、农民相联。
但近年来开始对传统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传统农业是有效率的。
同时“如果他们看清了改革并不会使歉收和闹饥荒的危险,增加到难以接受的程度,他们是乐于进一步变革以增加自身福利的。
”其次是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风靡,使人们重新发现传统农业的可贵之处。
虽然不能说现在农业发展的某些方面是在复古,但是确实是吸收了传统农业技术中的精华。
第三是传统农业中的循环经济的成分得到人们的认可。
但是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低,只能满足生产者自给,无法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
(2)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经过上万年的缓慢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在英、法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开始使用农业机械,多种农业科学技术得到推广,商品化经营的农业企业逐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这就是近代农业的形成,也有人说是现代农业的初期,但我认为还是叫近代农业更科学。
首先如果没有近代农业,从时间的延续上会形成古代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断代。
其次,从生产力发展过程看也不可能出现跨越,现代农业只能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所谓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在农业发展史上属于最新阶段。
大体上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的新型农业。
前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曾经指出:
“所谓现代农业,应该是用现代设施和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是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副产品商品率都比较高的农业。
”
根据世界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践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即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要用世界农业最先进的国家情况比较;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
(3)传统农民与现代农民。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是生
产力水平的不同。
按传统方式经营农业的就是传统农民,按照现代生产方式经营农业的称为现代农民。
两者相比有以下明显区别:
1生产手段不同。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不在于生产
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
在现代农业条件下,农民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工业化的生产资料,科学研究的农业技术,不光生产效率大增,而且摆脱了许多自然环境的制约。
北京地区的积温条件种一季有余,种两季偏紧。
在传统条件下农民只能种一茬小麦或玉米,实现机械作业耕、种、收的效率提高,抢农时,抓季节,克服了积温不够的矛盾。
②生产效率不同。
北京郊区1949年农民种一亩小麦只能
产31公斤,到1995年小麦亩产达到389公斤。
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粮食1588公斤,比1949年增长3。
2倍。
北京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但比农业发达国家差距不可想象。
1999年,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谷物1。
36吨,而美国为95。
76吨,加拿大为100。
7吨,法国为61。
79吨。
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几十倍。
③生产目的不同。
传统农民处在自给经济条件下,生产的
农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
而现代农民是为了出卖产品而生产。
这样,造成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方式的差别。
传统农民不用考虑别人对产品有什么要求,自己满意就行。
而现代农民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品种,什么时间,生产多少,因此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质量就是农民永远努力的方向,客观上推动生产的发展。
这也是传统农业为什么发展缓慢的原因
④生产经营活动对外开放、依赖的程度不同。
如果把传
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分别看成两个不同的系统,传统农业再生产主要靠内部循环来实现,既没有大量的产品输出,也没有大量的外部投入。
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农业叫做“小循环农业“。
而现代农业则完全相反,离开与外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现代农业系统则无法运转。
正常运转的现代农业系统是以大进大出的方式与外部保持依赖关系,我们可以叫它“大循环农业”。
由于两种农业运行方式的不同,也就形成传统农民相对封闭,而现代农民则相对开发。
⑤生产者自身素质不同。
传统农民使用的生产手段,生产资
料比较简单,通过父子、长幼之间的言传身教,再加上身体好有力气,只要愿意干,农民的后代都可以成为合格的“庄稼把式”。
而现代农民要想成功,则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需要掌握现代农业所必须的专业技术,如农机的操作,农场的经营管理。
其次是需要有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
第三是不光自己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还必须善于合作,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4)现代农民的标准
①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较高的文化水平是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
在世界上的农业发达国家,农民与其他公民一样,享受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据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报告的资料,1985年农场主中完成12年以上教育的达到75.7%,平均受教育12.6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
农业工人的文化水平也有近50%的人达到受教育12年以上。
象北京郊区这样的特大型城市的郊区,文化水平虽然已经接近普及高中,但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农业科技知识几乎为零。
②对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机械设备、现代农用生产资料具有。
较强的运用能力。
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就是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资料的装备应用。
以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比较,1998年日本农民每千人主要农机拥有量为1005.8台,我国的台湾省为231.4台,但是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郊区只有151台。
都市农业尽管不需要大面积的机械化作业,但是小型园圃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还是大量应用的。
