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2945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学习时间】

3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这个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资治通鉴》

2、作家作品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谥文正。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按课文填空

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⑵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⑷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3、根据理解填空

⑴《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5、给加点字注音

卿qīng当涂tú涉shè猎孰shú更gēng遂suì

四、朗读课文

1、注音重点字读音2、划分句子停顿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课堂检测

1、填空《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īng()今当tú()掌事zhì()经为博士yé()但当shè()猎shú()若孤肃suì()蒙母

答案:

卿涂治邪涉孰遂

3、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⑶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⑷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⑸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根据课文填空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⑶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⑷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

1、提写生字词

资治通鉴卿当涂治经涉猎孰论议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遂

2、提问背诵

⑴卿今当涂掌事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⑸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⑴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蒙辞()以()军中多务。

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⑷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⑸孰()若()孤?

⑹蒙乃()始就()学。

⑺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⑻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⑼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⑽肃遂()蒙母

2.翻译以下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

⑵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⑷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⑸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⑹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三、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⑵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

2、一词多义

⑴当①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②当涂掌事(动词:

正)

⑵见①见往事耳(了解)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3、古今异义词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

推脱。

 今义:

美好的词语。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

研究 今义:

治理

⑶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

到了……的时候。

 今义:

以及。

⑷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

到。

 今义:

经过。

⑸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

重新。

义:

更加。

⑹但当涉猎但:

古义:

只。

今义:

转折连接词,但是。

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

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今义:

学位名称。

⑻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

历史 今义:

过去的事

⑼孰若孤孤:

古义:

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

独自,孤独

⑽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

从事 今义:

4、特殊句式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⑵非复吴下阿蒙(判断句)

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四、课堂检测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⑵见()往事耳。

⑶蒙乃始就()学⑷士别三()日

⑸即更()刮目相待⑹肃遂()蒙母

答案⑴研究⑵了解⑶从事⑷几⑸重新⑹于是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当①但当涉猎②当涂掌事

B.见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而①结友而别②相委而去

D.之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答案C(A.①应当②/正B.①了解②/认清C.①表承接②表承接D.①介入主谓②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见往事耳C.但当涉猎D.与儿女讲论文义

答案C(A博士:

古义:

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今义:

学位名称。

B往事:

古义:

历史 今义:

过去的事C.涉猎:

粗略地阅读D.文义:

古义:

文章的义理。

今义:

文章的意思)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文言知识2、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⑷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⑸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二、研讨课文

1、思考:

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

(人物对话)

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

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

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侧重点。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

(忙,不是理由。

委婉的批评。

⑷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请四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四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

(课件显示四句话)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

④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

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

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5、思考:

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三、拓展延伸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⑴读书可以增长人的才干,读书可以改变人生;⑵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提高人的品位;

⑶读书不只是学生要做的事,参加工作的人同样要

四、习题训练

㈠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学有所获;文末的“▁▁▁▁▁▁▁▁▁▁▁▁”(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

答案:

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年战国五代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惊讶、敬佩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㈡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当()涂掌事治经为()博士但当涉()猎即更()刮目相待

qīng()言多务shú()若孤suì()拜蒙母)

dāngwéishègēng卿孰遂

㈢解释加点词语。

1、当涂掌事当▁▁▁▁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涉猎▁▁▁▁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

7、卿今者才略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刮▁▁▁▁

答案:

1、当权2、推辞3、研究4、粗略地阅读5、了解6、于是,就7、才干和谋略8、擦

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当①但当涉猎②门当户对B.益①自以为大有所益②多多益善

C.往事①见往事耳②往事不堪回首D.卿①卿今者才略②卿今当涂掌事

答案:

D(A.应当/相当/B./好处/更加C.历史/过去的事D.您/您

㈤选择对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B.被C.用D.凭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B.就是C.如果,假如D.靠近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B.却C.只,仅仅D.仍然

4.结友而别()

A.而且B.但是C.表承接D.表修饰

答案:

1.C2.A3.A4.C。

㈥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㈦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2、⑴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⑵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五、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填空

《孙权劝学》劝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填原句)。

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感情,也从________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即更刮目相待更:

(2)及鲁肃过寻阳过:

3.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答案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2.

(1)重新。

(2)到。

3.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2)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4.孙权劝学鲁肃惊赞5.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互动》练习2、课外阅读《资治通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

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

③知耻近乎勇。

(《中庸》)

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上面这些关于“修身”的名言发人深省。

对现代中学生修身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呢?

请从上面列出的句中,选择两三句作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知耻近乎勇

总是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为借口对自己的错误、耻辱不屑于顾;总是以“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为理由回避着耻辱的疮疤。

一直以来,忘记了还有这样一句古训——“知耻近乎勇”。

我不忍目视耻辱,我回避着耻辱,我以耻辱为耻辱……我,是不是太懦弱,太缺乏勇气?

我,要任何正视耻辱?

