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数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2964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数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余数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余数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余数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余数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数问题.docx

《余数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数问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余数问题.docx

余数问题

数论模块

数论题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信息量看起来往往比较少,所以很多同学在见到数论题的时候总会觉得无从入手,因此,做数论题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突破口,走对方向。

另外,数论模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

知识点非常多。

但相比组合而言,数论至少显得更“有法可依”,考场上一定要敢去思考数论题,“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要相信,考题所用的知识点绝对不会超出小学知识范畴,而考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研究一下战术——如何应对每一类题目。

我就不详细讲每一个知识点(确实非常之多,关键在于平常积累),在这里,我就解数论题的三个突破口来谈谈考场上如何找到数论题的解题思路。

还是那个我在课堂上讲过很多遍的例子:

任意找一个数,我们都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分析它,例如154:

(1)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百五十四,在这里,1是百位上的数字,它代表1个100,5代表5个10,4代表4个1,这可以说是位值原理的角度;

(2)154=2×7×11,分解质因数;

(3)154除以5余4,除以9余1,我们可以研究它除以任意一个数所得的商和余数;

以上三种角度分析一个数也映射出数论体系的三大块内容,同时也是我们分析数论问题的三种方式,三个突破口。

下面我来详细讲讲每一个角度。

一、位值原理和整除。

其实所有数字的整除特性都是利用位值原理推导出来的,从这个也反映出了学习数论的一个策略:

找到知识点的源头,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这样就不用背那么多知识点了。

言归正传,什么样的题目我们往这个角度去思考呢?

有些题目比较明显,就不用多说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55□39能被11整除,请问□是几?

这种题就直接利用整除特性就OK了。

考得比较多的,比如这样的题目:

“一个三位数A的三个数字所组成的最大三位数与最小三位数的差仍是数A,这个三位数A是多少?

”题中提到了X位数或者提到了这个数里面的某几位数字的,可以考虑用位值原理。

利用位值原理对题目进行“翻译”——也就是把文字翻译成数学语言(数学式子),再结合其他的知识点去“加工”,一步步地解答它。

这就是我常常对学生说的:

不要对着题目干想,一定要动笔,尝试“翻译”题目。

借用薛威阳老师的理念,就是“把思路放在纸上”。

 

二、分解质因数。

这也是约数、倍数、质数、合数、平方数的核心。

所以涉及到约倍质合及平方数的问题就可以从分解质因数的角度去研究研究,题目中如果有具体数字,不妨对其进行质因数分解,从它的因子中寻找解题思路。

如果题目中没有给定具体数字,而是让你求这个数,那么也可以从题目中给的信息去探索这个数含有的质因子及其个数。

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最多,同学们务必熟练掌握,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三、余数。

常考的余数问题基本可以分成四类:

带余除法、余数周期问题、同余问题、“物不知其数”,解题时关键要分清楚它到底是想考你什么,这样才能拿出正确的破解方法。

下面我简单谈谈这四类问题:

1、带余除法。

最关键就是理清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余数肯定小于除数。

出题者常常会在这里设置陷阱。

2、余数周期。

这其中又分为递推数列(给一串数,要求第X个数除以某个数的余数)和次幂(求一个数的X次方除以某个数的余数)相关的余数问题,处理这两类问题一个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找规律,因为它们除以某数的余数都是有周期的。

3、同余问题。

很多人分不清同余问题和“物不知其数”问题的区别。

举个例子:

“一个自然数除429、791、500所得的余数分别是a+5、2a、a,求这个自然数和a的值。

”这是同余问题,已知被除数和余数,求除数。

这种问题就是想办法把余数都化为相同的数,然后两两做差求最大公约数。

4、“物不知其数”。

与同余问题对应的,举个例子:

“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这个数。

”已知除数和余数,求被除数。

接这种问题又两个万能方法:

逐级满足和中国剩余定理。

但是考试往往不考这两个方法,这两个方法往往也比较繁琐。

考试题里不妨去研究研究题中给的除数和对应的余数的关系(和或差),若他们的和或差相同,那么就有简单的解题方法(即所谓“加同补”、“减同余”),实在没有,再考虑逐级满足和中国剩余定理。

