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15篇.docx
《《八佰》观后感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佰》观后感15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佰》观后感15篇
《八佰》观后感15篇
《八佰》观后感15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本店为大家收集的《八佰》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佰》观后感1
最近,最火的电影非《八佰》莫属了,也经常看到同学写《八佰》的观后感。
正好妈妈单位发了两张票,趁今天下午没事,就把电影看了。
《八佰》改编于真实事件,电影取材1937年发生在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讲述了中日淞沪会战交锋近三个月,彼时的国民心中遍布恐惧和迷惘,军人畏战,人心涣散。
在上海濒临沦陷的时候,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命带领420余人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
为迷惑日军、壮大声势,他对外谎称仓库内有800人,“八百壮士”因此得名。
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当时还有英国等国家的租界,所以日军打的时候,不能打租界,轰炸也是如此。
苏州河把1937年的上海一分为二,虽只有一河之隔,但有天壤之别,一面到处是硝烟、废墟、千疮百孔的建筑,衣衫褴褛的人们,而对面灯红酒绿,有唱戏、赌场玩牌,人们有时髦的发型和名贵的衣物。
日军用钢板阵掩护工兵爆破墙体,手榴弹无法击破,壮士们就将炸药捆到自己身上,从楼上跳到日军的钢板阵中。
一位赌场老板说: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
一个女孩冒着生命危险,从河对面游了过来,送中华民国国旗,升旗必定会激怒日军,可在自己地盘上,为什么不升?
民国国旗升起来了,日军战斗机扫射,人肉来挡,死一波,上一波,无论如何,国旗不能倒!
致敬英雄,中国人民永远会记住你们!
《八佰》观后感2
看了电影《八佰》,在我心中,有一种感觉,那是佩服;有一种希望,那是全世界的人和平相处。
我不想再看到那么多人的无谓牺牲,不想。
《八佰》这部电影有两个多小时,原来我看这种关于战争关于打仗的电影、电视剧,都坐不住。
但是这部这么长的抗日电影我居然完完整整地看下来了,而且它让我泪流满面,为什么呢?
大概是电影中的场面太让我震撼了吧。
我佩服那些人,那些抗日时期不怕艰难,不怕吃苦的人。
有些人还很年轻,就在战场上倒下了。
电影里的小湖北、谢团长、老算盘,这几个人给我印象最深。
老算盘一心想逃命,想着他的那个还没见过面的肉嘟嘟的女人;谢团长是八十八师的一面旗,为了唤醒更多的人起来抗日,他率领战士们顽强抗战;小湖北呢,我想,他应该就是那颗种子吧!
很多内容一闪而过,我也记不清了。
但是,有两个场面,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他们升国旗护国旗的场面,为了让红旗不倒,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中国人的反抗精神,英勇的战士们用满是伤痕的身体撑起了国旗,虽然他们都知道,日本的枪炮一定会瞄准他们,但他们没有人退缩。
另一个感人的场面就是最后战士们冲桥的时候,那一双双伸出来的手,那手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温暖......
我喜欢《八佰》这部电影,因为它除了让人感动,更给人力量。
《八佰》观后感3
现在有一个电影特别火,那就是《八佰》,暑假快结束时,这个电影上线,随后就掀起了热潮,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谈论这部电影,我也想看看这部电影,昨天晚上,写完作业,就去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了抗日时期,上海被日军轰炸,只有上海租界没有被炸,日军想进入上海租界,可却被四行仓库里的四百名国军守着(文中说八百),四百对几万,多大的差距,人们说他们守不过半天,可是他们却守了四天,最后他们的长官下达命令,让他们进入上海租界,放弃坚守。
这是一部抗战剧,也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不难想象那时有多困难,在第三天时,日本扬言要在三个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日本立马发起猛攻,日本为了打破墙体,组成了一个铁皮阵,也就是日军头顶一个大铁皮,让国军枪打不进去,手榴弹扔不到。
这时一位国军做出了自杀的举动,他身上拿着好几个手榴弹,跳了下去,成功炸到了日军,其他几个国军见到之后纷纷效仿,最后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死不如赖活,能活为什么要死,可有这样一群人,不怕死,困难来临之时,冲杀在最前面,他们就是抗日军,如果不是他们,我们泱泱大国早已沦陷。
让我们铭记历史,从惨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好好学习,报效中国。
《八佰》观后感4
就在前天我和父母一同去看了《八佰》这部电影,网上都说这部电影十分好看,所以我们就前往了电影院去观看。
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故事围绕“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展开。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
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
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便是几位战士背着炸药包往下跳念名字的时候,想一想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是有父母妻儿的人,所以他们都在那个时候往下跳也是十分勇敢的。
还有更多让我感动的片段,他们400多名战士都十分的勇敢,为了不让四行仓库变成他们的坟墓,他们只能在那里抵抗,最后他们赢得的胜利。
而这部电影充分的发挥了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
《八佰》观后感5
看完这部电影,心里会涌动出一股豪情。
