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1064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语文的本质:

我们认为,语言是以言语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2.语文的特征:

符号性、工具性、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C、语文是信息的载体。

D、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人文应用课程,其特点一般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等。

期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国,其他则为其一般特征。

4.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

(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言教学就会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教学将沦为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2社会发展研究理论的进步(3)关于人的理论研究的发展。

5.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除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之外,还取决于三个方面:

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

2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3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发展的成果还是从中国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角度看,语文课程都必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言课程的本质牲,也是语言教学的独特个性。

6.人文教育的特点:

一、民族性:

语言不仅在语音、语汇、语法、倏等方面具胡鲜明的民族性,而且在神韵、气质、风骨上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

二、时代性。

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往往制约着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同步,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物质。

从而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

三、复合性。

7.人文教育的途径一、语文内容及教学主体对内容的理解二、言语内涵,即通过语文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性,来实话人文教育。

三、言语行为及言语态度。

四、语文的形式美。

8.语文课程的功能不应该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矢量积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矢量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首先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一的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可概括为两大类:

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第二章语言课程与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

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2语文课程三个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语文课程三个目标的实质:

a过程与结果的统一b认知与情意的统一c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语文课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P30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素养:

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常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3、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1)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愿具体表现。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3)丰富的语言知识(4)扎实的语言能力(5)较强的语感(6)发展思维能力(7)良好的个性(8)健全的人格

4、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的结构特点:

首先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

其次,语文素养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

再次,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

5、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将会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的形象展示,它实质在于倡导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必然会促进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深入忆改3、“冰山模型”还启示我们:

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一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界限。

需要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师协同一致,连续地努力。

6、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应的多元性。

(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3)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7、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P58

第五章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

是一个多层次的要领,它泛指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和程序,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等等。

2.分类:

从教育才的哲学观上分,有启发式和注入式两大类。

从师生的双边活动上分,有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式和以师生双边共同活动为其表现形式的议论式。

从学生信息的途径和来源即教学信息仁慈的方式看,教学方式又可分为语言的、直观的和体验的三种方式。

3.语感教学:

语感是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咱直觉感情,语感教学刚是指以学生对言语伤口积极主动的感情自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4.语感教学的原则:

它是指语感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它是圆通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座桥梁。

(1)强化学生对言语作品的体验。

A、消解权威魅力,为学生体验排队心理障碍。

B、寻找“丢失”的自我,唤起学生主动体验的热情。

C、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体验感。

D、给予时间和自由,让学生在言语世界中体验。

(2)讲究教学言语的情感性传达。

教师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要做到下面几点:

A、与言语作品展开倾情对话B、关于捕捉言语作品的唤情点C、讲究教学言语的情感性。

5.语感教学的策略:

(1)诵读吟咏。

A、组织诵读,导引语感B、探究吟咏,强化语感C、反复诵读,升华语感。

(2)涵泳品味A、比照探幽,品味言语。

(比照词语、比照句式)B、想像联想,丰富语感(讲究布白艺术,提供想像空间、把握主体形象启发再造想像、鼓励创新求异,激发创造想像)C、依据,体悟言语(依据言辞语境,把握言语的所指、依据非言辞语境,体悟言语的内蕴)

6.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打破要领化教学模式,即无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静态地考察、机械地图解,宏伟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而把教学基本点从对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到学生自主性体验和创造性理解上来,以主体体验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

7.体验教学的过程:

(1)整体感知:

情绪感染的体验层次。

A、注重直接体验B、利用情景性间接体验

(2)具体品味:

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

A、品味语言,触摸心灵B、情感换位,拨动心弦。

C、激发想像,开拓意境。

(3)寓情于理:

情感升华的体验层次。

A、在形式中体味B、在写作活动中迁移

8.体验教学的策略:

(1)加强诵读教学

(2)注重语境体验(3)深入角色体验。

9.对话教学对话大体包含A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B对话是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而不是单向的独白以C对话意味着相互理解与事例,意味着意义的生成与创造。

10.对话教学的特征、

(1)教学主体性。

体现为老师充分发挥作为对话参与者,启发者,引导者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感悟广西丰富的内涵,使学生体现 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即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双向对话交流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

(2)主体交互性。

注重老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的多向互动交流。

(3)多元开放性。

对话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物的,目的产生于过程本身而不是外在先在于过程教学内容不再限制于传授早已定下的结论,而趋向了广阔和社会生活。

突破了只关注教案得以完满实施的程序化的观念。

(4)意义生成性。

教学过程是新的知识意义与理念不断生成与创造的过程。

11对话教学的方式

A师生对话互动交流在对话中老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具有师生相互欣赏相启发渴望交流的愉悦性。

B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C与文本对话视界融合。

备课与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作为读者,应该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用心去体味文本质疑文本解读文本,真正地感情理解作品。

