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059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管理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管理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管理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管理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案例.docx

《管理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案例.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案例.docx

管理案例

案例一

零售告急:

家乐福关闭了至少6家大陆门店

零售谁还愿坚守?

 

  黄荣

  中国零售业从来不缺少跌宕起伏的故事。

  8月初,零售行业迎来了“大地震”。

华润创业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与欧洲零售三强之一的TescoPLC(Tesco)订立备忘录,成立一间合资企业,涵盖双方在内地及港澳的全部门店,华创与Tesco各占80%和20%的股份。

  “从某种意义上说Tesco是卖掉了。

只占这么少股份,等于被华润并购了,不过面子上好听一点。

中国内地超市大鳄与欧洲零售老三之间的整合是零售业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另外一则消息也一直在触动业界的神经,香港首富李嘉诚正挂牌出售老牌企业百佳超市。

  而对实体零售来讲,百佳真要出售,很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可以想象的是,在关注百佳出售的最终走向后,会有不少零售企业心生退意,实体零售遭遇的内外交困已经让很多企业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找寻出路。

在业界看来,李嘉诚对于旗下零售业务的放弃,至少是一针催化剂,或多或少会加速中国零售业的变局进程,使一批企业对零售业的未来前景心寒甚至彻底“死心”最终放弃在这个行业的发展。

  众多区域零售商似乎又像2006年那般在“卖身”。

不可否认,那些年,我们逛过的商家,正一家一家地消失,而这或许只是众多零售商们转移阵地的前奏。

  主动撤离的悲哀

  百佳出售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先不提可能接手的华润创业、日资永旺等即将掀起的争夺大战,单是李氏家族最终放弃扎根香港数十年、在内地耕耘20多年的百佳品牌,这一举动已足够让零售业震动,而这终将会是所有零售从业人的噩梦。

  在内地众多人看来,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公司早已是一个传奇,百佳作为和记黄埔的品牌(屈臣氏公司下属品牌),就算在内地拓展不开,也不至于会落到必须转手他人的下场。

  百佳内地业绩不好,在没有更好的战略前,暂时放弃内地业务也不是什么太大的损失,为何以连香港业务也一同打包出售?

或者说,谁都似乎更有理由卖掉自己,但不应该是百佳首当其冲。

况且,出售百佳业务也最多能套现20亿美元,就算传闻中的估值升至40亿美元,对于没有资金压力的和记黄埔而言,并不是一笔多大的生意。

  据悉,在香港市场,百佳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仅次于惠康。

资料显示,2011年和记黄埔曾通过出售新加坡港口资产获得了217亿港元的利润。

和记黄埔7月20日披露,百佳超市去年收益总额为217亿港元,占和黄整体营业额3984亿港元的5.5%左右,在长和系全球业务中的占比更是微不足道。

  另据和黄年报显示,2012年,其零售业务的税前利润增长率已经从2010年38%的最高点跌至8%。

从贡献率上看,零售业务对和黄收益贡献率从2009年的48%,一直下降至2012年的37%。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百佳超市的毛利也仅有2%—3%。

  “这意味着,李嘉诚将数十亿资产放在银行,一年3%的定期存款利率的利息也比百佳一年创造的毛利高。

”一位熟悉百佳的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或许是李嘉诚家族最终放弃百佳的根本原因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零售行业来说,论创新能力,百佳无人能敌。

论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样无人能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能否直面输赢、并有着无限创新能力的零售企业,如今却做出了“出售”计划,这不能不让人对百佳唏嘘,对零售企业的未来命运担忧。

  耐人寻味地是,就在前些年,家乐福并购河北保定保龙仓,海航收购西安三棵树、上海家得利、广东梅州乐万家等,已掀起内外资零售巨头并购地方军热潮。

  事实上,早在中国零售业开放之初,也曾上演过一轮声势浩大的并购大戏。

2002年,曾是深圳本土最大零售超市的万佳百货被华润吞并;之后华润创业又过多次资本运作控股江苏苏果超市;随后,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天津家世界易主美国家得宝等等。