就好像是透过屏幕,我亲眼看见这些勇敢的战士,民族的英雄,用鲜血,用生命唤醒了我。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准确的主人公;确切地说,每一位奋战到最后战士都是主人公。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铁板,一名战士毅然选择将炸药绑在自己身上,面对子弹,迸开的血花也不值一提;他的牺牲绝不是无谓的挣扎,无用的表演。
每一位高声报下自己的名字,伴着轰炸声消失在血烟中的战士,都是无畏的英雄。
一开始,百姓隔岸观火,硝烟弥漫到眼前,却依旧毫无警戒之心;但这其中有一直忧心耿耿的民众,他们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
这让所有人都看见,这场战斗不是这单单四百人的战斗,是全中华民族的战斗。
而在最后,向租界撤退之时,他们面对弹雨无所畏惧;我坐在椅子上,看见他们身后溅起的血雾,脑中忽然浮现鲁迅先生的话: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是的,在这血色之中,我真正看见了希望,那希望穿越时间,燃烧在我胸口之左;这八佰人,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他们前行在血雾之中,唤醒了沉睡的、麻木的人民。
八佰,不止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八佰》观后感6
整场电影看完,心情无比沉重,久久不能平复。
回想小时候,爷爷跟我讲述他们在战场上的悲烈,奶奶跟我说白洋淀百姓在日军侵略时对枪炮声的恐惧。
至今还记得他们最喜欢看电视剧是《长征》。
电影《八佰》场景高度还原历史,代入感非常强烈,给人一种置身苏州河对岸的真实感。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战役的最后一役,留下的是以谢晋元为首的第八十八师524团,坚守四行仓库,他们这四天的生生死死就是《八佰》。
四行仓库,一个特殊的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灯火辉煌的英美租界,光怪陆离,歌舞升平;一边是浴血奋战的四百战士,血肉横飞,硝烟弥漫。
一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场历史直播战役,通过电影形象描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战士们保家卫国,壮怀激烈的决心,电影中微观战场的刻画,击爆无数人泪点,蝼蚁尚且贪生,影片中就连老鼠也要求生,有人却在赴死,为抵挡日军进攻,陈树生抱着两捆炸药包,纵身一跃,留下血书: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在他之后,一个个战士拉响身上的炸药包,大喊着自己的姓名,跳下仓库。
“护旗手”坚毅的守护旗帜,整个过程,就像是接力赛,那面飘扬的旗帜却更显悲壮。
电影的燃点与泪点太多,战士们保护的不是旗帜,而是民族尊严,战士们激发的是整个民族的血性!
这场电影用历史警醒我辈,勿忘国耻,奋勇前进。
《八佰》观后感7
昨天我看了八百这场电影,剧情开始当时的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
然而就在河对岸团副谢晋元告诉大家:
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坚守在这里的四百多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呈英雄,而是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勇敢的壮士,致死抵抗日本侵略者。
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战士们的英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的队伍。
战争不是浪漫,而是用生命去拼搏。
谢团长明知坚守就是死亡,但他不甘心,希望战斗能重新激发战士们的信心,激发对岸民众的抗战激情。
他们都想活着,其中的人当了逃兵,把对生的希望刻画的淋漓尽致,哪怕仅仅是四百号人,在这种情况下,毅然对外宣称八百,明知道升旗会让他们更早的死亡牺牲,但他们毫不畏惧,以一种坦然面对,这是在向这个世界证明,我们还没有撤退,为的就是唤醒中国人最后的希望与血性。
这场战役我们输了,但是这群革命先辈以他们自身来唤醒了这个病态的国家,当我看到那个中俄混血的女人捐款时,她身边伴随着阵阵辱骂,她一句,我的父亲也是中国人让周围哑口无声,我在这想起了金陵十三钗,她们同样的,为了他人,为了国家。
无论何等身份,大家都在为救国努力
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写得真好。
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所以我觉得我们得珍惜当下,对得起那些年那些人的牺牲。
《八佰》观后感8
周一晚上,妈妈公司又组织员工去看电影。
妈妈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于是我又屁颠屁颠跟着妈妈去了。
这部电影叙述了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市,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第88师524团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继续阻击敌人。
谢晋元所部约四五百人,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八百壮士。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战士们一个个背着炸药跳下楼,与敌人同归于尽。
还有影片最后战士们像潮水般冲过桥,我都数不清他们流了多少血,但不管流多少血都阻挡不了他们为国捐躯、一往无前的脚步,还有战士们舍命护国旗的决心。
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英勇与壮烈,他们不惜丢了自己的性命,只要老百姓们平安无事,他们就安心了。
所以我们现在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无数军人用生命换来的。
仅仅是一河之隔,一边是炮火纷飞,一边是歌舞升平。
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
妈妈和她公司的老板娘坐在我身边哭得稀里哗啦,眼泪都停不下来。
电影结束后,妈妈告诉我:
国不太平,何以为家?
