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815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萧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萧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萧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萧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萧县十二五规划.docx

《萧县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县十二五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萧县十二五规划.docx

萧县十二五规划

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2011年~2015年)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抓住重要发展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萧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抢抓促进中西部崛起、扩大内需、加快皖北发展等重大机遇,突出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坚定“全市率先、皖北争先”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项目建设为统领,以扩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努力探索具有萧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1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5%;财政收入达4.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82.1亿元,五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26.8%;固定资产投资达7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82.1亿元,年均增长67.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亿元,年均增长16%。

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发展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44.6:

21.0:

34.4调整到29.1:

36.6:

34.3,二产增加值2008年超过一产,经济发展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初步转变。

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5家增加到140家。

旅游、通信、房地产等产业成为经济新亮点。

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境内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建成通车,完成国道、省道改建186.36公里,县乡道路663公里,实施“村村通”工程1168公里。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新区建设全面启动,老城改造稳步推进,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6平方公里。

城市道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凤大道、行政大道、顺河路等9条道路建成使用。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龙湖公园、新龙湖菜市场、汽车总站建成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22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厂正加速建设。

城市品位不断提高,柏星小区、凤山花园、瑞豪花园、世纪佳苑等小区初具规模,建成了一批亮化美化工程。

全面实施“百镇千村”建设工程,镇、村建设步伐加快。

投入资金5.1亿元,开展水利兴修,实施防风固沙、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工程项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重点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扩大开放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期间,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省“861”行动计划项目81个,市“6+3”工程项目220个。

大力开展招商突破行动,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招商活动,招商项目677个,五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8.6亿元。

全力抓好项目谋划、包装、储备工作,项目储备达723个,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集体中小企业改制顺利完成,民营经济、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综合改革进展顺利,惠农强农力度持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有序推进。

政府职能不断转变,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卓有成效。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城乡义务教育保障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40元,年均增长16.4%;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000元,年均增长19.6%。

全面实施“民生工程”,加大公共投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社区工作成绩显著,成为全市唯一的全省农村社区实验县。

城镇就业岗位不断增加,2009年度被省政府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县。

教育事业实现长足发展,“两基”成果持续巩固,高考录取率居全市前列,民办教育、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新农合参合率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工作稳步推进。

科教、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

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层次低、聚集度不高,城镇化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全面实施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二五”期间,萧县将步入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关键时期,机遇难得,挑战严峻,必须认清形势,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

从国家发展战略看:

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我县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

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有利于我县全面承接产业转移。

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徐州都市圈快速发展,有利于我县把握区域经济的新定位,在区域合作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从全省支持皖北发展看:

省重点实施加快皖北振兴战略,已经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有利于我县强化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促进生产要素聚集。

从自身发展优势看:

我县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交通枢纽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基础渐优,项目支撑强劲,发展承载力不断增强。

全县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已经汇聚成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十二五”时期,我县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一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周边地区竞相发展,在发展环境、发展速度、发展优势等方面,区域竞争压力增大。

二是结构转型压力加大。

经济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城镇化水平低,结构转型任务繁重。

三是解决社会矛盾困难加大。

城乡居民收入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解决新旧矛盾困难加大,民主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环境约束不断加剧。

面临着节能减排、生态修复、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繁重任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全市率先、皖北争先、富民强县”为主线,抢抓产业转移、振兴皖北战略机遇,实施工业扩张、城镇扩容、农业提升、园区集聚、旅游突破战略,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黄淮海地区现代化工贸旅游城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战略目标与步骤

未来10年,萧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

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7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

52:

33。

财政总收入完成16亿元,力争实现翻两番目标,达到18亿元。

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30万,城镇化率达40%以上。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5%。

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把萧县基本建设成为黄淮海地区能源建材轻化工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目的地。

专栏:

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调控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五年调控目标

指标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15%

预期性

2

第一产业增加值

年均增长5%

预期性

3

第二产业增加值

年均增长25%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

年均增长30%

预期性

5

第三产业增加值

年均增长16%

预期性

6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15:

52:

33

预期性

7

固定资产投资

年均增长30%

预期性

8

财政总收入

年均增长30%

预期性

9

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6.5‰以内

约束性

10

城镇化率

40%

预期性

11

农民人均纯收入

年均增长15%

预期性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15%

预期性

13

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5%以内

约束性

14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年均增长18%

预期性

生态

环境

15

森林覆盖率

达到35%

约束性

16

万元GDP能耗

完成目标任务

约束性

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550亿元,比2015年翻一番,把萧县建成经济实力较强、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的黄淮海地区现代新兴城市。

