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个人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1604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docx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实习个人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docx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1

实习区域概况:

⒈皇岛:

二、实习的主要内容:

㈠张家口—北戴河沿途:

⒈地形变化:

冀西北间山盆地—山前平原—滨海平原。

⒉业生产特点: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

⒊民建筑:

均坐北朝南但张家口房屋北无门窗,而秦皇岛的则南北均有门。

㈡鹰角石下海滩上:

⒈岬角、海湾的侵蚀、堆积:

山海关—北戴河间海岸形态为岬湾相间状。

受波浪折射作用,岬角处波能汇聚受到侵蚀,海湾处波能副散形成堆积。

鹰角石所在处为岬角,其由花岗伟晶岩脉组成,抗侵蚀能力强,形成突出的岬角。

⒉海蚀-、海蚀崖、海蚀平台:

在海水与海岸岩石相交接的地带,致使岩石沿节理及抗蚀性弱的部位发育成凹槽而形成海蚀-。

由于海蚀-的发展,上部岩体悬空、坠落,形成陡峻的海蚀崖。

由此可见,海蚀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海岸的后退过程。

在海蚀崖后退的同时,在其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的基岩平台,称海蚀平台。

⒊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

迎水坡平缓,背水坡陡。

⒋波痕性质:

属于流水波痕,形态不均匀,在潜水沉积环境下形成。

⒌岩石的三维节理:

此处的岩石节理较发育,其横向、纵向、斜向三方面节理共同发育,三向节理相交处的岩石脆弱,加剧了岩石遭受侵蚀的程度,为形成海蚀地貌提供了有利条件。

㈢鸡冠山:

⒈鸡冠山东南坡中部:

早元古代绥中花岗岩的岩性特征为酸性岩浆岩,呈深成的岩基侵入体,属下元古界前的产物,为肉红或灰白色,等粒结构。

主要矿物有钾长石(肉红色)、斜长石(灰白色)、石英(透明状)、角闪石、黑云母(黑而薄)等。

⒉鸡冠山东南坡近顶处:

晚元古代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与下伏绥中花岗岩的接触面处有很明显的界线,并且是个较平缓的接触面,两者并没有参差不齐或相互穿插的现象。

花岗岩体中未发现上覆岩层的俘虏体存在。

发育在下面的岩石中的节理也没有延伸到上覆岩层中去;下伏花岗岩其近接触面处和远离接触面处岩石特征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岩体的表面产生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等,说明花岗岩体已遭受变质作用;上覆沉积岩未见有变质或任何烘烤现象。

底部还有很薄层的小角砾岩,碎块的主要成分却是下伏岩体表面的产物。

由此判断其接触类型为沉积接触。

⒊鸡冠山顶采石场:

⑴晚元古代景儿峪组岩性特征:

本组的主要岩性特征是石英砂岩。

其新鲜面呈灰白色,风化面为黄褐色,并带铁锈色,石英含量很高,含有一定量的钾长石,浅绿色海绿石矿物往往肉眼可见。

中细粒结构。

其底部含少量砾石及小角砾。

下粗上细的岩性变化反映了当时的海侵沉积环境。

⑵浪成波痕构造:

浪成波痕形态对称,波峰尖锐,波谷圆滑,形成于静水条件。

⒋鸡冠山北侧悬崖边:

⑴地堑的构造特征及地貌表现:

该地堑由三组倾向相向的正断层形成。

大平台与鸡冠山的岩性组成是一致的,即上部为景儿峪组石英砂岩,下伏绥中花岗岩。

前者抗风化能力强,后者抗风化能力弱,致使断面的上下坡度出现不一致,石英砂岩形成陡崖,绥中花岗岩形成缓坡。

地堑构造在地貌上表现为谷地形态,称地堑谷。

⑵断层崖的形态特征:

我们看到的断层崖是剥蚀后退的陡崖,而并非原来的断层面。

断层面一般来说应为直线形,但由于后期沟谷的发展,常使断层崖在不同部位产生差异性后退。

沟谷处后退快,崖面内凹,沟间部位后退相对缓慢,断层崖外凸,这样就使原来直线形的断层崖变得弯弯曲曲。

⑶方山与单面山:

通过观察大平台与鸡冠山的岩层为水平岩层故其属于方山。

㈣石门寨:

⒈石门寨西门外200米小采石坑:

通过观察奥陶统冶里组顶部的小断层,在确定断层面后我们发现其上盘岩层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故判断其为正断层。

⒉石门寨养鸡场北小沟:

下覆的下奥陶统亮甲山组为豹皮石灰岩,为中厚层石灰岩,上覆的中石炭统本溪组的一套粉砂岩、页岩.此处岩层露头不好,只是分界线不明显,从区域上看二者接触关系应为假整合接触。

⒊百印台北100米处探槽西口:

⑴接触关系:

中石炭统本溪组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颗粒细;上石炭太原组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粗砂结构,颗粒相对较粗。

二者接触面上下的两层岩层相互平行,接触面产状致密,岩层沉积没有间断,故属于整合接触。

⑵岩性特征:

本溪组下部主要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上部则为细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底部含铝土质粘土岩,整套地层中岩石的颜色以深灰色、灰褐色为主。

太原组底部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颜色为浅灰,矿物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砂粒、泥基质。

粗砂结构,块状结构。

其沉积环境变化方向为从南向北侵入。

⒋百印台西南100米处:

太原组长石石英砂岩的岩性特征及球状风化现象:

太原组的地层是伴随海退过程形成的。

受地壳抬升的影响,具有层次构造的长石石英砂岩突出于地表,因太阳辐射热量的昼夜和季节变化,使地表岩石产生膨胀和收缩,并且岩石表层和内部冷缩有差异,致使岩石表层和内部产生了裂隙,并一层一层地剥落下来,这种作用就是物理风化作用。

但这种风化作用,岩石突出的尖角部分三面遭受风化,速度最快;而棱处的两面风化次之;面上风化最慢。

这样开始不规则的岩块逐渐会趋于近圆状或椭圆状。

之后风化速度各处基本一致,产生均匀的同心圆式的层状剥落。

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㈤上庄砣与小傍水崖间的石河河流阶地上:

⒈弯曲河岸凹岸和凸岸的地貌特征:

此处为石河河谷的一个弯曲河段。

由于河流横向环流的作用,凹岸形成陡崖,凸岸发育了河漫滩,河谷横剖面呈不对称状。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2

野外实习不仅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

应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

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动物,使它能更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预防;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所采集动物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1、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够把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还能够使我们对已学的知识加深理解。

同时可以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对于动物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动物(主要是昆虫),学习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学会和熟悉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对捕捉到的动物进行动物标本的浸制、剥制、干制等的标本制作,学会动物标本制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4、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科学态度,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荣誉精神。

二、实习基本情况简介

1、实习时间:

20--年05月26日——20--年05月29日

2、实习地点:

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寨西浮溪村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温和多雨,四季分明。

本次的实习地点是黄山的最南端——汤口,该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教学和科研价值,是我们进行野外实习、学以致用的理想之地。

3、实习人员:

20--级生物科学班全体学生

4、指导教师:

耿学侠、查岭生、李学明、丁建华

三、实习要求与任务

1、认识100种以上的动物种类(主要是昆虫),并至少能分类到目。

2、学会并掌握描述动物的分类特征。

3、学会利用检索表检索和鉴定动物的类别

4、学会制作昆虫标本和动物录制标本的基本方法。

四、实习内容

我们实习的内容主要为无脊椎动物(昆虫)的野外观察、采集、分类鉴定、标本制作与保存等。

无脊椎动物——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1、昆虫采集工具

捕网、毒瓶(装有乙醚或酒精,用于迅速毒杀昆虫)、三角纸包等

2、昆虫采集方法

本次实习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网捕法和灯光诱捕法,介绍如下:

(1)网捕法:

分为飞网采集法和扫网采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虫后用捕网采集,适用于善跳会飞的昆虫。

飞网法主要对象为鳞翅目(蝶类)、蜻蜓目、双翅目(蝇类)、和膜翅目(蜂类),扫网法主要对象为竹节虫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虫、同翅目、脉翅目以及陆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类群等。