妈妈说,现在的太平盛世,我应该感恩,更不能忘记历史。
我一定会记住妈妈的话......
《八佰》观后感9
很早就期待《八佰》这部电影,如今终于上映了。
今天,我和姑姑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淞沪会战末期,八十八师的战士们坚守四行仓库的真实故事。
他们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在地狱般的环境里守了四天四夜,最终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进攻。
其中,让我最震撼的是战士们升国旗的场景。
为了表明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决心,他们决定在四行仓库的顶层升起国旗。
国旗刚升起来,敌人就像发了疯一样,派飞机轰炸我们的战士和国旗。
飞机经过的地方,尸横遍野,很多战士受了重伤。
可是他们依然用最后的力气把同伴的尸体堆在旗子下面,不让国旗倒下。
一个年轻的军人,看起来还是个孩子,他的肠子都被打出来了。
可是他没有害怕,没有胆怯,仍然举着枪对着飞机扫射,最后,这位战士也壮烈牺牲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潸然泪下。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中国军人的精神,那种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
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八佰》观后感10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了《八佰》这部电影,它讲的内容是:
日本人要打中国,想要攻下上海,但是他们必须先拿下一个放着很多武器的大仓库,那里由我军坚守着,敌人有很多很多人,但是我们只有420人,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谎称八百人,这也是这部电影名字的由来。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有:
战争刚开始,有一些胆小懦弱的人,特别怕死,甚至还有人不会拿枪,总想逃跑,可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战友和亲人都被打死或流血牺牲了,他们也鼓起勇气决定和敌人奋战到底。
还有对面租界外的上海滩,灯火通明,因为日本人不许打那边,所以那边的人过的相对安全,老百姓从一开始的漠不关心,到后来主动给我军运送食品、医疗器材,打气加油,这些镜头看的我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现在我们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可以过上心满意足的好生活,那是由千千万万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所以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我们简直是太幸运了,作为学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用新知识报效祖国!
《八佰》观后感11
十点多,和朋友看完点映《八佰》。
大概有半年多没有去电影院看电影,以至于疫情前最后一场电影和谁看的、看的什么,完全没有一点印象。
时间流淌得真无情,不久之前鲜活的记忆竟然会消失不见。
因为买票晚了,坐得太靠前,一开始出现的音效让我对朋友一直说:
“我害怕。
”现在不自觉惊叹,害怕这种感受,我是多久没有拥有过了。
说说电影。
仅仅一河之隔,对比强烈,炮弹声此起彼伏,一面中国军人在流血流泪,一面租界百姓在犹唱后庭花。
经历炮火的中国军人让人心疼,那么多英勇无畏甘心奉献的,那么多向死而生勇往直前的,让“大无畏精神”不单单是形容词,更成为了中国军人纵身一跃、牺牲自我的动词,“大无畏精神”背后浮现着的中国军人形象让这个词语永远饱含力量。
另一面看热闹的百姓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从一开始不允许中国军人跨河到最后伸出想要帮扶的双手,“商女不知亡国恨”渐渐消失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认同支持、奋不顾身越来越多。
的确,日本的`炮弹伤了多少同胞、中国军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让国人不得不警醒:
国不太平,何以为家?
