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754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docx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docx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分布数据信息

  一、人口行政区划分布

1898—1932年,哈尔滨人口区划分布主要为两大地区:

一是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部分,

1920年之后改为东省特别区第一区,包括老哈尔滨(香坊)、新市街(南岗)、埠头(道里)

等地区和1907年沙俄强行建立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地区,1926年之后的哈尔滨特别市和

哈尔滨市;二是傅家甸,包括以后的滨江县、滨江市。

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在这两大地区基本

上是各占一半。

其后,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部分人口增长稍快,傅家甸人口增长稍慢。

1911

年哈尔滨总人口为99731人,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部分人口为46258人,占总人口的46.55%,

傅家甸人口53113人,占53.45%;1931年哈尔滨总人口为331019人,哈尔滨市和哈尔滨特别

市人口为189485人,占总人口的57.24%,傅家甸人口为141534人,占42.76%。

  1933—1948年,哈尔滨市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

1933年7月,日本统治者把原哈尔滨地区的哈尔滨市、哈尔滨特别市、吉林省滨江市、黑龙

江省松浦市统一起来,并扩大了一部分地区,建立了“大哈尔滨市”,并按自然地形划分为

13个区,1938年7月市区区划做了调整,全市划为10个区,1943年12月增设了平房区。

在这

一时期,傅家甸区(1938年分为西傅家区和东傅家区)的人口数量始终占各区的首位;1934

年占全市总人口的36%,1943年占29.2%。

其次是埠头区,1934年占全市总人口的13%,1943

年占11%。

人口最少的是松浦区,1934年占总人的2.5%,1943年占3.9%。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8年,市区区划确定为7个

区:

道里、道外、南岗、太平、香坊、动力、平房,1963年恢复滨江区,1972年又撤销。

后,直到1990年区划再未变动。

  道里区,1949年为24907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73%,居各区之首;1990年为639727

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63%,居七区中的第二位。

道外区,1949年247758人,占全市总人

口的31.56%,在各区中居第二位;1990年为38877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75%,在七区中

居第三位。

南岗区,1949年为12390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68%,居各区中的第三位;1990

年为70650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99%,在七区中居首位。

太平区,1953年为127748人,占

全市总人口的11.38%,1990年为32949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65%。

香坊区,1949年为66999

人,占总人口的8.53%,1990年为2884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0%。

动力区,1958年建区

时为8052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97%,1990年为31998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32%。

平房

区,1953年建区时为4039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0%,1990年为15416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5.45%。

  1949年末,全市人口78.5万人,其中49.7万人集中在道里、道外两个区,占全市总人口

的63.3%。

当时全市人口的中心在市区的北部、沿松花江南岸地区。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

规模经济建设,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南岗、香坊、动力、平房各区人口增长迅速,

全市人口中心南移。

1958年,道里、道外两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为45%,1978年继续下

降到38.8%,这时,哈尔滨市人口中心已转移到南岗、香坊、动力3区的交汇地区。

而且这一

人口重心转移尚在继续。

1990年道里、道外两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到36.4%,全

市6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市区的中部和南部。

  二、人口城、郊分布

1949年哈尔滨市城区人口685646人,占总人口的87.34%,郊区人口99409人,占总人口的

12.66%。

1990年,城区人口2392404人,较1949年增加1706758人,增长248.93%,占总人口

的84.62%,郊区人口为434703人,比1949年增加335294人,增长337.29%,占总人口的15.38%。

1949—1990年,哈尔滨市城区人口比重始终在81%以上,反映了传统城市城区人口比重大的特

点。

42年间城郊人口比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城区人口比重由87.34%降至84.62%;这主要

是由于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及返城,导致城区人口在一定幅度内波动。

  1990年全市城区人口在各区的分布状况是:

道里区553904人,占城区总人口的21.62%;

道外区324851人,占12.68%;南岗区682328人,占26.64%;太平区296729人,占11.58%;

香坊区268377人,占10.48%;动力区301176人,占11.76%;平房区134104人,占5.24%。

  1990年全市郊区人口在各区的分布状况是:

道里区116210人,占郊区总人口的27.06%;

道外区62587人,占14.57%;南岗区60226人,占14.02%;太平区59275人,占13.80%;香

坊区53970人,占12.57%;动力区50887人,占11.85%;平房区26297人,占6.12%。

三、人口密度

(一)全市人口密度

1949—1990年期间内,哈尔滨市的土地面积多次变更。

1949年为859平方公里,1953年

增长到1247平方公里,1959年陡增至2450平方公里,1960年又陡降至1334平方公里。

1981年

至1990年稳定在1636.7平方公里。

同期哈尔滨市人口密度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高。

哈尔滨市土

地面积1990年比1949年增长了90.54%,同期哈尔滨市人口从78.5万人增加到299.1万人,增

长了280.98%,是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的3.4倍。

1949年全市人口密度为914人/平方公里,1990

年为1827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增加了913人,增长了99.89%。

  

