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581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docx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

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各种教育因素是按一定规律活动;各种教育因素矛盾运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4、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安排,二、三年级时大学生思想稳定发展、逐步定型期;高年级时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期。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

最新考试消息,最全考试资料请关注考试大

  6、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调查研究法;说理启迪法;情感交流法;榜样教育法,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参观访问法。

  7、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这是主要形式;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即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后勤职工服务育人;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校园文化:

主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社会实践: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

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

  9、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措施:

强化学科研究;完善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

  了解: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德育。

特点有:

鲜明阶级性;广泛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2、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3、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1、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2、社会实践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分为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类。

  3、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

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

  4、专业实践活动又称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特点有:

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全体同学参加;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较明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部分。

  5、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原则:

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原则;系统化、分层进行原则;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原则。

  6、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

  了解:

  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特点:

多与专业教学密切联系,是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明确;多在较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

  2、教学外社会实践特点:

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程序:

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编制活动计划;组织活动过程;评估与总结。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与科研结合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科研室发展新学科的基础;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原则。

  4、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同年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

  5、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

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6、应用性成果是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适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发展性成果指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研成果。

  7、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

  了解:

  1、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

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型强的研究课题;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2、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了解:

1、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

2、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往往较低。

3、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

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实验课的教学:

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课的组织和课堂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总结。

5、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以下目的:

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6、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毕业设计的答辩。

7、讲授法优点:

成本低,通用性强。

缺点:

过多用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校的被动,不能直接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8、从教学内容看,自学指导法主要适用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

从教学环境看,自学指导法不受场地限制。

9、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承建。

10、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11、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教学测量师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

最新考试消息,最全考试资料请关注考试大

  21、教学技术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

  22、现在教育技术过去被称为电化教育。

  23、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等教学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有利于因材施教。

  24、传统教学媒体按物理原理分为:

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

  25、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原则:

目的性原则;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26、1997年湖南大学率先建起网上大学。

  27、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年制特点: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

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12、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

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校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特点:

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

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

  13、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14、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

  15、高校常用教学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

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

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结能够的方法:

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16、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姜堰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

  17、讲授法适宜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也适宜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

从授课对象看,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规模较大的班级。

  18、讲授法基本要求:

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教师事先做好准备,主要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19、讨论法适用范围:

教学内容看,适合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对象上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环境上适合较小班级或小组。

  20、与启发式教学相对应的是注入式教学法。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

  2、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制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4、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理论上的系统阐述。

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5、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6、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总结。

  7、备课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其次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最后了解学生。

  8、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

  9、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

选择课题,确定题目;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全面思考,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10、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按课程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结构上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从课程课时数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按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按课程有否明确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高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等方面。

  3、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4、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度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5、整个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6、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教学。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7、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

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

  8、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最新考试消息,最全考试资料请关注考试大

  9、课程建设就内容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

  10、课程建设的要求:

教学大纲要有特色;教材要合适;教学资料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1、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注意:

在教学中注意是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开展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式,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要求:

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13、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

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发挥自己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坚决按照大纲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了解不同学生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求:

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了解:

  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人和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必须与高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1、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4、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

  5、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6、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独立性增强;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探索性增强。

  7、高校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8、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9、大学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0、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做到:

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1、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2、专业形成以一定社会分工为前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密切相关,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密切联系。

  3、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范围覆盖面积宽广;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4、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有少到多又到少。

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教训:

条块分割体制造成专业重复建设;专业设置过细,降低了规模效益。

  5、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基本要求: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规律。

  6、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具体做法:

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改变专业培养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避免出现几种倾向:

一是一哄而上,盲目求大求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7、21世纪人才素质基本要求有: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和协作精神。

  8、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培养目标和规格与社会需要一致;培养要求与个人发展一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1、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形式:

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是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心理

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是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

  1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角色,主体性和

主动性增强;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

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13、建立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

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了解:

  1、高校学生心理发展中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

观察力扩大;注意力稳定;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

能力高度发展。

  2、高校学生情感发展特征:

情感丰富多彩;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

,情感持续时间更长。

  3、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

(幼稚------稳定)。

新生踌躇满志;二三年级相对稳定发展

阶段;大四思想基本成熟。

  6、教师职务结构分为助教、讲师、副教师、教授。

学历结构为本科、硕士、博士

  7、高校教师结构优化:

完善教师聘任制;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克服“近亲繁殖”现象。

  8、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

  9、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征:

自我意识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要求和能力显著提高;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10、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1、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由(即高校三大职能):

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

  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劳动的复杂性、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3、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4、教师素质(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素质):

专业知识、治学态度严谨、科研能力、团结协作。

  5、高校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重要关注三个环节: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6、形式结构上分为公立和私立,即正式或非正式两种形式。

  7、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8、地区结构分为梯度管理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

我国第一层次是经济发达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

京、沪、苏、粤、辽、鲁、鄂。

第二层次是原先高校少,但发展快。

浙、闽、豫、黑、吉。

第三层次是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

云、贵、甘、藏。

  9、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

a、一体化模式b、多样化模式

  10、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了解: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a学术因素、b体制因素、c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

分为宏观和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包括:

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

微观结构包括:

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

  2、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完成。

  3、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因素:

a、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b、文化、传统因素c、科学、技术因素d、教育因素

  4、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

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最新考试消息,最全考试资料请关注考试大

  5、大学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了解:

  我国目前高校领导体制特点:

a、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b、校长作为高校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c、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

a、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法国、意大利、瑞典是代表。

法国高等教育地方管理机构是大学区。

B、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美国为代表。

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学校没有直接管理权。

C、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德、日、英为代表。

  2、1995年,我国形成“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体制。

  3、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和基本方向是:

a、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b、建立一个广泛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c、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4、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

a、欧洲大陆模式。

即学校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

教授和教授群体处于学校权力中心,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权威b、美国模式。

行政权力相对强大。

C、英国模式。

校长只是荣誉性职位,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

  5、198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6、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

校、学院、系。

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学校才是三级共存。

  7、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

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

  8、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a、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b、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