说到如今。
一个民族对我国伤害如此之深,但是我们的历史那样客观地讲给人们,我们的观点那么正确地引导人们,是要多么大的胸怀才能这样毫无恩怨色彩地教育子子孙孙千秋万代:
赞美和平。
影片结束时,朋友边哭边说非常感动,我倒是很久没有过想哭的感动了,等拥有这样的感动我一定第一时间记下来。
《八佰》观后感12
晚上去看了八佰这个电影,感觉还是挺好的。
讲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期国民党大部队撤退,只剩一个师独自留守一个仓库里跟日本军交战的几天。
仓库地处市区和租界一河之隔,河这边是士兵应对日军残酷围剿,河那边是各种百姓生活,有商铺戏院也有各国使馆人民,大家都在观望河对岸这场战役。
几次交锋的战争场面很震撼,士兵们身绑炮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往下跳的时候,瞬间泪崩。
但也有临阵脱逃,临时收编的百姓摇摆不定,对于杀人对于战场充满畏惧,不敢迎敌。
感觉挺真实的还原了士兵们的各种心态状态,包括他们聊天时那些话语。
不同于之前看过的战争题材的电影。
还有一匹白马出境,不太明白寓意什么。
河对岸有战地记者不顾风险进入仓库拍摄,也有召集募捐的女同学冒着枪弹游到对岸送旗子,有老外对赌下一场交锋输赢率,也有对岸高楼里用望远镜观察局势的知识分子。
电影里有一句:
战争的背后就是政治,类似这样的一些话。
还有一个片段记得很清楚,有很多百姓排队要支援(需要冒着敌人枪林弹火跑到对岸,很壮烈的行动)报名时需要报哪里来的,听见一人大喊:
聊城东昌府区某某某。
把我惊了,这不我家乡的人吶~
总之电影拍的很好,很真实。
各种视角描述都有。
战争场面也挺震撼。
值得一看。
突然想起十几年前在二环胡同里和管虎导演有过几句近距离聆听和面谈。
全然已忘当时的状态模样。
《八佰》观后感13
最近一部叫《八佰》的爱国电影很火,于是我和爸爸约定好一定要去看。
观影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既感动又精彩,的确很值得一看。
电影讲的是淞沪会战后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坚守闸北四行仓库。
谢团长带领400余兵(外界称八百壮士),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真实历史故事。
“八百壮士”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誓死守卫。
我很敬佩他们的坚定,更佩服谢团长,如果不是他把战士管理得好,应该就会有逃兵出现吧。
我最印象最深的是战士们在四行仓库上面护旗的场面,绝不让旗子倒下来。
直到最后,护旗的战士全部牺牲的时候,也不忘把旗杆竖得笔直笔直的。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一段保护上海不让日本人占领中国的历史。
看完影片后,我真的是感慨万千,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爱我中华!
《八佰》观后感14
疫情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管虎的《八佰》,我知道,管导不会让影迷们失望,无论是小人物题材的小制作,还在这样一部还原真实历史故事的大制作电影。
当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响起,迟迟不愿离开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真实人物介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籍贯。
感谢管虎在和平年代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拍摄场景震撼,拍摄手法巧妙,镜头设计总是巧妙从租界记者的望远镜内转场到战场,强烈的对比感震慑着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彩色繁华的租界,灰黑破旧的四行仓库形成的对比,还是镜头的最后,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魔都依然挺立的满布弹孔的大楼旧址。
再一次看到管导作品常用的色彩突出手法,近乎黑白色的战场中,留着鲜血的白色不倒骏马,表现中国军人毅力不倒的献身精神和预示受尽欺辱的中华民族终将会屹立在世界之巅。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所有贴近人性的真实表达。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成为英雄前他们都是普通人,很多角色思想转变非常贴近人性。
害怕,想回家,最后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游击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而战斗,用谢晋元团长的那句话,是作为种子去叫醒另外的人。
个人建议是非常值得走进影院观看,因为,震撼,感动,真实!
致敬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以及幸存的人们,无论是留下姓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英雄,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
和平年代,国人,需要被唤醒这种民族精神。
《八佰》观后感15
《八佰》这部电影是在前些日子上映的,我妈给我说这是一部抗战的片子,我本以为这是八百壮士抗争成功了呢?
谁成想,最后的结果令人感到伤感!
《八佰》主要讲的是一九三九年,关于“淞沪会战”的故事,位于苏州河北岸的是战火硝烟不断的”四行仓库”的所在地,而河南岸的却是英国人租借处,人民安居乐业,一条河流,将两地分成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色!
经过不断抗战,最后虽然失败,但依然有大多数战士存活了下来!
在《八佰》中,最让我感到十分“震撼”一个片段是在日军准备爆破大楼时,因为他们四面八方都有钢板防护,手榴弹一扔就弹开了。
于是,一位士兵将炸弹绑到了他自己的身上,他不顾敌人重力的炮火攻击,纵身一跃,直接跳入了一群日军所围成的钢板阵,随着一声响动—“咚——”他与一些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了:
之后,越来越多的战士也像先殉职的那一位战士一样;身绑炸弹,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其中,我还特佩服一个人,他叫“刀子”,他本来在难民过桥时拦下了一个想“逃”的军人,但在德国人运电话线受阻时,他却挺身而出,以身殉国,将电话线安全运到四行仓库!
从大体上看,他们的抗战已经输了,但,他们的精神却被后人所铭记,他们,才是真的中国人!
【《八佰》观后感15篇】