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亲自体验文本把理解文本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品和思索。

倡导形象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利用文本的空折,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像允许学生有多义性的理解与阐释。

D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写作中不断同自己的内心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

实现自我生命的唤醒和人格的塑造。

12审美教学的要求a交流性:

审美教学展开的必要前提真实原理适量原理整分合原理有效原理b创造性审美教学运作的核心创造性表现在改革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迁移。

质疑释疑,诱发创造潜能c和谐性:

审美教学的理想境界心理协调思维流畅气势贯通

13审美教学的方法一形象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审美媒介的鲜活形象来感染学生

二情境教学方法是通过对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从而达到一琮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

三情感教学方法即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

突出特点就是它的感染性。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

(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

(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

(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

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

(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

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

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

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

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

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

将是谁?

相是谁?

和是什么意思?

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

为什么不和?

后来怎么又和了?

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

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

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

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

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课件,优美的画面配上舒缓的音乐和解说,带给学生感官极大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直观导入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

2.导入艺术的基本要求

(1)符合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4)导入要短小精悍。

(5)导入形式要多种多样。

(二)结课艺术

1.结课设计方法

(1)照应法。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首尾相结,使教学过程前后连贯。

在收束时,结尾要与开讲时的导语相照应。

比如《荔枝蜜》,导语是:

大家很害怕蜜蜂,是因为它能蛰人,那我们能不能因为蜜蜂蛰人而讨厌它呢?

在结尾时,老师说:

学习了这篇散文,我们深受启发,蜜蜂蛰人是防卫的本能,正因为如此,方显它的个性和力量,更可贵的是蜜蜂能够酿蜜,为人类做贡献,因此我们要爱蜜蜂。

这段结语既突出重点难点,有照应开头,前后连贯。

(2)悬念法。

在下课前结合下一次课要学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次学习创造条件。

(3)延伸法。

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讲课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最后延伸:

这篇课文选自老舍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小说的主人公祥子,走的是一条自我奋斗的道路,但最终失败了。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小说《骆驼祥子》,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这本文学名著的。

2.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

(1)结课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蔓不枝。

(2)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

(3)结课要与开讲相呼应,脉络贯通

(4)结课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

(一)教学口语艺术

教学口语具有以下的特点:

1.规范性。

这是教学语言最本质的特点,也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

规范化的标准是普通话。

2.科学化。

内容必须是科学的,最低的标准是准确无误,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鲜明的条理性。

3.形象性。

语言能使听着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

4.情感性。

教学活动总是伴着一定的情感进行的,这种情感首先用语言表现出来。

充满感情的语言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来自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真挚的热爱,这样才能情动于衷而溢于表。

5.针对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服从教学内容的客观需要,又要照顾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教学的内容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就不同。

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6.启发性。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把思维的结果传递给学生,更要引发学生思考,唤起求知欲望。

(二)教师体态语言艺术

教学中常用的体态语言有三种:

1.面部语。

教师的面部语可分成两种:

一是平常的面部语,这是基本的面部要求,教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是较稳定的面部表情模式。

另一种是变化的面部语,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2.眉目语。

教师要善于以眼传神,把喜怒哀乐、褒贬扬抑等不同的感情色彩用眼神表现出来。

在课堂上,教师要扩大视区,与每个学生及时的进行眼神交流,是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怀。

3.手势语。

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度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他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留下深刻印象。

(三)板书艺术

艺术性板书符合以下审美要求:

1.简约美2.含蓄美3.流动美4.奇异美5.形象美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激凝艺术?

(一)课堂提问类型

1.回忆水平的提问

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出发设计提问。

这类提问是让学生回忆、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

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回忆。

提问常用关键词:

谁、什么是、哪里、何时。

2.理解水平的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思路和脉络,理解课文的主旨、内容、特点等设计的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最多,常用关键词:

怎样理解、有何根据、为什么、怎么样。

3.应用水平的提问

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知识中的难点、重点而设计的问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迁移。

提问关键词:

运用、分类、选择、举例

4.分析水平的提问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问题,训练学生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把过程分解为阶段。

提问关键词:

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

5.综合水平的提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问题,训练学生把事物的各个本分、各个要素联结为整体,找出互相联系的规律性。

这类问题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常用关键词:

综合、归纳、小结。

6.评价水平的提问

让学生对一些观念进行判断选择、提出见解、做出评价而设计的问题。

提问关键词:

判断、评价、你对。

有什么看法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1.直问

直截了当地问,题意明确,学生便于掌握,容易回答。

2.曲问

一种迂回的问法,问在此而意在彼,本意解决甲问题,故意绕个弯,提出乙问题,学生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随即得到解决。

比如,《愚公移山》中,“孀妻、遗男”需学生理解,曲问:

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一起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

这样一问,学生兴趣盎然,顺即解决问题。

3.逆问

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不这样写行不行?

