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总结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201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总结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总结上.docx

《中医诊断学总结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总结上.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总结上.docx

中医诊断学总结上

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一、绪论

1.四诊、(2008.15)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四诊:

症状:

患者对痛苦或不适的自我感受(主观感觉),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

体征:

是指医生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得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征像,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

症:

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为症状,简称为“症”

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出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辨证:

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2、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通过诊察其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

(二)见微知著:

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三)以常衡变: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3、基本法则: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表1-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战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①论述了望神、察色、观行、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

②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的整体观;

③体现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④为中医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

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西汉

淳于意(仓公)创诊籍

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

西晋

王叔和《脉经》

分述三部九侯,寸口,24种脉象,(1995.20)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

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

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

南齐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1993.14)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995.14)

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1997.14)

陈无择(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南宋

施发《察病指南》(2005.15)

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崔嘉彦《子虚脉决》

以浮沉迟数为纲,28脉。

敖继翁《点点金》《金镜录》

分12图,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舌诊专著,后经元代.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金元之世

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

对脉学颇有贡献

滑寿《诊家枢要》

为脉诊的专著,载脉30种

刘昉《幼幼新书》

记载了小儿指纹诊法,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指纹诊法文献。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首先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1999.14)

(1)张介宾(张景岳)

《景岳全书》

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述,对后世的影响甚大

(2)李时珍(李濒湖)

《濒湖脉学》

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

(3)李中梓(李士材)

《诊家正眼》

脉象28种(1991.11)

(4)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

属于明代医家所著:

(1)

(2)(3)(4)(2007.162)

清代

李延昰(shi)《脉诀汇辨》

脉诊的著作

周学霆《三指禅》(1998.19)

徐灵胎《洄溪脉学》

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

张登《伤寒舌鉴》

载有120图

舌诊专著

梁玉瑜《舌鉴辨正》

载有149图

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

林之翰《四诊抉微》(19994.14)

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

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

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汪宏《望诊遵经》

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从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辨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是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喻嘉言《寓意草》

是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2005.15)

近现代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陈泽霖《舌诊研究》

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证素辨证学》

表2-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温热病)

类别

朝代

医家与著作

成书特点

温热类

疾病

吴又可《瘟疫论》

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薛生白《湿热条辨》

余师愚《疫疹一得》

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立三焦辨证。

王孟英《温热经纬》

传染病

诊疗

卢之颐《痎疟论疏》

专述疟疾之常症与变症的证治

《时疫白喉提要》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专论白喉的著作

《麻科活人全书》

《郁谢麻科合璧》

《麻证新书》

《麻症集成》

论述麻疹的专著

王孟英《霍乱论》

罗芝园《鼠疫约编》

对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辩证有较详论述。

第一章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

“神”:

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认得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原理:

神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

表3-望诊(得神、少神、失神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临床表现

意义

得神

又称“有神”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肌肉不削,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

1.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表现。

2.若病而有神:

脏腑功能不衰,正气未伤,病多轻浅,预后良好。

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

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少华;肌肉松弛,倦怠无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食欲减退。

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所致。

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的患者;素体虚弱者,平时亦多出现少神。

失神

又称“无神”

①精亏神衰而失神

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或目翻上视;面色晦暗无华,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大肉已脱,动作失灵;寻衣摸床,撮空里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提示人体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后不良。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②邪盛神乱而失神

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jian)肢厥;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二便闭塞。

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内扰神明;

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所致。

皆属病情危重。

表6–望诊(假神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临床表现

意义

①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意识转佳,语言不休,想见亲人。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

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常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②本已目光晦滞,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

③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quan)红如妆。

(2012.15)

④本已久病卧床,却忽思下床活动

⑤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而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表7–望诊(神乱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分证

临床表现

意义

焦虑恐惧

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悸不宁,或恐惧胆怯,不敢独处一室。

(1)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2)可见于脏燥。

狂躁不安

表现:

狂妄躁动,呼笑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甚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行不休,力逾常人。

(1997.17)

多属阳证。

(1)多由因暴怒气郁化火,炼津为痰,痰火扰乱神所致。

(2)常见于狂病。

淡漠痴呆

表现:

神识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多属阴证。

(1)多由忧思气结,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2)常见于癫病或痴呆。

猝然昏倒

表现:

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1)①多先天禀赋有关;②或因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所致。

(2)常见于痫病。

二、望色

(1)颜色:

颜色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动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2)光泽:

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3)气与色相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

表8–望诊(《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内伤杂病)

面部名称

所候脏腑

面部名称

所候脏腑

现用名称

《灵枢·五色》名称

现用名称

《灵枢·五色》名称

庭(颜)

首面

鼻尖

肝下(面王、准头)

眉心上

阙上

咽喉

鼻翼旁

面王以上

小肠

眉心

阙中(1995.15)

鼻翼

方上

鼻根

下极(阙下、山根)

颧骨下

中央

大肠

鼻柱

直下(下极之下、年寿)

挟大肠

鼻柱旁

肝左者

人中

面王以下

膀胱、子处

 

表9–望诊(《素问·刺热》面部分候五脏法——外感热病)

面部部位

额部

鼻部

左颊

右颊

颏部

脏腑定位

心(2001.14)

脾(1996.16)

表10–望诊(常色与病色的鉴别要点)

常色

总特点

明润含蓄

分类及特点

主色

(1)特点: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黄色人种)

(2)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

客色

(1)特点:

可因气候、地域等发生变化。

(2)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

病色

总特点

①晦暗枯槁②或暴露浮现

分类及特点

善色

(1)光明润泽——“气至”

(2)多见于新病、轻病,其病易治,预后较好。

恶色

(1)枯槁晦暗——“气不至”

(2)多见于久病、重病,其病难治,预后不良。

【补】:

对病人面色的观察,首先应注意鉴别:

善色和恶色(1998.17)

表11–望诊(病色交错内容)

五脏

正色

正病

病色交错

附注

色生病

吉中之顺

病生色

吉中小逆

病克色

凶中之顺

色克病

凶中之逆

1.相生为吉,顺证。

色生病为吉中大顺

病生色为吉中小逆

2.相克为凶,逆证。

病克色为凶中之顺

色克病为凶中之逆

赤(1993.16)

赤(1995.16)

白(1992.141997.16)

表12–望诊(面色归纳表)

五色

五脏

常色面色(2008.87

平人

病人

有华无病

无华将病

有华主生(善色)

无华病危(恶色)(1993.152008.88)

以缟裹绀

如苍璧之泽

如蓝

如翠羽

如草兹(枯草)

以缟裹朱

如白裹朱

如赭

如鸡冠

如衃pi血

以缟裹栝蒌实

如罗裹雄黄

如黄土

如蟹腹

如枳实

以缟裹红

如鹅羽

如盐

如豕shi膏

如枯骨

以缟裹紫

如重漆色

如地苍

如乌羽

如炲tai(锅底)

表13–望诊(五色主病)

病色

主病

证型

临床表现

赤色

(1)主热证。

(2)亦可见于真寒假热的戴阳证。

实热证

满面通红、目赤

阴虚证

午后两颧(quan)潮红

戴阳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赤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

白色

(1)主虚证

(包括气虚、血虚、阳虚)

(2)寒证

(3)失血

(4)夺气(2007.18)

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面色发白

1.气血不足;

2.失血患者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

阳虚寒证

面色晄白

阳虚水泛

晄白虚浮

1.伴大出血—脱血;

2.伴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阳气暴脱之亡阳证;

3.阴寒内盛,血行凝滞。

面色苍白

黄色

(1)主脾虚;

(2)湿证

(脾胃气虚证、脾虚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胆湿热证——2012.131)

1.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不足;

2.湿邪内蕴、脾失运化。

面色发黄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面色:

萎黄

脾虚湿蕴

面黄而虚浮者(2013.16)

黄疸

(一身俱黄)

黄而鲜明如橘皮者,称阳黄,湿热蕴结;

黄而晦暗如烟熏者,称阴黄,寒湿困阻。

青色

(1)主寒证

(2)气滞

(3)血瘀

(4)疼痛

(5)惊风(1996.17)

1.寒邪凝滞;

2.气滞血瘀;

3.疼痛剧烈;

4.筋脉拘急;

5.热盛动风;

等致脉络阻滞,血行不畅。

青色

阴寒内盛、疼痛剧烈

面色淡青或青黑

如:

寒滞肠胃

心阳不振、心脉闭阻

常见于胸痹、真心痛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

1.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2.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

肝郁脾虚、血瘀水停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2003.15)

可见于鼓胀或胁下癥积者。

1.惊风

2.欲见惊风之象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1998.16)

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妇女面色青(2002.129)

