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681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docx

《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docx

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

温州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

作者:

管理员    人才队伍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162    更新时间:

2010-2-1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新型社区的重要骨干力量。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上,这一战略决策写入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作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加以实施。

温州市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计划通过4年的努力,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2007年,我市共选聘了12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2008年继续选聘1500多名,选聘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管理、使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为此,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听取县(市、区)有关部门、乡镇汇报,与村干部、到村任职大学生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掌握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基本情况、有利条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综合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2007年4月,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办法》(温委办发〔2007〕85号),提出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的要求,到2010年在全市5055个村(社区)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目前该项工作已在11各县(市、区)全部开展,涉及绝大多数乡镇(街道)。

2007年底至2008年初,我市公开招聘了1244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截至2008年9月份,还有1111人在岗。

2008年计划招聘1523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到2008年12月初,经过公开招考,高校毕业生已陆续到岗到位。

到2008年底,我市将有263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和社区工作,占总计划数的52%左右,其中在村工作的有2370人左右,在社区工作的160人左右。

经初步统计,这批人员中,本科以上占59.5%,中共党员占27%,应届毕业生44.5%,女生占44%,总体素质较高,结构比较合理。

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1、各项政策措施较好制定落实。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保障政策。

按照省里规定,“从2009年开始,全省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招考公务员将主要从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

对报考浙江省市级以上公务员时实行加分:

其中,报考欠发达地区公务员的笔试成绩加10分;报考其他地区公务员的笔试成绩加5分。

对工作满1年、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浙江省高校研究生时,考试总分可加10分”。

市里政策也规定:

“从2009年开始,市、县两级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予以笔试成绩加5分”。

在财政支持上,省财政对6个欠发达县予以40%的资金配套,市财政对3个区给予每人每年8000元补助。

在生活保障上,对薪酬、福利、保险和管理使用作了具体规定,都给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职工生育等“五险”,明确了单位和个人缴纳比例。

综合各县(市、区)薪酬待遇情况,目前我市薪酬待遇较高的如瓯海区、龙湾区,年总收入可达2.7万-3.4万元,乐清市、洞头县达到1.9万-2.1万元,瑞安市1.57万元-2.4万元,永嘉县1.4万-2.2万元,平阳县1.6万-2.2万元,苍南县1.5万-2.1万元,文成县1.7万-2.5万元,泰顺县1.6万-2.4万元,基本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2、招聘定岗工作做到规范到位。

我市分别于2007年底和2008年9月份组织2批高校毕业生考试,招聘计划数分别为1244人和1523人,招聘的对象为全日制大专学历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

在招聘过程中,各地坚持公开、公平、择优原则,规范程序,严格把关。

在招聘程序上,各地基本参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按照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注重录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

在落实岗位上,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因人设岗,安排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社区)主任助理、村团组织负责人、文书等职位,注重发挥个人特点和专长,并按照和就近、就地的原则,尽量安排高校毕业生落实在户口所在村或所在乡镇任职。

在合同签订上,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都与所落实的乡镇(街道)或村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3年,试用期3个月,及时落实工资、福利和保险。

其人事关系、档案等统一由县(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免费代理,党、团关系迁转至所在村(社区)。

3、培养管理使用得到重视加强。

一是加强了岗前业务培训。

各县(市、区)至少安排了一周的时间,主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务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民风民俗、农业科技知识、农村工作方法等内容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农村工作。

二是开展了结对帮带培训。

各地通过开展结对帮带和“导师”制度,传授农村工作经验,帮助被聘高校毕业生及早进入角色。

如龙湾、瓯海、瑞安等地建立了镇(街道)领导干部、农村指导员、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结对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3+1”帮带培养模式,使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遇到工作难题时有人找、有人帮、有人引。

三是组织了上挂锻炼。

各地通过有序组织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机关、县(市、区)部门相关科室短期挂职锻炼,熟悉部门工作程序。

四是加强日常管理。

目前,龙湾、瓯海、乐清、平阳、苍南、文成等地陆续出台了管理办法或试行管理办法,各地还通过定期工作例会制度、集中学习制度,不定期督查制度等形式,加强与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沟通交流。

通过建立“QQ”群,利用远程视频互动平台等,互相学习提高。

五是引导发挥作用。

通过明确岗位职责,设置载体,引导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在协助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开展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村级台帐整理规范中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肯定,在今年村两委换届中,全市共有95人通过依法选举进入两委班子,其中村党组织书记3人,村委会主任1人。