捕网的使用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使网袋底部往上甩,将网底连同昆虫倒翻上面来。

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转动网柄,使网口向下翻,将昆虫封闭在网底部。

取虫时,先用手握住网袋中部,将虫束在网底,再将毒瓶伸入网内扣取。

对于膜翅目昆虫,应先隔着网将其弹晕再放入毒瓶中。

对于鳞翅目昆虫,应隔网用手轻捏其胸部,之后使其两翅竖立,放入三角纸包中。

(2)灯光诱捕法:

利用某些昆虫趋光性的特点,夜间在驻地附近靠近河流的地方,树起一方白幕布,幕上前方拉上一盏电灯。

昆虫会趋光而至,多数停在布幕上,或跌落布幕下,集中采集,用镊子夹入毒瓶或纸包或浸入酒精中,以备制作标本。

主要对象为蜉蝣目、广翅目、鳞翅目(蛾类)、襀翅目。

其它的辅助方法有振落法,适用于在高大树木上的昆虫和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虫。

搜索法,适用于躲藏在各种隐蔽的地方昆虫。

毒杀法,主要是用酒精和乙醚致死昆虫。

3、昆虫的分类鉴定

(1)参考:

指导教师的讲解、徐亚君和唐鑫生《无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2)方法: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利用分类检索表和形态对比进行鉴定

4、昆虫标本制作

(1)制作工具

①泡沫板式展翅板:

主要用于鳞翅目昆虫的展翅。

②昆虫针:

用于针插固定昆虫,针由细到粗分别为0、1、2、3、4、5号。

③镊子:

用于夹镊昆虫。

④标本盒(内放泡沫):

用于存放标本。

(2)制作方法:

展翅法、针插法等

(3)制作过程

一个昆虫标本制作的全过程应包括清理、整姿、固定、标签、保存等几个步骤。

①清理与插针:

标本必须清理,在采集昆虫时,虫体上常粘附污屑,要把污屑清理掉。

昆虫标本都要用昆虫针针插固定,针插的方法依昆虫的大小、结构、种类特点的不同而定。

插针部位一般是从前胸近后缘正中略偏右一点向下插针,正好通过第二对足的基节为准。

针插高度采用三级台规范。

标本的留针高度要一致,使展示美观。

②整形与固定:

标本插针后就进行整形与固定,包括整姿、展翅、双重针插和粘贴针插。

对蝗虫,甲虫等标本的触角、步足等须一一整形。

对蛾蝶、蜻蜓、大蜂等都要用展翅板进行展翅,使之模拟飞翔状态。

对小型蛾子等为使其美观,也可用双重针插法。

有些小昆虫如瓢虫等,可直接把标本粘贴在三角形卡片尖上,纸尖上蘸少许万能胶或一般胶水。

粘在虫体前足与中足之间,在用三号针从小三角片的底边附近插入,使它达到一般标本的高度。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3

第一天大部队出发

清晨六点,闹钟把我们从梦乡中拉醒。

这是进大学以后为数不多的几次早起,因为今天不是一般的日子,我们要出发去宁波天童进行为期十天的实习。

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在上海火车站的候车室会合,每一个人都是重型装备(身上背一个包,手里还提着一个),最有趣的是有一个女生寝室全体都拖一个箱子,快赶上一支登机的空姐队伍了。

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长达6个小时的路程,对于整个车厢都是同学的我们来说,就像一次集体活动,打牌、聊天、做游戏,时间在欢笑声中走过,刚火车停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已经到了宁波。

下了火车,又上了公共汽车。

我们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又过了一个小时,到了,我们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华东师范大学天童实验基地。

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但是看到了“传说中”的老王站长,感觉到好亲切,我相信我一定会在这里度过美好的十天。

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特别的多,所以住房问题很成问题,不过在老师们的安排下,一些都井然有序。

第一天,我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天童蚂蟥和马路(为什么特指天童蚂蟥,只是因为它的名字对我们早已如雷贯耳)。

晚饭,不记得是什么了,但是我还记得那是不错的一顿,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很多。