 

最后我把小学数论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个简单的大纲,务必拿出来复习一下,如果这些基础都没有,那上面的这些都是空谈,甚至都看不懂。

1、奇偶性质;

2、特殊数(2、5、3、9、11、13、……)的整除特定和余数特性;

3、质数、合数相关性质,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分解质因数;

4、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和相关性质,约数个数定理;

5、完全平方数的性质;

6、带余除法,弃九法,同余问题和“物不知其数”问题的几个处理方法。

 

余数问题---四大绝技

(加同补;减同余;中国剩余定理;逐步约束法)

 

“差同减差,和同加和,余同取余,最小公倍加”这是同余问题的口诀。

所谓同余问题,就是给出“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的余数,反求这个数,称作同余问题。

首先要对这几个不同的数的最小公倍数心中有数,下面以4、5、6为例,请记住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0。

1、差同减差:

用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得到的余数,与除数的差相同,

此时反求的这个数,可以选除数的最小公倍数,减去这个相同的差数,称为:

“差同减差”。

例:

“一个数除以4余1,除以5余2,除以6余3”,因为4-1=5-2=6-3=3,所以取-3,表示为60n-3。

【60后面的“n”请见4、,下同】

2、和同加和:

用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得到的余数,与除数的和相同,

此时反求的这个数,可以选除数的最小公倍数,加上这个相同的和数,称为:

“和同加和”。

例:

“一个数除以4余3,除以5余2,除以6余1”,因为4+3=5+2=6+1=7,所以取+7,表示为60n+7。

3、余同取余:

用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得到的余数相同,

此时反求的这个数,可以选除数的最小公倍数,加上这个相同的余数,称为:

“余同取余”。

例:

“一个数除以4余1,除以5余1,除以6余1”,因为余数都是1,所以取+1,表示为60n+1。

4、最小公倍加:

所选取的数加上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任意整数倍(即上面1、2、3中的60n)都满足条件,

称为:

“最小公倍加”,也称为:

“公倍数作周期”。

 

弃九法

  从第4讲知道,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9整除;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被9除余数是几,那么这个数被9除的余数也一定是几。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迅速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9整除或者求出被9除的余数是几。

  例如,3645732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

  3+6+4+5+7+3+2=30,

  30被9除余3,所以3645732这个数不能被9整除,且被9除后余数为3。

  但是,当一个数的数位较多时,这种计算麻烦且易错。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因为我们只是判断这个式子被9除的余数,所以凡是若干个数的和是9时,就把这些数划掉,如3+6=9,4+5=9,7+2=9,把这些数划掉后,最多只剩下一个3(如下图),所以这个数除以9的余数是3。

  这种将和为9或9的倍数的数字划掉,用剩下的数字和求除以9的余数的方法,叫做弃九法。

  一个数被9除的余数叫做这个数的九余数。

利用弃九法可以计算一个数的九余数,还可以检验四则运算的正确性。

  例1求多位数7645821369815436715除以9的余数。

  分析与解:

利用弃九法,将和为9的数依次划掉。

  只剩下7,6,1,5四个数,这时口算一下即可。

口算知,7,6,5的和是9的倍数,又可划掉,只剩下1。

所以这个多位数除以9余1。

  例2将自然数1,2,3,…依次无间隔地写下去组成一个数1234567891011213…如果一直写到自然数100,那么所得的数除以9的余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

因为这个数太大,全部写出来很麻烦,在使用弃九法时不能逐个划掉和为9或9的倍数的数,所以要配合适当的分析。

我们已经熟知

  1+2+3+…+9=45,

  而45是9的倍数,所以每一组1,2,3,…,9都可以划掉。

在1~99这九十九个数中,个位数有十组1,2,3,…,9,都可划掉;十位数也有十组1,2,3,…,9,也都划掉。

这样在这个大数中,除了0以外,只剩下最后的100中的数字1。

所以这个数除以9余1。

  在上面的解法中,并没有计算出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而是利用弃九法分析求解。

本题还有其它简捷的解法。

因为一个数与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除以9的余数相同,所以题中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与1+2+…+100除以9的余数相同。