二、初步成效和有利因素分析

1、有利于优化基层干部结构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市新型社区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和社区工作骨干人才。

从今年村两委换届后村两委班子的情况看,目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依然存在,新当选的村党组织成员(含党组织书记)18153人中,35岁以下2414人,占13.3%,大专以上842人,占4.64%;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含村委会主任)20561人中,35岁以下4302人,占20.9%,大专以上664人,占3.23%。

随着当前农村法制意识提高,农村发展、管理中专业化、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当前农村党员电教化、政务信息电子化的普及,现有村干部的年龄、知识结构已经显得不大适应。

选聘高校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为基层注入高素质的新生力量,有利于逐步优化农村和社区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解决基层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从实践看,基层普遍反映,有高校毕业生的村(社区),远程教育、村务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水平都得到了较快提高,还带动了周边村,高校毕业生到村后大部分都比较适应农村和社区工作,起到了较好的助手作用。

2、有利于优化党政干部来源结构,形成来自一线的干部培养链。

目前,党政干部的来源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相当部分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从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农民、工人中成长起来的干部越来越少。

据统计,近五年全市各级机关共录用公务员人,其中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占了%。

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使党政机关的干部对基层越来越陌生,对群众越来越疏远,容易滋长官僚主义作风,影响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并使之成为今后公务员招考的重点对象,把一批经历农村洗礼、经过基层磨练、有实践经验、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有优秀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各级党政干部队伍中来,使党政干部的培养链就会深深扎根于基层和生产一线之中,有利于改善党政干部的来源结构,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后,有60多人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

3、有利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基层特别是农村和社区,紧贴群众、紧贴实际,是高校毕业生熟悉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最好课堂。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对农村的了解可大致分成3个三分之一。

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从农村成长,熟悉农村;有三分之一通过长辈、亲人,对农村有直接接触,或间接从网络、报刊、杂志、影视作品中对农村有所了解;还有三分之一成长在城市或大城镇,平时对农村不关心,没有直接体验过农村的人和事。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能够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广大农村的基本情况,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把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和向群众学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年轻人的成长规律,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培养输送有用之才,保证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从我们考察、座谈的情况看,很多高校毕业生都认为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很受锻炼,很有意义。

有的原来对基层不了解、不熟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对基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有的原来的知识停留在理论上,经过基层磨练后,上升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的原来不善于言谈表达,经过实践锻炼后,胆子大了,善于与人交流了,有些独生子女高校毕业生也更懂得关心别人了。

4、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形成正确就业导向。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增加,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在每个高校毕业生的背后,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为培养一个大学生节衣缩食。

高校毕业生大量失业,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从2007年到2010年,我市每年平均选聘1300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3.5%左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以泰顺为例,该县2008年计划选聘到村(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89人,占全县提供招考就业岗位的39.5%。

同时,营造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和正确导向,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或其他群体树立择业观,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

三、存在问题分析

1、关于思想认识问题。

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就是冲着公务员考试和其他招考方面的优惠政策而来,有的还放弃了原有待遇不错的工作,期望值高,对今后的出路问题考虑得比较多;有的没有打算长期在农村工作,把到村工作作为临时落脚点或是工作过渡,如遇有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就全力备考,做起了“读书村官”,影响了工作;有的高校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摆在驻村干部、农村指导员的位置,抱着指导、督导的心态到村工作,不能很好融入村两委工作;有的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成长经历与农村工作大相径庭,还不适应农村工作,对农村工作不了解,不能很好地与农民交流沟通;有的刚到村时满怀激情,准备干一番事业,但农村实际情况不如想象的好,有的情绪从“高涨”逐渐走向“低落”。

另外,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和社会认识也比较片面,认为“大学生”村官娇生惯养,没什么农村工作经验,到农村后也就打打杂,跑跑腿,不能在农村真正闯出名堂,这也导致许多“大学生村官”抱无所谓态度,对自己放松要求,混日子度日。

2、关于工作推动问题。

部分地方基层同志在推进工作中考虑眼前问题、困难多一些,没有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宽阔的视野和角度看到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还不够主动,缺乏狠抓工作落实的信心和手段,推动工作不够有力。

另外,我市行政村、社区数量众多,情况千差万别,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村(社区)过多、过小、过散、过于偏僻等状况,有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基层组织涣散,有的生活条件差,保障难跟上,有些社区不够成熟,缺少让高校毕业生发挥作用的舞台等等,给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带来了实际困难。