带着这个恼人的问题,我踏上历史的列车,去寻找我心中理想的答案。

屈原说:

“耻辱是‘举世皆浊唯我独清。

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独空寂,因此我只能自投汨罗江来消除耻辱。

凡高说:

“耻辱是我的举世才华在我在世时得不到任何的注意和支持,因此我只能用手枪来结束我这年轻而孤苦的生命。

谭嗣同说:

“耻辱是变法的彻底失败,是皇上敌不过慈禧,因此我宁愿用鲜血来呼吁变法的需要,也不带着耻辱逃到国外继续我微小的生命。

海伦·凯勒说:

“耻辱是我的学习比别人晚,也比别人困难,为了不再耻辱,我就必须加倍努力地学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人说:

“耻辱是中国领土的任人践踏,中国人的任人宰割,因此我们要战斗,我们要创造自己的新中国!

二十一世纪初始的伊拉克百姓说:

“耻辱是美军的恃强凌弱,是我们无数同胞的牺牲,因此我们要斗争,即使只剩下一个人活着也决不妥协!

在这趟历史的列车上我学习了许多,也稍微领悟了耻辱的含义,同时也增加了面对耻辱的勇气。

耻辱,是插在人心头的一把利刃,能够把人的心割碎;耻辱,是呈现在眼前的一片阴影,无论怎样都挥之不去;耻辱,是脑海深处苍白的记忆,深深地篆刻在那里……

面对耻辱,我已很坦然,因为我开始慢慢领悟到“知耻近乎勇”的深层含义了。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

材料的内容是六句关于“修身”的古代名言,首先理解每则名言的意思,然后把内容相关的几则名言结合起来立意。

第①句,“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意思是“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检查自己总觉得像是有某些不足”;第②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第③句,“知耻近乎勇”,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德。

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第④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见到善要觉得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要像用手试沸水一样赶快躲开”;第⑤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第⑥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结合①③⑥句可以从“自省”“严于律己”方面立意;结合①④句可以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于己则慎独慎微,严格自律,于人则仁者爱人”方面立意;结合⑤⑥句可以从“修身”“多思”等角度立意;结合②⑥句可以从“知足”“修养身心”方面立意。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比如本则作文,考生需要先理解六则名言的意思,然后选择意思相关的几则进行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一部以关注地球未来和人类命运为题材的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引发了大众的热烈讨论。

有人说,从“大禹治水”“嫦娥奔月”“后羿射日”这些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迈开了科幻的脚步,是勇于科学幻想的精神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也有人说,人类虽然探索外太空的脚步越走越远,可是对自我身心的了解却仍然非常有限,与科技的日新月异相比,人类目前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在科技空前发达的今天,人类更应该反思和警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其中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家国情怀

2019年春节期间,火遍各大影院电影就是是《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有这样一幕,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在地球即将撞击木星的危急关头,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从而使地球得以摆脱木星引力而获救。

这种为人类命运慷慨以赴的家国情怀,是直击中了人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家国同心情怀。

《流浪地球》写出了人对地球的珍爱和不舍,在灾难面前,我们往哪里去”?

这个问题抓住了观众的心,拨动了人类内心深处最弱的弦。

我们不能放弃,不能放弃对地球的情感,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特别打动我的地方。

与此同时,我想这部影片还告诉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可以绵延五千年。

抵御外敌用长城,贯通水系用运河,中国人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去跟大自然抗争。

当毁灭来临时,美国人想的是建造诺亚方舟逃离地球,而我们中国人选择带着地球去流浪。

地球从开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呢?

要2500年。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气魄和胆识,像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可能不会这样去想,也不敢想,而中华民族五千年,我们就会想到用2500年来实现地球从太阳系抵达恒星新家园,2500年的流浪,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底气,靠自己的双手付出汗水以及心血来表达这种不服输和永远相信希望的精神。

原著者大刘说是:

《流浪地球》有着历史片般的厚重感。

这是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

它很好诠释了我们中国人对家园、对土地的情感。

这部电影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作品,充满着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追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从“家庭”延展到“家国”再到“家园”,同时又在影片中开拓出了中国式的亲情关系和根植中国人心的“恋土”情怀。

每个人生存生活与家国紧密相连,因此中国人爱国爱家,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深沉的心灵底色。

当前也许在一些领域,标准和前沿乃至话语都掌握在先发达起来的西方人、西方文化手里。

以至于很长时间内,我们以为好的东西就是他们所树立的那个样子。

但是作为青年基层工作人员,我们中国的年轻人一定要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里有情义、有情结、有情怀。

从《流浪地球》的热播和好评来看,现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也正日益成为世界的主流。

譬如影片中最终的任务虽然说是由中国人提出并且来实施和完成,但是整个《流浪地球》计划是全人类群策群力的结果,也是这个片子的主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这句话,“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

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点燃了许多人内心的家国情怀。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要与家庭、家园、家国同心,永远不抛弃、不放弃。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材料主要讲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引发了大众的热烈讨论。

1.传颂家国情怀,弘扬中国价值观。

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

这种流浪地球范式可以说植根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愚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