黑色

(1)主肾虚

(2)寒证

(3)水饮

(4)血瘀

(5)剧痛(1993.1292012.16)

1.肾阳亏虚;

2.剧痛

面色发黑

肾阳虚(2003.96)

面色黧(li)黑晦暗(2003.96)

肾阴虚(2003.95)

面色黑而干焦(2003.95)

1.肾虚水饮内停,

2.寒湿带下

眼眶周围发黑(1999.129)

血瘀

面色紫暗黧黑,伴有肌肤甲错者

表14–望诊(望色十法)

(1)浮沉分表里;

(2)清浊审阴阳;

(3)微甚别虚实;

(4)散抟(tuan)辨久新;

(5)泽夭测成败

表现

面色浮显于皮肤之外

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

面色清明,其色舒

面色浊暗,其色惨

面色

浅淡

面色

深浓(2007.80)

面色疏散,其色开

面色壅滞聚结,其色闭

面色

润泽

面色

枯槁(1991.122007.81)

主病

表证

里证

阳证

阴证

虚证

实证

主新病或病邪将解

主久病或病邪渐聚

精气未衰,病轻易治

精气已衰,病重难医

转归

(1)面色由浮转沉,是邪气由表入里;

(2)由沉转浮,是病邪自里达表。

(1)面色由清转浊,是病从阳转阴;

(2)由浊转清,是病由阴转阳。

(1)面色由微转甚,是病因虚而致实;

(2)由甚转微,是病由实而转虚。

(1)面色由抟转散,是病虽久而邪将解;

(2)由散转抟,是病虽近而邪渐聚。

(1)面色由泽转夭,是病趋危重;

(2)由夭转泽,是病情好转。

表15–望诊(肥胖与消瘦)

病名

临床表现

肥胖

胖而能食,为形气有余;胖而食少,为形盛气虚

病因:

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

“肥人多痰”、“肥人多湿”

消瘦

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1994.16)

形瘦食少,为中气虚弱

病因:

脾胃虚弱,气血亏虚

“瘦人多火”

《内经》所谓“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为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2004.14)

表16–望诊(动静姿态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形态

临床表现

意义

坐形

坐而仰首

哮病、肺胀、气胸,痰饮停肺、肺气壅滞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

体弱气虚

但坐不能卧,卧则气逆,(1997.81)咳逆倚息

肺胀(1992.15),心阳不足,水气凌心,肺有伏饮

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

精神衰败

卧式

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

阴证、寒证、虚证

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

阳证、热证、实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

实热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

虚寒证

但卧不能坐,坐则眩晕,不耐久坐

气血俱虚(1997.82),肝阳化风

坐卧不安

烦躁,腹满胀痛

立姿

站立不稳,其态似醉常并见眩晕者

肝风内动,脑有病变

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依靠它物支撑

气血虚衰

站立(或坐)时常以两手扪心,闭目不语

心虚怔忡

以两手护腹,俯身前倾者

腹痛

形态

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

腰腿病

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

脘腹痛或心痛

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

肝风内动,筋骨受损,脑有病变

表17–望诊(囟门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临床表现

意义

囟填

囟门突起

实证。

(1)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

(2)颅内水液停聚。

【2006.115突起原因:

(1)

(2)】

但小儿在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囟陷

囟门凹陷

虚证。

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

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解颅

囟门迟闭

肾气不足,发育不。

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五迟”

前囟呈菱形,12—18个月闭合;(2009.28)后囟呈三角形,出生后2—4个月闭合

表18–望诊(头发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意义

临床表现

发黄

精血不足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

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

疳积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

发白

肾虚

伴耳鸣、腰酸

劳神伤血

伴失眠、健忘

不属病态

因先天禀赋所致

脱发

血虚受风

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1994.17)

肾虚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眩晕、健忘、腰膝酸软

血热化燥

头皮发痒、多屑、多脂

表19–望诊(面形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面形

病证

临床表现

意义

面肿

水肿

面部浮肿,皮色不变

抱头火丹

颜面红肿,色如涂丹,焮(xin)热疼痛

风热火毒上攻

大头瘟

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甚,目不能开

腮肿

痄腮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及压痛者。

外感温毒之邪所致。

多见于儿童

托腮痈,

发颐

若颐颌部肿胀疼痛

阳明热毒上攻

腮腺肿瘤

耳下腮部出现肿块,不红不热

面削颧耸

面脱

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颊部凹陷

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耗竭所致,多见于慢性病的危重阶段

口眼斜

口僻

突发一侧口眼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斜

风邪中络

中风

口眼斜兼半身不遂

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

表20–望诊(特殊面容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临床表现

意义

惊怖貌

面部呈现惊悚恐惧状

①小儿惊风、客忤(wu)以及癫病、瘿气等。

②狂犬病:

常因闻高声或见水而引发时。

苦笑貌

面部呈现无可奈何的苦笑样

破伤风:

面部肌肉痉挛所致。

五轮学说出自《灵枢·大惑论》

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瞳孔属肾,称为水轮。

表21–望诊(目形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临床表现

意义

补充

表22–望诊(目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临床表现

意义

补充

瞳孔缩小

1.

(1)肝胆火炽,

(2)或劳损肝肾,虚火上饶所致。

2.吗啡、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瞳孔散大

(1)肝胆风火上扰之绿风内障(1998.81)

看款来来来)

(2)杏仁、麻黄、曼陀罗中毒以及某些西药所致的药物性瞳孔散大。

(3)肾精耗竭,危重患者,濒死前的征象之一。

(4)温热病热极生风、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一侧逐渐放大)

目睛凝视

(1)多属肝风内动,常有神昏、抽搐等,属病重

(2)见于脏腑精气耗竭,或痰热内闭证

(3)瞪目直视还见于“瘿气”(甲亢)

固定前视:

瞪目直视

固顶上视:

戴眼反折

固定侧视:

横目斜视

胞睑下垂

(睑废)

(1)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双睑下垂

(2)脾气虚衰或外伤

单睑下垂

昏睡露睛

(1)脾虚,清阳不升(1998.81)或吐泻伤津的患儿;

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

(2)厥病患者,神明失主

目瞤

(属目态主病2002.16)

(1)风热外袭,贼邪不泻

胞轮振跳(眼皮跳)

(1)气血不足,经络失养

(1)

(2)1995.131】

表22–望诊(耳之色泽、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意义

临床表现

耳之色泽

气血亏虚

耳轮淡白

(1)肝胆湿热或

(2)热毒上攻

耳轮红肿

(1)阴寒内盛

(2)或剧痛

耳轮青黑

肾精亏虚

耳轮干枯焦黑

麻疹先兆

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

耳之形态

肾气不足

耳廓瘦小而薄

邪气充盛

耳廓肿大

(1)肾精耗竭;

(2)肾阴不足

耳廓瘦削而干焦

肾精耗竭(病危)

耳轮萎缩

瘀血入络

耳轮皮肤甲错(2008.16):

耳轮甲错

耳内流脓

耳道内流出脓液(脓耳/中耳炎)

(1)实证:

风热上扰或肝胆湿热

(2)虚证:

肾阴虚损,虚火上炎

耳道红肿

耳道局部红肿疼痛,突起如椒目状为耳疖

邪热博结耳窍

表23–望诊(鼻之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临床表现

意义

鼻头红肿生疮

胃热或血热

鼻头粉刺(酒齄鼻)

肺胃蕴热

鼻柱溃陷

梅毒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

麻风恶候

鼻翼煽动(鼻煽)

肺热或哮病

鼻孔煽张,喘而额汗如油

肺气衰竭

表24–望诊(望口与唇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分类

意义

临床表现

口之形色

口角流涎

小儿:

脾虚湿盛(2002.78)

成人:

中风口歪不收(2002.77)

口糜

湿热内蕴

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

鹅口疮

感受邪毒,心脾积热

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

口之动态

口张

虚证

口开而不闭。

如鱼张口气但出不入,为肺气将绝

口噤

实证

可见于:

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

口撮

新生儿脐风:

撮口不能吮乳;破伤风:

兼见角弓反张

口僻或中风:

风痰阻络

(2009.89口僻可见于:

风痰阻络)

口振

阳衰寒盛

可见于:

外感寒邪,温病、伤寒战汗,疟疾发作

口动

胃气虚弱:

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

口角掣动不止

唇之色泽

唇色红润

正常人,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唇色淡白

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

热盛

嘴唇红肿而干:

热极;嘴唇呈樱桃红色:

煤气中毒

嘴唇青紫

血瘀证

嘴唇青黑

寒盛、痛极

唇之形态

唇干而裂

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嘴唇糜烂

脾胃积热

唇内溃烂

虚火上炎

唇边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