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606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docx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docx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1、新中国电力工业背景(1949-1978)

新中国电力工业是在传承解放前的“中共中央燃料工业处”的基础上起步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个燃料工业处的基础上,组建了燃料工业部,管理全国的煤炭、石油和电力工业,但燃料工业部组建的初期,直接领导的仅有部分地区的电力工业,大部分电力工业由于建国初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均由各地军事管理委员会领导和管理。

到1952年,全国的电力单位才被基本集中到燃料工业部管理,形成了垂直垄断、政企合一的电力工业管理体系。

图1为1952年时的全国电力工业的管理组织系统。

图11952年全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图

1952年12月10日,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决定,燃料工业部决定,对电业管理总局进行改组,管辖范围由原来的华北、华东,扩大为全国,并先后成立华北、华东、中南电业管理局,管理地区电业基建和生产。

1953年月1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正式实行。

“一五”计划确定电力工业计划是,装机205万千瓦,期末(1957年)年发电量159亿千瓦时。

同时明确了“一五”电力建设方针:

以建设火电(包括热电联产)为主,同时利用已有的资源条件,进行水力电站的建设,并大力地进行水力资源的勘测工作,为今后积极地开展水电建设准备条件。

1953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改水力发电工程局为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局下设8个部门,并组建水电试验所和东北、西南、华东水电工程局,以及中南勘测处及华北、西北水电工程筹备处。

1957年6月,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八大设计院正式成立。

1953年4月27日,我国第一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吉林丰满电厂安装竣工。

丰满电厂位于第二松花江上,1937年开始兴建,二战后我国接管时容量13.25万千瓦。

作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从1953年开始安装新机组,至1959年共安装6台,总容量达55.375万千瓦,为当时我国最大水电厂,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电建设人才。

后扩建为百万千瓦电厂。

1953年7月6日,黑龙江富拉尔基热电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

这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1955年投运的苏制2.5万千瓦高温高压机组为新中国建设的首台高温高压机组,标志着火电建设水平的提高。

该厂初设容量15万千瓦,分四期建设,1969年3月全部建成。

后扩建二厂,总容量最高达142.5万千瓦。

1953年7月15日,我国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220千伏高压输电工程(506工程),即丰满—虎石台—李石寨输电线路工程动工,1954年1月27日并网送电。

该工程全长369.25公里,为丰满水电厂恢复装机容量后急需向辽宁鞍山地区外送电而建。

之后逐渐形成了以220千伏输电线路为网架的东北电网。

1955年1月5日,我国第一座电子自动控制电厂——吉林热电厂一期工程开工。

这也是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该电厂分5期建设,第一台机组于1956年7月移交生产,仅用18个月时间建设。

1966年11月,5期工程全部竣工,总装机达45万千瓦。

后又扩建两台20万千瓦机组,达85万千瓦。

全国的电力企业都由作为政府机构性质的燃料工业部统一管理并经营,从而成为特大型的国营工业行业。

1955年7月,一届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撤销燃料工业部,单独设立了电力工业部。

电力工业部成立后,继承了燃料工业部的管理职能,并从1956年开始逐步充实省机电业工作的管理,到1958年初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领导为主、中央和地方领导相结合的全国电力工业管理体系。

如图2所示。

图21958年全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图

1955年12月26日,官厅水电站首台机组竣工发电。

该电站是我国自己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水电站,也是华北第一座中型水电站。

电站装机3台,单机容量1万千瓦,1954年5月开始兴建,1956年5月全部投运。

1955年投运的官厅至北京110千伏输电线路,是新中国较早建设的首条110千伏输电线路。

1956年3月1日,福建古田水电站一期工程2台6000千瓦机组竣工发电。

闽江支流古田溪全长90公里,是我国最早实行梯级开发的河流之一。

古田溪梯级水电站由古田、龙亭、高洋、宝湖4个梯级组成,从1951年开始建设,到1973年4个梯级全部建成,总容量25.9万千瓦。

t

1956年2月11日,国产首台6000万千瓦火电机组在淮南田家庵电厂投产。

1958年8月,国产首台1.2万千瓦空气冷却发电机组在重庆电厂投产。

12月31日,国产首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组在上海南市发电厂投产。

1958年12月,国产首台2.5万千瓦中压火电机组在上海闸北发电厂投产。

1959年4月15日,国产首台2.5万千瓦空冷高压火电机组在哈尔滨热电厂投产。

1954年5月,北京石景山电厂根据全国电业生产会议的决定,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始电力企业厂长负责制试点。

