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自主先学:
1、反复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3、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段落层次。
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
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铸就了人民心中的“民族魂”;他的心是最坚定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都在用文字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
他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有超越性的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板书)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
3.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预习检测:
1.字音词义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
自诩(xǔ;夸耀;自我夸耀。
)冠冕(guān miǎn)吝啬(sè)
残羮(gēng)冷炙(zhì)脑髓(suǐ)孱头(càn)蹩进(bié)
2.结构层次(文章分为几部分,你的依据是什么?
)
第一部分(1~4):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政府在学术与文艺方面媚外卖国行为。
第二部分(5~9):
阐明“拿来主义”的内涵,批判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先将上文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一收束,然后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三部分(10):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和条件。
文本探究:
1.第5段中表明作者主张的关键句?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强调、重读)
“吝啬”一词,贬词褒用,实为珍惜。
2.对“拿来主义”的阐述就从第5段开始,快速浏览6~9段,标画出解释“拿来主义”内涵的关键语句。
第7段: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解读:
思考、辨别、主动)
第8段: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第9段:
他占有,挑选。
(板书)
3.这一部分的论述中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文章善于运用形象化的,为人们熟知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请结合文本,选择一处进行具体分析。
作者在第八段的开头,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点明了要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接着,用“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拒绝的逃避主义者;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用“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补充:
写作背景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
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作者对待以上三类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批判否定。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那么,“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占有,挑选”。
既然要挑选,那么就不能一概而论,要对文化遗产加以细致的区分。
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完全吸收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批判地吸收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请他们各自走散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坚决抛弃
运用比喻,将“拿来主义”者的做法说得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批判)继承。
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法的妙用,使文章论述深刻、透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和具体化了,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象生动、清楚透彻、幽默含蓄,而锋芒毕露!
除比喻论证外,还有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做法与“拿来主义”者形成对比,鲜明突出“拿来主义”者的正确性。
4.文章结尾处的五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拿来主义”进行总结的?
总之,我们要拿来。
(态度)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方法)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效果)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条件)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意义)
通过第三部分的总结,进一步补充“拿来主义”的内涵,即“创新”(板书)
5.文章并未开篇就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拿来主义”之前,作者还提到了哪些主义?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闭关主义”: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最终的结果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送去主义”:
国民政府打着与世界列强通好的旗号,却行着卖国求荣的可耻勾当,既“送物”又“送人”,极尽谄媚之能事。
最终的结果是愈送愈穷,愈送愈弱,甚至会亡国灭种,延祸子孙。
“送来主义”:
外国列强送来的种种(文章第6段列举),无不是对国人有害无用的东西,其实质是为了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令清醒的国人“对洋货发生了恐怖”。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否定批判,是“破”,是铺垫和蓄势,其目的是为了提出自己的主张,即“拿来主义”。
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破”得彻底,才能“立”得牢靠。
6.文章行文结构和多样论证方法值得学习借鉴,鲁迅先生幽默辛辣的语言,也使文章读之机趣横生。
试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说这篇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丑态。
“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发扬国光”实则是讽刺国民党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2)当然,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这句话也是反语讽刺。
“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
“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
7.杂文文体特点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拓展延伸:
2019年,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引发观影热潮的同时,也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有人盛赞其中国元素、家国情怀、宏大叙事,认为它是中国科幻电影领域的教科书;也有人将其与好莱坞经典科幻大片相比较,认为无论是在特效、技术,还是团队、营销等方面,都与之有不小差距。
对这样的评议你有何看法?
课堂总结: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学情分析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初步掌握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为:
论点、论据、论证。
但对论证方法的了解还主要限于理证法和例证法,对一些更具体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破立结合)等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杂文文体方面,初中并未接触过这类文章,高一学生对杂文文体所具有的现实性、议论性、文艺性、形象性等特点还完全没有认识。
更加之鲁迅先生的文章,因其思想深邃、文笔犀利、语言深刻,而使得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魅力是每位老师都面临的难题。
学生思维方面,高一学生已经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看待问题的角度还比较单一,还未获得系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对现象和问题缺乏深入分析和深刻见解,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效果分析
一、基础知识检测:
字音字形、成语释义等基础知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牢固掌握,但有关作者的常识考察题出错率相对较高,还需认真积累。
二、课内文段精读:
6、7、8词句理解题正答率比较高,通过课上文本研习探讨,大部分同学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意,对词句的分析把握也很到位。
9题涉及类比的论证方法,很多同学易将其与比喻论证混淆,还需做进一步的区分和辨别。
10题是对文本论证结构的分析,但考察题型类似仿写句子,难度并不大,需要学生仔细审读题目要求。
总的来说,笔答题部分学生的回答还需进一步规范,并对其准确性还应该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三、课外阅读部分整体情况不错。
应该说学生通过《拿来主义》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能够根据文本内容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
此外,在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尽量做到简要、精准。
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的一篇杂文,生动透彻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观念思想,指出了要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方法多样、形象具体,语言深刻、犀利、幽默,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苏教版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文明的对话”,且为这一单元的精读课文。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
3.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
学习比喻论证形象说理的方法。
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准确把握文意、结合实际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幽默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联系社会现实进行适度拓展延伸。
评测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孱头(càn)国粹(cuì)残羹冷炙(zhì)冠冕堂皇(miǎn)
B.脑髓(suǐ)给与(yù)暴殄天物(tiǎn)暴戾恣睢(suī)
C.自诩(xǔ)玄虚(xián)面面相觑(qù)揠苗助长(yà)
D.吝啬(sè)蹩进(piē)高屋建瓴(líng)分道扬镳(biāo)
2、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古懂陷阱拭目以待积毁销骨
B.摩登譬如磕头贺喜人才备出
C.时髦包涵亟待解决祖上荫功
D.炫耀鱼鳍勃然大怒走投无路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残羹冷炙(炙,烤肉)
B.自诩是太阳(诩,夸耀)
C.冠冕堂皇(冕,古代帝王的帽子)
D.是为拿来主义(是,判断词,与“为”共同充当谓语。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课余当家教,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B.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怎样友好,这怎么可能呢?