”这种问法揭示矛盾,刺激性强,训练学生的思维。

4.比较式提问

比较事物异同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物的异同点。

激励学生思考,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5.选择式提问

就某一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学生进行分析鉴别,作出判断。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课堂活力。

(三)提问艺术的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3.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4.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5.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五.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一)课堂氛围的调控

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

课堂氛围的调控必须与教学内容的主旋律和谐一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氛围。

2.灵活运用实施调控的有效方法。

调控方法:

借助导语调控,借助外部刺激调节,通过激疑诱思。

(二)课堂节奏的调控

1.教学语言抑扬顿挫

语言的抑扬顿挫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一般来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内容,放慢语速,增强音量。

浅显易懂的内容,加快语速,放轻音量。

快慢交替,急缓相间,渲染出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2.教学方式间隔变换

教师可以把讲授、讨论、练习等活动按科学顺序搭配起来,使教学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练习,减轻学生的疲劳。

3.教学内容疏密相间

一般来说,重点难点重锤敲,使学生精力高的集中,积极思考,体现一个“张”字。

易懂的非重点内容,体现一个“驰”字。

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奏,保持旺盛的精力。

4.节奏整体融洽和谐

语文教学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构成要素搭配合理,衔接自然,疏密有致。

(三)课堂的应变艺术

1.因势利导

对于教学中的突发情况,教师不能回避的,可以沿着学生思维积极引导,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还可以把学生的问题巧妙的纳入讲课轨道。

2.对症下药

要求教师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应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抓住问题症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见仁见智

课堂上常有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教师讲授的内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对这类情况,教师应保护学生敢于向教材、向权威、向老师挑战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发表“见仁见智”的看法。

六。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

1.独特性。

表现为教学艺术实践中的新颖、独到、别具一格。

2.稳定性。

稳定性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3.发展性。

要求教师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学习别人,突破自己,完善个人教学艺术风格。

七.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一)影响教学艺术风格的因素

1.个性与人格特征

教师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气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

它不仅能决定教师能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重要意义。

2.认知结构

主要是教师的知识结构。

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

3.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的思维品质具有敏捷性、灵活性、感受性、创造性的特点。

(二)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1.模仿性阶段

模仿的对象有两种:

一是现实中教学艺术的典范,通常是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另一种是平时接触的、影响较深的教师,通常是自己的同事。

该阶段的特点是模仿成分多,带有不成熟的“他人性”

2.独立性阶段

独立性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

在该阶段中,教师的个性化特征开始显现。

通过积极的观察和思考,能将他人的优秀经验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3.创造性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综合运用,自觉探索和研究教学结构和方法的最优化,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4.有风格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教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八.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类型?

1.典雅型庄重典雅、严谨不苟、蕴涵深远

2.新奇型形式新颖、灵活多变、吸引人

3.情感型感情充沛热烈,感染力、震撼力很强,师生关系融洽

4.理智型教学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重视学生能力训练

5.诱导型勤诱善导,举一反三,点拨开窍

第七章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1.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学习活动过程。

2.阅读活动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3.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活动,是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二、阅读基本能力的层次?

1.认读能力

就是识别、辨别字与词的能力。

认读的内容包括字词的音、行、义三个方面。

认读的原则坚持音、行、义三位一体。

认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字数量的多少、质量高低、速度快慢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1)理解词语的能力

第一步是筛选,从课文中指出相应的关键词语。

第二步选择和判断,关键的一步,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将已知的词语再现出来,在具体的环境中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2)理解句、段的能力

具体方法:

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概括;对抽象的材料加以阐发;对含蓄的内容讲清楚明白

(3)理解篇章的能力

理解篇章是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运用想象和联想、拓展和创造,深究课文思想,品味课文妙处,体会作者意图。

3.鉴赏能力

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风格进行鉴别、欣赏、评价的能力。

它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知识,以正确的审美观点进行鉴别、欣赏、评价。

鉴赏活动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4.活用能力

是指阅读者能够把经过阅读理解、评价而储存的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出来使用的能力。

是决定阅读成败的重要标志。

三、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一)精读

精读是对读物的内容和形式作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的阅读方法。

精读就是反复诵读、仔细揣摩、精读钻研。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教学应是和词句段融合在一起的。

对于词语的理解,应揣摩、比较、分析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

应关注的句段是:

概括性的句子和段落,内涵丰富、语言凝练的句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段。

句段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是直接理解,教师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启发学生通过句段的语言形式来理解;二是借分析语段的语法及其修辞手法来理解。

(二)略读

1.略读训练的内容:

A迅速捕捉关键性词语的能力。

这是基本要求

B迅速摘出重点句段和句段中心语的能力

C迅速准确概括全文的能力

2.略读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