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619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docx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docx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

医学心理学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1月第29卷第1期总第348期

 34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Jan2008,Vol.29,No.1,TotalNo.348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

丁建略①

摘要:

霍妮以真实自我的理论预设为起点,通过对真实自我健康成长过程的自我实现模式的分析,完成了真实自我实在性

的论证。

真实自我有机地连贯了霍妮对自我异化的分析和对自我实现的探讨,构成了霍妮自我理论的核心基础。

霍妮的

真实自我思想,由于抛弃了传统精神分析的人性观,历史性地获得了当代心理学家的积极响应。

关键词:

霍妮,自我,真实自我,当代响应

中图分类号:

R-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772(2008)1-0034-03

HorneyanSelf2theoryandItsContemporaryResponse DINGJian2lue.DepartmentofSocialPsychology,JilinUniversi2

ty,Changchun130012,China

Abstract:

Settingrealselfasthetheoreticalstartingpointpreviously,Horneyaccomplishedthereasoningabouttherealityof

realselfbyelaboratingthemodelofself-actualization.Realselfbecomesthehard-coreconceptofherself-theoryfor

makingtheanalysisofself-dissimilationandthediscussionofself-actualizationcoherewitheachother.Honey’sthinking

ofrealself,abandoningtheclassicalpsychoanalysisperspectiveofhumanity,historicallyreceivestheactiveresponsesfrom

thecontemporarypsychologists。

KeyWords:

Horney,self,realself,contemporaryresponse

  卡伦·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之一,也是最受忽视的精神分析学[1]。

霍妮的思想在1967年其《女性心理学》一书出版后才逐渐得到

它应有的关注。

虽然霍妮思想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精神分析界

的热点问题,然而,对霍妮的自我理论却鲜有系统的研究。

时,自我又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范畴[2]。

因此,对霍妮的自我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考察当代精神分析发展对其的响应,不仅对于深刻理解霍妮的深邃思想大有裨益,而且对于把握霍

妮之于精神分析乃至整个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贡献亦颇有价值。

1 自我异化逻辑

霍妮是在对神经症的理论建构过程中开始逐渐展现其自我

理论。

霍妮曾说过,“神经症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的问题”[3]。

可以说,霍妮是在神经症理论建构过程中实现其自我异化理论建

构的。

霍妮的自我异化理论建构,既是出于霍妮建构神经症理

论的理论需要,同时又是霍妮神经症理论的本质表达。

霍妮认为,儿童成长的不良人际环境使儿童产生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迫使儿童采取相应的人际防御策略去缓解它们:

或对

抗他人、或迎合他人、或远离他人[4]。

在霍妮看来,人际防御策略不是儿童自发确立的行为与情感方式,是“为了应对”无法忍受的基本焦虑而被迫确立的,其代价是疏离了真实自我(real

self)———一个本可以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的可能自我。

三种人际防御策略是相互冲突的,这迫使儿童把某种人际策略确立为主导倾向。

主导倾向的确立并没有给个体带来宁静的内心世界,压抑的非主导倾向并没有消失,冲突依然存在。

主导倾向和非主导倾向之间的冲突导致的人际障碍及随之相伴的内心分裂、无力感等痛苦体验,迫使个体转而向内寻求人格的整合力量。

理想化自我便是这一无意识心理努力的结果。

理想化自我借助想象力的帮助,把三种性格倾向整合进理想化形象的三个层面里,看成是丰富心灵的几个和谐部分。

理想化自我遮

①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 吉林长春 130012

蔽了内心冲突和内心分裂,使个体获得基本生活赖以维持的统

一感和身份感,并在内心营造一种力量和意义的假象。

完美无暇的理想化自我使得个体在内心感到强烈的骄傲,

个体开始按照理想化自我的完美标准来衡量一切,形成了霍妮

称之为的“骄傲系统”。

当现实自我无法达到理想化自我的“应

该”(Shoulds)时,就会产生自我憎恨并形成被鄙视的自我。

被鄙

视的自我是理想化自我无法容忍的,个体通过加强对理想化的

认同来达到统一,而进一步的自我赞美只会产生更进一步的自

我憎恨,两者之间形成一对不断恶性循环的冲突。

为了消除现实自我的“无能”,个体启动了以行为和想象来

实现理想化自我的神经症努力,即霍妮所谓的追求荣耀的过程。

至此,理想化自我成为各种动机、意愿的动力来源,使原本趋向

于实现真实自我的自我实现力量从此趋向于追求实现理想化自

我。

然而,理想化自我是各种冲突品质的组合,是不可能实现

的,个体在实现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中完全的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自我异化的最终结果是个体形成了自我异化自足系统。

