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1882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题报告.docx

《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题报告.docx

结题报告

《利用课前3分钟提高学生感情朗读能力》的研究报告

南溪三中语文课题组

一选题意义

1、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因为自古以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读说能力更是空前重要,教育教学如何做到更有效和高效,是当今教育教学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我国对朗读教学的研究,现在较多的是对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在理论上也作了很多深刻的论述,如泰安市实验中学教师段宏的《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一文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形成说话风格,提高个人交往适应力;太原市语文课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研究》从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活动这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溧阳外国语学校语文组、日照市实验中学语文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则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注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则从阅读教学中提出应该寻求朗读教学的策略,这些观点都是真知灼见。

但是在初中阶段,尤其我校是处于农村边远地区的初级中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阅读面窄,朗读积极性不高,有感情地表达文章中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的能力欠缺。

所以,我们作为农村初中的基层老师,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应该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能,如何引导学生敢于朗读并善于朗读,如何利用现有的理论,以哪一种活动或者哪些活动为载体,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怎样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系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和探索。

2、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新课标中关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共十五条,从中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

3、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情朗读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倡导个性化学习,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挖掘他们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他们自我构建的能力,这些也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4、由于受升学考试和传统理念做法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抑制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情况,仍然大有所在。

从课程设置、内容(教材)安排、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情况来看,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传统独白式教学,仍是我国课堂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课堂教学中缺少恰当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和师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围;学生学习强度大,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等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改变。

不少教育者仍未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桎梏中彻底解放,囿于教案,乐于讲解,观念陈旧,思维定势。

不少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知识,对自主学习无所适从,不会主动思考,不会主动发问,不会迁移应变,更不用说继承创新。

5、朗读教学虽然现在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朗读教学质量不高,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读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

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同时,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再者,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较少,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通过对我校全体学生过去的感情朗读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感情朗读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问题,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在朗读时找不到感情,或者是有感情不能准确表达,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在自己读书时表达感情的习惯。

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平时没有很好的积累表达感情的方式与方法。

学生的感情朗读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情迸发,而是在完成老师的要求。

中小学语文的感情朗读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读书”的狭小天地中:

“一篇文章的感情类型”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感情朗读”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师生评价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优评劣……长此下去,其结果,学生在感情朗读时大都腔调相近,读法相似,缺乏个性朗读,失去了应有的个性发展,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

6、“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写”是读的自然结果。

朗读、背诵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常常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尽管学生接触的生活和可以观察的内容很丰富,但毕竟还是有局限性的,大量的是需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间接的生活素材。

很显然,这就要多读、多背诵。

离开多读、背诵等方法,要提高写作水平是很难的。

这不仅是写作上的借鉴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上丰富和生活上的间接积累问题。

经常朗读、背诵,就会于潜移默化中使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慢慢变成学生语言储库中的一部分,在口头交流时自然而然脱口而出,在写文章中也有词汇可用。

7、目前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

大语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听歌曲、赏音乐,甚至茶余饭后、道听途说、标语广告都包括在内,我们提倡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汉语,多读、多记规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通过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并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8、我县许多学校都在探索课前朗读,如江南中学,裴石中学等。

但是他们的课前朗读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只是部分优生写好文章在课前朗读,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缺少师生之间零距离的交流。

二课题名称

《利用课前3分钟提高学生感情朗读能力》

三课题界说

课前三分钟,指的是在预备铃响到教师走进教室开始本节课教学的时间范围,学生朗读,指的是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认真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后的学生朗读活动。

提高,是指在课堂训练基础上的具体体现和对课堂训练不足的弥补。

利用,就是对这一个容易被学生忽视而且即使使用都是效率很差的充分使用。

能力,以朗读能力的提高为主,以锻炼学生胆量培养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写作为终极目的。

感情,就是在对于文章内容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后产生的共鸣。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朗读意识。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虽说语文课本大部分课文都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要。

如果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那么学习语文也无法深入精髓。

同样,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不断地讲解、分析,篇篇如此,枯燥而乏味。

久而久之,教师兴趣盎然,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课堂效果自然是不尽如意。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干枯的文字变得活跃起来呢?

叶圣陶先生指出:

“通过读,可以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

”朗读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朗读,即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化无声为有声。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着人的心灵时,朗读,已成为一种艺术,一种需求。

这时,有谁会无动于衷而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呢?