  与前几年行业红火光景时不同,在当前的条件下,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企业已经失去了议价能力一部分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企业也失去了继续经营零售行业的耐心。

业内人士认为,两相比较,与前几年主动撤离不同,此一轮“出售潮”是主动性较强。

  广州楚睿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杰表示,此前并购企业希望通过以最短的时效达到快速扩大占领市场的目的。

零售企业为进一步扩大经营网络,增强竞争实力,取得区域市场优势地位,通过跨区并购及强强联合是最为迅速和有效的途径。

  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申正远指出,对和记黄埔而言,百佳超市仅仅是一笔投资,在资产价值最大化或这一领域前景出现波折前将之以最好的方式进行处理,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前几次的洗牌都是大鱼吃小鱼,这一次很有可能上演小鱼吃大鱼的场景,这是整个零售业的悲哀,这对于零售行业的启发不是正面的。

”一位资深零售人士表示。

  零售业事关国际民生,但面对这个行业的独特性,国家的政策倾斜却难以到位。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坚定投资、不言放弃的零售品牌相当难得。

百佳在内地坚持了23年,但如今最终选择退出。

不可否认,行业并购在2013年继续风起云涌,而且步伐肯定会比之前更快。

接下来,就看谁还会继续坚持了。

  外资零售的中国困局

  李嘉诚以精明著称,他的一举一动很具有风向标意义。

“李嘉诚出售百佳或是为了回笼现金,以便转战欧洲市场。

”逸马国际顾问公司总裁马瑞光表示。

  的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环境的走势,由于全球经济下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多位业内人士评价,“中国零售业的并购潮真正到来了。

  同是资本运作,如果是同业中的竞合和并购,例如年前王府井(18.35, -0.19,-1.02%)国际收购春天百货35%股权,王府井完全又能力是春天百货经营更好,那将会在行业中产生强强联合的集聚化影响,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但若,资本为王,零售业最重视的运营退居到另一边,将会使行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十分可怕的境地。

  只不过,愈加扑朔迷离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将一些零售商逼到生存底线,不得不出手求生。

相比外资零售企业大肆扩张的2005年前后,如今的中国零售业似乎再也复制不出那样的好光景。

在租金成本翻番、人力成本飙升这两座大山的压迫下,身处中国市场的内外资零售企业无一幸免。

  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业将进入快速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并购“黄金时代”。

当然,这给了大型零售商或其他资本兼并整合、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大好机会,但同时,也使得零售业未来格局走向更加变数丛生。

“但如果零售商们都以这种借口来退出零售圈,真的是这个行业的悲哀。

”一位业界人士称。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零售商表示,无论是乐购还是沃尔玛、家乐福,当下在中国市场的尴尬遭遇不过是各自“因”结出的“果”,但事实上,中国的零售大环境也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

  尽管家乐福高层对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一再否认,但外界对其将抛弃中国市场的揣测并非空穴来风。

据了解,家乐福以“7年退出7国市场”的速度缩减全球市场。

在中国大陆市场,家乐福最近两年多来也关闭了至少6家门店。

  “家乐福出售在华业务并不是不可能。

”昭邑零售首席分析师刘晖表示,根据大型商超10-15年租约惯例,家乐福门店将开始集中面临新租约问题,而面对租金或集体涨两到三倍,将面临全面亏损。

  零售企业的回报率越来越低,成本却越来越高,因此很难扩张。

除了以上困难与压力,未来的五到十年,零售业将迎来门店、物业租赁大批到期,续租成本上涨,租金甚至将达到30%—50%的增长速度。

零售行业将迎来竞争最为激烈的十年,行业的未来充满了变数。

  “只要大环境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一位零售业资深人士认为。

  “玩坏”的零售商

  在此背景下,“不务正业”的零售企业越来越多。

过去,零售企业往往通过PE和VC来获取融资。

但在行业进入慢增长期、利润微薄的情况下,零售业特别是实体零售越来越难以获得资本的青睐。

于是,零售企业开始做起自己的投资人,以抵抗微利的风险,或是开启多元化、综合性的经营之路。

  “以前零售业主要依靠外延式、粗放式的扩张来扩大销售增长,但随着市场的饱和,这种扩张方式的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当的规模扩张不仅会影响利润水平,甚至导致亏损,从而导致最终不得以被收购。

