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2738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6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docx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docx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

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下)

孙竟耘著

在现代心理学的五行思考(中)一文中,我们系统的介绍了良心。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讨论良心与快乐、幸福以及生命系统的均衡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一、良心、快乐与幸福

良心对于一个人来说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能够使人愉悦,让人心安理得。

在违背良心时,人的内心是痛苦的。

良心通过人的内省自觉,区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良心存放着人的价值、幸福和理想。

见下图:

图一:

 

 

 

(一)、人生理想、价值、幸福和良心

在前文中,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同属于时间维度。

在本文中进一步展示三者的关系如下:

图二:

时间

过去—道德—信仰

幸福

现在—良心—价值—信用

未来—自我(人生)理想—自信

1、道德—信仰

道德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则系统,它借助神的力量,带给人们以终极关怀。

一切宗教都意味着人与神之间的交易。

人们通过神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比如说:

权力、财富、知识、永生等等。

人们试图通过“神”来实现自己的需求,甚至仅仅是因为相信了“神”,幸福感便产生了。

有宗教体验的人都会相信,人类终极的幸福在上帝那里,信上帝即可得到。

这也意味着幸福与道德之间有一致性,离开了道德无幸福可言。

道德如果失去了神灵的护佑,将如刍狗一样被人抛弃。

对于一个唯物主义者来说,神灵是不存在的,因而他们的道德将无法存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今的中国,腐败无处不在的原因。

道德不再是约束自己心灵的工具,而是控制他人的借口。

2、良心—价值—信用

良心之所以是存放价值观的地方,是因为良心常常通过价值判断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价值因交换而产生,这意味着价值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

良心甚至变成了有价值的代名词,比如:

说一个人有良心,其实是说这个人对自己有价值。

说一个人无良心,其实是说这个人对自己无价值。

如果站在主体来说,良心也意味着是否自觉的履行义务,是否自觉的履行承诺。

也是说,一个人是否有信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

良心其实是人的社会生命,信用是良心的社会表征

3、自我理想—人生理想—自信

所有的电视剧和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那就是:

正义战胜了邪恶。

虽然现实生活并非如此,但是正义的最终成功,是人们希望之所在。

人的自我理想,或者人生理想都会是“美”战胜“丑”,“善”战胜“恶”,“真”战胜“假”。

都会是希望人格趋于完善,事业趋向成功,生活趋向美好。

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说,总是希望自己更好的存在,生命得以延续。

所谓的自信,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肯定,也就是相信自己生命的美好性,是对理想状态的不断强化。

4、幸福

人性在本质上都是趋乐避苦的,因此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快乐和幸福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应该说,快乐是一种必然性,而幸福是一种偶然性。

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内心的愉悦。

为什么这么说呢?

(1)、快乐是需求的满足感

有欲皆苦,知足常乐。

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快乐产生的根源。

这个根源就是当需求得到满足时,快乐就产生了。

(2)、幸福来自于一种不确定性,是在不确性中得到的快乐

如果人们所得到的满足超乎自己的预期,甚至做梦都想不到,此时的快乐是一种幸福。

说得更学术一点,就是满足来自于不确定性便是幸福——侥幸得来的福。

(二)、幸福的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

幸福如果能够永恒的存在,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么,如何让幸福从过去继续到现在,又从现在继续到未来呢?

(1)、神是不确定性的代表

孟子认为:

“不知者谓之神”。

即:

神是不为人所知的,或不为人所知的都可以称之为神。

如果我们将这一逻辑扩展开来,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不为者谓之神”,即:

无法通过自己的作为而成功,也就是人或人类做不到的,就是“神”所管辖的。

“不用者谓之神”,即:

人所无法利用的潜能,这属于神的领域。

“不我者谓之神”,即:

人无法完成对自我超越的领域,属于神的范畴。

“不得者谓之神”,即:

人所无法得到的东西、果报,这属于神赐的范畴。

详见下图三:

所以我们说,神是不确定性的代表。

人类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一定须要神的存在。

神让我们知道怎样管理和运用不确定性。

唯有对神的信仰,才可能得到幸福,否则幸福永远是一句空话。

(2)、幸福的ABC

前文中的图五用ABC三点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

幸福也面临着在ABC三点进行连接的问题。

本文图四:

ABC、

过去现在未来

A:

幸福的过去式

哈耶克将道德称为进化的规则系统。

人们对于这些规则,可能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但这些规则却有经济学上的意义,只要人们信奉和遵守,即可获益。

这些道德规则系统,人们无法认知其全貌,故而更愿意用象征性的语言来描述。

这个象征就是神。

人们借助神,完成了对不确性的管理;借助神,使不确定性更有利于自己。

这也是人们因为信神,而得到幸福的原因。

这便是幸福的过去式。

B:

幸福的现在式

信用是过去与未来的贴现,正是因为信用的存在,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了可能。

降低了人们之间的交易成本。

信用内化为人的良心,正是因为信用与良心对道德与神的遵从,完成了对过去的继承,使幸福得以延续。

C:

幸福的未来式

人们的自我理想,被自信不断地自我肯定后,美好的图景也不断被强化。

如果没有基于未来的美好图景,人们似乎没有必要对过去进行继承。

也没有必要对现在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ABC只有在时间轴上形成一条直线,人类才能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

幸福其实是生命的美好感,并且这种美好感不停地延续。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美好感,亦不消失,这便是幸福。

二、需求与快乐

对于人来说,身心是一体的。

当人们的身心是均衡和谐的时候,人是快乐的;而当人的身心是非均衡状态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痛苦,比如说:

生病。

“乐”和“苦”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痛苦源自于需求未被满足(非均衡状态);快乐源自于需求得到满足(均衡状态)。

人要得到快乐,自然是从需求入手。

需求按马斯洛的标准,可以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宿感(包括爱和尊重)和自我实现。

本文将此五项需求纳入五行:

图五

 

既然划入五行之中,则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生克关系。

下面就让我们来讨论需求之间的生克关系。

图六:

自我实现(金)

归属感(土)

安全需求(水)

社交需求(火)生存需求(木)

(一)、相生关系

1、生存需求——生——社交需求。

如果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次一个需要满足的需求是安全需求。

这个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从生下来开始,人就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比如说,婴儿生下来,第一个需求可能是找到他(她)的母亲,而不是考虑自己是否安全。

故而生存需求——生——社会需求。

2、社交需求——生——归宿感(包括尊重和爱)

人的社会交往,需要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认同,被社会其他成员认为是自己的同类。

或者将自己认同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同类,将自己归宿于某种组织中。

故而社交需求——生——归宿感。

所有的组织都是分层级的,处于较高的层级,能够活得更好,掌握更多的资源。

人们渴望到达更高的层级,这种需求表现为,需要得到尊重和爱。

3、归宿感——生——自我实现

当人找到归宿感后,得到尊重和爱以后,人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

这是因为:

自我实现是相对于一定的组织而言的,换言之,自我实现需要观众。

鲁滨逊在荒岛上自我实现,有何意义呢?

所以,归宿感——生——自我实现。

4、自我实现——生——安全需求

自我实现,其实是自我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或实现理想中的人格。

正是人对未来美好状态的追求,才催生了人的安全需求。

一个不对自己未来有所期许的人,是很难在意自己生命的安全状态的。

通常一个人感觉活不下去了,就会铤而走险了。

比如:

永州枪杀法官的案例,正是因为朱军得了癌症,生命无望了。

加之对判决的不服,于是铤而走险——杀人自杀。

5、安全需求——生——生存需求

人开始注意安全了,也就开始关注生存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一个人随时处在死亡的威胁了,他(她)也就不怕死了,往往也就不想活了。

所以,一个安全的环境才能够让人产生生存的需求。

故而,安全需求——生——生存需求。

(二)、相克关系

1、生存需求——克——归宿感

人为了个体的生存,往往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所以,人在内心深处是拒绝被同化于一个群体的。

人之所以愿意归属于一个群体,通常是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好处,特别是搭便车的好处(即得到好处,但不需要付出成本)。

人首先是个体,生存首先是个体的生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存需求——克——归宿感。