  利用高斯求和法,知此和是5050。

因为5050的数字和为5+0+5+0=10,利用弃九法,弃去一个9余1,故5050除以9余1。

因此题中的数除以9余1。

  例3检验下面的加法算式是否正确:

  2638457+3521983+6745785=12907225。

  分析与解:

若干个加数的九余数相加,所得和的九余数应当等于这些加数的和的九余数。

如果不等,那么这个加法算式肯定不正确。

上式中,三个加数的九余数依次为8,4,6,8+4+6的九余数为0;和的九余数为1。

因为0≠1,所以这个算式不正确。

  例4检验下面的减法算式是否正确:

  7832145-2167953=5664192。

  分析与解:

被减数的九余数减去减数的九余数(若不够减,可在被减数的九余数上加9,然后再减)应当等于差的九余数。

如果不等,那么这个减法计算肯定不正确。

上式中被减数的九余数是3,减数的九余数是6,由(9+3)-6=6知,原题等号左边的九余数是6。

等号右边的九余数也是6。

因为6=6,所以这个减法运算可能正确。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用的是“可能正确”。

利用弃九法检验加法、减法、乘法(见例5)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时,如果等号两边的九余数不相等,那么这个算式肯定不正确;如果等号两边的九余数相等,那么还不能确定算式是否正确,因为九余数只有0,1,2,…,8九种情况,不同的数可能有相同的九余数。

所以用弃九法检验运算的正确性,只是一种粗略的检验。

  例5检验下面的乘法算式是否正确:

  46876×9537=447156412。

  分析与解:

两个因数的九余数相乘,所得的数的九余数应当等于两个因数的乘积的九余数。

如果不等,那么这个乘法计算肯定不正确。

上式中,被乘数的九余数是4,乘数的九余数是6,4×6=24,24的九余数是6。

乘积的九余数是7。

6≠7,所以这个算式不正确。

  说明:

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所以当余数为零时,利用弃九法验算除法可化为用弃九法去验算乘法。

例如,检验383801÷253=1517的正确性,只需检验1517×253=383801的正确性。

  练习5

  1.求下列各数除以9的余数:

  

(1)7468251;

(2)36298745;

  (3)2657348;(4)6678254193。

  2.求下列各式除以9的余数:

  

(1)67235+82564;

(2)97256-47823;

  (3)2783×6451;(4)3477+265×841。

  3.用弃九法检验下列各题计算的正确性:

  

(1)228×222=50616;

  

(2)334×336=112224;

  (3)23372428÷6236=3748;

  (4)12345÷6789=83810105。

  4.有一个2000位的数A能被9整除,数A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B,数B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C,数C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D。

求D。

 

逐步约束法

一个班学生分组做游戏,如果每组三人就多两人,每组五人就多三人,每组七人就多四人,问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解法:

题目可以看成,除3余2,除5余3,除7余4。

没有同余的情况,用的方法是“逐步约束法”,就是从“除7余4的数”中找出符合“除5余3的数”,就是再7上一直加4,直到所得的数除5余3。

得出数为18,下面只要在18上一直加7和5得最小公倍数35,直到满足“除3余2”

4+7=11

11+7=18

18+35=53

这种方法也可以解“中国剩余定理”解的题目。

比“中国剩余定理”更好理解,我觉的速度上会比那个繁琐的公式化的解题更快。

 

中国剩余定理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这样一个问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有一批物品,3个3个地数余2个,5个5个地数余3个,7个7个地数余2个,问这批物品最少有多少个?

”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被称为“孙子问题”、“鬼谷算”、“隔墙算”、“韩信点兵”等等。

那么,这个问题怎呢?