吃过之后,大家各自收拾东西,第一天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天踏查地形,率先砍树

又是清晨六点,李立老师用扩音器把我们震醒,这是我们才意识到,以后的每天,这个时候就该起床了,而不再是7:

30。

吃过早饭,片刻休息之后,天童实习就真正开始了。

早上,是踏查地形,有王希华老师带队,绕着周边的山林,熟悉一下地形,顺便认识植物。

由于来之前就知道实习过后会考认植物,所以从第一天起,大家就对植物特别感兴趣,一路上,紧跟着老师,记录笔记,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就采,(不过不能乱采,采集植物标本要求新叶老叶皆有,不能单采一片叶子,花期的最好有花,结果的要有果实,蕨类最好连根一起)几段路下来,每人手里都是一大把的植物。

虽然记得模模糊糊,但是大部分植物的名字,都已经存入记忆了,只等慢慢的一一对应。

下午,各组分组实验,我们组首先做植被实验。

跟着大小两位师兄,来到古天童的采石场附近。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生物量。

测定的树种是木荷和马尾松。

每种树选择3个不同胸径的个体,将其砍下,测量胸径(1.3m处直径),地表直径,0.3m处直径,1/10高处直径,树高,树冠直径,第一活枝高,第一叶层高。

然后测量叶片鲜重,新枝和老枝的鲜重,树干重量,分别采样,以备进一步实验。

看似简单的实验,却是一个高强度的重体力活,才开始第一天,我们就觉得好累,十天的实习,相信不会轻松。

第三天继续砍树,辨认植物

还是清晨六点,不过这次李老师改用他洪亮的嗓门喊我们起床,因为我们在前一天将他的扩音器藏了起来,直到最后一天才还给他。

由于昨晚烘干样品时不慎起火,我们的样品损坏一部分,所以加重了我们今天的任务。

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同样的工作,更多的工作量,反而我们用了更少的时间,早早的结束了早上的工作。

正当我们快体力不支的时候,我们的砍树任务终于结束了。

下午,我们跟着王希华老师,开始植被的另一个实验,拉样方。

今天才是试手、学习。

先到了离基地不远的一片林子,认清楚其中的所有的植物,然后就开始了。

首先是用卷尺拉一个20-20m的正方形,要求精准。

再将其分成四个10-10m的样地,每一个样地在其同一个方位(比如一个样地的10-10m在左下角,那其他三个也必须在左下角划分)划出一个5-5m的样地,再在其中的同一方位划出一个1-1m的样地。

在10-10m的样地中辨认乔木的种类,数量,高度和遮盖度;在5-5m的样地中辨认灌木的种类,数量和遮盖度;在1-1m的样地中测量草本的盖度。

在盖度测量上,运用多盖度综和级(5=不论个体多少,盖度>75%;4=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0%~75%;3=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25%~50%;2=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25%,或者盖度虽然<5%,但个体数很多;1=个体数量较多,盖度为1%~5%,或者盖度虽然>5%,但个体数稀少;+=个体数稀少,盖度<1%;r=盖度很小,个体数很少;)那天下午,我们还走了一下“传说中”的防火道,一向以陡峭著称,可是老师只让我们走到了1/10高度处。

但是既然来了,我就不想错过机会,在经的`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带足水,带上手机,和另一位同学一起上了顶峰――太白。

不仅欣赏到了一望无际的美景,更对自己的体力、毅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验,值得。

第四天走陡坡,做土壤

仍然是清晨六点,大家按时起床,一阵忙碌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今天早上,还是跟随王老师拉样方。

那个地方比一般的要陡一些,在70年代被砍伐过,现今长成为木荷-栲树林,最大的特点是以萌枝为主。

同样,对其拉样方,然后测定。

植被实验做完了,到了下午,开始了土壤实验,以王秀芝老师为指导。

第一天也是练手,着重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

首先是选地和挖剖面,要求选择受人为影响小的土壤,用铲子竖直铲出一个剖面,用小刀轻轻挑土,显出自然面根据颜色划分层次,一般分枯枝落叶层(A0)、腐殖层(A1)、淋溶层(A2)、淀积层(B)和母质层(C),也会在中间出现AB、BC等过渡层。