圆润的声音如溪水淙淙而流,美的享受,美的意境,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增强上课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情趣和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情感表达更为真实、感人。

久而久之,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地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

2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都由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愿望,而我们现在的大班额班级教学形式,很难使每位学生得到很多机会来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就可以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机会。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深入文章情境,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主旨。

俗语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习文章,只靠老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很难真正领悟文章的意境,但通过自己对文章反复朗读后再去理解文章中字、词、句,便能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际交往频繁,口头表达能力很重要。

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朗读其实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阅读和学习的方法。

它促使学生多种感官与大脑协同活动,把感知、思维、想象以及注意、情感等心智活动的积极性都全面调动起来。

学生经常朗读,便得到口语训练,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在口头上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用语,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

我们能够发现,朗读水平好的同学口语表达能力也比较强。

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语句完整,态度自然,声音响亮。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多读,要读出声音,读出感情,读出心得,读得声情并茂,增强语感。

5、通过朗读优美精当的句子、名言警句、以及短小精悍的故事的积累增强学生作文的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

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

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

由于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

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

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

同时,一些词汇和名言佳句读多了,自然会积累下来,留在脑海,为自己今后作文备用。

优美的文章读多了,读着读着,你的嘴里会“如含一枚橄榄”,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这时,你的才思便会如泉涌,一篇得意之作即刻可成。

6、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表现将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学生要像使自己的文章更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就必须和同学合作和老师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开拓知识视野,提高文化品位。

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观念、性格、情感在逐步形成,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的有益读物来适应这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以使自己健康成长。

在朗读过程中受到名家名篇的熏陶,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了审美情趣。

2、在名著、经典等的诵读中让学生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我们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学生在朗读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

3、在诵读经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命力。

学生的作文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就必须有新意,学生就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去创新,这就使学生有了创新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措施

课题研究获得上级批复正式开题就成立了以校长王建明同志为组长,副校长叶吉林和教科处主任姜远虎为副组长的课题领导组,课题研究由副组长牵头协调,语文组具体组织安排日常工作。

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充分体现了我们语文组的团结协作。

主研人员有叶银华、石涛、冯春、刘佳,师训中心陈忠扬五位教师,参研人员为南三中全体语文教师。

主研人员每周进行一次碰头会,对本周实施情况进行商讨,如果有新的情况就提出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并且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

参研人员每月进行一次研讨会,对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集思广益。

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每期都要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朗读比赛,对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实验年级和非实验年级进行对比研究。

为了研究的需要,凡是上级组织的朗读比赛,我们都要先在全校进行选拔比赛。

六研究周期

本实验研究周期为三年。

从2008年9月开始,至2011年7月止。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按照实验研究的内容,成立课题组,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研讨会,研讨实验研究方案。

重点进行对培养语文朗读能力的相关理论的学习及教师朗读教学和学生朗读学习的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11年6月):

探究培养提高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的有关策略,形成资料。

首先解决学生朗读的胆量、语速问题。

其次培养学生用声音表达感情,用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读中悟,悟中写,使读、写能力协调并进。

最后培养学生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三阶段(2011年7月):

充实巩固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成绩。

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阶段

序号

主要研究阶段

本阶段拟解决的问题及成果形式

1

准备阶段:

2008年9月——2009年1月

(1)按照实验研究的内容,成立课题组。

(2)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研讨会,研讨实验研究方案。

2

实施阶段:

2008年9月——2011年6月

第一阶段实验(08年9月~09年1月)

解决朗读的胆量、语速问题。

第二阶段实验(09年1月~10年6月)

培养用文字表情达意,用声音表达感情的能力

第三阶段实验(10年9月~11年6月)

培养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总结阶段:

2011年7月

(1)本阶段中心任务是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完成专著。

(2)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为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本课题采取“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重点突破、阶段总结”的管理思路,实行分级管理体制。

本课题开展研究时,采用专题问卷、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共性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建立重点项目实验班级、开展同向异向比较等方法。

1、整体规划

本课题即针对课标要求从2008年9月开始实施,为期三年,将2011级全年级分为两类班级,一类是实验班,另一类是对比班。

实验班语文教师统一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朗读,有分组朗读,有个人朗诵;内容方面:

有教材中的课文,有试卷上的阅读,有名著经典节选,有名人传记,有成语寓言故事,还有学生优秀作文等。

整个过程控制在3分钟之内。

因此,针对实验班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了多种方法的试验。

2、分层推进

第一试验阶段:

以读经典课文和优秀作文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且全是平行班,因此,学生从小学跨入初中有一个适应过程,教师面对全新的学生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此阶段,通过学生朗读经典课文和优秀作文能初步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调整试验进度和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能迅速熟练的朗读,甚至背诵下来,逐步建立起朗读的自信心;但部分学生由于胆量问题,能背诵能默写,但无法面对全班同学大声朗读;最后还有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朗读,比较懒惰,有的甚至对学习有抵触情绪。

面对这三类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一类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技巧指导,让他们做好摘抄和记忆;第二类学生,主要是以鼓励为主,给他们更多的朗读机会,锻炼他们的胆量,让他们逐步建立起面对全班同学朗读的自信心;第三类学生,首先给予他们关心,让他们明白朗读的好处,逐步培养他们朗读的兴趣。

【第二类学生个案】:

2011级1班陈秋月同学,在小升初的成绩是十分的优异,但胆量较小,在最初面对全班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声音很小。

和她交流过程中,她自己反映说:

面对全班同学时,眼睛就只敢盯着课本,不敢往下看,害怕没看到课本就会读错,于是,心里紧张声音越来越小,连身体都跟着发颤,老不自觉的又会读错字。

该班的实验教师给予了她以下一些帮助:

首先,教师和她单独交流过程中使用普通话范读一些篇目,做好示范作用。

同时,还让她在课堂上注意教师在朗读过程中的动作、神态等一些细节,让她逐渐揣摩模仿。

随后,让她面对自己比较熟悉的几位同学,去朗诵甚至背诵《论语》、《散步》、《金色花》等篇目。

有了这个积累,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她更多的朗读机会,朗读的内容由少到多,情感抒发类的由淡到浓。

经过半学期的锤炼,该生的胆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被班主任推荐担任了该班《国旗下讲话》的发言人。

第二实验阶段:

以读自己的优秀作文为主

经过第一阶段的培养,学生们基本都能面对全班同学完成朗读,部分学生甚至完成了一定数量的摘抄,因此,根据学以致用的理念,让学生将自己所写的优秀作文进行全班朗读。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相当积极主动,将自己的作文请教师帮助,不断的修改、润色,进一步的掌握了初中作文的一些要求,在他们面对全班朗读后,能充分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还有部分学生就比较消极,朗诵的作文根本没经过修改,自己朗诵时,出现病句、前后矛盾等诸多问题。

针对第一类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的同时,还需要给他们指出作文中具体存在的问题。

这些中肯的建议,让他们明白自己在作文中存在的差距和自己朗读的缺点。

而针对第二类学生,教师要予以更多的耐心和帮助,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出光亮的一面,由此,对这一阶段的朗读产生兴趣。

【第二类学生个案】:

2011级4班刘聪同学,该生比较贪玩,学习基础比较差,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

当他站在讲台上将自己的拼凑的作文断断续续念完后,他是如释重负。

课后教师和他进行了一个交流,发现该生对朗读毫无兴趣,也比较自卑,认为很多学习方面的事情自己都做不好。

于是,教师和他一起将他念的那篇毫无层次,语言混乱的文章修改成了一篇不错的作文。

他又再次站上讲台朗诵了一遍,从他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方面明显看出了一种自信。

随后的几次朗诵,他的贪玩的问题有所反复,该班语文教师也依然不断给予帮助和鼓励,使他对朗读有了相当浓厚的兴趣,甚至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都相当积极。

第三试验阶段:

以即兴演讲为主

初三学生在有了相当的朗读基础和一定的写作基础后,进一步加强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因此,即兴演讲是对他们的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阶段,学生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同样是两类。

一类学生能随机应变,能通过语言迅速流利的表达出自己对某些事情或事物的看法和见解,还能感受到一定的情感倾向;而另一类学生则不能做到随机应变、迅速、流利。

针对这种情况,第一类学生,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表达的准确、生动和富有情感;而另一类学生,给他们个别分析不能即兴发挥的原因,努力让他们去改善。

经过试验对比分析:

第二类学生绝大多数要么是厌学,要么是观察能力不够细致,要么是心理因素所带来的紧张。

【第一类学生个案】:

2011级6班学生范云钊、陈美伶同学,这两位同学都属于品学兼优类型的学生,教师安排的各项任务都能保值保量的完成,对自己也都要求十分严格。

他们两位在进行即兴演讲过后,该班语文教师都会对他们演讲过程中语言准确、逻辑合理、语速音调、情感浓厚等各方面指出相关的缺点和问题。

在他们下一次的演讲中都能看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在一些校级活动中成为了当仁不让的主持人,代表学校参加县市讲演比赛均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

3、重点突破

(1)鼓励大声朗读,勇于站上讲台。

我校地处农村,农村学生诚实质朴,但大多沉稳有余,活泼不足,不善于在众人面前展示出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

因此,解决他们的胆量问题就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大声朗读,适当的点拨停顿和节奏。

经过一年的实验,使实验班的学生基本能面对全班同学大胆朗读,在节奏和停顿上有了很大提高。

而对比班学生在胆量上整体不及实验班,最大问题是对比班学生整体朗读时,给人印象不是在朗读文章而是在唱文章,特别在古文和诗歌朗诵方面。

在此阶段举办的年级经典诗文朗读比赛中,实验班和对比班所获得的成绩差距明显。

实验班学生获得了荣誉更加激发了他们对朗读的积极性和兴趣。

(2)感受名著内涵,敢于情感流露。

在第二阶段,教师加大在朗读情感方面的指导,同时培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实验班语文教师在课前不仅让学生自己大胆的朗读,而且,教师自己也给学生做好范读,还通过音视频方式让学生听听名家的朗读,去深刻体会通过声音表达情感。

还通过朗读自己的作文,此阶段的实验中,实验班学生朗读了更多的名篇,感受了许多伟人最真挚的情感,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素材,也受到了精神的洗涤,无论在为人处事,还是在学习积极性方面都比对比班的学生优秀了很多。

实验班的学生不仅胆量有很大提高,朗读技巧方面也初具雏形。

实验班学生在阅读试题应试技巧方面也有显著提高,学生普遍都能感知到作者抒发的情感基调。

(3)感知世间百态,善于发表意见。

在第三阶段,教师继续坚持留足课前三分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此阶段的相当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在课堂上即兴演讲。

同时,穿插了一些故事或新闻,让学生表达出对这些事情的理解、感受和启发。

在此阶段的前期实验中,实验班学生和对比班学生在阅读试题得分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优秀作文的数量上也多了许多,有些作文在参加县市省各级征文中获得了很好的名次。

整体作文平均分方面,实验班和对比班差距达到5分左右。

通过此阶段的实验,实验班的语文整体成绩较对比班有很大的优势。

也使得该年级在全区中考中语文平均成绩进入前三甲。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常见的观察方法有:

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

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

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本课题主要使用记叙性描述的方法和分类评价考核法。

就是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记录,检测他们的变化。

对不同的学生(就是常说的好重差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

体验法:

是指在朗读中学生主动参与、整合相关知识和要求、自主生成认识、提高表达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价值观。

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实践法:

是指学生直接参与到朗读活动和演讲的具体环境中,充当这种环境下的主要角色,从而亲身去细致、全面地体验和了解朗读及演讲交流情况的方法。

对比分析法:

也叫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的对比来反映课前朗读与非课前朗读的差异,借以了解课前朗读的经验方法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综合分析法:

是指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课前朗读现象总体的一般特征和个体现象的研究方法。

常使用的综合分析法有综合指标法、时间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等。

我们的课题主要采用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

就是对实验班级的学生的朗读状况进行分析,即分析学生的语文基础,家庭状况和其他学生的交流状况等。

十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整合时间,化零为整,合理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语文教学贵在多读,多感悟。

从读中学,从读中悟。

而传统的朗读多是在课堂上进行,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包含教师授课、学生思考接受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等环节,用于学生朗读,尤其是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正是彻底解决学生朗读时间不够的问题,合理地利用课前三分钟这一零碎的时间,整体推进课前朗读这一版块的运行。

我们做这样一个计算:

本课题为期三年,按照每周语文课六节计算,学生的朗读时间是18分钟,按照每期二十个周算,学生的朗读时间为360分钟,三年就可以有2160分钟。

相当于54节课时。

但是让我们用54节课集中训练的话,不但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而且效果也不会有这样分散训练的效果好。

2、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前感情朗读模式。

通过对本课题理论的切实研究,不断实践、修改、总结,我们归结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课前感情朗读模式,即:

在每节语文课前由一名学生上台朗读准备好的朗读材料,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