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C.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
“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B.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若干。
C.《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租界”之半,“且介亭”即“租界里的亭子间”。
D.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二、语段精读
(一)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
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6、理解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义。
7、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有什么主要区别?
8、“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
有什么不同的后果?
9、文中为什么要举尼采的例子?
10、鲁迅先生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有人认为这是排除推理法。
结构是:
原因,或A或B或C或D;推理,非A,非B,非C;结论,所以D。
请你根据这个结构,写出选文的推理过程。
(二) 试分析下列语言的形象性。
11、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答:
(2)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有给予,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答:
(3)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答:
:
三、课外阅读
中国人怎么了?
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
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
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
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
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
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
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
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
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
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
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
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
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
真难选择!
12、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①发狂的牛
②执牛耳者
13、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①拽着牛尾巴
②牵住牛鼻子
14、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
反对什么?
答案:
一、基础检测
1、A。
B“与”读yǔ;C“玄”读xuán;D“蹩”读bié。
2、D。
A“古懂”应为“古董”;B“人才备出”应为“人才辈出”;C“祖上荫功”应为“祖上阴功”。
3、D。
“是”指示代词,这。
4、B。
冠冕堂皇,比喻外表很体面,实际并不如此,此处应为“光明正大”;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也用来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此处用的是后一个意义,正确;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别人的施舍,讲义陈旧与此两义都无关;抛砖引玉:
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在本句中没注意使用对象的限制,所以错了
5、《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二、语段精读:
6、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
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
7、“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8、“送去主义”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
帝国主义的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蔽,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
“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送去——主动送去,媚外求荣,自欺欺人
送来——被动接受,没有选择,大受其害
拿来——主动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9、举尼采的例子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即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采发疯就是一个典型。
采用类比的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述。
10、推理过程如下:
原因: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推论:
①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②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③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结论:
所以,要自己来拿。
11、
(1)“捧”和“挂”都是极其动作性的词语,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增加了讽刺效果。
注重炼字炼句,加强语言的形象性。
(2)尼采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作者暗引他的话,与中国的送去主义进行类比,论述中国不能只“送去”不“拿来”,通过语言的暗引,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
(3)“磕头贺喜”“讨”等词语,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它渲染了一定的气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课外阅读
12、①盲目消费的热潮②面对消费热潮不敢正确引导的人
13、①指被消费热潮拖着走②要想正确引导消费的方法
14、要想正确引导消费,必须要做牵牛鼻子的人,批评了在消费热潮面前畏首畏尾,被盲目拖着走的态度。
课后反思
鲁迅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有超越性的思想家。
他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何将《拿来主义》这样一篇思想深邃、文辞犀利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读懂、读透,并能结合现实和自身情况学有所感、学以致用,是我在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
3.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在前置学习阶段,我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自学要求:
反复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充分地预习为更好地完成课堂任务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进入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通过集体群读、个体朗读等方式,细读文本。
通过辨析“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一句的重读方式来强调文章的论述重心。
通过群读探究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内涵,并通过关联词语的运用和语序的对应关系来感受文章的严谨性。
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比喻论证方式的运用和作用。
只有抓住文本、感受语言,才能更好地披文入情,把握主旨。
延续经典,联系现实。
通过材料的拓展和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层面深入到思维的层面,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拿来主义”这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并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关照当下的时代。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
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过满,时间的把控略显仓促。
尤其是对语言的品味分析环节,没有很好展开。
应适当取舍,突出重点。
可以在完成比喻论证分析和内涵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给定的材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索和探讨“拿来主义”的当下意义,结合大家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充分表达交流自己的看法。
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提高,师生的互动交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课堂问题的交流展示仍然只有少数同学主动参与,对学生回答的点评不是很到位,部分同学只是被动接受。
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拿来主义》这篇杂文很好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通过对文本情境中特色语言的品读分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与审美鉴赏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拿来主义》就其文本而言,很好地体现了批判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
关于“如何对待中外文化”这一问题,既批判了当时一些错误做法,又提出正确的建议,正反对比,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而且作者在介绍正确做法时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更加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就把“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作为其中一个教学目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成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鉴赏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对《拿来主义》内容的学习,就是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如何树立正确的思想,掌握正确的方法。
而且通过“拓展延伸”的问题探讨让学生把这种思想和方法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