同时用罗盘测坡向和坡度。

在测坡向时,人背对剖面站立,北向正对剖面朝向,调节罗盘上的气泡使之到中间,瞬时按下按钮,固定指针,读数。

测坡度时,正对剖面,用手大致笔划出坡度,将罗盘侧向竖立,南向朝上,按坡度方向摆放,调节内侧气泡到中间,记下读数。

接着就是一系列并行实验,有测PH值,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湿度,根系及侵入体和新生体。

测PH时,用小刀取土先预擦一下白瓷板,然后取少量,滴入试剂,混匀后与比色卡比色读出数值,过程中注意不能用手接触。

测颜色时取土壤细小颗粒撒在比色卡上比色,区别颜色。

测松紧度用小刀插试土层,分松散、疏松、紧实和极紧。

测湿度是用手紧握土壤感觉,分湿、润、稍润、潮和干。

测结构时用铲子去土,抖匀,观察大块,块状,碎块状和颗粒状的多少。

测质地时取部分土,加少量水,揉搓,看是否能成球,成条,成环而划分不同土质。

侵入体一般指人为垃圾,石块等。

第五天酸枣沟,防火道

这次的清晨六点,不是被别人叫醒的,而是自己自觉醒过来的,也许短短的几天,就已经养成了习惯。

今天仍然是作土壤实验。

不过所去的地方比较有挑战性,一个是蚂蟥窝,一个是陡峭的防火道。

我还是上去了,到了第一次所路过的铁架子,看到了上一次留下的签名。

第六天实验的最后一天

还有半天,一大早,还是六点,重复完每天的起床工作,带上工具,出发了。

今天我们的实验土壤是水稻田,层次划分和前者不同,从上到下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母质层。

在挖掘的时候,一般选50-100cm,剖面向阳,便于观察,在挖的时候,每一层的土堆放到一边,以便还原。

挖掘直到见水为止。

其他操作都和以前一样。

几天的实验,不光是用脑,更是一次体力的挑战,在实验中,男生可谓是重体力,砍树、挖土、爬山、开路,几天下来,已经劳累不堪了,今天下午,实验都完成了,好好的休息了一回,准备面对第二天的挑战。

第七天挑战极限,再上太白

今天是老师给我们的调整日,不过我们几个不安于现状的同学,还是要求老师带我们上太白。

虽然我已经去过一次了,但是对于我,已经不再是因为想要看风景,或是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事。

我觉得这是一次自身的挑战,挑战自身体力的极限,连日来,体力消耗很大,但是我总觉得还没有达到极至,少有的机会,既然出来了,就要来个自我满足,所以我还是跟着上去了。

我和其他三位同学没有跟随大部队从近路走,而是依然选择了爬防火道。

烈日炎炎,防火道上有没有大树遮荫,汗水不住的流淌。

其间,我的腿差点儿抽茎,不过还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了,最后顺利和大队会合,直上太白。

在山巅,望着远方,觉得自己好有成就感,虽然累的连站都要靠意志了,但我终究还是成功了。

最后还合影,留下了值得记忆的一幕。

第八天课题研究调查

最后两天是留给我们写小论文的,我们在前一天商量好了研究对象,所以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不过我们还是在六点就起床,早早的出发了。

我跟的一组是调查次生演替的先锋树种和类型,去了一个马尾松的林窗,跑马场上方的灌木丛和新开的防火道,运用我们这几天所学的知识,对植被和土壤进行了调查。

下午就开始写论文了。

第九天论文答辩,实习聚餐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很不想早起,但是到了6点,还是起来了,早上没什么事,换上干净的衣服,我们组一起去了天童寺游玩了一番。

下午,一个午觉之后,就进行我们实习的最后一项――论文答辩。

每一小组派出一个代表,阐诉了小组的研究设想,再经过同学们的提问,就算是最终完成了。

当然,这一天最主要的不是论文答辩,而是晚上的聚餐。

见前些天,大家都把酒直接提着当水喝,老王站长特意购进了十箱啤酒。

而我们从来之前到那一天,都没有改变过我们的计划,就是将王希华老师灌倒。

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连我自己都喝晕了。

不过一句话:

大家开心就好!

