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1447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三明市三地三校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坐席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相互交往时,经常会考虑如何安排坐席的位置,以此表示对来宾和长者的敬重。

实际上这一传统习俗自西周开始,在我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形成于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最早采用规范人们日常行为准则的方式,将这一传统推行到上层社会和家居生活中。

尽管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建立礼仪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强化奴隶社会等级制度,以协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但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礼崩乐坏”,又出现“知识下移”“礼下庶人”的局面,这一传统的礼仪制度也因此深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广泛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在中国古代家居生活中,桌、椅等家具尚未出现前,人们在室内活动时是坐在铺设于地面的席上的,故称其为坐席。

中国的传统建筑平面为方形,故室内有四个墙角,称为四隅。

“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尔雅•释宫》)。

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就说明古人对这种建筑已司空见惯。

房屋平面为方形,室内的坐席也就按照方形布置,并以不同的朝向区分主次、高低。

古人在安排主宾的坐席时,需要依据在场的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或年龄,选择恰当的位置朝向,以此突出长者、尊者的地位,表示对长者、尊者的尊敬。

同时也使在场每一位人的坐席位置都“恰如其分”,以体现“长幼、尊卑有序”“主次有别”的原则。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宫室、衙署、府邸以及民居建筑,均将堂作为建筑群落的核心和主体,其建筑面积最大。

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一般称正房为堂。

堂在家居生活中,是接待宾客和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

按建筑形制区分,堂的位置因在室的前面,而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规格也比室高。

堂的朝向为南,堂内北面亮而南面暗。

因此堂内的座次,以南向为尊,西向次之,东向又次之,北向为卑。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中,宫殿亦属于堂的性质。

所以皇帝在宫殿上的坐席为南向,即所谓“背北朝南”,实际就是依据始于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规定,以此显示其至尊的地位。

在宫殿内这样安排坐席,更含有凌驾于群臣、庶民之上的意思。

堂的后面是室,与堂之间有户相通。

室一般是主人居住或家庭内部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室内的四个墙角中,西南隅“奥”是室内的祭祀之所。

所以“奥”在四个墙角中地位最尊。

因此室内的座次,以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又次之,西向为卑。

无论是堂内还是室内,在坐席的位置即座次中,位尊之座是其他位置坐席的中心。

在这个坐席入座的人,自然成为在其他席位上的人共同尊敬和拥戴的人。

不过在交谈、宴饮等活动中,还有一位起着组织、协调作用的人士,实际上也就是活动的主持者。

在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士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人,被称为“主席”或“主座”。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中,“主席”逐渐成为领导者的代称。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坐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席指人坐的席位,在中国古代家居生活中,桌、椅还没有出现前,人们在室内活动时就坐在铺设于地面的席上。

B.坐席的安排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

C.“坐席”自西周开始,初时是作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准则的方式被推行到上层社会和家居生活中的。

D.坐席的位置分为主、宾,体现出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年龄,表现出对长者、尊者的尊敬。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都是以堂为建筑群落的核心和主体的,并且堂的建筑面积最大还都是正房。

B.在家居生活中,堂的位置在室的前面,规格比室高,是接待宾客和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

C.堂的朝向为南,堂内的北面亮堂南面灰暗,所以坐在北面(即南向)的人,其位置是尊贵的。

D.坐席的尊位因为建筑物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在室内,因为西南隅“奥”是祭祀的场所,所以西面为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会讲究坐席的问题,努力做到“恰如其分”,体现出“长幼、尊卑有序”。

B.建立礼仪制度不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而只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和等级制度。

C.“礼崩乐坏”导致“知识下移”、“礼下庶人”,使得礼仪制度深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

D.尊座上的人处于整个坐席的核心,虽然他不是活动的实际主持人,但这个人还是被称为“主席”。

【答案】1.C2.A3.B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C项“自西周开始”的是坐次的安排即在坐席上的次序而不是“坐席”。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各种建筑”“都是正房”说法绝对。

文中说的是“一般称正房为堂”,我们可以推知在特殊情况下堂不一定是正房。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不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错误,所谓“等级制度”体现的就是一种尊重。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厨刀

刘明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

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

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

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

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

“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

”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

“黄针——木耳,蘑菇——生姜!