明朝数学家程大位把这一解法编成四句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70)稀,

    五树梅花廿一(21)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15),

    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歌诀中每一句话都是一步解法:

第一句指除以3的余数用70去乘;第二句指除以5的余数用21去乘;第三句指除以7的余数用15去乘;第四句指上面乘得的三个积相加的和如超过105,就减去105的倍数,就得到答案了。

即:

  70×2+21×3+15×2-105×2=23

  《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虽然开创了一次同余式研究的先河,但由于题目比较简单,甚至用试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没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的高度。

真正从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

秦九韶于公元1247年写成的《数书九章》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数学方法“大衍求一术”,系统地论述了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从《孙子算经》到秦九韶《数书九章》对一次同余式问题的研究成果,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受到西方数学界的重视。

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向欧洲介绍了《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和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1876年,德国人马蒂生指出,中国的这一解法与西方19世纪高斯《算术探究》中关于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完全一致。

从此,中国古代数学的这一创造逐渐受到世界学者的瞩目,并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正式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算理及其应用:

  为什么这样解呢?

因为70是5和7的公倍数,且除以3余1。

21是3和7的公倍数,且除以5余1。

15是3和5的公倍数,且除以7余1。

(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

)把70、21、15这三个数分别乘以它们的余数,再把三个积加起来是233,符合题意,但不是最小,而105又是3、5、7的最小公倍数,去掉105的倍数,剩下的差就是最小的一个答案。

  用歌诀解题容易记忆,但有它的局限性,只能限于用3、5、7三个数去除,用其它的数去除就不行了。

后来我国数学家又研究了这个问题,运用了像上面分析的方法那样进行解答。

  例1:

一个数被3除余1,被4除余2,被5除余4,这个数最小是几?

  题中3、4、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4,5〕=20;〔3,5〕=15;〔3,4〕=12;〔3,4,5〕=60。

  为了使20被3除余1,用20×2=40;

  使15被4除余1,用15×3=45;

  使12被5除余1,用12×3=36。

  然后,40×1+45×2+36×4=274,

  因为,274>60,所以,274-60×4=34,就是所求的数。

  例2:

一个数被3除余2,被7除余4,被8除余5,这个数最小是几?

  题中3、7、8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8〕=56;〔3,8〕=24;〔3,7〕=21;〔3,7,8〕=168。

  为了使56被3除余1,用56×2=112;

  使24被7除余1,用24×5=120。

  使21被8除余1,用21×5=105;

  然后,112×2+120×4+105×5=1229,

  因为,1229>168,所以,1229-168×7=53,就是所求的数。

  例3:

一个数除以5余4,除以8余3,除以11余2,求满足条件的最小的自然数。

  题中5、8、11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8,11〕=88;〔5,11〕=55;〔5,8〕=40;〔5,8,11〕=440。

  为了使88被5除余1,用88×2=176;

  使55被8除余1,用55×7=385;

  使40被11除余1,用40×8=320。

  然后,176×4+385×3+320×2=2499,

  因为,2499>440,所以,2499-440×5=299,就是所求的数。

  例4:

有一个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5人,每7人一排多1人,每5人一排多2人,问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

(幸福123老师问的题目)

  题中9、7、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5〕=35;〔9,5〕=45;〔9,7〕=63;〔9,7,5〕=315。

  为了使35被9除余1,用35×8=280;

  使45被7除余1,用45×5=225;

  使63被5除余1,用63×2=126。

  然后,280×5+225×1+126×2=1877,

  因为,1877>315,所以,1877-315×5=302,就是所求的数。

  例5:

有一个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6人,每7人一排多2人,每5人一排多3人,问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

(泽林老师的题目)

  题中9、7、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5〕=35;〔9,5〕=45;〔9,7〕=63;〔9,7,5〕=315。

  为了使35被9除余1,用35×8=280;

  使45被7除余1,用45×5=225;

  使63被5除余1,用63×2=126。

  然后,280×6+225×2+126×3=2508,

  因为,2508>315,所以,2508-315×7=303,就是所求的数。

  (例5与例4的除数相同,那么各个余数要乘的“数”也分别相同,所不同的就是最后两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