三、发展战略

工业扩张战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培育四大百亿元产业,打造一批十亿元企业。

坚持项目支撑,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城镇扩容战略。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实施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开发区扩展,不断增强城镇辐射力和承载力。

坚持依靠优势,准确定位,培育产业,改善设施,聚集人口,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生态环境好、发展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农业提升战略。

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试验区,优化区域布局,培育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装备农业。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园区集聚战略。

一、二、三产都要走园区化的路子,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

以县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加快一区多园建设,打造产业基地,建设工业园区,构建工业走廊,形成规模效应。

加快新型乡村工业园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配套型等新型乡村工业,鼓励农民创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振兴乡镇经济。

旅游突破战略。

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自然风光独特的优势,开发建设皇藏峪生态旅游、黄河故道观光旅游、蔡洼红色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

以特色文化支撑旅游发展,充分展示汉文化、孝文化、书画文化、美食文化。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旅游业大发展。

“十二五”末,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

第三章加快工业强县进程

全面实施“4565”行动计划,即发展四大支柱产业,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建设六大园区,确保工业总产值翻两番,超过500亿元。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建材产业。

推进天瑞水泥项目二期建设,形成400万吨生产能力。

着力打造安徽陶瓷产业基地,建设150条陶瓷生产线,建成中部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力争产值达到200亿元。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页岩、煤矸石烧结砖形成20亿元产值生产能力,发展高岭土深加工,开发优质耐火材料。

加快石材开发和综合加工,形成1600万平方米大理石片材和400万立方石料的生产能力。

加快发展玻璃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

“十二五”末产值达250亿元。

绿色合成革产业。

打造合成革生产基地,建成200条生产线,形成24亿平方米的生产能力,开发上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合成革制品加工区,发展制鞋、皮衣、箱包、皮具等产业。

“十二五”末产值达100亿元。

煤电化产业。

建设金黄庄、大屯、郭庄煤矿,开工建设锦桥、穆集、演武西、吴马等煤矿。

发展煤电产业,加快电源点(电厂)建设,做好煤矸石发电、坑口发电论证筹备工作,力争核准建设。

抓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发电新能源开发利用。

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煤化工产业。

“十二五”末,煤炭产量达400万吨,产值达100亿元。

农副产品加工业。

发展粮食加工业,延伸产业链,生产多用途食品专用粉和强化营养粉,发展速冻食品,做强中国面粉加工强县品牌。

依托“萧县葡萄”品牌资源,发展葡萄精深加工业,重振萧县葡萄酒品牌,形成4万吨优质葡萄酒生产能力。

抓好以黄桃、胡萝卜、芦笋为主的果蔬加工业,打造中国最大的黄桃加工基地。

发展猪、牛、羊等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屠宰加工能力,发展以肉食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工艺食品。

“十二五”末,形成200万吨小麦加工、200万吨淀粉加工和200万吨果蔬加工能力,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30亿元。

二、提升传统产业

造纸及包装印刷产业。

抓好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先进造纸技术和成套先进造纸设备,提高装备水平。

扶持壮大造纸企业,形成200万吨生产能力,并形成1000万吨废旧塑料和1000万吨废纸回收加工集散地。

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层次,发展包装和印刷产业。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清洁生产。

“十二五”末,造纸及包装印刷产业产值达40亿元。

医药化工业。

以新陇海药业公司为龙头,开发新型药品,带动医药业发展。

以三氯化磷公司、亨润能源、王寨草酸为龙头,研发化工产品,带动化工业发展。

积极引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机械工业。

以贝钢铸造、佳诚造纸机械、双云汽配、垃圾处理设备制造为龙头,紧紧围绕陶瓷、合成革生产,发展配套加工,带动机械制造业发展。

轻纺业。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实施棉纱扩锭工程,形成10万纱锭生产能力,发展织布、针织、服装、鞋帽生产,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创造条件建设纺织、服装园区。

防腐蚀业。

发挥“中国防腐蚀第一县”的品牌效应,依托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鼓励、支持生产防腐蚀材料和机具设备,建设防腐蚀研发中心,发展防腐蚀材料产业。