”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

“卖藤——条!

”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

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

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

”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

”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

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

”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钢火倒是硬碰硬的。

”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

“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

”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慢!

”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

“你换一把砍砍看。

”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

是个哑巴?

”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

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

“我买一把!

”“我买一把!

”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

”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

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

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

“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

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

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

“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

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

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做鲜嫩碧绿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真实地写出了集市人声鼎沸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

C.小说将卖刀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D.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4.C5.①描绘出桐庐镇的古朴淡雅,烘托出黑袄汉子质朴内敛的人物形象;②具有象征意味,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或表达作者对喧嚣浮躁世风的一种否定);③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的环境描写,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6.①寡言内敛;②质朴沉稳;③自尊心强;④颇有自信。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原句说“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这里把傍水青山比作荷叶,将雾中古城比作露珠。

B项“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错。

原文没有此意。

E项“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错。

原文中语言描写不突出。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

交待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文章主旨。

本篇中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桐庐镇“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的美,烘托黑袄汉子对自己的厨刀质量的自信及卖完厨刀的喜悦心情,同时表达了文章主旨,即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

从结构上看,与文首江溪交错、水傍青山、雾缭古城的桐庐镇美景呼应,结构圆合。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说塑造黑袄的汉子的形象时,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分析人物时,要抓住“‘咔咔咔’砍起铁丝”“嚓嚓嚓”刮胡须,“射出两道光来”的眸子、“瞪着瞪着”等精彩的刻画,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简要概括”。

点睛:

概括人物形象的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3.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4.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竑,字公度。

正统四年进士。

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振。

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

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

“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

”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

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

“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

”王命出二人。

众又捶杀之。

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

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

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

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

“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

”且引罪乞罢。

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莩相望。

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

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

竑往告曰:

“民旦夕且为盗。

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

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

“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

”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

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

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共荐竑堪大用。

帝曰:

“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

”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竑简阅十二营军士。

竑以择兵不若择将,共奏罢营职八十余人,而慎简材武补之。

后引疾求退,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

巡行、巡视。

②捽:

揪,抓。

③坌:

聚积,合。

7.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B.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C.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D.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称自己往往称名。

称别人,平辈一般称字。

B.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擢”“授”“迁”“补”等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拜”“除”是授予官职,“升”“右迁”是提升职务的,而“调”“转”“徙”是关于调动官职的。

D.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明代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

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

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B.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

郕王执掌了政权以后,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飞扬跋扈,毫无收敛,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

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C.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

凤阳等地出现了灾情,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D.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

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10.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答案】7.A8.D9.B

10.

(1)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2)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4)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本句根据“即帝位”“犯京师”“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这几个完整的动宾结构,以及句子大体意思:

郕王登上帝位后,也先侵犯京师,命令王竑与王通、杨善守卫京城,提升(王竑)为右佥都御史,统领毛福寿、高礼的军队。

寇贼败退,诏令与都指挥夏忠等人镇守居庸关。

句子可以断开为: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记忆的文化识和文章内容相关联。

本题D项,“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说法错误。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题目中B项,“郕王执掌了政权以后”错误,郕王只是代理并没有执掌政权。

文中也没有提及马顺、毛贵等的嚣张和飞扬跋扈。

故选B。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出来。

本题要准确翻译以下内容:

(1)“莩”“报”“振”。

(2)“赍”“便宜”“躬”。

点睛: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

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

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

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解词——串意——顺句。

注:

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王竑,字公度。

正统四年考中进士。

英宗巡幸北方,郕王在午门代理朝政,群臣以误国罪弹劾王振。

请求诛灭王振家族。

锦衣指挥马顺是王振的同党,厉声呵斥进言的人离去。

王竑十分愤怒,抓住马顺的头发大吼道:

“你们这群奸党,罪当杀头,现在还敢这样!