(二)城区人口密度

1952—1990年这段时期,哈尔滨市城区土地面积稳步增长,1952年为91.7平方公里,19

57年增加到101.2平方公里,1960年增加到138.3平方公里,1974年增加到152.3平方公里,1

981—1990年稳定在156.1平方公里。

39年间土地面积增加64.4平方公里,增长70.23%。

1952

年城区人口为83.17万人,1990年为239.24万人,增加了156.08万人,增长187.67%,是土地

面积增长速度的2.67倍。

1952年城区人口密度为9096人燉平方公里,1990年为15326人/平方

公里,每平方以里增加6230人,增长68.49%。

  (三)郊区人口密度

1952—1990年,哈尔滨市郊区土地面积多次变动。

1952年为767.3平方以里。

1953年增

长到1155.3平方公里,1959年陡增至2348.8平方公里,1961年又陡降至1195.7平方公里,1970

年又增至1401.7平方公里,1974年又降至1385.7平方公里,1981—1990年稳定在1480.6平方

公里。

39年间郊区土地面积增加了713.3平方公里,增长92.96%。

同期,郊区人口在波动中

增长,1952年郊区人口为10.74万人,1990年增长到43.47万人,增加32.73万人,增长304.78%,

是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的3.3倍。

郊区人口密度也在波动中增高。

1952年郊区人口密度为140

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294人/平方公里。

每平方公里增加154人,增长110%。

  (四)各区人口密度

1.各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全市7个区的人口密度是很不均衡的。

1953年人口密度最高的是

南岗区,为1479人/平方公里,最低的是平房区为412人/平方公里;1964年人口密度最高的

南岗区为2279人/平方公里,最低的是太平区为819人/平方公里;1982年人口密度最高的南

岗区为3072人/平方公里,最低的香坊区为1242人/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密度最高的仍是南

岗区为4061人/平方公里,最低的是道里区为1442人/平方公里。

在4个年度中,南岗区的人口

密度始终最高,其他区的顺序交错变动。

  7个区的人口密度都在增加。

道里区1953年的人口密度为520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1442

人/平方公里;道外区,1953年的人口密度为1113人/平方以里,1990年为1520人/平方公里;

南岗区1953年的人口密度为1479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4061人/平方公里;太平区1953年的

人口密度为512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1483人/平方公里;香坊区1953年的人口为433人/平

方公里,1990年为1517人/平方公里;动力区1953年的人口密度为1167人/平方公里,1990年

为2688人/方公里;平房区1953年的人口密度为412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1710人/平方公里。

7个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平房区,最慢的是道外区,前者是后者的8.6倍。

  2.各区城区人口密度哈尔滨市7个区之间,道外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历来是最高的。

1953年

道外城区人口密度为37349人/平方公里,1964年为41587人/平方公里,1982年为36044人/平

方公里,1990年为35979人/平方公里。

道里区城区人口密度居第二位,1964年为19726人/平

方公里,1982年为23343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27557人/平方公里;香坊区城区人口密度居

第三位,1982年为12308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14507人/平方公里;太平区城区人口密度居

第四位,1985年为10552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12312人/平方公里;南岗区城区人口密度居

第五位,1982年为8837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12184人/平方公里;动力区城区人口密度居第

六位,1982年为9341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11904人/平方公里;平房区城区人口密度最低,

1982年为8811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9718人/平方公里。

1990年道外区城区人口密度是平房

区城区人口密度的3.7倍。

  在7个区中,除道外区,其他6个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均在增长。

道外区城区,自1964年之

后,人口不断向其他各区迁移,因此城区人口密度不断下降,1990年比1982年下降9.18个百

分点。

  7个区各自的城区人口密度也很不均衡。

道外区的新兴街道,土地面积仅0.13平方公里,

居住着13373人,每平方公里为102869人。

地灵街道土地面积0.15平方公里,人口15008人,

每平方公里为100053人,超过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栅栏、天津人口密度最高的清和街道(

10万人/平方公里)、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长白街道(9.18万人/平方公里)。

振江街道每平

方公里仅7533人,是新兴街道人口密度十四分之一。

南岗区的邮政街道每平方公里43810人,

哈西街道每平方公里仅3383人。

其他区城区人口密度不均衡状况也都十分明显。

  3.各区郊区人口密度1982年全市郊区人口密度为296人/平方公里。

道里郊区人口密度为

250人/平方公里,道外郊区为309人/平方公里,南岗郊区为527人/平方公里,太平郊区为29

1人/平方公里,香坊郊区为244人/平方公里,动力郊区为363人/平方公里,平房郊区为205人

/平方公里。

其中道外、南岗、动力3个区郊区人口密度高于全市郊区人口密度。

南岗郊区人

口密度最高,是郊区人口密度最低的香坊区的2.2倍。

  1990年,各区郊区的人口密度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道里郊区为261人/平方公里,同

1982年比较每平方公里增加11人;道外郊区为255人/平方公里,比1982年减少54人;南岗郊

区为475人/平方公里,比1982年减少52人;太平郊区为275人/平方公里,比1982年减少16人;

香坊郊区为278人/平方公里,比1982年增加34人;动力郊区为481人/平方公里,比1982年增

加118人;平房郊区为329人/平方公里,比1982年增加24人。

其中南岗、动力、平房郊区人口

密度超过全市郊区人口密度(294人/平方公里)。

动力郊区人口密度最高,是郊区人口密度

最低的道外区的109倍。

1990年同1982年比较,各区郊区之间人口密度的差距在缩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