③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现代生产方式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领域扩大,对市场的倚赖加强,生产经营的难度加大,需要农民不光会精耕细作,还要会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个好价钱,善于运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④具有蓬勃向上的心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与农村相比,城市发展的步伐快,社会生活节奏快,吸收国际先进文化的影响快。
都市农业与城市的生产生活的联系紧密,要求都市农民也要像市民那样,思想解放、观念开放。
⑤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讲文明,讲礼貌,讲科学,讲卫生,是现代社会生活交往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保证农民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
而现代文明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都是体现北京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现代农民与传统农民最大的区别就是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我国农民的素质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村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有了
很大发展,使农民的科技文化和身体健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农民相比,与现代农业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农民整体文化水平提高很快,但是实际务农的劳动力素质在下降。
2004年在被调查的农民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5%,具有中专文化的占8.5%,高中文化占16.4%,初中文化占37.9%,小学以下占31.9%。
与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的情况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时北京郊区农民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0.7%,中专、高中文化只有13%,初中文化59.1%,小学以下文化占27.3%。
横向与全国比较,北京郊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天津、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
(详见表1)但是目前实际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呈现“三多”,即年龄大的多,妇女劳动力多,文化水平低的多。
与发达国家相比,郊区农民的文化水平明显不高。
据《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介绍的情况,法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文化。
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教育。
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为高考服务的,教材中涉及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太少,初中毕业,即使高中毕业到农村也不能适应农村发展需要。
各地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每百名劳动力)
地区
文盲半文盲
小学文化
初中文化
高中文化
中专文化
大专及大专以上
全国
7.39
29.94
50.24
9.68
2.11
0.64
北京
0.94
9.67
56.
19.17
8.44
4.84
天津
2.66
24.37
55.84
11.13
4.64
1.37
上海
3.93
21.31
48.94
12.30
9.21
4.31
广东
3.93
28.22
53.20
10.51
3.36
0.78
资料来源:
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参加农业技能培训的比重还不高。
在被调查的农民中,拥有“绿色证书”的占3.3%,拥有“青年农民跨世纪培训证书”的占2.7%,拥有各种短期培训证书的占31.5%,取得农业中专学历的占4.1%,取得农业高职学历的占1.4%。
上述几项合计占43%。
而拥有非农技能培训证书的:
驾驶执照占30%,电工占6.3%,电气焊职业资格证书占3.6%,钳工证书占1.8%,烹饪资格证书占2.7%,取得其他证书的占12.8%,合计占57.2%。
取得农业技能培训证书的农民比取得非农技能培训证书的比重低14.2个百分点。
农民对目前拥有的技能只有23.3%的人认为能够基本满足需要。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民中经过专业培训的比例太低,同时在经过培训的农民中农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也明显不足。
(3)郊区农民对现代名词术语的知晓率比较高,但是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不够。
我们给调查对象列举了10个现代科技文化和社会经济名词,知晓率高低排列如下:
知道“绿色食品”的占69.6%,知道“艾滋病”的占63.9%,知道“DNA”的占52.75%,知道“市场经济”的占51.1%,知道“股份制”的占50.03%,知道“入世”的占46.5%,知道“法人”的占45.3%,知道“计算机软件”的占43.5%,知道“分子”的占39.4%,知道“转基因”的占33.1%。
但在调查对象中,了解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只占25.44%,说明有四分之三的农民不了解与农民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中央文件。
了解十六大文件精神和“三个代表”内容的分别只有32.75%和15.02%。
(4)农民健康状况整体良好。
在被调查者中,比较健康、非常健康的共占56.9%,认为身体一般的占30.29%,认为比较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的占12.81%,这些农民的健康状况需要注意。
如果采用预期寿命来分析,北京郊区的农民健康水平好于上海、天津。
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03年北京农民的预期寿命76.3岁,上海农民的预期寿命75岁,天津为74.75岁。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003年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81.5岁。
(5)北京郊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近年来,郊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精神文明建设在多数地方也得到加强。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郊区农民的拥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据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止。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北京郊区的经济社会还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阶段,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同时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我们在看到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同时,不能低估传统观念和小农思想对农民的深刻影响,再加上一些地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仍然存在,郊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仍有待提高。