三、加强园区建设

建设县经济开发区。

按照“一区四园”的格局,着力建设陶瓷、合成革、食品、合作共建园区四个特色工业园,建成30平方公里规模。

大力发展开发区物流、金融、技术、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加快形成仓储物流、信息咨询、商务休闲、娱乐服务等功能分区,增强开发区的城市功能。

加大投入,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开发区的承载能力。

建设新型乡村工业园。

集中精力抓好张庄寨、杨楼、丁里、龙城四个新型乡村工业园,黄口、新庄、赵庄三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全面规划,突出特色,完善设施,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外商投资兴业。

“十二五”末,每个乡镇建成一个核心区不低于100亩的新型乡村工业园。

建设城北经济开发区。

依托310国道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城北经济开发区。

以林平、虹光、金玉米等骨干企业为核心,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四、做大做强企业

壮大企业规模。

培育天瑞、皖王、新锦丰、虹光、金玉米、林平、银海、正冠、龙津、金鸽、华龙等重点企业,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建设现代企业,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做大做强。

培育上市企业,“十二五”期间争取1~2家企业上市。

支持鼓励企业创名牌。

“十二五”期间,新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各1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各8个。

加大对工业的支持。

制定实行工业发展目标奖励制度,对工业发展贡献突出者给予重奖。

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财政资金,用于对工业项目的支持和对工业考核奖励。

建立健全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和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五、发展外向型经济

发展加工贸易,鼓励县域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展国际合作,做好劳务输出。

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顶天立地项目,落户一批投资超10亿元项目。

“十二五”末,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10家,培育扶持出口龙头企业2~3家。

外贸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实现较大提升。

专栏:

“十二五”规划重大工业项目

●矿产开采:

金黄庄煤矿年产90万吨煤炭,大唐集团萧县穆集煤矿年产120万吨煤炭,郭庄煤矿年产45万吨煤炭,大屯煤矿年产90万吨煤炭,锦桥煤矿年产90万吨煤炭,吴马煤矿年产90万吨煤炭,戴村煤矿技改项目,盛达铁矿年产90万吨磁铁矿项目,年开采加工1万吨金属镁及镁制成品项目,高岭土开采项目等。

●煤电产业:

做好煤矸石发电、坑口发电论证筹备工作,力争核准建设,做好400万吨煤焦化项目前期工作,做好2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2×12.5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等。

●食品加工:

萧县食品工业园建设项目,小麦精深加工项目,安徽金玉米玉米淀粉二期项目,6万吨结晶果糖项目,优质山羊屠宰项目,黄桃加工项目,葡萄深加工项目,胡萝卜加工项目等。

●建材:

萧县天瑞水泥二期项目,150条建陶生产线,高档板材精深加工项目,新型墙体材料项目,玻璃深加工项目等。

●合成革:

安徽省合成革产业园200条合成革生产线项目,萧县皮革皮具工业园建设项目,合成革原辅料生产项目等。

●循环经济:

萧县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

●其它:

恒泰纺织项目,陇海制药厂扩建项目,造纸企业扩建项目等。

第四章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以龙城为中心,中心镇、扩权试点镇为骨干,一般乡镇为结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结构有序的城镇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层次和水平,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积极实施环凤山发展战略,加快城市扩容步伐,按照东进、西扩、北跨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

到“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30万,建设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

拉开城市框架。

形成“一带两轴四组团”的空间格局,提升龙城综合承载能力。

“一带”:

由龙山、凤山、虎山组成的城市带状的生态廊道。

“两轴”:

沿交通路城市东向发展轴、沿中山路城市南北向延伸轴。

“四组团”:

老城区、城东新区、城西新区、山北新区。

优化功能布局。

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完善工业集中区、商贸物流区、居民生活区、文化娱乐区、政务办公区等功能布局。

老城区:

加快文化艺术城工程建设,彰显县城丰富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改造郝店区域、葡萄酒厂区域、龙山区域等棚户区,综合开发火车站、农委、建材公司、粮食局、法院、县医院、中医院、虎山农贸市场、龙湖北菜市场、人武部等片区,开发建设凤山花园三期、瑞豪、世纪家苑、瑞景、汉字苑、龙城国购广场、百货大楼、黄淮大厦等区域。

用五年时间完成上述改造任务。

城东新区:

抓好凤山森林公园和龙山公园建设,抓好市民广场、安粮广场等为重点的公共休闲场所建设,抓好安粮大厦、医院、学校、水厂、公交总站、体育场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工程建设,抓好以安粮中心花园、嘉楼、龙山庭院、龙山东小区、龙山西小区、凤祥小区为重点的居住小区建设,推动凤城新区早日建成。

城西新区:

依托城市大外环,岱河改造,岱湖开发,整治五大水库,打造城市水观景带,建设宜居小区。

山北新区:

依托城市大外环和高铁站,打造物流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城市大外环建设,实现内外环主干道对接环绕。

加快城区路网建设,实施四纵五横主干道20个路段建设。

建设南外环铁路立交桥。

完善城区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

统筹城市防洪、供排水、供气、供暖、电网、电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燃气工程、供水工程建设。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构建“二级政府,三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格局。

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

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着力解决“脏、乱、差”突出问题。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

抓好社区建设,强化社区功能。

进一步美化、亮化、净化市容市貌,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在龙城镇、工贸集镇、工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高品位规划开发建设一批住宅小区。

发展小城镇房地产市场,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

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培育和调控房地产市场。

每年新开发房地产面积5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万平方米。

专栏:

县城建设重点项目

●路网建设项目:

该项目共有18条道路建设,2座铁路立交桥。

主要工程是:

公园路北段(顺河路至凤山)、南段(龙凤大道至交通路),行政大道南段(淮海路至交通路)、东环路、中山路北段(北环路至顺河路)、中山北路过凤山至高铁广场、教育路向东至大外环,世纪大道向西至大外环,小康路向东过铁路至大外环,向西至小西环,小西环(北起交通路、南至世纪大道)、梅村路(东起萧淮路西至大外环)、龙山路南段(北起教育路南至大外环)、丰收路、健康路北段、淮海路向东延至龙凤大道立交桥、交通路向西延长段、岱湖南路、萧杨路(北至大外环)拓宽,建设南大外环铁路立交桥,龙凤大道立交桥。

●居民小区建设项目:

柏星、瑞豪、东晨龙凤山庄、三八塘、安粮中央花园、名仁苑(人武部开发)、嘉鸿、龙山庭院、龙山东小区、龙山西小区、凤山花园三期、龙梅、凤祥、虎山、龙山小区(棚户区改造)、郝店小区(棚户区改造)。

百货公司区域改造、黄淮区域改造、国购广场(老汽车站)。

●公区事业工程项目:

(1)凤山森林公园、龙山公园、虎山公园、圣泉寺。

(2)凤城新区中学、凤城新区实验小学、凤城新区医院、凤城新区新城广场、凤城新区体育场、体育馆、凤城新区供电所、公交总站、加油站。

(3)垃圾处理厂(日处理220吨),污水自理厂管网扩建(管网31公里、泵站2座)。

(4)供水、供气管网及供水、供气站。

(5)公厕建设工程。

(6)绿化建设工程。

●中山路1.5公里穿山隧道。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

以黄口镇、杨楼镇、新庄镇、张庄寨镇、赵庄镇、杜楼镇等中心镇和扩权试点镇为重点,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它小城镇发展,构建全县小城镇发展体系。

突出特色,加快产业聚集,按照综合型、工业型、贸易型、旅游型的不同功能定位,打造一批工业经济重镇、现代农业新镇、特色经济强镇。

增强小城镇集聚能力。

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发挥小城镇吸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功能,带动小城镇加工业、商贸业及其它服务业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

培育一批工业增加值超亿元、财政收入过千万元乡镇,让乡镇经济成为萧县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把土地整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五年实施土地整理15万亩,加快整村推进步伐,积极实施“农村安居工程”,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坚持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清洁乡村。

深入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办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饮水、道路、电力、通讯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五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实施农业提升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围绕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增加科技对农产品的贡献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初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抓好优势农产品生产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四个生产区域集中的优势产业带,在县域东南部建设早熟葡萄、山杂果、皖北白山羊产业带;在西南部建设胡萝卜、优质粮油、生猪家禽产业带;在中西部建设优质粮油、瓜菜、辣椒制种、生猪肉牛家禽产业带;在北部沿黄河故道建设观光农业和优质水果产业带。

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重点支持优质小麦、葡萄、萧国圣桃、黄桃、芦笋、水晶梨、瓜菜等8~1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一批示范园区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