第十天回校

由于前一天喝多了,5点还不到,我就已经起床了,一个人坐在门外,欣赏着日出,倾听着鸟叫和大自然的声音。

最后,还是带着无限的眷恋,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校的归途。

一边写着文章,一边好像又回到了在天童的时候,一切都历历在目。

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的操作,更能让我们掌握和领会,而且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深了。

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表现在男生在女生的照顾上,在砍树上,挖土上,爬山上,男生总是走在最前面。

当然其间也有王秀芝老师所说的友情的升华,希望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

但是对于我,感觉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于对自己的锻炼上。

平时整体对着电脑,缺少运动,这次出来,是对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练,虽然被太阳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结实了,在意志上更强了。

每一次对体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锻炼,这对于今后的成大,是及其重要的。

所以,这次天童实习,总的来说四个字,就是“受益匪浅”。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4

实习概况本次的韶关野外实习是在大学学习了《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课程,对各种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且对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了初步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会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作信手剖面图、素描图、标本采集后,在唐晓春院长、李春生教授、叶浩老师和王芳老师等的带领下,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班的本科同学,在丹霞山、大峡谷、芙蓉山等地方,进行主要针对各种地质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的实习活动。

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我们自然地理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韶关地区进行对于地质和地貌的野外实习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及地质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技能,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初步能力和严肃、严格、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修养,为将来参加地理调查或科研奠定

基础,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动力。

实习内容之一芙蓉山矿山公园芙蓉山矿山公园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国家矿山公园,其目的为了恢复原来开矿留下的矿业遗迹恢复破坏的生态,是具有矿山文化的矿山博物馆。

矿山公园属向斜下部一翼,此向斜形成于晚古生代石炭纪下统的石磴子组,是原本水平的地层由于褶皱导致层面向上倾斜形成,岩性为灰黑色中层石灰岩浅海相。

用罗盘在出露岩层测产状,测得该岩层倾向为北东37度,倾角20度在矿山公园内向斜剖面的矿层断层中,从断层面两侧,通过断层面两侧岩层是否延续性判断断层上下盘,断层面上部为上盘,断层面下部为下盘,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在该断层中找一个标准层,发现断层面两侧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所以为逆断层。

剖面上还有些裂缝,不过由于有些裂面两端没有发生错动,因而不能是断层,只能称为节理。

在向斜核部的芙蓉湖区域,由于岩性变为白云岩和石灰岩,抗侵蚀能力下降,发育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芙蓉湖实际上就是一个受喀斯特溶蚀和侵蚀形成的洼地。

喀斯特地貌有三种组合,分别是峰林谷地,孤峰盆地和峰丛洼地,而芙蓉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峰丛洼地。

在地表,湖对面有峰丛地貌,两侧还分布着不少石灰岩孤峰;在地下,有许多溶蚀而成的喀斯特洞穴,有些洞穴被人工开挖成机耕道,而其中著名的芙蓉仙洞有三层结构,是喀斯特溶蚀洞穴的典型。

实习内容之二丹霞山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华县和浈江区交界地带,总面积约180km?

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

早第三纪以后的喜山运动期中,丹霞盆地基本上继承了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仍以较大规模的断块抬升为特征,而无明显的褶皱运动,因而丹霞组地层得以保持水平或近水平的产状,在地块抬升过程中,相对脆性的,主要由较坚硬的`砾岩和砂砾岩组成的丹霞组形成了大量呈菱形的垂直节理。

水流的不断切割侵蚀使节理深度加大,同时,在悬崖峭壁的底部由堆积着许多由崩积物组成的山麓堆积物,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

丹霞山的丹霞组按岩性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从山下到山顶岩性由粗到细再到粗,分下、中、上三段。

下段为下景观层,半山亭-锦石岩为主要景点,也是观察丹霞组下段粗碎屑岩组成的岩溶及悬崖峭壁等地貌景观的典型地点。

上段为上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