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753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祝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祝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祝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祝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福》教学设计.docx

《《祝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教学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祝福》教学设计.docx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环境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课前明确

1、文学常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明确: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监(jiàn)生:

“国子监(jiàn)生员”的简称。

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

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款取得监生资格。

3、四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阅读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或再醮:

旧时称寡妇再嫁。

醮 jiào

(1)古代结婚时用酒祭神的礼)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毛泽东砍断了束缚在中国妇女身上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开创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新时代)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

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经夏衍先生改编后,将《祝福》搬上了银幕。

三、课前积累

1、字音

钝dùn响  幽yōu微  寒暄xuān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少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淡然dàn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颊jiá  新正zhēng  沸反盈天yíng  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 絮絮xù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ēng zhēng  咀嚼jǔ jué赏鉴 jiàn渣滓zhā zǐ  瞥piē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  蹒跚pán shān

2、字型

寒暄 (喧) 烟霭(蔼)  走投无路 (头)   形骸  (骇  劾)    惴惴 (揣   湍)

3、词语

寒暄:

寒暖。

指人们见面时说的天气冷暖之类的客套话。

暄:

温暖。

瓦楞:

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

副词。

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

害怕的样子。

踌蹰:

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

踌躇地呆坐了很久。

②徘徊不进:

踌躇不前。

③研究,反覆思量:

颇费踌躇|踌躇多日。

④从容自得的样子:

一脸踌躇的神情。

⑤心情沉郁:

望西都,意踌躇。

委实:

实在

谬种:

坏东西(骂人的话)

瑟瑟:

sè象声词。

形容颤抖:

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

秋风瑟瑟。

俨然:

文中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百无聊赖:

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聊:

依靠、依赖。

与“赖”同义

沸反盈yíng天:

沸:

滚翻;盈:

充满。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声喧嚣杂乱。

墺:

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

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

1.低声哭泣。

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鄙薄:

鄙夷,轻视,看不起。

诡秘:

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歆享:

歆 xīn,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

也作盘跚。

4、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

谈话总是不投机。

(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

(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

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

(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

(得意的样子)

俨然:

四叔俨然的陪着。

(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好像)

但是:

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

(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

(表转折的连词)

 

教学过程

 

一、绘出三要素思维导图

三要素

衬托(正衬和反衬)

主人公:

祥林嫂衬托

人物{

其他人物:

鲁四老爷(1.2.19.20.31.34.41.46.47.52.71)

四婶(34.37.43.50.54-65.66.69.71-76.107-111)

婆婆(40-42.56-60).大伯(67).

卫老婆子(34.40.48-53.55-65.66-69).

柳妈(87-103).“我”(1-33.112).短工(21-31)

情节:

细节→片断→情节(序幕【1-2】推动

→开端【34-53】→发展【54-65】铺垫

→高潮【66-111】→结局【3-33】

→尾声【112】)

自然环境

环境{【1-2】【32】【88】【112】渲染

社会环境暗示:

象征、比喻

双关

叙事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般含有前两个要素)

其他表现方法(宏观)+其他结构艺术(凤头或者猪肚或者豹尾)

二、从三要素分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情节:

片断式

1、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

(空行分层)

⑴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1-2)

⑵结局:

    寂然死去倒叙(3-33)

⑶开端:

    初到鲁镇(34-53)

⑷发展:

    被迫改嫁(54-65)

⑸高潮:

    再到鲁镇(66-111)

⑹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2、提问:

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有什么作用?

(1)运用了倒叙(34-111)(虚写)(回忆,想象和联想)和顺叙(1-2)(112)(实写)的叙述方法。

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这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

最后一段,从回忆又回到现实,顺叙。

(2)作用

顺叙作用:

①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

②对比。

在鲁镇富人们祝福的喜庆氛围中,祥林嫂寂然死去,以乐景反衬悲情,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浓厚的悲剧性,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们之间的尖锐矛盾,凸显了反封建的深刻主题。

倒叙作用:

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

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

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

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等等。

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强烈震撼了读者的感情,使读者追根溯源,探求事情原委,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②暗示情节的悲剧性

3、关于人称变化(叙事视角)

1—33第一人称“我”

34—111第三人称她(祥林嫂)

112第一人称“我”

作用:

第一人称“我”作为目击者、衬托者、见证人、线索人,便于代表作者对主要人物作出评价,便于读者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显得真实亲切。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局限,便于叙事,自由灵活。

4、小说的结构有二,即线性结构和片断结构。

鲁迅《呐喊》《彷徨》共25篇小说,除了《一件小事》有较为完整的情节之外,其余24篇都是片断式结构。

划出本文所有片段。

片断或片段,又叫插曲、横截面、横断面、横剖面

中国小说(古代)西洋小说

序号

中国小说(古代)

西洋小说

重情节完整

重片断串联

重来龙去脉

重以点窥面

重白描

重工笔

重外貌语言动作描写

重心理描写

重粗线条

重细笔刻画

鲁翁合二为一,中西合璧,胡适说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

红色处是鲁翁小说特点。

情节抓“片断”,描写方法抓“白描”,人物表现方法抓“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就等于抓住鲁翁小说的特点,以此为突破口,问题便迎刃而解。

5、片断划分

(1)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1—2)

片断1、第1、2段:

属于序幕。

(1)用“/”分别给第一二段分层次:

第一段分至“幽微的火药香”;第二段切到“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2)比较得出结论:

两段第一层都写“祝福景象”,第二层都写“鲁四老爷”,最后合二为一,序幕内容是——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2)结局:

寂然死去(3—33)

片断2、第3—17段:

主要写“我”和祥林嫂最后一次对话。

关于魂灵和地狱的有无问题,因为无论回答有或无对祥林嫂都是致命的打击,只好以“说不清”来搪塞。

(无则见不到阿毛,有则阴司两个死鬼男人争,自己要被阎罗大王锯开来)

片断3、第19—31段:

“我”和短工对话。

关于祥林嫂之死

片断4、第32—33段

“我”在鲁镇最后一夜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

关于祥林嫂这样“无聊生者不生”的好处,反语。

33段过渡段。

(3)开端:

初到鲁镇(34—53)

片断5、第34—36段:

祥林嫂初到鲁镇

片断6、第37—53段

祥林嫂被婆家抢回

(4)发展:

被迫改嫁(54-65)

片断7、第54—65段

四婶和卫老婆子对话。

祥林嫂被卖再醮(jiào)

⑸高潮:

再到鲁镇(66-111)

第66—111部分可以有两种分层法:

写路人的冷漠

第一种分层法:

以下片断8——片断13

分层一视角:

人物

①片断8、第66—69段

祥林嫂再到鲁镇:

巨变

②片断9、第70—76段

四叔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

不满和嫌弃

③片断10、第77—87段

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

鄙薄、烦厌和唾弃

④片断11、第88—102段

柳妈对祥林嫂的态度:

嫌弃、恐吓和同情

⑤片断12、第103—106段

鲁镇人嘲笑额上伤疤和祥林嫂捐庙门槛

⑥片断13、第107—111段

捐门槛后,祥林嫂仍然被打发走了

第二种分层法:

分层二视角:

情节

①片断8、第66—69段

祥林嫂再到鲁镇:

巨变

②片断9、厌听故事(70—82)

③片断10、以孩子来嘲弄祥林嫂(83—87)

④片断11、拿伤疤来嘲弄祥林嫂(88—105)

⑤片断12、四婶后悔留她(106—111)

高潮部分(66-111)

和《孔乙己》前五个片断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点

(1)递进式的吞噬祥林嫂的灵魂到肉体

(2体现了人们冷漠、麻木、无聊、空虚的特点,人们把自己片刻的欢乐建立在祥林嫂痛苦的基础上。

(3)体现了悲剧的社会性和必然性,从而把矛头直指毒害人们灵魂的封建文化(礼教)。

(《孔乙己》:

奚落和嘲笑偷书——奚落和嘲笑没有进学——教小伙计“我”写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分食茴香豆——被丁举人打折腿,用手走路:

由吃灵魂或精神到吃肉体,封建糟粕文化把孔乙己整个儿的吞噬了)(祥林嫂分析亦然)

⑹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片断14、第112段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总结方法同“序幕”)

(二)人物:

人物分析三部曲:

性格、形象、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人物分析遵照下图进行——

人物描写方法:

正面侧面相结合

1、正面描写

(1)外貌=肖像(神态)

(2)语言(对话)

(3)行为(动作)