  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7-ELEVEN则当起了风险投资人,计划扶持零售和食品领域的创新企业。

国美年内也将投资10亿元进入黄金零售业务,承担黄金业务的子公司全称为“多边金都”,在国美内部已被视为2013年的“1号业务”。

  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也表示,过去零售业靠产品经销差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可能再通过上述传统方式获取巨大收益。

苏宁也因此调整了盈利途径,“金融业务、数据业务、物流服务业务会成为我们新的利润增长点”。

  零售企业投资趋向多元化,说到底还是由于行业利润微薄所致。

尤其是近两年,整体经济发展放缓,消费动力不足,独守主业的零售企业很难继续保持增长,甚至不少企业已经出现了净利下滑的现象。

向利润率更高的领域进军成为零售业自救的方式之一,而造成主业空虚。

  “零售业渐渐从野蛮成长的阶段进入微利时代,转向其他领域寻求更高的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广东省流通业商会副秘书长黄华军表示,只不过,零售商的主业不能空置,可以多元,但主次必须分清。

  业界普遍认为,健康的零售发展应该是基于高水准经营的基础上,以求资本有更好的回报。

如果纯粹是资本上的运作,而忽视经营主体本身的实力的话,零售业将会非常的危险。

  “沉沦”速度加快

  中国零售业近年“沉沦”的速度可能比想象中快。

2013年3月11日,曾联手富士康高调进入中国的欧洲消费电子连锁品牌万得城正式关闭中国所有门店,重演了去前全球最大家电零售商百思买兵败中国的惨状。

类似的案例还有,美国DIY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宣布关闭在华所有7家门店。

可以看出,零售业的“衰退”如今迅速扩大到所有企业、各个业态,且有不可收拾之势。

  “业绩下滑、利润下降、亏损严重”成为零售行业现身频率最高的词。

众所周知,国内不少零售企业在开店的速度上都有所减弱,有的甚至传出“瘦身”计划,混得差的零售商如今是越来越多。

  而为了能在未来的零售业市场中争得话语权,其实包括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等大型零售企业近几年来都在不断整合资源和优化产业链,希望以此打造出具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却是行业的不景气愈加严重。

由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显示,据测算,2012年企业净利润率为2.46%,较上年下降0.19个百分点。

  目前,零售业还面临着食品安全、价格上涨、舆论环境、限制购物卡等诸多不利因素。

申正远也告诉记者,“这其实是让零售企业非常尴尬的问题,毕竟零售企业应该时刻注意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市场策略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向欣认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在网络购物爆发式增长的冲击下,传统零售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

“现在许多零售企业已经沦为‘二房东’,通过向供应商收取进店费等各种费用,挤占供应商利润,丧失了作为商业企业起码的商业经营能力。

  “过去,中国零售业的核心在于解决‘货物’和‘渠道’,品牌和渠道常常混为一谈,但随着消费行为习惯的改变,居民主要以就近购物为主,那些品牌商超发现,在‘货’上面做出优势越来越难,靠精细化运营管理带来的绩效提升也难以抵消暴涨的房租和人工,淡出市场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昭邑零售咨询首席分析师刘晖表示。

  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花涛表示:

“成本的不断高企和后台系统滞后导致毛利无法提高,考验着整个外资和内资的零售企业。

的确,难以开源,又难以节流,双重压力之下零售商正面临进退抉择。

  “高成本不仅挤压了零售业利润,也逼退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与我国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说。

  一位长期关注零售业的业内人士也指出,未来可能零售业人都不再注重经营,都在考虑怎样经营到一定程度卖掉变现。

那中国的商业怎么做?

