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624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颐和园》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颐和园》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颐和园》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颐和园》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颐和园》教学案例.docx

《《颐和园》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学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颐和园》教学案例.docx

《颐和园》教学案例

《颐和园》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使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谈话引课】:

你们喜欢旅游吗?

到过颐和园吗?

想不想去那旅游?

今天我们将乘坐健康快车直达颐和园。

一起去领略那儿的山光水色。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课文欣赏】:

请大家边看录像,边听课文朗读。

看看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地方?

师用简笔画画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浏览顺序)

【文章学习】:

屏幕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丽动人,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来表现这种美丽的呢?

1、学习长廊段(第2自然段)

⑴找出写长廊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想想写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⑵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长廊的长、美的?

(找出读一读)

⑶让我们再从屏幕上欣赏欣赏这金花彩画、五彩缤纷的长廊。

(课件展示图片)

⑷长廊这样的长、这样的美,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它。

(齐读该段)

2、学习万寿山段:

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

(学习第3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

(佛香阁、排云殿)

⑵师简笔画出“佛香阁”和“排云殿”

⑶“佛香阁”有什么特点?

(雄伟、高)你是从哪知道的?

(耸立)可否找词替换?

(矗立)

“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

(大)你从哪体会到的?

(一排排)

⑷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3、学习写昆明湖段:

佛香阁那么雄伟壮观,那我们登上它,看看能领略到什么美景。

⑴指名学生请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⑵出示佳句,品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两个比喻的连用,体现了昆明湖的静、绿。

(板书:

静、绿)

齐读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区别:

滑过:

“滑”体现了湖的平静如镜和游客不忍心破坏湖的平静。

划过:

对游船、画舫的动态描写,实际上是为了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态美。

4、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

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师简笔画出小岛和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

(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师述:

浩淼烟波中,十七孔桥宛若飞虹,横卧在昆明湖上。

【文章脉络】:

1、(对照板书)课文2~5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颐和园内三大标志性的景点的美,作者按照浏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表达方法,把三大景点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2、课文1、6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请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

这两个自然段起了什么作用?

(总起、总结。

前后照应)

3、那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是:

总——分――总

【视野拓展】:

师:

的确,颐和园是那么的美,那么多美,它的美丽让我们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

老师请来了凌英导游,她将带着我们继续欣赏颐和园的美景。

(观看导游录像,老师控制时间)

【课文小结】:

1、现在你觉得颐和园怎么样?

(美不胜收、……)

师:

不错,颐和园不但山美,水美,建筑也美。

它不愧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不愧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象征,我们因为祖国有它而骄傲而自豪!

【作业超市】:

1、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积累;

2、选择颐和园内的一处景物向好友介绍介绍;

3、把这篇文章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4、想像一下,再过十年,颐和园将会有怎样的面貌体现在世界友人面前。

 

《颐和园》教学反思

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去展开教学。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转变了学习方式,教学的过程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孩子们体会到了长廊的美后,便引导他们实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表达他们各自独特的感受。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但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孩子们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所读出美的感受是不同的。

3、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景:

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实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课堂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场”,看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

总来说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需要持续努力,持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谈如何预习课文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李咏芳

    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

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

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那么,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

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弄清课前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的具体要求。

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

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

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

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

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

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

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懂得使用工具书。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

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

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要勤动笔。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

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我在让学生预习课文时,将以上各部分预习内容分解为这几个小标题在每课的预习作业中予以落实:

字词课堂、文章主要内容、我的发现、我的困惑。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

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

 

《长城》教学案例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刘珍芳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有两大成功之处:

〖片断1〗

教学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长城的图片。

学生看后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师:

你能告诉我,你看到了有关长城的一些什么吗?

生:

我看到了长城很长。

生:

我要是能去亲眼看看该多好啊!

……

我趁机打出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

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运用图片的直观和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长城的,他们的主动意识就尤其强烈,为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奠定了基础。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我已经做到了。

〖片断2〗

师:

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生:

垛口、了望口、射口。

师:

你能在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吗?

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

垛子:

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了望口:

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

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齿形墙总的称为“垛口”

师:

请你们来画一下示意图,好吗?

指名上台画,并集体评议。

(这一环节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课前我一直担心显学生画不成,结果我找了三个同学上讲台上画,全对了,我想这是图文结合的效果。

【本节课不近人意之处】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本着以读为本,让学生自读──评读──齐读,使学生从文字上体会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

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长城修筑的不易,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很多血汗,激情朗读前,我插叙了“孟姜女的故事”,本意是让课堂添加些色彩,但结果远在我想象之外。

此时,课堂基调却突然变了。

学生听后“啊呀”了一声,在下面小声说:

“秦始皇真残酷。

”我立即感觉到情感注入错了,孩子们只看到了秦始皇的残忍,于是我立即又补叙了秦始皇是为抗击外敌而修长城,为的是保卫国家安全,可是,这些补充也没能扭转什么,当课末我让学生说“学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时,学生大多都是围绕秦始皇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而谈。

没办法,本来“拓展延伸”中我想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知识和资料,以《中国人民的骄傲──长城》为题出一期板报,不得不改成“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是苦难?

是安宁?

是骄傲?

还是其他什么呢?

 

《长城》教学反思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刘珍芳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图文结合(视频资料与课文语言结合)的效果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我更感受到补充材料对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的重要作用。

一旦引导不当,会适得其反。

如果在课前我能预想到学生会出现这一情况而“防患于未然”,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课后我一直很后悔,是不是不该插叙那个故事,本文情感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是不是偏离了情感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