此前唐山发电厂已开始厂长负责制试点。

陈郁部长在电业生产会议上指出,责任制度是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当前首先就是实行厂长负责制——生产区域管理制。

同时提出要建立总工程师制,以克服生产技术上的无人负责现象。

 1954年8月1日,龙溪河一级狮子滩水电站开工建设。

1957年3月建成,总装机4.8万千瓦,拥有当时我国最大的堆石坝。

龙溪河梯级开发始于1936年,包括狮子滩、上硐、回龙寨、下硐四级电站。

1959年5月,下硐电站两台1.5万千瓦机组相继发电,龙溪河水电站梯级开发完成,成为我国最早完成梯级开发的河流。

周恩来总理题词肯定:

为综合利用四川水力资源树立榜样。

1956年6月2日,电力工业部与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设备额定电压及周率标准》的命令。

交流电力设备的额定周率为每秒50周波。

额定电压为三类:

第一类100伏及以下,第二类100伏以上1000伏以下,第三类1000伏及以上。

1956年7月,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浙江新安江水电站开始兴建。

新安江水电站库容216.3亿立方米,总装机66.25万千瓦,1957年4月主体工程正式动工,1960年4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65年全部竣工。

周恩来总理热情题词:

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1957年4月13日,黄河干流上第一个大型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

1955年1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组建三门峡工程局,任命刘子厚为局长。

1958年12月截流,1961年4月枢纽工程基本竣工,首台机组投产。

不久因泥沙问题停止运行。

经过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两次改建,1978年最后建成。

作为全面治理开发黄河的第一次重大实践,它具有特殊的意义。

1957年11月30日,江西上犹水电站首台机组发电。

该工程是“一五”期间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也是我国第一个建有坝内式厂房的工程。

装机4台,总容量6万千瓦。

1955年3月正式开工,1957年四台同容量机组相继投产,1959年全部建成,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速度快、造价低、质量好的水电工程范例之一。

1958年全国人大二届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电力工业部与水利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

水利电力部将电力工业企业的管理权全部下放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实行中央和地方领导相结合,以地方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

水利电力部只负责管理已形成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网的京津唐电网和辽宁、吉林电网。

这种电力管理体制实施3年之后,发现分省的电力工业体制存在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电力工业的统一性和安全性,也影响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缺电的局面。

1961年,中央重新将电力工业的管理权上收。

经过1961-1965年的努力,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管理体系。

图31965年全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图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调整国务院所属组织机构的决定,电力部与水利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

同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任命傅作义为水利电力部部长。

1958年4月,不停电检修电力线路方法在鞍山供电局试验成功。

水电部发出《关于推广不停电检修电力线路的通知》,决定有步骤地在全国推广。

鞍山供电局从1955年开始不停电检修的研究与试验。

1958年3月,辽宁省电业局组织了从3.3千伏到154千伏各种杆塔线路上进行的16项带电作业表演,全国电力系统的百余名代表观摩。

1958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中国开始向电气化迈进》为题,全面报道水电建设“大跃进”的形势。

1958年,新开工的大中型水电工程55项,连同后两年开工的项目共63项,容量1246万千瓦。

其中只有27项一直施工并相继发电,其余36项、容量969万千瓦都经历了停缓建的过程,有的迄今未再建。

  1958年5月29日,水电部党组决定进一步改革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变中央集中过多的作法,依靠地方,全党办电,全民办电,各省电力工业陆续下方地方管理。

1961年8月到1965年4月,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又陆续调整。

成立了东北、华东、中原、西北电管局以及部分省电管局,实行以部为主、部省双重领导的体制。

其中山东、山西、内蒙古三省区电力工业划归水电部。

1958年7月17日,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哈尔滨热电厂破土动工。

分四期建设,总容量30万千瓦。

1976年12月26日全部竣工。

1958年12月,国家经委和水电部在石景山发电厂联合召开提高设备出力现场会。

次年3月,水电部又召开发电设备提高出力技术会议。

根据电力部《关于研究使用汽轮机组的短时间最大出力的通知》,石景山发电厂带头提高设备出力,各发电厂相继效仿,导致设备事故频发。

1960年统计,全国约烧毁发电设备100多万千瓦。

为此,水电部召开发电厂安全生产会议,予以纠正。

1959年8月17日,水电部发出《关于鼓足干劲,克服右倾情绪,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迎接新的生产高潮的指示》。