案例二

今麦郎“饮料帝国”夭折

2012年12月11日统一公告称为改善公司资产利用率,将出售所持今麦郎饮品近48%的股权。

6年前当今麦郎雄心勃勃进军饮料市场时的风光还历历在目,但由于品牌推广不利,又频出质量问题,在激烈的饮料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中国饮料市场前景看好,但此时统一撤资,今麦郎将在资金上遇到极大的危机,其还未编织完成的“饮料帝国”可能胎死腹中…

背景

6年来,今麦郎生产的矿物质水、茶饮料、冰糖雪梨、果汁、酸梅汤等饮品始终未得到饮料市场的认可,全国各区域业绩惨淡,占领市场份额20%的目标放了卫星。

依靠独特的市场地位和细分市场,今麦郎开创了“新人类”。

凭借这一新品类,2003年超过统一,位居行业第二,直接威胁康师傅的霸王地位。

一段方便面奇迹就此诞生。

统一撤出今麦郎“饮料帝国”堪忧

12月11日午间,统一企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正与多名潜在买家进行磋商,拟出售统一旗下两家全资附属公司所持有的今麦郎饮品股份有限公司47.83%股权,以改善公司资产利用效率。

6年饮料帝国梦无果

“改善公司资产利用效率”这个理由就足以证明统一对今麦郎饮品的失望之情了。

就在6年前,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今麦郎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新闻发布会上,今麦郎曾豪气干云地描绘了其“饮料帝国”的前景:

“我们要进入矿物质水和茶饮料行业,饮品要实现10亿的销售额,并在三年内拿下茶饮料20%市场份额;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发纯果汁等多种产品……”。

起初双方的合作还算顺利。

今麦郎投资有限公司与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今麦郎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厂址选在了北京水质最好的密云水库之畔,占地203亩,公司注册资本达到9.92亿元,主要从事饮料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一时间一个拥有7个分公司、11个子公司,全国各地11个生产基地和39条国际先进生产线的饮料巨头初露雏形。

然而6年过去了,今麦郎生产的矿物质水、茶饮料、冰糖雪梨、果汁、酸梅汤等饮品至今也未得到饮料市场的认可,全国各区域业绩惨淡,占领市场份额20%的目标放了卫星。

其酸梅汤产品在2009年还被江苏省质监部门检出“质量事件”。

2010年又因酸梅汤“透明液体,有沉淀物”而被注明“不合格”。

如今在各路饮料豪强竞争激烈的饮品市场上,很难看到今麦郎的产品,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销售渠道上,今麦郎饮品都远远逊色于竞争对手。

在加多宝、王老吉等饮料巨头纷纷大手笔投入饮品市场的时候,统一却突然准备撤出,让今麦郎饮品的前景更加迷茫。

饮料行业竞争激烈杀出重围谈何容易

最新出炉的胡润中国百富榜显示,饮料集团娃哈哈的宗庆后以126亿美元身家再次问鼎,显示出饮料行业的造富功能。

而饮料行业的现状要优于整个工业行业,统一此时撤出与今麦郎的合资公司,绝不仅仅是因为“改善公司资产利用效率”这么简单。

无论是市场状况,还是经营情况,今麦郎都没能拿出让统一满意的能力和成绩。

饮料行业成本大幅下降利润率诱人

日前,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了《2012年前3季度中国饮料行业运行状况分析报告》,指出今年前3季度我国饮料行业总体景气出现下滑,前3季度累计产量9775.7万吨,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0.7个百分点。

在产量增速回落的同时,饮料行业产销率则下滑至97.6%,与之而来的就是库存积压增加,至9月末,累计库存比年初增加37.6%。

虽然库存增加,但成本大幅降低,而利润水平又在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优于工业行业整体利润率,显示出饮料行业仍然是个不容错失的好市场。

从行业财务表现来看,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增速出现较大幅度降低,截至9月份,两项分别增长8.9%和16.5%,较2011年同期大幅降低26.2和12.1个百分点。

1-9月累计,规模以上饮料企业实现利润257.6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明显好于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下降1.8%的水平。

1-9月饮料行业利润率水平为7.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4%的平均水平。

行业巨头林立难分一杯羹

尽管是个充满机会的市场,但似乎和今麦郎饮品系列关系不大。

报告显示,饮用水、碳酸饮料、茶饮料、凉茶、果汁、功能饮料分别占据了25.7%、21.9%、16.4%、7.2%、22.2%和6.6%的销量份额。

而这基本是农夫山泉、康师傅、娃哈哈、加多宝、王老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红牛、脉动等饮料巨头的天下。

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同类产品多,也是让今麦郎没能复制方便面市场成功的主要原因。

让今麦郎上火的冰糖雪梨

今麦郎方便面能够从统一和康师傅两巨头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其营销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

为何就不能在饮料市场中赢得一片天地?