”一边骂一边咬他的脸,众人一起揍他,马顺马上被打死了。

郕王感到害怕,急忙起身入宫,王竑率领群臣跟在郕王后面。

郕王令宦官金英询问他们想说什么,王竑说:

“宦官毛贵、王长随也是王振的同党,请按法律处置他们。

”郕王命令叫出他们两人。

众人又打死了他们。

当时,王竑的声名震动天下,郕王也因此事很看重王竑。

郕王登上帝位后,也先侵犯京师,命令王竑与王通、杨善守卫京城,提升(王竑)为右佥都御史,统领毛福寿、高礼的军队。

寇贼败退,诏令与都指挥夏忠等人镇守居庸关。

王竑到任后,精简士兵和马匹,修缮险要的关塞,弹劾不称职的将帅,营垒焕然一新。

景泰元年八月,王竑因疾病回朝。

不久,命令同都督佥事徐恭管理漕运,治理通州至徐州的运河。

第二年冬天,命令王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和徐、和二州,又命令兼管两淮的盐税。

四年正月,因灾害接连出现,正是春天却很寒冷,王竑进言说:

“请下令责成众臣彻底自我整治反省,减少刑罚减轻赋税,取消无益的工程,严禁无功的赏赐。

”并且自承罪过请求辞职。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下令反省,征求直率的谏言。

此前,凤阳、淮安、徐州发大水,路上饿死的人接连不断。

王竑上疏报告,还未等到答复,就开仓救济灾民。

这时山东、河南来求饭吃的饥民一齐涌来,仓库的粮食不够供给。

只有徐州广运仓有多余的粮食,王竑想把这些粮食全部发放,主管官员不答应。

王竑前去告诉他说:

“老百姓眼看马上就要成为盗贼。

如果不听从我的话(开仓发粮),今后一旦有变乱,将首先杀了你,然后我自己请求死罪。

”中官畏惧王竑的威名,不得已而听从了他。

王竑于是自我弹劾擅自行事的罪过,并进言说:

“广运仓储藏的粮食仅能维持三个月,请命令判处死罪以下的罪犯,必须在受灾地区交纳粮食为自己赎罪。

”皇帝又命令侍郎邹干携带资金飞驰赶往,听任他自行处理。

王竑于是亲自巡行散发救济,粮食不够,就命令沿淮河上下的商船,根据船的大小出米,保全救活一百八十五万多人。

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人,共同举荐王竑担当重任。

皇帝说“古代的君王通过解梦和占卜求得贤臣,现在难道不能听从舆论所赞同的人吗?

”立即召命王竑做兵部尚书,命王竑检查十二营的军士,王竑认为选择士兵不如选择将领,共上奏罢免军营官员八十多人,而谨慎的选拔有才能的武生补充这些职位。

后来以生病为由辞职,在家住了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闲官。

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中“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正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两位友人分别比作陶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概括。

【答案】11.AE1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解析】

11.试题分析:

C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文意,根据注释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

闲来无事便寄情山水。

E项,对最后一联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说自己能跨越千里上书,但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1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找到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释中的内容分析,此题重点结合诗中的“遂称情”“陶潜”“庾亮”“君王深在九重城”分析“闲适”“归隐”“不遇”“怨恨”之情。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重点结合诗中的“遂称情”“陶潜”“庾亮”“君王深在九重城”分析。

名句名篇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逍遥游》中写大鹏起飞的广度和高度的两句是:

“______,____。

⑵《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⑶《陈情表》中:

“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写出作者的进退两难,尴尬境地。

⑷《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

”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⑸“____,__;____,___。

”描述了滕王阁所在地人烟阜盛,富庶祥和的气象。

【答案】

(1).水击三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