同时从调研看,大部分村(社区)干部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是欢迎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工资、福利、保险由政府承担,免费增加了工作助手,如果费用由村(社区)自己承担,相当部分村(社区)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3、关于薪酬待遇和保障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选聘到村(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薪酬待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部分地方待遇偏低和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县域之间比较,目前我市选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年总收入较高的如瓯海区、龙湾区,平均在2.8万左右,最高的可达3.4万左右,瑞安、乐清、洞头、平阳、文成、泰顺平均在2万左右,而鹿城、永嘉、苍南平均在1.7万左右,最低的只有1.4万左右,除去缴纳保险费用,剩下只有1万元左右,待遇总体不高,造成了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村(社区)工作不安心,也出现了因为待遇较低辞职的现象。

同时,我市村数众多,面广量大,全市配满5055个行政村(社区),以全市2007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企业)23136元计算,每年财政需支出1.2亿元。

同时相当一部分地区为欠发达地区,经费保障也存在一些困难,以苍南县为例,全部配齐将有78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按照县财政承担平均工资的60%即1.5万,每年至少需要经费1200万元,财政压力很大。

4、关于培养管理使用问题。

有的地方没有明确设置岗位不科学,只是作为一名辅助人员,面面俱到,却没有一个工作重心,发挥不出高校毕业生的特长和优势;有的地方管理措施不到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缺乏管用的日常管理制度,没有刚性的约束机制,对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放任自流,目前发现存在个别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长期不在村工作,甚至在企业、学校兼职的现象。

有些乡镇把高校毕业生截留在机关部门工作,或当作驻村干部使用,没有真正在村工作,违背了政策初衷。

有的地方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来全面考核评价工作实绩,尚未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循环和能进能出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把有能力、想干事的大学生重点培养的机制,使大学生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感觉,抑制了大学生干事创业的激情。

四、对策建议

(一)整合力量抓保障,取保政策和工作有力度、推得开。

1、要有效整合部门力量。

要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司其责的工作格局,切实加强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织部门要负起主要责任,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

人事部门要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财政、农办、教育、农业、团委、妇联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作。

2、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财政保障体系。

争取省财政提高对欠发达地区的补助比例,实行对其他县(市、区)补助政策。

建议市一级在对3个区实行补助的基础上,对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补助,适当减轻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压力。

县、乡两级要设立专门资金,按照需求逐年增长,保障被聘高校毕业生的薪酬、参保等费用。

3、要合理有序推进工作。

要坚持“稳步推进,灵活掌握”的方针,有序推进“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

在推进速度上,要因地制宜掌握,在经济发达、继续配备高校毕业生的地区,可提前完成,对经济欠发达、作用难发挥的地方,可循序渐进。

在推进方法上,可采取“一村一名”、“一村多名”、“多村一名”的方式,在大村、富裕村、有需求的村配备2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全市总量上达到平衡。

(二)拓宽渠道抓培养,确保选聘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

1、科学合理定岗定职。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后,经历着由学生向农村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需要锻炼的平台和发挥作用的空间。

要根据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注重发挥个人特点和专长,是党员的安排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非党员的安排村主任助理,还可安排或兼任团组织负责人、文书和农村经济合作社等职位,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妥善安排高校毕业生任职,让他们有事干。

要明确工作职责,进行实质性村级事务分工,多压担子,参与村和社区的一些领导和管理事务,培养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引导当好农村政策宣传员、农村科技推广员、远程教育辅导员、社会稳定协调员、组织建设联络员,历练本领,增长才干。

2、多层次开展培训。

抓好教育培训,是确保选聘高校毕业生融入农村、适应岗位的前提。

具体要在“实施三级培训、纳入三种体系”上下功夫。

三级培训,就是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分级有侧重地开展教育培训。

市一级主要抓好优秀人员、重点对象的调训,每年抓好1-2期的重点班培训,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县(市、区)要统一集中组织上岗培训,对重点培养对象的集中培训,列为县(市、区)委党校的主体班次一年举办1-2个班次;乡镇(街道)主要抓好开展经常性的专题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每月集中学习一次。

三种体系,就是要注重把选聘高校毕业生的培训与其他对象有机结合起来,多方面培养锻炼能力。

要把高校毕业生培训工作纳入村干部或后备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农村管理和为民办事的能力;要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根据专业和兴趣把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各类实用型人才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要纳入到网络教育体系和远程教育体系,利用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等资源开展培训。