华龙转型今麦郎的成功之鉴

原本今麦郎的前身是方便面品牌华龙,由于农村市场的饱和,为了向城市市场进军,实现从地域性低端品牌向全国品牌转型和升级,才有了如今的今麦郎品牌。

由于在过往的消费者经验中,华龙方便面等于便宜的方便面。

所以走城市路线、走高端线路消费者一定不买账,一定要改名换姓。

依靠独特的市场地位和细分市场,今麦郎开创了“新人类”。

凭借这一新品类,2003年超过统一,位居行业第二,直接威胁康师傅的霸王地位。

一段方便面奇迹就此诞生。

品牌营销不利折戟饮料行业

面对成功,食品行业进军饮品行业似乎成了理所应当,康师傅、统一早已走在了前面。

但今麦郎并没有吸取从华龙方便面转型成功的经验,反而固守“今麦郎”这个品牌强行进入饮品市场。

如此一来,面对已经占据顾客心智的“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等一流饮料品牌,“今麦郎”的切入并没有能够进入前三甲的品牌势能。

此外,其已经定型的方便面形象更不具备冲击饮料市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而其试图通过品牌创新来挽回颓势的努力也未见成果,反而引来诸多质疑。

就在今夏王老吉和加多宝在凉茶领域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今麦郎推出了冰糖雪梨饮品,而最引人关注的是其宣传语“怕上火喝冰糖雪梨才对”,其针对性不言而喻。

原本市场上一直有先驱即先烈的前例,又趁两大巨头火并之际,模仿、跟随不失为好的战略决策。

但遗憾的是市场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被指责太不人道,趁火打劫,没有自己路子,模仿抄袭。

此外该产品在品牌推广过程中,也没有深入人心,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传播效果都不佳,没有起到很快达到广泛诉求认知和消费印象。

而其在夏天推出的另一款重磅饮品红茶也没有产生丝毫的市场涟漪。

讽刺的是,当有媒体采访广药有关冰糖雪梨的广告创意时,对方给出的答复竟然是“像这种二三线品牌不是我们主要考虑的对象”,可见其推广效果极为微弱。

如此一来,统一抛弃今麦郎的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离开统一之后的今麦郎还能在饮品市场掀起波澜吗?

今麦郎饮品或因资金饥渴而死

公司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缺点,也在市场竞争中愈发突出。

宗庆后曾表示,面对市场压力,娃哈哈总是要被迫推出新产品,但新产品的平均寿命不过才3年。

而要把新产品推向市场,也需要同样长的时间。

这一方面要依靠公司的创新力,另一方面更是对公司资金链的巨大考验。

广告费用的夺命逼迫

对于一个饮料品牌来说,如果最实惠的促销也不再吸引,产品同质化最为严重的食品行业中,如何把它说得与众不同,成为各家的战术重点。

据统计,2011年,食品饮料行业销售费用排名前十位的上市公司广告费用合计高达93亿元。

其中,光明乳业净利润2.4亿元,广告投入4.24亿元;伊利股份净利润18.09亿元,广告投入却达36.52亿元,广告投入基本上是净利润的两倍左右。

尽管行业数据显示成本费用在降低,但仍然处于高位态势。

这从王老吉和加多宝在争夺广告资源的大战中可见一斑。

渠道优势成为救命稻草

不过今麦郎饮品也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凭借其在方便面产业积累的泛渠道优势,还是有在竞争中博取一席之地的可能的。

但这要看其能否推出独立的品牌,好好利用渠道优势将产品铺向全国,将消费者的目光从其他饮品上转移过来。

案例三

谁葬送了诺基亚手机帝国:

与微软结盟最受诟病

  芬兰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万的北欧小国,一度拥有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商,为全球数以亿计的消费者设计、制造手机。

这本身是个奇迹。

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在20年时间里构建起来的移动通信帝国,因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疏忽,在2年时间里断送了大好河山。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一个没有及时断腕自救的巨人,面临危难不得不搭上了半条命,今后是否还会涅槃重生?

