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051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中图版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中图版

一、选择题

(xx·福建文综,5~6)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图中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分布,可知甲处的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大于两侧,说明影响其弯曲的因素不可能是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我国东北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大气环流相同;结合东北的地形特征可知甲地为平原,其两侧为山地,地形因素造成了等值线的弯曲。

第2题,甲地海拔较两侧低,气温较两侧高,因而≥10°C积温大于两侧,其等值线也向北弯曲;东北地区西部的高原地区降水少,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量大;我国东北地区降水的总体特征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答案 1.C 2.A

(xx·海南地理,16~18)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

据此完成3~5题。

3.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

A.耐旱B.耐涝C.抗病虫害D.占耕地少

4.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B.洪涝C.台风D.冻害

5.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解析 第3题,由图中年降水量线可知该地年降水量小于200mm,属于干旱地区,故该地种植该品种枣树是利用了其耐旱特征。

第4题,由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强,故多冻害。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洪涝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枣树耐旱,干旱对其生长影响较小。

第5题,由“品质优良”可知要选择有利区位。

由图可知,该地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降水少,地形崎岖,土壤水分缺乏,故A项正确。

答案 3.A 4.D 5.A

(xx·东北名校第二次调研)以色列是世所罕见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但其农业不但满足了国内95%左右的需要,还大量出口农产品,并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输出农用物资设备和传授农业生产技术。

结合下图,回答6~7题。

6.影响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恶劣自然条件表现在(  )

A.气候湿热、旱涝频发B.热量不足、冻土广布

C.风沙肆虐、台风连连D.土壤贫瘠、水源奇缺

7.以色列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交通B.光照C.技术D.市场

解析 第6题,以色列位于地中海沿岸,主要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土壤以荒漠土为主。

D正确。

第7题,以色列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得益于其发达的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政策支持。

C正确。

答案 6.D 7.C

(xx·重庆文综,3~4)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xx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

据此完成8~9题。

8.1992~xx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

A.人口数量减少B.城市化率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D.粮食单产提高

9.1992~xx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解析 第8题,人均耕地=耕地面积/人口数量。

材料中提到乌克兰在1992~xx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说明乌克兰的人口数量减少,A项正确;城市化率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人均耕地无直接联系,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有关,而与土壤质量及粮食单产关系不大,C、D项错误。

第9题,人均耕地增加,即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扩大,所以人均粮食产量会增加,A项正确;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粮食大量出口,C项错误;农业生产投入、亩均农业产值与人均耕地面积无直接联系,B、D项错误。

答案 8.A 9.A

(xx·江苏地理,15~16)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

下图是1999~xx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1999~xx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11.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1999~xx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在减慢;而粮食产量波动上升,有些年份出现粮食减产现象;2003年以前,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下降,但两者并不同步;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第1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03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上升,这显然与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有关。

答案 10.D 11.C

(xx·银川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农作物主产区某年6月16日发育及收获进程分布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农作物在甲乙两地的发育晚于同纬度地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降水较少B.地势较高

C.技术落后D.旱灾频发

13.该农作物在丙地与同纬度内陆地区同时成熟,但丙地收割却较晚的原因可能是(  )

A.阴雨天气不利于收割和晾晒

B.机械化水平低影响收割进度

C.劳动力短缺影响收割进度

D.市场价格走低导致农民收割意愿不强

解析 第12题,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上,乙地位于黄土高原上,地势比同纬度地区高,气温低,农作物发育成熟较晚。

第13题,丙地为江淮地区,6月中旬正值梅雨季节,阴雨天气较多,不利于农作物收割和晾晒。

答案 12.B 13.A

二、综合题

14.(xx·四川文综,13)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甲和图乙,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 该题以等值线为载体,考查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农业发展情况。

(1)题,仔细阅读图形,根据图例判断,首先说明整体差异状况,再说明分布变化情况,然后找准极值所在位置。

如果选择图甲气温距平图作答,根据图示:

图中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西部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如果选择图乙降水距平百分率图作答,根据图示: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增大;西南部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题,春季气温回升导致洪涝灾害严重地区主要因为冬季降雪多,而气温低,融化少,导致地面积雪多。

西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

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判断,西部海拔低于200米,为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第(3)题,东北地区热量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降水较少,主要是以旱地为主。

根据气温较常年低,导致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根据降水较常年多,导致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以耕作;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影响农作物产量。

答案 

(1)图甲:

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乙: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15.(xx·河南林州一中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常市(位置见下图)水稻种植已有170多年历史,曾被评为“全国优质大米之乡”。

近年来,五常大米屡屡曝出造假问题,目前市场上标售的90%的五常大米都是掺假的。

(1)说明五常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

(2)有人提出通过扩大五常大米的种植规模可以减少市场造假行为。

你认为扩大五常大米种植规模是否可行,并阐述理由。

(3)如果你是当地领导人,为了规避五常大米的造假行为,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 第

(1)题,五常大米以质量取胜,而质量与当地的特色区域环境密不可分。

尤其是气候环境、土壤环境等。

(2)题,从影响生产规模扩大的自然与科技角度分析。

第(3)题,强化品牌意识,加强法制管理和市场监督,提高大米生产过程的透明度有助于规避造假行为。

答案 

(1)夏季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冬季漫长而寒冷,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小。

(2)可行:

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投入较低,扩大种植规模的潜力大。

不可行:

气温偏低,只能一年一熟,扩大种植规模的潜力不大;区域环境承载量有限。

(3)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法制管理;提高防伪技术,加强信用监管;加强对五常水稻种植的科学指导,努力建设全程可追溯体系;在水稻的种、收、卖等环节全面增加透明度。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专项突破练10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鲁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土地潜力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下图为“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等级划分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与图中显示的内容不符的是(  )

A.Ⅰ级土地生产能力高,适于精耕细作

B.Ⅲ级土地在利用时受到的限制较小

C.Ⅴ级土地适宜自然保护区、林业、放牧

D.Ⅶ级土地所适宜的利用范围最大

2.美国Ⅰ、Ⅱ级土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部地区B.西南部地区

C.中部地区D.阿拉斯加州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图示反映Ⅶ级土地所适宜的利用范围最小。

第2题,Ⅰ、Ⅱ级土地的生产力较高,基本上适合各类农业生产,说明应是地势较平坦,且土壤较肥沃处,只能是美国的中部地区。

因为美国的西北部和西南部主要是山地,不符合要求。

而阿拉斯加州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可能满足各类农业发展。

故只有C正确。

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虎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河流冰封期长,有春汛

B.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较短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虎林市天蓝、地绿、水清,其出产的大米具有晶莹剔透、口感香甜、营养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