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186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届高三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2019届高三10月统一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主要考查《必修一、二、三》和《选修》中的“明清—1919年”部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4.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Qing”。

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2.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

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明清儒学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

“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

”黄仁宇意在强调:

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朱熹以“格物致知”形成新儒学D.王阳明以“致良知”的修为发展儒学

4.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

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5.《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

《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

“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

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这说明

A.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6.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

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风俗实现近代化B.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

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7.明末清初,中国在引进西方大炮的同时,也引进了”开花炮弹”技术,然而这种技术为御林军所专用,久不使用,不但统治者忘记了,主持海防的林则徐也不知”开花炮弹”为何物。

这反映出

A.鸦片战争失败根源于武器落后B.清政府的国防技术水平比较低下

C.清朝统治者对军事技术的轻视D.工业技术落后对军事装备的制约

8.《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

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

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

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C.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9.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

“……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强烈的反帝情绪B.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D.正确认识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10.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

“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

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

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

”材料说明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11.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12.观察《格致汇编》书影(右图),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A.清政府积极倡导国人向西方学习

B.“格物致知”仍是清末主流思想

C.当时维新思想得到较广泛的传播

D.国人对西方近代科学已有所接触

13.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C.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14.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D.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

15.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促使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开始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C.使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最终完成

D.促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

16.黄仁宇说:

“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

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

”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身份B.清朝祖制C.宗法制度D.性格怯懦

17.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总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总局

支出项目

金额(两)

占总计百分比

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

2048433

12.78

华洋工匠工食

4209619

26.26

购买机器

1055143

6.58

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

7934732

49.50

购买军火

720745

4.50

译书及办舆图经费

61117

0.385

——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管理上体现以洋为师特点

C.所生产产品主要投向市场D.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

18.下图是1895~1911年间中国某项统计数据的变化轨迹,据此可知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19.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初,满、蒙、汉等许多民族代表和社会团体先后发出通电和呈文,表示共同努力“造五大族之幸福,建中华民国之新猷”。

这表明当时社会

A.要求践行三民主义B.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C.认同新生民族国家D.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20.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

这些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

据此,我们可以肯定

  A.征文评委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B.应征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C.获奖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D.当时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

21.有学者认为,晚清时期的买办,主要是为外商采办伙食与用品,或为外国商馆管理内部事务,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买办的出现远远早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上述材料反映出

A.买办是中国社会走向殖民地化的帮凶B.买办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买办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出现的条件D.中国人普遍以充当买办为荣耀

22.如图所示,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

这说明

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大罢工次数示意图

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很尖锐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23.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

“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

”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理性学习西方文明

C.摒弃儒家伦理道德D.发展教育改造国民

24.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

“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

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

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三民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增强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第Ⅱ卷(主观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部分。

其中第25小题(必做题)25分,第26小题(必做题)12分,第27、28两个小题(选做题)均为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

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

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

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

到18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

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

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

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褪。

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

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

“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