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对国家政治的关心程度还不高,对中央政策的了解面还不大。
农民缺乏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
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郊区地处京畿,农村集体经济相对发达,农民对国家和集体的依赖性比较强,缺乏开创市场的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从众心理远大于独立决策的勇气。
三是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农民一方面希望村里有一个公正的领导班子,同时为了个人利益,行使选举权时又很容易接受家族势力的负面影响。
四是封建迷信思想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负面影响还存在。
故土难离、小富即安、自扫门前雪等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村中的家族观念、封建迷信思想等。
2、影响培养现代农民的主要问题
北京郊区的农民与都市型农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如果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却面临不少矛盾。
(1)人力资本投资尚未得到从政府到民间的认同。
长期以来,读书受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个人的事,特别是职业教育,现行政策不仅不给以经费支持,而且成为一些单位(包括国家财政供养的教育部门)创收的来源。
而基层许多单位,即使是劳动力使用者,在劳动力资源几乎是无限供给的情况下,也不会出资培训工人。
(2)教育体制不适应提高劳动力科技素质需要,特别是农业科技素质。
往往是素质较好的学生选择上大学,学习较差的学生选择农业职业学校。
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只要考不上大学,回到农村也是低能劳动力。
(3)农业就业条件差,收入低,在劳动力自主择业的情况下,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农村劳动力留在农业领域的只能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38、61、70”人员。
如果细化到家庭,尤其是兼业农户,也是年轻文化高的出去谋生,老人在家种田。
日本和南韩这种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4)在按人平均分地的情况下,农业家庭经营的规模狭小,缺乏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先验论吸引力,经营者缺乏学习知识、改进技术的需求。
在目前这种经营方式下,老人、妇女和低素质劳动力留守式经营,恰恰是经营者最经济的选择。
由于存在上述矛盾,使我们一方面感到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紧迫性,同时又感到农户经营行为的必然性。
而在这两难境地突破上必须采取全新的对策。
三、以提高素质为中心,培养现代农民
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北京城乡居民的差距不光是收入、区别不光是户籍,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素质的差别。
党的十六大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还是从提高郊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入手,培养现代农民。
1、建立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的郊区农业技术支持体系。
北京是全国农业技术科研、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但是受管理体制的影响,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体现。
可以结合郊区农业科技园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学习美国各州县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单位赠地的办法,每个县区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业科研推广用地,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吸引市内的农业科研、教育院所在郊区建农业研究示范推广基地。
这样可以促使郊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为郊区农民增加了培训的机会。
2、彻底改革农村教育体制,保证农村现在和未来的劳动力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为上大学服务的,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农村尊师重教的结果是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永远离开农村,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流失,同时许多农村学生因为贫困被迫离开学校。
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农村没希望,中国没希望。
首先要落实9年义务教育,免除农村学生的各种费用,对因为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儿童国家还要单独给以照顾,不能中途停学;其次对于初中毕业没有考取高中和高中毕业没有考取大学的学生,应该提供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条件,采用“9+1”或“12+1”的方式,使他们具有就业的基本技能。
三是建立造就现代农民工程。
对于学习农业技术的大、中专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享受免费教育,如果家庭困难还可给以适当生活补贴。
对从事农业开发项目的青年人在资金上扶持。
四是对于农村劳动力的终身教育应该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对象,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建设,实施“绿箱”政策所容许的教育补贴,由现在农村职业教育收费改为免费,如果财政状况容许,还可以对脱产学习的给以误工补贴。
鼓励支持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扩大非农就业的培训。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理论界一些人只看到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家庭经营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没有看见我国家庭经营超小型的经营规模。
可以说我国目前农业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对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不是技术意义上的排斥,而是经济意义上的排斥。
出路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实现我国农业的规模经营。
具体的经营形式可以坚持家庭经营,也可以是企业化的经营。
4、根据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在郊区开展“新社区,新市民”的群众运动。
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经验,从传统农村发展到现代农村,中间都经历了一个新农村建设运动。
1970年韩国总统朴正熙为了在韩国人民贫困的心灵中注入新希望,创立了自助、互助、自立的新村运动。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20多年时间,不仅在农村兴建了5万栋住宅,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国民所得由200美元增加到12000美元,同时占全国半数的人接受了农业技术教育。
北京郊区的新社区建设就是要把现在的郊区农村建设成有别于市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闹市情景的、具有田园风光的空气清新的、更适宜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