(4)心理活动

暗示

心理描写:

直接(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和间接(外貌、语言、行为暗示)

2、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烘托=衬托=映衬=侧写(正衬和反衬)

(1)陪衬人物

(2)环境描写

1、主人公:

祥林嫂

板书:

(人物性格和形象)

外貌一本分、希望(新寡)

外貌二∟折磨、痛苦(再醮)

外貌三∟机械、麻木、摧毁、绝望(临死)

学生先总结其性格特征,然后从正侧面两个角度去说明之。

(1)以“顺序”概要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卖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2)从外貌描写的变化中分析祥林嫂性格和形象

思考:

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①明确1:

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34段)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36段)

暗示祥林嫂怀着满心的希望(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位子”,与后来“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处:

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66段)

暗示:

祥林嫂饱受生活的折磨。

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后,她内心世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第三处:

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3段)

暗示末路的祥林嫂丝毫没有生命活力。

她已经被冷酷的社会摧毁了,吃掉了,她的麻木、迟钝、机械,让人感觉到他对生活的绝望。

作者写祥林嫂这样的变化,主要是表现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

②明确2:

用意

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②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极大刺激,极度悲伤。

③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和肉体受到双重的摧残,精神麻木,徒余形骸,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白描作用:

简洁、朴素、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外形,重在传达神韵,凸显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明确3: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

(把小说中画眼睛——神态描写——的细节全部找出来)

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

从开始时的“顺着眼”(34⑤),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66③),“没有先前那样精神”(66④),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106倒①),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109②),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3⑤),都有丰富的内涵。

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附:

《故乡》关于闰土的肖像描写:

少年闰土: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中年闰土: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从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人物

①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

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

反抗思想是“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观念,实质上是向封建礼教低头。

撞:

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反抗思想是“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观念,实质上是向封建礼教低头。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反抗思想是封建迷信思想,实质上是向封建礼教低头。

问:

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反抗思想是封建迷信思想,实质上是向封建礼教低头。

②第60段祥林嫂被迫改嫁时“出格”的闹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

祥林嫂不是反抗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相反她是遵守封建道德的。

她抗争的目的是为了守节。

她中毒很深,用封建思想来努力使自己不成为伤风败俗的女人(包含于①中,可不讲)

总结:

关于祥林嫂的“抗争”问题

祥林嫂用封建的糟粕文化来抗争封建的糟粕文化,这就是她抗争的实质,因此这种抗争就是向封建糟粕文化低头,只能以失败甚至悲剧而告终!

真正的抗争是从封建糟粕文化中突围,从而体现出五四的反封建精神,这才是作家的真意图!

③初到→再到→捐门槛→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分析祥林嫂是怎样去为生存而努力的?

凡是能抓住的那救命的稻草,都不遗余力的去抓,结果一根根的沉入大海,在这茫茫的人生中,百无聊赖的祥林嫂终于在祝福声中死去,可以说是一种最大的解脱。

④思考:

祥林嫂对她自己的悲剧有没有责任呢?

可以先讨论这个问题:

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明确:

观点一:

“反抗”主要表现在:

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

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

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

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

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观点二: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

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

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

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

“(《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还可以从语言或对话中分析人物。

还可以从侧面描写中分析人物。

(有学生自己去找,分析全扣住人物性格进行)

(4)祥林嫂形象及其形象的深刻意义或典型性或社会意义?

(形象=定义+性格: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在正常社会里,她可以凭自己的劳动过幸福的日子。

可是,她首先受到包办婚姻的约束,嫁给了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了,她要受婆婆的虐待,终于被卖进山里,她完全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这并非自愿的“再嫁”,招致了不贞洁的罪名,使她成为“伤风败俗”的女人;后夫病死,又给她添上了“不祥之物”的恶谥。

(封建礼教强加给她这两项罪名,最后吃了她)鲁四老爷不准她动祭品,给她精神上致命的打击;柳妈告诉她死后将受锯刑,更增添了末世受苦的恐惧;路人的冷漠也使她心灵受到伤害,她很快衰老了,被鲁家辞退,终于在祝福之中冻死在雪地里。

她是一步步被逼向死亡的。

(典型性=形象+社会环境,即进一步挖掘社会根源:

)因此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的悲剧,是千千万万被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甚至整个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