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444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docx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docx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

第一课我的家乡——爽爽的贵阳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家乡贵阳概貌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贵阳”的情感。

2.了解家乡贵阳主要的名片。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在社区、村寨或贵阳在某一方面的特点。

2.难点:

贵阳名片的制作。

三、课时安排(4课时)

1.我爱我们的家1课时

2.我最喜欢的贵阳名片1课时

3.做一做(设计一张贵阳名片)2课时

四、教学

1.本课中的“家乡”、“家园”、“我们的家”均泛指贵阳,在教学中不必过于细究这些词之间的区别。

2.“社区”是指“具有共同的居住地,并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于1881年首先使用的。

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考虑到农村小朋友不熟悉“社区”一词,我们用“村寨”一词代替“农村社区”;课文中的“社区”仅指“城市社区”。

第二课好山好水好地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贵阳市的地理位置及其行政区划。

2.了解贵阳市的地形特点,重要的山川河湖。

3.了解贵阳市的气候特点、以及为什么适宜人们居住。

4.学会简单地图的判读,能说出学校在贵阳市的方位。

5.通过了解贵阳市适宜的气候和秀丽的山河,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贵阳市的位置和政区,地势地形和宜人的气候特点。

三、课时安排(4课时)

1.位于祖国的西南部2课时

2.秀丽的山河1课时

3.宜人的气候1课时

四、教学

1.本课“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读一读的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第三课大自然的馈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贵阳市丰富生物资源及其作用,“林城”建设的成就。

2.了解贵阳市主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及其作用。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了解贵阳市主要的自然资源及其作用,让学生树立保护资源、爱护动植物、节约能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贵阳市生物资源,磷、铝矿产资源的主要作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1.动植物种类多,森林分布广1课时

2.矿产资源富集,能源充足2课时

四、教学

1.“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景观图片进行教学。

3.“想一想”中的“贵阳市大面积的林地和绿地,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好处”和“议一议”中的“查阅资料,讨论火力发电与水力发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多为开放式答案。

想一想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回答。

“议一议”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课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贵阳地域性文化有初步认识。

2.了解贵阳人口结构的“多民族”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进一步认识和谐共处的文化融合与独特的民族风情。

从居住、生活、音乐、舞蹈等方面加深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百花竞放的民族文化。

通过看图,比较各个民族在服饰、舞蹈、音乐等方面的不同,从而理解“百花竞放”的文化特点。

2.难点:

贵阳历史文化名人。

注意引导增强自信心和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课时安排(4课时)

1.和睦的民族大家庭1课时

2.百花竞放的民族文化1课时

3.贵阳历史文化名人2课时

四、教学

1.本课内容主要涉及“地域性文化”这一相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

“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只能通过学生对本地民族的多样性的了解和多民族文化的直观认识而获得。

教学中不必深入,重在看图,因为我们的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了解。

本课相对与前面三课而言,既有联系,又很有独立性。

联系在于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产生的影响,独立性表现在文化毕竟不同于别的内容。

教师深入浅出,结合贵阳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抽象的概念要用形象来描述。

2.第一目“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重在理解“和睦”,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道德品质。

“做一做”可以结合“56各民族56枝花”的歌曲展开,充分理解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第二目“百花竞放的民族文化”要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不同民族的“民居”“舞蹈”“服饰”,从而产生“多样”的民族文化印象。

“读一读”“议一议”,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宜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第三目“贵阳历史文化名人”是一个教学难点。

此处选择了两个代表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以后还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接触这些内容,故把“王阳明”和“李端棻”用正文和“读一读”的方式陈述。

对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致良知”这两个高深的哲学概念,只让学生了解,不要求有理解的深刻。

3.搜集更多的人物故事以克服教学难点。

充分利用图片,引导观察与思考,鼓励学生发问。

对于贵阳历史人物,可以诱导小学生回答知道的人物情况,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自办手抄报等形式来传递和了解贵阳更多的历史人物故事。

然后互相交流,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良好素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第五课风景名胜去处多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贵阳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在感受家乡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经历“想一想”、“议一议”和“做一做”,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概括能力,愿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

各景点的讲解。

三、课时安(4课时)

1.星罗棋布的景点1课时

2.秀美的自然风光1课时

3.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2课时

四、教学

1.贵阳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指红枫湖,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是指:

百花湖风景名胜区、花溪风景名胜区、开阳风景名胜区、息烽风景名胜区、修文阳明风景名胜区、清镇暗流风景名胜区、香纸沟风景名胜区、贵阳相思河风景名胜区。

2.贵阳的自然风光很多,课本是从“山(林)、水、湖、洞”的角度各选一个有代表性的景点来进行介绍。

黔灵山公园→山(林),花溪公园→水,红枫湖→湖,天河潭→洞。

必须注意的是:

①“两湖一库”(红枫湖、百花湖、花溪水库)是贵阳市民的重要饮用水源,不提倡旅游,故而在选择红枫湖的插图时只用了一幅只有风光没有游客的照片。

②“黔灵公园”是1957年由当时的贵阳市政府命名的,于2009年5月正式更名为“黔灵山公园”。

3.贵阳的人文景观众多,课本仅从“一楼(甲秀楼)、一镇(青岩古镇)、一营(息烽集中营旧址)”三个角度进行选材,意在从古建筑、中西方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三个层面来突出贵阳的人文景观特色。

还须明确的是;息烽集中营旧址、文昌阁和甲秀楼、阳明洞和阳明祠、开阳县马头寨古建筑群是我市目前仅有的四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岩古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历史文化名镇。

 

第六课生态农业好处多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食品标志,说出绿色食品的概念,学会选择绿色食品。

2.举例说出生态农业的好处,列举出几个我市的生态农业基地的名称。

3.认同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知道家乡的生态农业发展近况。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生态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绿色食品的诞生过程和生态农业的好处。

2.教学难点:

以“果园、蔬菜、猪、沼气循环图”为例理解生态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好处。

三、课时安排(3课时)

1.绿色食品诞生记1课时

2.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2课时

四、教学

1.教学准备:

收集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不同种类食品包装或图片,收集绿色食品加工图片或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2.本课与第七课相辅相成,是贵阳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首先介绍“绿色食品诞生记”,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绿色食品”,继而对绿色食品的概念、标志、所具备的条件、其诞生的主要过程进行简要介绍。

教材在介绍绿色食品过程中,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等栏目,突出绿色食品的优点,达到使学生认同绿色食品的目的。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从介绍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和它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入手,并结合我市实际,通过“贵阳市生态农业部分基地分布图”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我市的生态农业的分布和发展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生态农业发展、热爱家乡的情感。

再通过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案例的介绍,说明生态农业的好处,为后面的“议一议”提供了材料。

3.本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形式和教学素材,包括:

各种图片、阅读材料、示意图等,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可以结合本地情况完成“我知道的绿色食品诞生记”,开展“说一说我们的生态农业基地”等活动。

4.第39页“想一想”回答要点:

建议从绿色食品的概念及从播种到餐桌的过程、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再利用等方面结合起来思考和回答。

5.第42页“议一议”回答要点:

建议从生产沼气的原料来自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水平,物质再利用,及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气、沼渣、沼液等的充分利用,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七课无污染的生态工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生态工业和生态工业生产;

2.了解贵阳的生态工业园区,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生态工业生产。

2.难点:

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生产模式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3课时)

1.生态工业生产2课时

2.生态工业园区1课时

四、教学

1.本课内容只需要让学生了解生态工业生产和贵阳主要有哪些生态工业园区即可,这课内容在初中还专门安排了一节进行较详细的讲解。

2.两个“议一议”栏目,可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启发下完成。

 

第八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贵阳市主要的铁路、公路、航空对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2.了解贵阳市城区交通发展状况,及市中心区主要的交通干线。

3.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想象能力。

4.通过讨论贵阳市交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使能正确地认识城市交通发展的利弊。

二、教学重难点

贵阳市主要的交通干线,交通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3课时)

1.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2课时)

2.不断完善的城市公路网(1课时)

四、教学

1.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读一读中的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2.在处理54页中的“议一议”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从而正确地认识城市交通发展的利与弊。

 

第九课贵阳的明天更美好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贵阳市建设的生态文明城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基础设施和“四大工程”的基本内容;

(2)保护环境,同学们应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难点:

较全面地勾画出贵阳明天美好蓝图。

三、课时安排(3课时)

1.共绘美好蓝图1课时

2.共建和谐家园2课时

四、教学

1.充分发挥教材上图的作用,让学生“看图识字”,教师充分运用图、实物、照片、录像等直观手段开展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多让学生思考、交流、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锻炼学生办事的能力和培养生态公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