同日发出千方百计争取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装机计划,并在国庆节前完成装机100万千瓦任务的指示。

8月23日,水电部召开电话会议,反右倾,鼓干劲,掀起电力建设新高潮。

此前的8月7日,中央发出“关于反对右倾思想的指示”。

1959年11月10日,国产第一台转子氢内冷5万千瓦高压凝汽式火电机组在辽宁电厂投产发电。

1960年1月5日,国产第一台中压凝汽式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在上海闸北发电厂完成安装投运。

因铁芯水冷部分逐渐堵塞,1970年更换为1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

1960年5月21日,全国第一座露天电厂——浙江半山电厂建成。

该厂1959年3月开工,装机1.2万千瓦,采用露天发电、双水内冷及汽轮机轻型基础等新技术。

水电部在该厂召开现场会,并拍摄科技纪录片《露天发电厂》。

1961年2月28日,水电部发出《关于加强设备保管工作的通知》。

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要求基建单位要把设备保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196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批转水电部关于停建、缓建项目设备保管问题的报告。

全国约有383万千瓦发电设备和部分配套设备,由于停缓建需要长期保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对水利电力部实行军管,又一次将电力工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

管理权下放后,电网管理严重分散,加剧了电力紧张的局面。

当时由于缺电,全国至少有20%的工业生产能力发挥不出来。

1975年,撤消了水利电力部的革委会、恢复了水利电力部的建制后,国务院为了加强电网统一管理,于1975年10月17日批准了《跨省电网管理办法》,将跨省电网管理权又一次上收。

到1978年,我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如图4所示。

图41978年全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图

1968年10月1日,湖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第一台机组投产。

该工程是汉江干流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五利”工程。

装机6台15万千瓦机组,共计90万千瓦。

工程于1958年9月开工,1959年12月截流,因经济调整1962年3月停工,1964年底复工。

至1973年10月,6台机组相继投产,1974年2月,工程全部竣工。

1969年8月,水电部在石家庄热电厂召开发电设备超出力现场会。

1968年4月,石家庄热电厂开始提高设备出力试验。

其背景是,1967年、1968年,连续两年出现了发电量负增长,形成了全国性的电力紧缺局面。

1970年10月,水电部又在石家庄召开提高出力座谈会,推广石家庄热电厂超出力的做法。

1969年11月14日,国产第一台12.5万千瓦双水内冷超高压中间再热凝汽式发电机组,在上海吴泾热电厂投产发电。

此前,该厂已有3.75千瓦、5万千瓦以及华东第一台10万千瓦高温高压机组投产。

90年代初,又有两台30万千瓦扩建机组投产。

1969年11月,水电部在永春召开全国小水电现场会,提出“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的政策。

福建具有发展小水电的传统,早在1929年就有了小水电,1949年容量达518千瓦。

1975年在广州、1978年在武昌、1979年在北京、1980年在成都,又多次召开全国性的小水电会议,及时总结各个时期的经验和问题,推动小水电不断发展。

  

1970年4月,贵州乌江渡水电站工程正式开工。

但因质量问题工期拖后,1974年才开始浇筑大坝。

电站安装3台21万千瓦机组。

首台机组1979年12月发电,1982年底全部投产。

该电站是我国岩溶地区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

工程采用高压灌浆方法,将整个坝基浇成牢固的实体。

曾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设计,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1970年5月26日,水电部军管会召开全国电力工业增产节约会议。

会议提出,“铭牌出力,不可逾越”是“专”了我们将近20年“政”的洋教条。

1970年到1972年,要实现“老厂变一厂半,新厂快马加鞭,能力翻一番,全国县县都有电。

”据不完全统计,1971年到1974年,有6000千瓦以上的38台、计112万千瓦发电设备,因强制推行“一厂变一厂半”,造成严重损坏。

1970年12月26日,湖北宜昌长江葛洲坝工程(330)开工建设。

毛泽东主席批示:

“赞成兴修此坝。

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要遇到一些现在想象不到的困难,那又是一回事。

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

”1971年11月,针对工程质量问题,周恩来总理带病连续三次听取汇报,并决定主体工程停工。

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主体工程复工。

1972年6月6日,刘家峡-天水-关中330千伏输电工程投运,陕甘青三省区实现联网。

这是我国自力更生建设的第一条超高压工程。

工程起于甘肃刘家峡水电厂,止于陕西眉县汤峪变电站,全长534千米。

我国于1958年即开始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技术的研究,1964年正式提出在西北地区建设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根据周总理指示,1969年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107.1972年12月,国产第一台20千瓦中间再热高压火电机组,在辽宁朝阳电厂并网发电。

朝阳电厂安装两台20万千瓦机组。

1966年,根据加强战备、改善布局、机组进洞的方针,选定现厂址。

1967年3月,主体工程开工,后因地质问题,几次变更方案,最后未能进洞,再加上新机组的完善,电厂于1975年才全部建成。

据不完全统计,按“山散洞”方针建设的火电厂有32个,容量达543.4万千瓦。

1973年1月9日,天津电建公司工程处在承建杨柳青电厂油区安装任务时,气焊切割引发储油罐爆炸,导致7人死亡、6人重伤、20人轻伤,损失约160万元。

当年6月29日,黑龙江北安电厂油库爆炸,5人死亡,损失100万元。

1974年5月1日,辽宁发电厂5号机组爆炸,发电机端盖飞出厂房房顶,死伤各1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973年8月,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全部建成。

该水电厂是我国根据“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的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1958年9月27日,正式开工。

1960年下马,1964年复工。

1969年4月,首台22.05万千瓦机组投产;1973年8月,首台台30万千瓦机组投产。

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单机容量、总容量均为当时中国水电之最。

1974年11月25日,国产首台燃油30万千瓦高温高压发电机组,在江苏望亭电厂投产。

望亭电厂“一五”期间即开始建设。

国产首台30万千瓦机组1973年6月开工建设,17个月投产。

由于缺乏设计制造经验,从机组投产开始就协力进行完善化攻关。

李先念副主席曾批示:

一定要把30万千瓦机组搞好。

1975年9月,国产首台燃煤亚临界汽轮发电机组,在河南姚孟电厂投产。

1975年5月1日,吉林白山水电站主体工程开工。

该电站5台机组共150万千瓦,是第二松花江梯级水电站最上一级,东北电网主要调峰调频电源。

一期工程1958年开工,1962年停建,1971年复建。

1983年12月30日,首台机组发电,1984年底全部建成。

二期1984年9月开工,1992年建成。

1984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电站题词:

中国水利甲天下,电业排头奔四化。

1975年10月28日,广西大化水电站一期工程开工。

大化水电站是红水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安装4台10万千瓦机组,是自治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最大水电工程。

1983年12月,1号机组并网发电,1985年6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

厂房高度和最大承压当时居国内河床式厂房之首。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丰南发生7.8级强烈地震。

唐山地区共有3782名电力职工、家属不幸遇难,其中陡河电厂及工地震亡1359人,还有3名日本专家。

唐山电厂、陡河电厂和输变电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唐山电力供应全停,京津唐电网解列为3片。

在全国各地大力支援下,电力系统奋起救灾,恢复生产。

仅用4个月,唐山用电就恢复到震前水平。

 1977年10月1日,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电站第一台1000千瓦发电机组投入运行。

同年,广东丰顺建成第一座低温地热电站。

1987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家地热开发公司由西藏羊八井地热工程处、地热试验电厂、地热科研所3个单位组成。

装机容量已达13180千瓦。

1977年12月,我国首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在辽宁清河产生。

自1970年投产第一台10万千瓦机组后,又先后投产4台10万千瓦和3台2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110万千瓦。

1984年12月又投产一台20万千瓦机组,总容量达130万千瓦,成为当时我国的最大的火电厂。

  1978年2月,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

《规划纲要》提出了10年间,要续建和新建120个重大工程项目的高指标。

这120个项目中有30个电站项目,其中水电站项目20个。

因为国民经济严重失调,这个规划没有得到落实。

1978年12月21日,内蒙古元宝山发电厂首台机组——由法国和瑞士引进的30万千瓦机组竣工发电。

第二台机组为60万千瓦机组,由法国和联邦德国引进,1985年12月28日发电,当时为我国单机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组。