在学习培训的内容上,要重点开展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经济和科技运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培训,让他们掌握农村工作的知识,确保高校毕业生真正下得去。

3、传帮带促进成长。

有些高校毕业生真正到村到岗后,工作无从着手,需要有人进行结对和传帮带。

要落实帮教培养措施,建立导师制度,组织新老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聘高校毕业生与乡镇干部、村支书、种养殖大户、农村指导员等开展“五方结对”,到在村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中实践学习,帮助他们既快又好地适应工作,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三)落实制度抓管理,确保选聘高校毕业生安下心、留得住。

加强对选聘高校毕业生的管理、考核、激励、服务和保障工作,是确保他们安心工作、保持活力、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重点要在落实各项制度和机制上有所加强、有所突破。

1、严格落实日常管理制度。

要有效发挥市、县、乡镇的管理作用,发挥乡镇(街道)管理的主体作用,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管理,建立严格的日常管理规范,要落实考勤制度、周记制度、请销假制度、工作责任制,探索实绩考评制度、正常退出制度,确保选聘高校毕业生工作重心在村(社区);落实集中学习制度、定期例会制度、乡镇(街道)领导与高校毕业生谈心制度等,让他们觉得受关注,安下心来工作。

县(市、区)要落实巡查制度、乡镇(街道)定期例会制度、重要情况通报制度等,加强工作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市、县两级还要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任职、交流、退出情况。

2、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严格选聘高校毕业生的考核,由乡镇(街道)组织半年度考评,由县(市、区)统一组织部署年度考核,采取评议、座谈、考察等形式,重点了解选聘高校毕业生履行职责、融入群众、干事创业等方面情况,评出考核等次。

在考核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大学生“村官”制度,对成效突出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各类媒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要及时吸收优秀分子入党,对特别优秀、有发展潜力的,要及时列为乡镇(街道)后备干部加以培养,激发选聘高校毕业生工作热情。

同时,积极探索交流机制,适当组织到乡镇(街道)有关部门、有关企业短期挂职锻炼,有序组织选聘高校毕业生岗位的合理流动。

3、要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认真落实待遇保障、跟踪服务等措施,体现对选聘高校毕业生的真情关怀,努力创新好的环境氛围。

要严格落实省里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的有关规定,建立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相结合的机制,建议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2:

1构成;探索薪酬动态增长机制,建议考核称职以上的年增长5-10%,考核优秀的为考核称职的2倍。

及时落实聘用合同签订、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在交通、食宿、安全等方面提供方便,为选聘高校毕业生安下心、留得住提供切实保障。

以县(市、区)为单位设立服务专线,及时答疑解惑,通过开设论坛、建立联谊会等形式,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四)创新载体抓使用,确保选聘高校毕业生干得好、有活力。

要利用选聘高校毕业生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活力等特点,创新使用载体,搭建发展平台,充分释放热情,有效挖掘潜力,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1、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探索开展“青春奉献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深化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主载体,开展“八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调研,提出一个发展建议,领办一个项目,参与一项建设,结对一家企业,组织一次村级活动,联系帮扶一个困难户,调处一次矛盾,为选聘高校毕业生切实参与到村级事务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引导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村级项目建设、农村和谐发展等重要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

2、实施创业帮扶计划。

创业是一种集创新思维、组织协调、有效执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加强选聘高校毕业生使用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要结合农村实用人才政策的实施,支持高校毕业生学习掌握各项实用技术和技能,成长为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或专业技术人员,为他们扎根基层创业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把帮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创业与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捆绑实施,探索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在项目立项、技术培训、投融资扶持、工商税收等给予优惠政策,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承包当地农业经济、科技项目,参与创办农业经济合作项目等,培养成为基层创业创新的带头人,探索建立创业基层、扎根基层的职业化机制。

3、组建专业服务团队。

根据选聘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和特长,分别组建经济发展、法律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专业团队,整合人才智力资源,通过开展专项调查,引导他们为农村发展改革献计献策,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成立志愿服务队,针对农村和社区的需要,定期开展各类咨询服务活动,开展各项便民惠民活动。

在发挥特长、锻炼提高的同时,让基层干部群众得实惠。

课题组成员:

朱启来、李作航、周月岱、蒋小强

执笔:

蒋小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