我异化自足系统是一种与真实自我完全不同的引导生活的方

式。

前者以自我憎恨与自我赞美为动力均衡,以追求荣耀为动

力诉求。

后者以真实自我为动力来源、以自我调整和自我鼓励

为动力均衡,以实现潜能为动力诉求。

由此可见,自我异化自足

系统是一种完全违背健康成长的引导生活的方式,正是在这一

意义上,霍妮把自我异化自足系统作为神经症的判断依据。

2 从自我异化到自我实现的理论脉络

霍妮关于自我异化的理论阐述要想成立,逻辑上要求霍妮

对神经症之前那种本可以健康成长的、未异化的潜能状态做出

必要而充分的理论解读,否则霍妮的自我理论就是空洞。

这一

理论需要的直接理论努力后果便是“真实自我”概念的建构。

然而,真实自我概念并不是霍妮在理论建构之初就已经完

成的理论论证,因此,在霍妮的著作中,霍妮对真实自我的概念

表述前后不一,甚至在其著作《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的一章中先

后多次对真实自我进行不同的概念表述。

当代霍妮研究专家、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丁建略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1月第29卷第1期总第348期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Jan2008,Vol.29,No.1,TotalNo.348 35

精神分析学者Paris曾坦言,真实自我是霍妮理论中最重要的概

念,也是最不清楚的概念,它显得很模糊、很神秘、很费解[5]。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真实自我概念是

霍妮一种反推式的理论预设,对于该概念的内涵霍妮自身并没

有做到自觉的把握。

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霍妮在《神经症与人的

成长》中频频援引詹姆斯关于精神自我的论述,试图通过借用精

神自我的概念来明确其真实自我的概念内涵。

霍妮甚至指望别

人来归纳她提出的真实自我的思想[6]294。

另一方面是因为Paris

没有把真实自我概念置于整个神经症理论背景下来把握。

对于概念内涵的把握只有把概念置于理论的逻辑链条中才

能做到真正恰当的把握。

因此,对真实自我的核心内涵的把握,

只有把真实自我放在整个神经症理论逻辑中才能实现。

Paris

BJ.也曾提到,霍妮真实自我概念的内涵必须从霍妮关于自我

异化的阐述中推测出来[6]286。

霍妮关于自我异化的理解显示:

人际防御策略使个体无法以真实的情感来引导生活,即霍妮所

谓的“疏离了真实自我”,其结果是个体的所有动机、意愿、情感

不再是其自然本性的表达,扼杀了行为和情感的自发性,使行为

和情感内置了反应性和强迫性,并最终在神经症驱力的驱使下

个体走向了与实现真实自我完全相悖的异化成长模式。

这一理

论逻辑暗示,与真实自我疏离意味着自发性的丧失,真正自我是

人自发的真实情感健康成长的意愿源泉。

因此,自发性是真实

自我的本质内涵,这一点霍妮本人从未在其著述中做过明确的

表述。

霍妮以真实自我的本质内涵是自发性为思想背景,以行为

和情感自发性的丧失的动力学过程为线索,动态的分析了以疏

离真实自我为起点的整个自我异化成长过程。

然而分析的科学

性完全依赖于真实自我预设的有效性,即真实自我的实在性,而

真实自我的实在性只有通过对真实自我健康成长图景的阐述才

得以展现,这就在理论上要求霍妮对真实自我健康成长做出充

分的理论关照。

霍妮对真实自我健康成长的探讨集中在真实自我成长的必

要条件和现实可能两个方面上。

在霍妮看来,真实自我是一种

本可以实现的“潜能状态”,是一个可能的自我。

它的实现依赖

良好的外部环境。

霍妮认为,真实自我健康成长需要一些必不

可少的条件,它们是:

能使儿童自由表达真实情感和想法的温暖

的氛围;对儿童需要的善意满足;与周围人愿望和意志的良性摩

擦。

上述这些条件能保证儿童在依赖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

又不为社会的“应该”价值导向所扭曲,仍以自发的情感和行为

来引导自己的生活。

惟有如此,才能保证真实自我成为个体健

康成长的动力核心,使个体所有与生俱来的建设性力量都趋向

于实现真实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潜能,即霍妮所谓的自我

实现。

霍妮坦言,真实自我健康成长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在

现实中是十分罕见的。

这是因为基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文化充斥

了太多的对人的“应该”的要求。

这些应该是基于竞争文化对个

人的病态要求,它忽视了个体独特的生活境遇,而且往往以完美

标准、成长规范的形式出现,迫使人牺牲自发性去满足“应该”的

标准。

当人按照“应该”的方式去行事时,人就无法展现其真实

的愿望和真实的感受,其结果是扼杀了人的自发性,人就被异化

了。

3 霍妮自我理论的当代响应

霍妮以真实自我为基础,展开了异化成长模式和健康成长

模式的分析。

这预示着,真实自我是儿童身上存在的一种原生

态(stateofunintegration),它既可以因父母的不良养育被疏离

而不健康的成长,也可以因父母的良好养育行为被实现而健康

的成长。

霍妮的这一自我立场获得了当代心理学家的积极响

应。

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温尼科特,基

于大量的临床母婴咨询经验,认为个体在出生的时候就在一个

自我(国内许多学者把客体关系学派的self概念翻译或自体,本

文认为自体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故本文把self译作自我)的存

在,这个自我受外部促进性环境(主要是母亲)的影响会逐渐成

长和发展。

温尼科特用“够好的母亲”这一术语来描述母亲对婴

儿需要的良好满足。

“够好的母亲满足婴儿的全能感,并在一定

程度上理解这种需求,她反复地这样做。

通过母亲对婴儿全能

要求的执行,婴儿弱小的自我获得了力量,一个真我(trueself)

开始具有生命”[7]。

持续的够好的养育行为使真我得到进一步

的确立。

真我的健康发展,使个体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鲜活生

命力的人。

一个不够好的母亲就会使儿童发展出了假我。

假我

的发展,使婴儿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

隔离,隐藏了真我,其后果重则使个体生命严重缺乏行动力、过

着毫无意义的空洞的生活,轻则出现社会适应障碍。

自身心理学创始人科赫特认为,初生婴儿在出生头几个月

内的亲子间的互动会促使婴儿产生核心自我(nuclearself)[8]。

科赫特认为,核心自我的两极———抱负心和理想,它们之间存在

一定的紧张状态,即,无所不能的抱负心和完美无缺的父母意象

会因为婴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冲突,因此,科赫特认为儿童的

人格发展需要来自父母的适宜挫折。

父母对儿童需求的适宜挫

折会导致“无所不能”的婴儿将一部分自恋能量(抱负)转移,同

时遗弃部分关于父母的完美意象(理想),从而发展出一个现实

而独立的核心自我。

科赫特认为,核心自我的两极———抱负和

理想是人格的核心基础,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源,抱负推动、促进

着人格的发展,理想引导、规范着人格的发展[9]。

如果亲子互动

良好,核心自我就会发展成内聚的、具有活力的、功能健全的人

格。

然而,当父母不能给予适宜挫折,或者不能满足婴儿的原初

自恋需求,或者不能促进婴儿理想的形成,个体就会形成分裂

的、衰弱的、功能混乱的人格。

当今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霍纳认为,儿童存在一个先在本性

(intrinsicnature)[10]。

如果先在本性和儿童成长环境之间存在

良好拟合,就会促进儿童先在自我的发展,并使其成长为健康的

人。

如果先在本性和儿童成长环境之间存在糟糕的拟合,儿童

就可能发展成神经症、人格障碍甚至精神错乱的人。

虽然温尼科特、科赫特、霍纳三位精神分析学家和霍妮并不

存在学派传统上的关系,但是,无论是温尼科特关于真我、还是

科赫特关于核心自我、抑或霍纳关于内在自我的论述,都与霍妮

的自我理论呈现出几乎一致的判断,即,儿童存在一种可好可坏

的自然本性,它既可以因父母的不良养育行为而扭曲,也可以因

父母的良好养育行为而健康的成长。

他们对自我的一致判断让

很多心理学家感到吃惊,甚至有学者认为,科赫特的理论就是霍

妮理论的历史翻版[11]。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之间的这种一

致不是后来精神分析家有意的模仿,也不是后来精神分析学家

对霍妮的思想抄袭,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是基于

霍妮对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人性观的抛弃。

霍妮自1932年从德国移居美国以后,接受了新文化影响而

意识到,弗洛伊德的人性判断是人性恶,具有强烈的生物决定论

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丁建略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1月第29卷第1期总第348期

 36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Jan2008,Vol.29,No.1,TotalNo.348

倾向,对人性持有过分悲观的态度。

霍妮不仅强烈的批判、而且

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性观基础,并明确了人类具有潜

能的人性善观。

霍妮秉持的人性善观是在精神分析框架下的一种全新的理

论立场,其直接理论后果及现实后果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霍

妮抛弃了弗洛伊德基于人性恶判断而发展出来的“id-ego-su2

perego”的理论范式,用self来替代传统精神分析的ego概念[12]。

霍妮对系统精神分析核心概念ego的否定,使得她一直不被传

统精神分析界接受,从而长期被忽视。

其二,因为强调潜能,环

境对人的成长影响的重要性获得提升,并随着其理论的不断深

入而发展成为社会文化视角。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霍妮一直

被公认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

正是因为霍妮的这一全新的自我立场,使得她成为后精神

分析发展中的自我运动(selfmovement)的先驱[13],也正因为如

此,在精神分析不断重视成长环境、不断修正重大理论缺陷的发

展历史中,霍妮的自我理论历史性地获得了当代精神分析心理

学家的积极响应。

参考文献

[1] SmithWB.KarenHorneyandpsychotherapyinthe21stcentury

[J].ClinicalSocialWorkJournal,2007,35

(1):

57.