元宝山发电厂安装有1×30、2×60万千瓦机组,1975年9月动工,1998年11月全部建成。

电力工业管理权限“一份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统、一统就死”,充分暴露了当时这种体制的两难境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改革的热潮,电力工业也开始了寻求解决方案的体制改革的探索。

二、电力工业的改革探索路程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水利电力部,成立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

“电力工业是建立在现代化技术基础上的大生产,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跨省(自治区)的和一省范围内的电网,由电力工业部统一管理,电力供应由国家统一分配。

”这是我们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和吸取世界各国的共同经验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经过调整,1981年形成了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图如图5所示。

图51981年全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图

至此,几个大区电业局都已经成立。

这次改革完成之后,基本上把全国的主要电网、主要省区都统一管理起来了,促进了全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1982年3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将水利部、电力工业部再度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

这次合并之后,接受以往的经验教训,继续沿着电力工业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

到1985年,全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如图6所示。

图61985年全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图

这一时期,电力工业管理机构的调整变化已经显现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趋势。

在管理体制上,1984年中共水利电力部党委组提出了建议,实行全面包干的经济责任制;1984年12月,水利电力部制定了《关于电力工业简政放权的规定》;1985年5月,水利电力部党组向党中央又提出了“自负盈亏,以电养电”的建议;1987年9月,时任副总理的李鹏提出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原则;1988年7月,成立了华东电力联合公司等实体,成为改革试点。

1988年的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如图7所示。

图71988年全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图

1978年12月21日,内蒙古元宝山发电厂首台机组——由法国和瑞士引进的30万千瓦机组竣工发电。

第二台机组为60万千瓦机组,由法国和联邦德国引进,1985年12月28日发电,当时为我国单机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组。

元宝山发电厂安装有1×30、2×60万千瓦机组,1975年9月动工,1998年11月全部建成。

  1979年2月15日,中央通知,决定撤销水利电力部,成立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

刘澜波任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王林任第一副部长、党组第二书记。

1981年3月6日,全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任命李鹏为电力部部长,刘澜波主动退居二线,被誉为“党内开明人士”。

  1979年,电力部在1977年基础上,重新编制《十大水电基地开发设想》,包括黄河上游、红水河(含南盘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长江上游(含清江)、澜沧江中游,以及湘西和闽浙赣水电基地的布局,总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

80年代末,有关部门又编印了《十二大水电基地》规划性文件,增加了东北和黄河中游北干流两个水电基地,规划的总装机容量为2.1亿千瓦。

1981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输变电工程竣工。

该工程全长595公里,最大输送容量120万千瓦。

1979年11月开工建设。

该工程的投运加强了河南、湖北的电气联系,解决了武钢一米七轧机冲击负荷供电问题。

到80年代末,华中电网的500千伏线路已达10条,从而形成华中电网的500千伏网架。

1981年12月5日,全国第一座中央与地方集资兴建的火电厂——山东龙口电厂开工兴建。

1980年,签订集资办电协议,中央和地方按比例承担龙口电厂工程所需资金。

烟台行署在全区发行股票筹资。

一期工程2台10千瓦机组分别于1984年8月和12月投产。

同期,还有中央与地方合资建设的闵行电厂一台12.5万千瓦机组,台州电厂2台12.5万千瓦机组。

  1982年4月,水电部根据中央精神,在全国电力工作会议上部署了电力企业全面整顿工作。

当时,列入国家重点企业名单的电力企业有103家,其中92家电力企业列入第一批整顿。

这次企业整顿是全面的建设性整顿,水电部提出了8项整顿工作,重点是建立经济责任制。

  1982年5月11日,国务院批转水电部《关于按省、市、自治区实行计划用电包干的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电网实行。

鉴于全国严重的缺电情况,1982年,国务院2号文件要求各地政府和电力部门像管口粮一样管好电,实行凭证供应。

国家计委成立了计划用电办公室,各地相应设立了“三电办公室”(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

 1984年1月27日,元宝山~锦州~辽阳~海城输变电工程建成。

1985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

该工程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制造的第一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它的建设拉开了东北500千伏电网骨架建设的序幕。

随着白山至辽阳、海城至大连、辽阳至沈阳、东丰经长春至哈尔滨等500千伏输电线路的建设,以500千伏为骨架的东北电网形成。

  1984年6月30日,大同二电厂1号机组投产。

一期工程安装6台20万千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