2、归宿感——克——安全需求

归宿感是形成组织的前提,通过组织能够放大个人的力量。

这便是人们要形成各种组织的原因。

但是组织并非总是给其成员带来安全感,人们常常利用组织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比如说,强制拆迁逼人跳楼。

就是一部分人利用组织,对部分成员的安全造成损害。

所以,我们说,归宿感——克——安全需求。

3、安全需求——克——社交需求

对安全的需求,往往导致社交的减弱。

比如,清王朝闭关锁国,在很大程度是从帝国安全角度考虑的。

自闭症就是患者出于安全的考虑,而拒绝社交。

4、社交需求——克——自我实现

人在群体之中,自我意识开始减弱,甚至于会出现自我迷失的情况,从而使自我理想的图景变得模糊起来。

所以说,社交需求——克——自我实现。

5、自我实现——克——生存需求

自我实现时,生存的需求变得不太重要了。

这也就是许多人为了殉道,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原因。

也就可以理解“朝闻道,夕死足矣”这句话了。

(三)、相乘关系

相乘关系是指相克的关系中,处于克的地位的要素(行)太过强大,而处于被克地位的要素(行)太过弱小,而形成的一种非均衡状态。

图七:

1、生存需求(木)——乘——归宿感(土)

这是一种损公肥私,极端利已的行为状态。

表现为:

贪生怕死,出卖组织。

比如:

叛徒。

2、归宿感(土)——乘——安全需求(水)

归宿感过于强大,安全需求太过弱小。

比如:

余则成为了组织,而置自己的安全而不顾。

当然,也有为了组织的归宿感,而置他人的安全而不顾的。

比如:

赵作海被错判为杀人犯,那就是承办法官,为了组织的利益,而置他人安全而不顾的典型例子。

3、安全需求(水)——乘——社交需求(火)

安全需求太过强大,而社交需要太过弱小。

这表现为一些人怕受伤害,而具有自闭的倾向,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

4、社交需求(火)——乘——自我实现(金)

社交需求太过强大,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太过弱小。

这表现为:

一个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完全失去了自我。

5、自我实现(金)——乘——生存需求(木)

自我实现太过强大,生存需求太过弱小,比如说:

许多人追求白日飞升。

为了自我实现,连生命也不要了。

(四)、相侮关系

相侮关系是指相克关系中,被克的一方太过强大,而克的一方太过弱小,而形成的被克者欺侮克者的一种非均衡状态。

1、生存需求(木)——侮——自我实现(金)

生存需求太过强大,而自我实现太弱,比如说:

乞丐,他们完全不要自我实现。

这便是生存需求——侮——自我实现。

2、自我实现(金)——侮——社交需求(火)

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完善,自我实现了,以圣人的面孔出现在社交场所。

从而不为人们所认可。

比如:

立生人祠的人。

又比如:

张悟本自认为食疗第一人,结果很快被国家消灭掉。

3、社交需求(火)——侮——安全需求(水)

社交需求太过强大,安全需求太过弱小。

比如: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过于的社会交往,或过多的信息获取,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杀身之祸。

4、安全需求(水)——侮——归宿感(土)

安全需求太过强盛,而归宿感太过弱小,这表现为:

曹操在睡觉时,跳起来杀人。

他拒绝被他人关心和关爱。

他拒绝将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或组织中。

他宁肯我负天下,不愿天下人负我。

曹操如此,所有专制的君主都是如此,他们将自己视为孤家寡人,视自己为独夫。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一但归宿于某种组织,自己是不安全的。

5、归宿感(土)——侮——生存需求(木)

归宿感过于强大,生存需求过于弱小,这表现为岳飞的愚忠;表现为宋江为了被招安(归宿于朝庭),而最终放弃了水泊梁山兄弟们的性命。

(五)、五行逆生关系

五行逆生关系是相克关系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

比如:

打疫苗,就是让机体染上疾病,然后产生抗体。

细菌对于抗体来说,就是一种逆生关系。

图八:

左图八内的箭头指示的是五行逆生关系。

逆生关系,是指一种修行关系,是一种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关系。

1、生存需求(木)——逆生——自我实现(金)

生存需求导致追求生命的永恒性,是人希望生活得更为完美。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生存与生活的关系。