[2]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92-

493.

[3] HorneyK.Neurosisandhumangrowth[M].NewYork:

Norton.

1950:

374.

[4] 丁建略.霍妮神经症理论述评[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28(6):

43-46.

[5] ParisBJ.KarenHorney’svisionoftheself[J].AmericanJournal

ofPsychoanalysis,1999,59

(2):

157.

[6] ParisBJ.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M].方永德,译.上海:

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7.

[7] WinnicottD.Thematurationalprocessandthefacilitatingenviron2

ment[M].London:

HogarthPressandtheInstituteofPsych-A2

nalysis,1965:

145.

[8] KohutH.Howdoesanalysiscure?

[M].Chicago:

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1984:

48-50.

[9] 蔡 飞.自身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新范式[J].南京师大学报,2000

(4):

84.

[10]HornerAJ.Theintrinsicself[J].AmericanJournalofpsychoa2

nalysis,1994,(54):

360-361.

[11]DanielianJ.KarenHorneyandHeinzKohut:

Theoryandthere2

peatofhistory[J].AmericanJournalofPsychoanalysis,1988,

(1):

6-12.

[12]葛鲁嘉,陈若莉.文化困境和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

[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35.

[13]PaulHA.Currentpsychoanalyticparadigmcontroversy:

AHor2

neyanperspective[J].AmericanJournalofPsychoanalysis,1985,

(3):

230-232.

作者简介:

丁建略(1978-),男,浙江金华人,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讲

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05级博士生,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07-09-05

修回日期:

2007-12-05(责任编辑:

赵明杰)

·公告·

恒发(中国)医疗有限公司就成为本刊协办单位与本刊签定协议

  恒发(中国)医疗有限公司是美国EVERICHINVEST2

MENTGROUP,INC在国内投资的独资公司。

该公司鉴于《医

学与哲学》杂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的盛誉和影响,主动与本刊

协商,愿意成为本刊的协办单位。

经过多次协商,双方达成协办协议。

恒发(中国)医疗有限

公司愿意成为《医学与哲学》协办单位《,医学与哲学》愿意为新

的医学理论提供研究阵地并为恒发医疗有限公司提供广告宣传

平台。

2007年12月1—2日,恒发(中国)医疗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诚先生专程来到大连,出席“关于协办《医学与哲学》杂志的合

同”的签字仪式。

签字仪式于12月1日在大连瑞士酒店举行。

大连医科大学校长唐建武教授、《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杜治政

教授和副主编赵明杰教授、恒发(中国)医疗有限公司董事长许

诚先生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从2008年起《医学与哲学》人文社

会医学版和临床决策论坛版改为80克铜版纸彩色印刷,增加的

印刷费用全部由恒发(中国)医疗有限公司资助。

附:

恒发(中国)医疗有限公司简介

  恒发(中国)医疗有限公司是美国EVERICHINVEST2

MENTGROUP,INC在国内投资的独资公司。

公司致力于将

医疗健康产业创办成为一个彰显人道的事业,将“提高全人类

的生命健康质量”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

恒发医疗以“许氏定律”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全球的医疗改

革。

通过将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成功

地创建了“四元医学”。

运用四元互动的原理,建立了以“体

质—熵流—意识—生态”为中心的四元医学模式。

恒发医疗以独创的理论为指导,拥有多项世界一流的专利技

术,推行全新的“四元医学”,在全球范围内建设以“四元医疗模

式”为中心的连锁医院。

公司以生命管理预防第一;就医过程诊

断第一;治疗过程方法第一;服务过程质量第一作为连锁医院的

管理模式。

通过全球互动系统,实现“患者—医生—医疗机构—

政府部门”间的平衡互动,以“预防疾病和准确诊疗”为核心,针对

每个生命的独特性进行全方位立体的生命全程管理。

公司与联合国相关组织、世界各大著名医学院、国际一流

科研机构、全球金融机构及各级政府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合作关

系,凭借丰富的社会资源网络,不断发展,为全球提供一个崭新

的医疗模式,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辉煌的贡献。

该公司董事长许诚先生,1962年生于上海,现定居美国休

斯敦,于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

大学、德州大学进行多年的学术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自

然科学、物理学、经济学、医学。

现任中国新经济控股集团、恒

发(中国)医疗有限公司董事长,世界自然医学研究院院长。

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