这仍是一个猜想。

  9月3日,当很多芬兰人还在睡梦中时,诺基亚公司在其官网发布公报称,微软将以37.9亿欧元价格收购诺基亚的手机部门,另支付16.5亿欧元专利使用费,总金额54.4亿欧元。

微软将以其海外库存现金支付,交易程序预计于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

  微软所收购的手机部门包括诺基亚的手机及智能终端部门、工业设计团队、所有设备和服务生产线、产品和服务销售网络等。

约3.2万名诺基亚员工将转归微软旗下,其中包括4700名芬兰境内员工,以及1.8万名遍布全球的生产、组装和包装工。

  在诺基亚售出的部门中,运营部门去年净销售达149亿欧元,占诺基亚总销售额的一半;Lumia品牌手机销售正旺,今年第二季度售出740万部;功能机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今年第二季度销售5370万部。

  诺基亚仍保留Nokia品牌的拥有和维护权,但微软获得Nokia品牌的生产和使用许可。

同时,诺基亚将功能机品牌Asha出售给微软。

公报说,这些“有助于微软的业务拓展至更宽的领域”。

诺基亚保留自己的专利库,并许可微软非独占使用其专利10年。

同时,微软允许诺基亚在其HERE地图定位系统中使用微软的专利技术。

微软有权无限期延长这份互用专利的协定,还将得到诺基亚HERE系统的4年使用权限。

  微软CEO鲍默(SteveBallmer)到访赫尔辛基并出席了新闻发布会,随后视察了诺基亚位于芬兰萨洛、坦佩雷、奥卢的工厂和研发中心,给未来的手下员工吃了一颗“定心丸”。

  至此,“诺基亚”作为手机品牌,几乎完全归于微软名下。

  20年大厦将倾

  微软与诺基亚的战略合作始于2011年2月。

双方商定:

诺基亚的智能手机摒弃塞班系统,只采用微软的WindowsPhone系统;作为交换,微软免收诺基亚的系统使用费。

  这次携手,后来被人们作为一个关键转折点而反复评说。

  不少芬兰人认为,这种战略合作对诺基亚不公平,因为其他品牌的手机既可以用WindowsPhone,也可以用安卓,而诺基亚的手机却只能用WindowsPhone,不能采用其他的系统,这严重限制了诺基亚智能手机的销量。

  微软显然也没有在WindowsPhone系统的开发上完全顾及“以身相许”的诺基亚的利益。

在一次系统更新换代时,诺基亚手机的操作系统居然无法自动升级。

  虽然诺基亚虽然连续推出Lumia旗舰系列产品,且好评不断,但是微软作为世界顶尖的电脑软件生产者,对手机操作系统的友好性似乎天生关注不够。

加上软、硬件业务分属两个公司,配套开发自然缺乏协调。

  一名用户说,诺基亚手机现在给人的感觉是:

论操作系统,友好性不如苹果的ios,兼容性不如谷歌的安卓;论硬件,材料耐用,摄影功能强大,但似乎不足以对抗三星炫目攻势。

  此后两年间,诺基亚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迅速被采用安卓系统的各类手机(以三星为主)、以及采用ios系统的苹果手机赶超,从原来采用塞班系统时的50%以上,降至目前的不足5%。

  市场份额的丢失,导致收入锐减,甚至入不敷出。

2012年底,诺基亚成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亏损最严重的50家企业之一,而同时期的谷歌、苹果、微软、三星,盈利均在百亿美元以上。

  诺基亚用近20年建立起来的手机帝国,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面临崩塌,现在只好低价送人。

  芬兰分析人士库伊蒂宁(Kuittinen)对芬兰媒体说,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这是人们意料中的,但是时机选择不对。

他说,诺基亚的一些机型今年夏天卖得很好,在做出重大的决定之前,至少应该再等上一年,看看Lumia究竟市场反应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