所以说,生存需求——逆生——自我实现。

2、自我实现(金)——逆生——社交需求(火)

自我实现,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服务于社会交往。

比如:

李连杰自我实现后,成立了“壹基金”服务于社会,这便是自我实现——逆生——社交需求。

3、社交需求(火)——逆生——安全需求(水)

社交需求,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使不安全因素减少。

比如:

老板与官员社交,老板得到了安全感。

这便是社交需求——逆生——安全需求。

4、安全需求(水)——逆生——归宿感(土)

出于安全需求,人们更愿意归宿于某一组织,比如现在的民营企业,为了自己的安全,卖身投靠国有企业。

这便是安全需求——逆生——归宿感

5、归宿感(土)——逆生——生存需求(木)

归宿感,使人更加追求自我的存在感,在集体之中,保存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比如:

美国在集体利益之中,保持公民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便是归宿感——逆生——生存需求。

通过对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宿感和自我实现的五行讨论,为我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但是这难免给人以迁强的感觉。

为了使大家更确信这套方法的有效性。

下面让我们将五种需求与人们最基本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三、心理的五个维度(五行)

人们的心理活动千差万别,但也会遵循一些规律。

它们大致可分为心态和心理过程两个部分,人们的内心有一些共同性的东西。

这一点,中国的文化做了很好的总结。

见下图:

图九:

 

 

 

中国在西学东渐之前,没有心理学这个概念,但对心理同样有很多研究。

其中佛教的五毒:

“贪、嗔、痴、慢、疑”和中医的五志:

“喜、怒、思、悲、恐”的总结尤为精辟。

相关论述见“文字般若与五行管理”(下),这里只讨论这十种情志与“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1、物质——贪、怒

物质是有内在规定性的,这种内在规定性,反映在心理上即是“贪”,物体是有惰性的,这种惰性反映在人的心理上,也是“贪”。

物质,特别是生物都有排异性,这种排异性的功能,反应在心理上,即是“怒”。

2、信息——痴、喜

信息一经被意识抓住,便成为阻碍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反映在心理上,即是“痴”,信息在人的内心中,其实是一些光电子的运动,这些光电子如果处于放射状态,这便表现为“喜”。

3、能量——嗔、恐

能量的本性是流动,如果能量有余,受到阻碍,则表现为“嗔”,就像车胎漏气一样。

如果能量不足,受到攻击则表现为“恐”。

所谓的“恐”,其实是能量的迅速消失。

4、空间——慢、思

在地球的空间里,高意味着更高的能量(级)对抗地心引力。

所以,反映在人们的心理上则为“慢”,如果从运动的惯性来说,“慢”也意味着惯性的存在。

“思”的过程,是扩大内存的过程,扩大空间的过程。

5、时间——疑、悲

过去不能走向当然的未来,反映在心理上,则是疑。

没有未来,反映在心理上,就是悲。

“哀莫哀乎,心死;悲莫悲乎,无志”,即是这个意思。

无志就是没有目标、志向。

四、心理的均衡

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来说,良心意味着人内心的和谐均衡。

下面让我们根据“物质、能量、信息、时间、空间”的物理属性对心理的影响,来讨论这种均衡性,讨论良心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与意义。

(一)、贪、嗔、痴、慢、疑的五行均衡

让我们将“贪、嗔、痴、慢、疑”放入五行的系统中,可以得出下图:

图十:

疑金

慢水

痴木

(1)、五行相生

A:

“贪”生“痴”

事物总是要规定事物为该事物。

换言之,事物总要保持自己的存在。

贪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在意识中的反映。

“贪”通过对已有知识(信息)的执著,便产生了“痴”。

故而说:

“贪”生“痴”

B:

“痴”生“慢”

不聪明,无智慧的人,才会时时表现为自高自大。

所以说,“痴”生“慢”。

C:

“慢”生“疑”

自高自大的人,常常认为别人都不行,不相信别人。

故“慢”生“疑”。

D:

“疑”生“嗔”

因为怀疑,则信心不够,能量开始耗散。

也因为怀疑他人,也才开始抱怨他人。

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好,别人太贪婪。

故而,“疑”生“嗔”。

E:

“嗔”生“贪”

“嗔”相当于车胎漏阴气,这会导致自身能量的减少,这便会导致担心生命的消失,从而表现出贪婪,拼命想抓住。

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会说,“年老戒之在贪”的原因,所以说,“嗔”生“贪”。

(2)、五行相克

A:

“贪”克“慢”

对于物质运动来说,“贪”克“慢”,就是惰性克惯性。

对于人的心理来说,贪心是想保持住自我,而“慢”是自高自大,“贪”心重,做人多半会表现得很猥琐,并不能“慢”得起来。

B:

“慢”克“嗔”

自高自大的人,通常认为自己很行,所以不会抱怨他人。

故,“慢”克“嗔”。

C:

“嗔”克“痴”

“嗔”是抱怨,克,乃是限制。

“痴”乃是无知,抱怨的人,通常是通过抱怨来掩饰自己无知。

D:

“痴”克“疑”

“痴”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执着,这会减少“疑”的状态。

比如:

轻信。

E:

“疑”克“贪”

“疑”——不相信,既然都不相信,当然不会去贪了。

(3)、五行相乘

图十一:

“贪(木)、嗔(水)、痴(火)、慢(土)、疑(金)”五行的相乘关系,如左图所示。

此图示说明,在相乘和相侮的状态下,天地是不相交的,阴阳是不相交的。

阴阳离决,精气乃决。

A:

“贪”乘“慢”

过于贪婪,则“慢”心无法生起。

其实“慢”也不是坏事,从褒义的角度来说,是自尊。

过于贪婪的心理,使人无法自尊。

这叫着“贪”乘“慢”。

B:

“慢”乘“嗔”

过度的“慢”心,目空一切,“嗔”心是无法生起的。

比如:

关羽视天下英雄为草芥,所以根本是不可能看到关羽有丝毫抱怨的情绪。

这便是“慢”乘“嗔”。

C:

“嗔”乘“痴”

过度的“嗔”,抱怨一切,一切都不如意。

这时“痴”心无法生起。

所谓的“痴”,就是认为自己所看到的或掌握的知识(信息)是真理的一种执着心理。

既然一切都不如意,则这种执着的心态也不会存在。

D:

“痴”乘“疑”

过度的“痴”,使“疑”心无法生起。

比如:

痴情女子遇负心汉。

因为痴,所以从不会怀疑对方。

这便是“痴”乘“疑”。

E:

“疑”乘“贪”

过度的“疑”使“贪”心无法生起。

比如:

曹操疑心病重,认为华佗会害他。

而杀了华佗,最后自己也因头痛病而提早死了。

虽然每个人都是贪生的,但是曹操的疑心,使贪心无法生起。

这就是“疑”乘“贪”。

(4)、五行相侮

A:

“贪”侮“疑”

过于贪婪,则“疑”心会受到伤害。

疑心克不动贪心,反被“贪”心欺侮。

比如:

迷信。

B:

“疑”侮“痴”

过度“疑”,则“痴”心会受到伤害。

比如:

怀疑论者,怀疑一切,世界处于不可知的状态。

这便是“疑”侮“痴”。

C:

“痴”侮“嗔”

过度的“痴”,痴心不改。

则“嗔”心会受到伤害。

比如:

产生幻觉的人,他们是不会抱怨的。

无论产生的是好的幻觉,还是不好的幻觉,他们都不会抱怨。

D:

“嗔”侮“慢”

过度的“嗔”,使“慢”受到伤害。

比如:

阿Q总是不断地抱怨,从不考虑让自我高大起来。

E:

“慢”侮“贪”

过度的“慢”,使“贪”心受到伤害。

比如:

尼采自认是太阳,宣布上帝死了。

最后选择了自杀。

(5)、五行逆生关系

五行逆生关系,是一种修道的指导。

是一个人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当一个人真的能够做到五行逆生,即能够做到“顺为人,逆为仙”。

能够使自己从凡夫,走向神圣。

图十二:

A:

慢逆生贪

自高自大变成了自尊,贪婪变成了对份内的执着。

B:

贪逆生疑

“贪”是执着的一种,逆生“疑”,这是将“疑”转为“信”。

C:

疑逆生痴

“疑”运用于知识,运用于对未知的认识,运用于对真理的探索,是再好不过的了。

D:

痴逆生嗔

“痴”,未知,运用于人际关系,难得糊涂,怀着明白装糊涂,这有利于人际关系。

E:

嗔逆生慢

“嗔”为能量的耗散。

“慢”为自高自大,如果把能量补充到这里,则自高自大最终会名符其实。

(二)、喜、怒、悲、思、恐的五行均衡

让我们将“喜、怒、悲、思、恐”置入五行系统之中,可以得出下图:

图十三:

悲金

思水

喜木

(1)、五行相生

A:

“怒”生“喜”

怒是抗争状态,喜是放射状态。

所以说,怒生喜,心花怒放,高兴啊。

B:

“喜”生“思”

喜放射后,会显得零乱,这个时候需要“思”来整理零乱的状态,这便是喜生思。

C:

“思”生“悲”

思考后,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会产生悲观情绪。

所以说“思”生“悲”。

D:

“悲”生“恐”

悲,看不到未来,会导致能量的丧失,使恐惧产生。

所以说“悲”生“恐”。

E:

“恐”生“怒”

在自己感受到威胁时,会因恐惧而表现出愤怒。

(2)、五行相克

A:

“怒”克“思”

“怒”会限制思考,比如说气糊涂了。

B:

“思”克“恐”

“思”导致一个人冷静下来,变得理性,从而使自己减少恐惧。

C:

“恐”克“喜”

“恐”是能量的消失,“喜”是能量的放射。

能量减少了如釜底抽薪,故“恐”克“喜”。

D:

“喜”克“悲”

“喜”,高兴多了,乐观了,自然悲观就减少了。

E:

“悲”克“怒”

“悲”悲痛欲绝,想发怒也发不起来。

图十四:

(3)、五行相乘

A:

“怒”乘“思”

过度的“怒”,使人无法冷静思考,甚至无法思考。

B:

“思”乘“恐”

过度的“思”,使恐惧无法生起。

过于理性的人,真的可以做到山崩于前,海啸于后,而不为所动的。

C:

“恐”乘“喜”

过度的“恐”,使人无法生起“喜”心。

比如:

我们无法看到惊恐万分的人,会喜笑颜开的。

D:

“喜”乘“悲”

过度的“喜”,“悲”心则无法生起。

那怕是喜极而泣,这个泣也不是悲泣。

E:

“悲”乘“怒”

过度的“悲”,往往使人“怒”心无法生起。

比如:

抑郁症病人通常是对自我非常的绝望,他们很难有愤怒的表现,丧失发怒的能力。

图十五:

(4)、五行相侮

A:

“怒”侮“悲”

过度“怒”,会使“悲”心受到伤害。

比如:

盛怒之下斩杀他人,这个时候是没有悲心的。

B:

“悲”侮“喜”

过度的“悲”,会使“喜”心受到伤害。

比如:

祥林嫂丧子之后,目光呆滞,不断地说,早知道冬天会有狼。

这时她是没有一点“喜”心的,她已丧失了高兴的能力。

C:

“喜”侮“恐”

过度的“喜”,能使“恐”心受到伤害。

比如:

股市到了6000点,人们喜不自禁,忘了恐惧。

D:

“恐”侮“思”

过度的“恐”,能使“思”的功能受到伤害。

比如:

一个受到过度惊吓,过度恐惧,往往会得癔症,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E:

“思”侮“怒”

过度的“思”,使“怒”的功能受到伤害。

比如:

思虑过度的人,往往会得抑郁症,从而丧失“怒”的能力。

(5)、五行逆用

A:

思逆生怒

“思”的功能运用于怒,理性会抑制住愤怒。

B:

怒逆生悲

“怒”的功能运用于“悲”,从而使人变得振奋起来,悲观情绪相对减少。

C:

悲逆生喜

“悲”的功能运用于“喜”,有利于防止过度的“喜”,使喜处于含苞欲放的状态。

D:

喜逆生恐

“喜”的功能运用于“恐”,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